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安事變后,史沫特萊受中共之邀來到陜北延安,通過新聞報道支持中國革命,并提供醫(yī)療、資金等救援。文章通過對延安時期的媒介環(huán)境和史沫特萊的新聞作品進行分析,探討兩者的互動關系及其對我黨開展外交活動的作用,并由此得出國外記者在進行國際報道時需要遵守的原則以及國家該如何利用外媒來進行對外宣傳。
關鍵詞:史沫特萊;對外交往;延安時期
艾格尼絲·史沫特萊(1892—1950)是美國著名的新聞記者、戰(zhàn)地作家、社會活動家。她于1929年初到達中國,參與“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組建工作,第一個用英文向世界報道西安事變,她跟隨八路軍奔赴前線,期間先后寫作 《中國人民的命運》《中國紅軍在前進》《中國在反擊》等著作,被譽為“熟知中國事實真相的、為數(shù)不多的作家之一”。她說:“我到過很多國家,但無論到哪兒,我總歸是一個外國人,只有當我在中國的時候,就不感到自己是一個外國人。不知是什么緣故,在那,我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民中間的一個,我仿佛已經(jīng)生根在那塊土地上了?!?/p>
1937年,史沫特萊受中國共產(chǎn)黨的邀請,在作家丁玲的陪同下到達延安。在延安的這段時期,她與中國共產(chǎn)黨黨內高層領導人接觸頻繁,撰寫了大量領導人傳記和報道延安實況的新聞,這些文章在當時不僅促進了我國的對外交往活動,也為抗日戰(zhàn)爭贏得了較好的輿論環(huán)境。
一、延安時期的對外交往概況
(一)延安時期的我黨形象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先后創(chuàng)辦《新中華報》《解放》和《中國青年》等報刊,改版后的《解放日報》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且塑造了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例如《解放日報》多次報道毛澤東出席政府活動以及刊登其理論文章。不僅如此,《解放日報》還通過對勞動英雄的塑造來間接構建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它積極傳遞勞動英雄對黨和政府的正面看法,如勞動英雄劉生海的“政府是窮人的政府,要教大家向好處走”。此時我黨領導人對新的革命形勢重新估計,對未來革命充滿信心。
(二)對外交往的方式
延安時期的對外交往活動是我黨成立后外交活動中重要的一部分,不僅在國際上樹立了新的中國形象,也為中國革命取得了國際支持。首先,國內記者的新聞報道是延安時期對外交往的第一手資料。自紅軍長征開始,范長江時刻報道紅軍動態(tài),撰寫了大量關于延安革命的文章如《毛澤東過甘如陜之經(jīng)過》《從瑞金到陜邊》《陜北甘東邊境上》等,為國際友人了解中國革命提供最真實的消息。其次,國外記者為傳播中國故事打開了大門。斯諾和史沫特萊等駐華記者遠赴延安,他們的采訪沖破了國民黨的新聞封鎖讓更多的人認識延安。再者,丁玲、柯藍等作家的文學作品也是了解延安的一種方式。
(三)影響我黨對外交往的因素
國共關系是影響我黨開展外交工作的主要原因,這一時期國民黨對延安地區(qū)進行包圍和封鎖,切斷了我黨除蘇聯(lián)外與他國之間的聯(lián)系。在共產(chǎn)國際的領導下,我黨的對外政策絕大多數(shù)受蘇聯(lián)影響。其次,“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華戰(zhàn)爭推動了我黨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策,這一時期國共關系有所緩解,在國際上我黨也努力爭取美國和英國的支持。我黨在延安時期的對外交往政策是積極的,且以民族大義為重,能夠根據(jù)時局變換及時做出調整。
二、延安時期的媒介環(huán)境與史沫特萊新聞作品的關系
(一)延安的概況
政治環(huán)境上,陜甘寧邊區(qū)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且以法律形式保障了人民的言論出版自由,這一時期人們暢所欲言,積極參與新聞傳播活動。此時的經(jīng)濟建設也取得良好發(fā)展,主要集中在農(nóng)業(yè)和工業(yè),并注重調節(jié)各階層的利益,使我黨在國民黨經(jīng)濟封鎖的情況下能夠保持自給自足的狀態(tài)。再者,延安地區(qū)開辦的大批學校和社會教育活動都有利于提高當?shù)厝藗兊奈幕刭|,民間文藝如紅色歌曲、秧歌舞蹈也取得前所未有的發(fā)展,使延安一度成為傳播先進思想,吸引無數(shù)人們好奇和向往的神圣之地。
(二)延安的發(fā)展情況對史沫特萊的寫作影響
