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涵
摘要:不同媒體對于同一新聞事件的報道存在不同的建構框架。文章從框架理論出發(fā),以中國的China Daily和美國的The New York Times為例,以2018年12月1日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女士被捕一事為起始點進行研究,對新聞報道進行內容分析,對比兩家媒體關于自身國家形象建構的框架區(qū)別,以此探討我國媒體如何建構新聞議題。
關鍵詞:中美經(jīng)貿摩擦 華為事件 框架理論 內容分析
事件背景
2017年年底,美國將中國定義為戰(zhàn)略競爭對手;2018年3月,美國頒布對華加征關稅法令。此后,中美經(jīng)貿摩擦持續(xù)發(fā)展。經(jīng)歷多次談判未果后,2018年12月1日,在中美達成“不升級貿易對抗共識”的當天,華為公司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截至2019年12月2日,孟晚舟女士被拘押一周年;當天,孟晚舟女士發(fā)表公開信。至此,中美經(jīng)貿摩擦背景下的華為系列事件重回公眾視野。
研究背景及方法
研究背景。中美經(jīng)貿摩擦持續(xù)近兩年,期間有不少關于中美經(jīng)貿摩擦的研究,涉及諸多學科領域。但鮮有從新聞傳播框架理論入手進行分析。中美經(jīng)貿摩擦背景下的華為系列事件為我們,研究中國和美國兩國媒體是如何框架新聞報道的提供了一個時機。
本文所借助的框架理論最早可追溯到貝特森(Bateson),其后被引入大眾傳播研究中,戈夫曼指出:框架是指人們用來認識和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認知結構;人們對于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驗的歸納、結構與闡釋都依賴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們定位、感知、理解、歸納眾多具體信息。
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時間是從2018年12月初孟晚舟女士被捕開始,以12個月為限,選取中美在國際領域皆有較大影響力的兩份報紙?!禩he New York Times》(以下簡稱《The Times》)的文本來自于網(wǎng)上數(shù)據(jù)庫 EBSCO Newspaper Source;《China Daily》的文本來自于中國日報網(wǎng)。對關鍵詞“huawei”進行搜索,選擇新聞標題中直接含有關鍵詞的報道,剔除圖片新聞、數(shù)據(jù)新聞、短消息等新聞。最終從兩家報紙共獲取263 篇報道,其中《The Times》102 篇,《China Daily》161篇。
兩國報紙報道架構分析
報道力度。研究發(fā)現(xiàn),從對華為相關內容報道占全年發(fā)布新聞報道數(shù)量的比例來看,《The Times》有 102篇,占總報道量 的0.25%;《China Daily》有161篇,約占報道總數(shù)的 0.59%,明顯要高于《The Times》。初步得出結論,《China Daily》比《The Times》更加注重華為的動態(tài)報道。
報道類型。對華為相關內容的報道,《China Daily》的消息占 89.4%;《The Times》 的消息占24.5%。在對華為系列事件的深度報道上,《The Times》投入的關注更大,比例約在46%;《China Daily》僅為 4.3%。述評報道,《The Times》為 29.4%,也比《China Daily》的6.2%高。
消息源。兩份報紙的消息來源渠道都較為豐富,分別有中美政府、華為公司、美國電信及科技公司、歐洲各國政府和新聞媒體等。其中雙方都有消息源占有超過30%以上的情況,《The Times》多采用美國政府信源,《China Daily》多采用華為公司信源?!禩he Times》消息源分布中,中國政府信源占比最低且與美國政府信源占比懸殊巨大,美方較為忽視中國政府聲音。
報道主題。圖表 《The Times》和《China Daily》華為系列事件報道主題分布情況:
從圖表中可以得知,雙方媒體對于該系列事件主題進行報道的選擇差異較大。顯然《The Times》代表自己國家及同盟發(fā)聲的機率最高,達到64.10%,此外,對華為公司進行負面報道的篇幅較多。對于華為公司在中美貿易摩擦期間所做出的成就關注度極低。而中方媒體《China Daily》則對華為成就與華為及中方對美方做出的回應關注度較高,分別達到28.4%和27.2%。其多從正面角度報道華為,采用事實描述為主、感情色彩穿插為輔的新聞報道框架,立場表態(tài)明確?!禖hina Daily》在對本國華為公司污名化消極報道方面未有涉及。
