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古至今,為《孟子》作注者層出不窮,古代有東漢的趙岐、南宋的朱熹、清代的焦循等,近代有楊伯峻、楊逢彬,他們都是為《孟子》作注的代表人物。楊逢彬先生的《孟子新注新譯》既取各家所長,又獨(dú)抒己見,是繼《論語新注新譯》之后的又一力作。筆者閱讀此書,深有感悟,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書中標(biāo)點、譯文和注釋存在值得商榷之處,因此作此文提出一些意見以供參考。
關(guān)鍵詞: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作者簡介:趙倩(1992.10-),女,山西人,山西師范大學(xué)中國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xiàn)學(xu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9-0-02
【原文】不立於惡人之朝(公孫丑章句上)
【楊注】不在丑陋之人的朝廷做官。惡人,身材、相貌丑陋的人。
按:在《康熙字典》中對“惡”的解釋有:“《廣韻》:不善也。從心,亞聲?!锻ㄕ摗罚河行亩鴲褐^之惡,無心為惡謂之過?!盵1]另外有:“又丑陋也?!盵2] “惡”有丑陋之意,但此處把“惡人”譯為“身材、相貌丑陋之人”不妥,筆者認(rèn)為應(yīng)譯為“小人”,此句的翻譯應(yīng)為“不在都是小人的朝廷做官”更為妥帖。
【原文】自天子達(dá)於庶人(滕文公章句上)
【楊譯】無此句的翻譯
按:楊逢彬先生對此句沒有進(jìn)行翻譯,應(yīng)譯為“從天子一直到老百姓”。
【原文】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籍也。(滕文公章句上)
【楊注】徹:徹取,拿去一些。趙岐注“周人百畝而徹”:“耕百畝者,徹取十畝以為賦?!弊ⅰ皬卣?,徹也”則云:“徹,猶人徹取物也?!?/p>
按:楊伯峻《孟子譯注》注釋:“‘徹為“論語顏淵篇‘盍徹乎鄭玄注云:‘周法什一而稅謂之徹;徹,通也。為天下之通法也。譯文取此義,不用趙岐注‘徹猶人徹取物也之義?!盵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徹,通也,均也。”[4]筆者認(rèn)為應(yīng)取朱熹、楊伯峻的譯文,因為那是在不同情況下的通盤計算下貫徹的十分之一的稅率,譯為“通”更恰當(dāng)。
【原文】眾楚人咻之(滕文公章句下)
【楊注】咻(xiū):吼。
按:“咻”無“吼”的含義。在《王力古漢語字典》中對“咻”解釋為:“喧嚷。孟子滕文公下:‘一齊人傳之,眾楚人~之。趙岐注:‘咻之者,讙也。”[5]楊伯峻《孟子譯注》中將此句譯為:“卻有許多楚國人在打擾”[6]。筆者認(rèn)為楊伯峻的解釋更為合理,與字典中對“咻”的解釋相應(yīng)。
【原文】殷鑒不遠(yuǎn)(離婁章句上)
【楊譯】殷商的鏡子并不遙遠(yuǎn)
按:筆者認(rèn)為此處直譯為“殷商的鏡子并不遙遠(yuǎn)”不妥帖,應(yīng)意譯為“殷商的教訓(xùn)離他并不遙遠(yuǎn)”更符合語境。
【原文】上帝既命,侯于周服。(離婁章句上)
【楊譯】只因為上帝已授民武王,只好臣服於周哇,
按:由上文的“商之孫子,其麗不億。”可以判斷出此句應(yīng)譯為“只因為上帝已授命于文王,只好臣服於周哇?!睏钕壬g為“武王”不確,且“只好臣服于周哇”之后的逗號應(yīng)改為句號。
【原文】武王不泄邇,不忘遠(yuǎn)。(離婁章句下)
【楊譯】武王不〔特別〕親近朝廷之中的近臣,也不遺忘散在四方的遠(yuǎn)臣。
【楊注】不泄邇,不忘遠(yuǎn):泄,通“媟”(xiè),輕慢,褻瀆;邇,近;這兩句是說不輕慢朝臣和遠(yuǎn)處的諸侯。
按:楊逢彬先生注視中明確把“泄”解釋為“輕慢,褻瀆”,譯文中卻釋為“親近”,前后矛盾,此處應(yīng)修改為“武王不輕慢朝廷之中的近臣”。
【原文】故者以利為本(離婁章句下)
【楊譯】弄清他的來龍去脈,是為了本性的發(fā)揚(yáng)光大。
【楊注】利:有利,優(yōu)點。
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云:“利,猶順也,語其自然之勢也。”[7]楊伯峻《孟子譯注》采用了朱熹的翻譯。“利”有“優(yōu)點”的意思,但聯(lián)合此句的上下文語境,孟子的中心思想是萬事萬物都要順其自然,順著大自然的法則,由此可知,“利”譯為“順”更貼切。
【原文】夫然后之中國,踐天子之位焉。(萬章章句上)
【楊譯】那樣,舜才回到首都,坐了朝廷。
【楊注】夫然后之中國:夫,遠(yuǎn)指代詞,那,那樣。之,到……去。中國,國中,國度之中。