因為延安是紅軍長征最終會師的地方,這里自然匯聚了我黨眾多領導人,因此英雄領袖是史沫特萊新聞作品中的主角。史沫特萊在延安期間與普通紅軍、當?shù)匕傩找煌?,她也撰寫了許多小人物的故事,試圖以此揭示當時中國社會的變革的背景。除此之外,她還對延安的生產(chǎn)運動和革命運動做了報道。為了給單調的延安生活增添樂趣,史沫特萊開展了交際舞的推廣,這一活動雖然在最初豐富了空余生活,但是在保守的延安人們眼里,特別是女英雄心中,是一種對封建倫理的挑戰(zhàn)。因此在延安整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下,史沫特萊的這一舉動也為她的采訪帶來了一些阻礙。
(三)史沫特萊的新聞作品與延安發(fā)展的關系
首先,反映了紅軍長征的情況。由于國民黨實行新聞封鎖,許多人不知道紅軍長征勝利的消息。1936年2月,史沫特萊將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的消息,悄悄告知魯迅和茅盾。因與魯迅交好,不久史沫特萊認識了中共中央從瓦窯堡派來的馮雪峰,兩人對長征又進行了更深刻的分析。隨后,史沫特萊還參加了為紅軍募集藥品的工作。其次,報道了當時我黨領導人的政治思想。延安期間,史沫特萊多次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談話,就中日關系、革命形勢等問題展開討論。再者,在史沫特萊的文章中,將西方版畫引入中國,豐富了延安文化的發(fā)展。
三、史沫特萊的新聞作品對延安時期對外交往的影響
(一)史沫特萊的新聞作品特點
史沫特萊的大量新聞由自己親自采訪寫成,因此客觀真實是她作品最大的特點。雖然她作為法蘭克福報的駐華記者,但她力求新聞報道的獨立性,主張不受任何黨派和團體的控制。她曾說:“說實話,報道真相,被驅逐出中國也在所不惜?!逼浯危袊まr(nóng)紅軍、中國抗戰(zhàn)和中國女性是史沫特萊關注的主要對象。通過對這些人物事件的報道,來反映當時中國的真實情況,從而揭示舊中國的社會弊端并幫助共產(chǎn)黨開展革命建立新的社會。在延安“十三年”里,史沫特萊通過民間化的語言力圖還原真實的中國,讓全世界了解中國民族的解放事業(yè)。
(二)史沫特萊的作品對延安形象的描述
按照艾格史沫特萊原先擬定的計劃,印度才是她最終的目的地,中國“只是個可以通往印度的門廊[4]?!彼凇吨袊膽?zhàn)歌》中用“進入中世紀”的標題來概括她初到中國時的感受,可以看到初對中國的印象是貧窮落后的。但就是在這樣步履維艱的環(huán)境下,史沫特萊被激昂的紅軍深深折服,在中國一待就是12年。1937年,史沫特萊說:“訪問紅軍歸來的新聞工作者,沒有一個不認為他們所接觸的是現(xiàn)代人,是和他們非常相似的人。他們非常喜歡毛澤東?!贝藭r的延安人民革命熱情高漲,積極開展醫(yī)療衛(wèi)生建設,她帶來的交際舞也為延安增添了活力。
(三)史沫特萊的新聞作品與國家對外交往
延安時期我黨面臨著國民黨的全面封鎖,利用外媒樹立國家形象便成為與外界接觸的最好選擇,而史沫特萊在中國的十幾年始終致力于將中國革命的真實情況傳遞給國際大眾。在《偉大的道路》一書的《序曲》中,史沫特萊這樣寫道:“……為什么有幾百萬、幾千萬正直而勤勞的農(nóng)民和工人,以及滿懷理想的學生和知識分子,樂于為他所推行的事業(yè)而奮斗或犧牲?!笔纺厝R用具體動人的報道記錄紅軍的發(fā)展狀態(tài),并寫出《中國人民的命運》《中國的戰(zhàn)歌》等文章來描述普通人的真實生活情況,她的文字不僅吸引更多新聞工作者和機構團體來到中國,更增加了對中國革命的支持。
四、結語
在北京八寶山中國烈士陵園的蒼松翠柏間,一塊大理石墓碑上用金字鐫刻著朱德寫的碑文:“中國人民之友美國革命作家史沫特萊女士之墓?!笔聦嵣希谘影膊稍L的7個月只是史沫特萊中國之旅非常小的一部分,從她1929年踏上去上海的路后,她的人生就緊緊與中國的命運聯(lián)系在了一起,直至她病后回到美國,一直支持者中國抗戰(zhàn)事業(yè)。
延安時期我黨領導人充分鼓勵與國外記者交朋友,與史沫特萊、斯諾等人敞開心扉對中國革命和局勢進行交談,并善于利于國外媒體及時傳遞中國真實的情況,正確引導輿論,爭取國際支持。在當今中國,我們仍然需要秉持友好開放的心態(tài),熱情邀請國際友人親臨中國,真切感受中國的巨大發(fā)展,以此打破長期以來的刻板印象。而增進對外交往的關鍵,正是國際記者的正確報道。
參考文獻
[1] 艾格尼絲·史沫特萊[N].人民日報,2005-09-21(02).
[2] 林間.把二流子變成好勞動[N].解放日報,1944-01-16(04).
[3] 史沫特萊.袁文,賈樹榛,袁岳云,譯.史沫特萊文集1[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5:184-217.
[4] [美]埃德加·斯諾.宋久,等,譯.斯諾文集———復始之旅[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史楠(1996.04- ),女,在讀研究生,西北大學,研究方向:新媒體、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