新聞語言。一是報道標題。2018年12月7日,兩份報紙都報道了一則新聞,內容皆是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女士在加拿大被捕一事。關于這則新聞,《China Daily》的標題是:華為首席財務官在加拿大被捕,中國呼吁釋放(China calls for release of Huawei CFO after arrest in Canada);《The Times》的標題則為:華為財務總監(jiān)因破壞商業(yè)透明度而遭到逮捕(Arrest of Huaweis Finance Chief Tarnishes Push for Transparency)。兩者相比較而言,《China Daily》迅速表明了中方立場,《The Times》則為美方的所作所為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2019年3月8日,兩報紙都報道了華為起訴美國一事。《China Daily》的標題是:華為狀告美國政府實施禁令(Huawei sues US government over ban);而《The Times》的標題是:華為在德克薩斯州起訴美國,稱其為無理由的禁令(Huawei Sues US. in Texas, Calling a Ban Unwarranted)。相較之下,《China Daily》的感情色彩更為濃厚,而《The Times》較為客觀。
二是詞匯分析。據(jù)樣本類比分析顯示,兩份報紙對于華為描述所使用的詞匯差異較大?!禖hina Daily》的報道多用變得強大、樹立榜樣、打破限制、壓力幫助成長、獲得擴展、收入增長、渡過難關、表示誠意、有信心克服逆風、堅信華為、韌性團結、前景廣闊等詞語。
而《The Times》的報道多用失去光澤、打擊華為、擠壓華為、安全缺陷、華為困境、增加懷疑、“戰(zhàn)爭模式”、為痛苦做準備、面臨麻煩、間諜的標志、威脅安全警告、再爆一擊、擔心報復、“狼文化”等詞語。
通過對報道標題和詞匯感情色彩分析來看,《China Daily》采用了較多正面積極的詞匯對華為進行報道和鼓勵,對于美國及其同盟的態(tài)度和行為進行了強烈的態(tài)度回應,認為是一種欺騙亦或是一種不合事實的行為?!禩he Times》雖然沒有使用過多表達強烈感情色彩的詞語,但并不意味著其沒有站在國家的立場上發(fā)聲。例如“狼文化”很隱晦地表達了華為公司背后的實力與野心,很難不讓讀者聯(lián)想該公司與中國政府背后之間的關系。這與《China Daily》的新聞報道框架是相左的。
結論與思考
通過對本次內容進行對比與分析,結果顯示,雖然兩份報紙的報道框架中都一定程度帶有本國政治立場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但中美媒體間的報道框架差異仍較為明顯。
一是報道數(shù)量上,《China Daily》顯然更為重視中美貿易摩擦的動態(tài)走向。
二是報道語言上,《China Daily》所采用的詞匯感情色彩更為強烈,而《The Times》用詞看為客觀,實則較為隱晦地表達了本國立場。
三是報道主題上,《China Daily》突出捍衛(wèi)權利,回擊美方質疑,強調立場表態(tài),對華為進行正面報道;《The Times》較多傳遞美方政府決議,對中方做法提出質疑,對中國政府官方消息選擇失聰性報道。
四是報道題材上,《China Daily》較多客觀呈現(xiàn)事態(tài)發(fā)展,多采用消息題材;《The Times》多采用深度報道,注重梳理整個事情的脈絡經(jīng)過,探究事件背后原因。
《China Daily》在新聞報道框架方面體現(xiàn)了國家立場,《The Times》看似更為“客觀”,實則這樣的客觀背后也并非不凸顯國家利益。相比于影響新聞媒體機構報道的其他因素,國家權力的影響是具有根基性的?!禖hina Daily》與《The Times》在任何形勢下都會從本國利益最大化出發(fā)對新聞報道框架進行建構;而國際形勢風云莫測,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媒體表達利益最優(yōu)化的具體做法。因此,中國在面向國際報道時必須有自己的聲音。在面對國際紛爭的新聞時,立場需堅定,態(tài)度要明確。對于中國媒體而言,應該著手考慮如何設置新聞報道框架;對于新聞從業(yè)者而言,更應該堅守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讓每一則報道都出彩。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08-209頁。
2.徐亦凡:《中英兩國媒體對天津港爆炸事故的報道框架分析——以新華社和路透社的報道為例》,《新聞研究導刊》,2016(17)。
3.黃盈佳,程卓婷,范博文,徐桂權:《中美經(jīng)貿摩擦背景下華為與國家形象的媒介建構——以《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為例》,《對外傳播》,2019(09)。
4.郭 漪:《中英報紙利比亞戰(zhàn)爭報道比較——以《泰晤士報》和《解放日報》為例》,《新聞世界》,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