按:楊逢彬先生雖然將“踐天子之位焉”譯為“坐了朝廷”,與原文意思相同,但是沒有譯出“踐”的意思。“踐”指“帝王登基”。《史記·五帝本紀(jì)》:“堯曰:‘嗟!四岳:朕在為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8]裴骃集解:“鄭玄曰:‘言汝諸侯之中有能順事用天命者,入處我位,統(tǒng)治天子之事者乎?”[9]《史記·孝文本紀(jì)》:“夫秦失其政,諸侯豪杰并起,人人自以為得之者以萬數(shù),然卒踐天子之位者,劉氏也?!盵10]這是“踐”譯為“帝王登基”的例子。
【原文】知虞公之不可諫而去之秦(萬章章句上)
【楊譯】他知道虞公是勸不動的,因而離開故土,搬到秦國。
按:筆者認(rèn)為把“之”譯為“搬到”不妥?!爸笔恰扒巴币馑?,例如《詩經(jīng)·鄘風(fēng)·載馳》中“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11]和《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中“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盵12]都是把“之”譯為“前往,到……去”。因此,此句應(yīng)譯為“他知道虞公是勸不動的,因而離開故土,到秦國去。”
【原文】進(jìn)不隱賢,必以其道。(萬章章句下)
【楊譯】立于朝廷,見有賢人,從不隱瞞,但一定按照自己的原則辦事。
按:筆者認(rèn)翻譯不妥。遵循直譯的方法,此句應(yīng)譯為“立于朝廷,不隱藏自己的才能,但一定按照自己的原則辦事?!?/p>
【原文】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告子章句上)
【楊譯】弈秋下棋,全國第一。
按:筆者認(rèn)為把“善”譯為“第一”不妥?!吧啤庇小吧朴?,擅長”之意,沒有“第一”的意思,此處應(yīng)改譯為“弈秋是全國善于下棋的人”。
【原文】此之謂不知類也(告子章句上)
【楊譯】這個就叫做不懂得觸類旁通
【楊注】不知類:不懂得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楊考證】類字無輕重之義
按:首先,“類”有“輕重”之義,《漢語大詞典》中對“類”的解釋有:“通‘纇。(1)偏,不平。《逸周書·史記》:‘昔榖平之君,愎類無親??钻俗ⅲ骸?,戾也。《左傳·昭公十六年》:‘出令之不信,刑之頗類??追f達(dá)疏:‘服虔讀類為纇。解云:‘頗,偏也。纇,不平也?!盵13]由此可見,“類”有“偏,不平”之義,即可解釋為“輕重”之義。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云:“不知類,言不知輕重之等也?!盵14]楊伯峻《孟子譯注》采朱熹譯文。筆者認(rèn)為聯(lián)系上文此處應(yīng)譯為“不懂得輕重”更恰當(dāng)。
【原文】養(yǎng)其小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謂大人。(告子章句上)
【楊譯】保養(yǎng)小的就是蕓蕓眾生,保養(yǎng)大的便是道德君子。
按:楊逢彬先生把“小人”譯為“蕓蕓眾生”不妥。“小人”與“君子”相對立,君子是指道德高尚之人,那小人便是品行卑劣之人,這里解釋為“蕓蕓眾生”容易引起歧義,“蕓蕓眾生”是指普通人,與“小人”應(yīng)區(qū)別開來。因此,這里直譯為“小人”即可。
【原文】無他,戚之也。(告子章句下)
【楊譯】沒有別的,為此傷心哪。
【楊注】戚:這里是親近的意思。
按:筆者認(rèn)為楊逢彬先生對這句話的翻譯不妥?!捌荨笔怯H近的意思,此句應(yīng)譯為“沒有別的,是熱愛親人的緣故哪?!?/p>
【原文】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告子章句下)
【楊譯】讓他行動時身無長物一貧如洗,總是干擾他的作為使他事事不如意。
按:此處標(biāo)點錯誤,應(yīng)是“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笔紫?,逗號在“空乏其身”之后是為與上文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保持一致,它們屬于并列句;其次,如果把逗號加在“行”之后,翻譯不通順,楊先生如此斷句,卻沒有將句子的意思準(zhǔn)確譯出。
【原文】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盡心章句上)
【楊譯】取食于百姓有一定時候,依禮消費(fèi),財務(wù)是用不盡的。
按:“食之以時”和“用之以禮”是結(jié)構(gòu)相同的兩句話,在翻譯時句法也應(yīng)保持一致。筆者認(rèn)為“食之以時”應(yīng)譯為“按時食用”更恰當(dāng)。
【原文】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盡心章句下)
按:“去父母國之道也”是孟子對孔子“遲遲吾行也”的評價,而不是孔子說的話。因此,原文的標(biāo)點應(yīng)改為: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p>
