羅思
【摘 要】 在語文教學的整體目標下,不同的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chuàng)新“共性與個性”的教學策略,通過分析筆者提出以下策略:分清教學目標層次,尊重差異;布置階梯式作業(yè),合理控制作業(yè)難度;完善評價方式,實施正面引導,以此來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并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水平。
【關鍵詞】 小學語文;共性;個性
從整體上而言,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水平,從而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并逐漸提升國民綜合素質,也正是由于語文教學的這一特點,所以這也成了語文教學的共性。此外,在語文教學的實際過程中,由于不同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可能采用同一種教學方式,從而使語文教學具有差異性,通過差異化的教學使學生逐漸掌握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以及發(fā)展方向。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既要保證語文教學的共性,又要兼顧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共性與個性”教學的總體指導原則
眾所周知,小學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是整個教育活動開展的基礎階段,對學生以后的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對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共性與個性”的關注,既要強調讓學生發(fā)展共性,以此來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逐漸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又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個性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將學生的潛能充分激發(fā)出來。
二、“共性與個性”的教學途徑
1.分清教學目標層次,尊重差異
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往往會根據教材中對此節(jié)課提出的教學目標進行整理,做到對教學目標的充分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想要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目標,不僅僅需要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還需要針對班級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教師通過對班級學生的情況進行梳理分類,從而掌握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將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最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需求。與此同時,教師在進行課堂問題設計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到班級不同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問題回答偏好等,從而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尋隱者不遇》時,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教學目標進行分層,例如針對那些古詩水平較低以及平時不愛閱讀的學生,只要讓其能夠將文章通順地讀下來,并能夠掌握文章大意即可;而針對那些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讓其在熟讀以及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探尋詩中所使用的藝術描寫手法,感悟詩人的深層含義。
2.布置階梯式作業(yè),合理控制作業(yè)難度
作業(yè)的布置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也是檢驗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標準之一。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想要更好地掌握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需要加強對學生作業(yè)完成質量的重視程度,從中清晰地掌握學生的課堂學習動態(tài),同時通過加強對學生作業(yè)質量完成情況的監(jiān)督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發(fā)現學生的個性化情況。具體上來說,如果布置的作業(yè)難度過大,會逐漸讓學生對作業(yè)產生恐懼,從而害怕寫作業(yè);如果教師布置的作業(yè)過于簡單,學生則會覺得沒有任何的挑戰(zhàn)性,往往會敷衍了事,不利于學生探究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從而也起不到語文作業(yè)布置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作業(yè)的布置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首先在作業(yè)的設計上,可以設計不同層次難度的作業(yè);其次,讓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作業(yè)難度,此時教師一定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鼓勵學生選擇稍有難度的作業(yè),讓學生通過完成作業(yè)不斷提升自身能力。例如在“循環(huán)日記”的作業(yè)創(chuàng)新中,充分考慮到了學生之間的個性,在布置作業(yè)時,讓學生在文章上配上圖片,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繪圖,也可以選擇剪貼的方式完成,這在某種程度上兼顧了學生的個性。
3.完善評價方式,實施正面引導
教師正確的評價對學生的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正確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學生十分在乎教師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表揚能夠使學生在整堂課中保持較高的注意力。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日積月累從事重復性的工作,磨滅了部分教師的耐性,其在教學中對學生顯得過于嚴厲,同時在課堂上也少有對學生的表揚。例如教師在課堂上經常批評那些學習不好的學生,久而久之,這些學生的成績與其他學生成績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明顯。對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調整好自身的心態(tài),在課堂上選擇合適的時機,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正確的評價,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素質水平,實現小學語文教學共性與個性的共同發(fā)展。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語文教學“共性與個性”的重視,始終堅持教師行業(yè)的職業(yè)操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放棄每一位學生。教學中在堅持“共性與個性”共存的基礎上,充分挖掘不同學生身上的個性化特點,并針對其個性化特點實施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逐漸尋找小學語文共性與個性平衡發(fā)展的結合點,使二者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喻莉,王中華.關于小學語文個性化教學的思考[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33(06).
[2]徐景慶.求同存異——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J].小學教學參考,2012(16).
[3]林珊.論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幾對關系[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