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靖遠是典型的桂北山區(qū),房前屋后都是大片大片的樹林。毛竹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綠植。毛竹葉翠,秀麗挺拔,經(jīng)霜不凋。最重要的是,毛竹在山上自然生長,無須管理,三四年即可成材。其竿型粗大,最適宜做梁柱、棚架、跳板、腳手架等建材,因此毛竹成了山里人最重要的經(jīng)濟林。
小時候,好多生活用具都是用毛竹編制而成的。最常見的是籮筐、糞箕和吊籃。曬谷子的谷墊、淘米的筲箕、裝魚的魚鼎、做女紅的籃筐,以及放在樓上專門存放稻谷的谷桶,好多生活用具都是用毛竹編的。和木匠、瓦匠、泥水匠一樣,有一群專門從事竹器編織的人,在我們當?shù)匕阉麄兎Q作“篾匠”。
篾匠自己是不稱篾匠的,因為篾和滅同音,彩頭不好。記得我剛剛上學的時候,有一次,家里一位懂得一點編篾手藝的長輩手里拿著一塊破開的竹片問我這個東西叫什么。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不就是一塊篾絲嗎?正要脫口而出,我忽然想起長輩講過的避諱,心里便琢磨了一下:叫篾絲肯定不行,絲、師音相近,篾絲就是滅師,不能說;按照我們當?shù)氐牧硪环N說法叫篾子,也不行,篾子不就是滅子嗎?怎么說才好呢?我沉思片刻,回答說叫作竹子。那位長輩微笑著點了點頭。
篾匠師傅做活路(工作)第一件事就是上山砍竹子。這個環(huán)節(jié)很講究,必須是選擇那些體型高大、竹齡在三四年間、顏色綠中帶黃的毛竹才好用,太小太嫩太老的都不合適。毛竹砍回來存放幾天之后就可以使用了。
我最喜歡看篾匠師傅破竹子。毛竹架在一張條凳上,篾匠師傅先用竹鋸把兩端鋸平,取好入刀的位置,然后輕輕一拍刀背,一聲脆響之后毛竹便裂開了一道口子。這時候,篾匠師傅會拿來一根早就預備好的短棍嵌入篾刀破開的口子里,稍稍用力一推,毛竹的裂口延展到數(shù)尺長。隨后,篾匠師傅雙手握住短棍的兩端,向下猛然使勁,一陣清脆的爆響之后,整根毛竹瞬間變成了兩半。
后來讀書學到“勢如破竹”這個成語,我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了篾匠師傅的動作,于是心領神會。
有一年,我們家請了一個篾匠師傅來編籮筐。這個師傅說話喜歡用些修飾比喻,在我們當?shù)亟凶鳌八N摹?。隔壁的三叔公過來找他聊天,問他是做什么活路的?師傅說:“我啊,兩手舞青龍?!比骞f:“那好啊,麻煩你幫我做幾樣家什(物件)?!睅煾祮枺骸白鍪裁醇沂??”三叔公說:“做個‘無風自有風,珍珠過洞中,剩個青龍尾,做個嘴對嘴?!斌硯煾狄宦犐盗耍笏加蚁氩幻靼资鞘裁次锛?,于是謊稱身體不舒服,躲到房間里冥思苦想。
那天下午,隔壁三叔婆過來我們家借火,問我奶奶,你們家不是請了個篾匠師傅做事嗎,怎么不見人?奶奶說,身體不爽神,歇下子。奶奶順嘴問三叔婆,你們家想喊他做哪幾樣東西???三叔婆說,做一個簸箕、一個篩子、一個吹火筒。房里的篾匠師傅聽了恍然大悟,跳起身上山砍竹子去了。
事后篾匠師傅大為感嘆,編了幾句打油詩:出門莫耍文,耍文看不成。隔壁不借火,功夫做不成。
破竹之后接著要把竹片加工成編織竹器需要的材料,有條片、粗細、厚薄之分。篾匠師傅加工材料的工具只有一把篾刀。篾刀和柴刀的不同在于,柴刀在末端通常有一個彎鉤,便于鎖拿柴火,而篾刀不需要這樣的功能,因此沒有這個彎鉤。篾匠師傅手藝的高低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也一目了然。高明的師傅,可以把竹片片成極薄極長、軟綿如線的形狀,把毛竹纖維的韌性發(fā)揮到極致。
我特別喜歡看篾匠師傅編筐編簍的過程。一根根竹篾在師傅手里上下翻飛,滿堂屋都是竹絲舞動的影子,陣陣沙沙聲響好似伴舞的音樂,空氣中到處彌漫著竹片特有的香味,讓人陶醉不已。當師傅結(jié)好最后一根竹篾,一個漂亮的竹藝作品展現(xiàn)在眼前的時候,想象一下,剛剛還是一根根毫不起眼的毛竹,一下子變成了漂亮的家什,那是多么神奇??!
篾匠編筐最難的是起頭和收尾。起好頭,中間的路數(shù)清楚了,接下來花時間編就是了。如果帶徒弟,師傅起好頭,中間部分就交給徒弟做,師傅可以一邊看一邊抽煙喝茶打個盹,到收尾的時候再過來指點一二或者拿過來自己做。如果師傅藏私,或者徒弟學藝不得法,起頭收尾就很難掌握,做出來的東西難看還不結(jié)實,這樣主家是不付錢的。我上大學的時候,看到一本關于寫作理論的書,書中說寫文章開頭和結(jié)尾很重要也很難掌握,有一句話是這樣形容的:編筐編簍,難在收口。對此我深表贊同,這真的是很接地氣、很貼近生活的一句話。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山里人時興用毛竹加工做跳板、竹筷子和竹席,這種粗加工可以增加毛竹的價值,比單純賣竹子要好些??墒?,這些粗淺的工種和篾匠師傅的高超手藝相比相差甚遠,幾乎沒有什么技術性可言。而且這些活路非常累人、獲利又少,沒過多久,人們就放下毛竹加工,跑到城里打工去了。
再后來,不銹鋼和塑料用具盛行,漂亮的竹器慢慢地被替代并消失了。篾匠師傅漸漸地失去了市場,這門技藝也就慢慢地被忽略,慢慢地被師傅們帶走了。
過年回家,看見老屋灶頭上掛著的籃筐,忽然心有所動,想起浪石口有個表叔年輕的時候做過篾匠,手藝還算精通,如今怕是八十多了吧。我想,要趁早找到他,請他編一套籮筐、糞箕和菜籃留下來。
這算是對篾匠的一種表記吧!
作者簡介:粟克武,廣西桂林市臨桂區(qū)人,著有《基層帶兵說與寫的技巧》《基層教育管理熱點難點問題透視》,發(fā)表論文3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