【原文】我善為陳,我善為戰(zhàn)。(盡心章句下)
【楊譯】我很會布陣,我很會打戰(zhàn)。
按:此處把“為戰(zhàn)”譯為“打戰(zhàn)”不妥?!按驊?zhàn)”是“打顫”、“顫抖”之意,與句意不符,聯(lián)系上下文,此句應(yīng)是在說:“我很會布陣,我很會打仗?!币虼恕盀閼?zhàn)”應(yīng)譯為“打仗”或“作戰(zhàn)”更恰當(dāng)。
【原文】信人也(盡心章句下)
【楊譯】有自信的人
按:《王力古漢語字典》將“信”譯為“言語真實,不說謊。引申為誠實不欺,守信用。”[15]“信”無“自信”之義。此處譯為“自信”不妥,應(yīng)譯為“實在人”。
【原文】般樂飲酒(盡心章句下)
【楊譯】飲酒作樂
按:《孟子注疏》中趙岐注:“般大也大作樂而飲酒馳騁”[1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般,音盤?!盵17]楊逢彬先生譯為“飲酒作樂”,而沒有譯“般”字。此句應(yīng)譯為“大肆飲酒作樂”。
【原文】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盡心章句下)
【楊譯】修養(yǎng)心性的方法沒有比減少物欲更好的。
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欲,如口鼻耳目四肢之欲?!盵18]人的欲望是多種多樣的,要修養(yǎng)心性就要減少各種欲望,不只有物欲,楊逢彬先生將“欲”譯為“物欲”不妥。
注釋:
[1]漢語大詞典編纂處.康熙字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第336頁.
[2]漢語大詞典編纂處.康熙字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第336頁.
[3]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第122頁.
[4](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6,第258頁.
[5]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第116頁.
[6]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第151頁
[7](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6,第302頁.
[8](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7,第26頁.
[9](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7,第26頁.
[10](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7,第525、526頁.
[11](宋)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7,第52頁.
[12]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7,第143頁.
[13]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第12卷,第353頁.
[14](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6,第340頁.
[15]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第28頁.
[16](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262頁.
[17](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6,第382頁.
[18]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2016,第382頁。
參考文獻(xiàn):
[1]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3]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
[4](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6.
[5](宋)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7.
[6](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7.
[7]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