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國政務新媒體研究現(xiàn)狀與趨勢分析

2020-05-10 17:31王荷娜李力
黨政干部學刊 2020年8期
關鍵詞:政務新媒體公共危機網絡輿情

王荷娜 李力

[摘? 要]在傳統(tǒng)媒介不斷演化、介質不斷豐富的融媒體時代,多種媒介形態(tài)(視頻、音頻、文字等)在不同的媒介上(微博、微信等)傳播信息,政務新媒體作為融媒體中重要的信息傳播媒介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通過對國內近5年政務新媒體研究的梳理,發(fā)現(xiàn)政務新媒體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務新媒體的內涵,政務新媒體的傳播效果與評價指標體系,政務新媒體與網絡輿情管理,政務新媒體與突發(fā)公共危機管理,政務新媒體與政府形象建設等方面。通過對政務新媒體研究前沿、熱點問題的分析,探求政務新媒體的研究趨勢,以期進一步推動國內政務新媒體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

[關鍵詞]政務新媒體;網絡輿情;政府形象;公共危機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20)08-0068-07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將媒體融合發(fā)展正式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融媒體這一概念開始走向大眾視野。[1]融媒體主要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特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xiàn)“資源融通、內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榮”的新型媒體。政務新媒體借助移動信息技術的支持,在信息傳播方面遠遠領先于其他媒體,成為融媒體時代最快速、最便捷的信息傳播渠道。近5年來,我國297個地級行政區(qū)政府已開通微博、微信及新聞客戶端(即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傳播渠道,總覆蓋率達88.9%,由此,政務新媒體領域的發(fā)展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政務新媒體是指政府機構和部門在新媒體平臺(微博、微信、抖音、客戶端等)注冊并實名認證的賬號,如政務微博、政務微信、政務抖音號等,主要負責提供公共服務、公開政府信息、解讀社會政策、了解社情民意等。[2]盡管目前學者對政務新媒體的研究較多,但多從政府的角度出發(fā)探究政務新媒體的影響因素和優(yōu)化策略,對融媒體時代政務新媒體的研究系統(tǒng)梳理較少。本研究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shù)據庫為數(shù)據源,對政務新媒體相關研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利用內容分析法進一步深入揭示政務新媒體的研究現(xiàn)狀,并據此對未來政務新媒體的研究趨勢加以探討。

一、我國政務新媒體研究方向統(tǒng)計分析

論文的關鍵詞能夠反映其重要研究內容,統(tǒng)計高頻關鍵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主題的研究熱點和趨勢。通過分析高頻出現(xiàn)的關鍵詞,能夠識別某一領域的重要研究主題或研究熱點。本文以政務新媒體為主題,檢索出相關文獻145篇,文獻中的關鍵詞合并去重后得到433個關鍵詞,為更好地體現(xiàn)政務新媒體的研究熱點,選取詞頻大于4的關鍵詞作為分析的基礎。

從表1可以看出,“政務微博”是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關鍵詞,共出現(xiàn)了53次,這反映了政務微博在政務新媒體領域的重要地位。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12月,經過新浪平臺認證的政務微博數(shù)量已經達到13.9萬,“政務微博”在所有政務新媒體中數(shù)量遙遙領先,是政務新媒體中的“主力軍”。此外,各級政府共開通政務抖音號17380個,政府網站共有14474個,主要包括政府門戶網站和政府部門網站。2019年,全國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已初步建成,平臺用戶注冊數(shù)量達2.39億,政務新媒體為民眾提供了越來越多的便利。

政務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其在政務信息公開、關鍵輿情引導以及政府形象樹立等方面影響力較大,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具有突出的優(yōu)勢,政務新媒體的功能及其在社會治理中的具體運用必然受到研究者的重點關注?!巴话l(fā)事件”“公共服務”“政府”等高頻詞都反映了近5年研究者關于政務新媒體的研究重點,政務新媒體的發(fā)展為政府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二、我國政務新媒體研究內容分析

目前,我國政務新媒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務新媒體內涵的探討、政務新媒體信息傳播效果研究和政務新媒體的具體應用研究。其中針對政務新媒體的研究包括政務新媒體在網絡輿情管理、突發(fā)公共危機管理、政府形象塑造等方面的應用。

(一)政務新媒體內涵

關于政務新媒體的內涵,學術界主要從公民參與視角和政府管理視角進行定義。從公民參與視角,韓廣富、張弛提出,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大眾傳播媒介,正在成為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技術平臺,成為公眾獲取信息、表達訴求和影響決策的重要渠道。[3]從政府管理視角,王建華認為政務新媒體是指政務主體以數(shù)字化、互聯(lián)網和移動通信等技術為基礎,處理政治事務、回應社會關切、服務民生需求的新媒體類別,主要是政務微博、政務微信和政務移動客戶端,也包括政府門戶網站和政府新聞發(fā)布。[4]金婷則將政務新媒體定義為,政府機構、公共服務機構和具有真實公職身份認證的政府官員進行與其工作相關的政務活動、提供公共事務服務、與民交流和網絡問政的新媒體平臺。[5]陳強在綜合國內外政務新媒體的發(fā)展概況后,進一步提出政務新媒體指各國政府機構和部門基于社會治理需求而在各類新媒體平臺(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騰訊微信等)注冊并實名認證的賬號集群,比如,政務推特、政務微信、政務微博、政務APP等。[6]

此外,施麟麒將普通媒體與政務新媒體做了區(qū)分,認為政務新媒體指政務主體專門用于實施電子政務的新媒體類別。政府網站是政務新媒體中最主要也是最早出現(xiàn)的類型,而微信、微博、移動客戶端則是擴展政府網站傳播渠道的輔助媒體。[7]而有些非專業(yè)媒體也會提供部分政務信息或公共服務,但并不屬于其專屬職能,故不能算作政務新媒體。

(二)政務新媒體信息傳播效果研究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我國信息傳播主體發(fā)生了新變化,從頂層到基層都更加注重信息傳播時機和效果。政務新媒體存在的價值就在于功能的發(fā)揮,信息傳播是政務新媒體的重要功能之一,因而對政務新媒體信息傳播效果研究是學者關注的熱點。

一些學者從政務新媒體主體聯(lián)系網絡方面揭示其信息傳播特征。目前,以國家政務服務平臺為總樞紐的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平臺已建成,推動了各級政府服務平臺互聯(lián)互通、數(shù)據共享以及業(yè)務協(xié)同,使政務新媒體的信息傳播效果達到最大化。但是,目前的政務新媒體還存在沒有充分利用一體化服務平臺的問題,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政務微博在所關注的信息源數(shù)量上差異比較大,政務微博與其他類型微博之間的外部連接較少[8],這對于政務微博的業(yè)務協(xié)同非常不利。其次,地方政府部門間微博關系網絡呈現(xiàn)出核心—邊緣結構特征,這種結構帶有明顯的時間印記,卻不受政府部門的公眾關注度所影響[9],這種政務微博網絡特征將大大降低信息傳播的效率。最后,政務微信管理人員人際傳播網絡呈現(xiàn)核心星形結構,對輿情的關注存在較大的“自主性”,且不同級別部門人員間信息流動方式存在差異,尤其是上級對下級和同級部門人員間信息流動中摻雜個人情緒。[10]這種源自行政壓力的政務新媒體運營動力將影響政務信息傳播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不利于政務新媒體不同層級和部門之間的信息傳播。

一些學者深入探討了政務新媒體信息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影響政務新媒體信息傳播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學者們多從信息傳播主體與政務新媒體內容方面進行研究。從信息傳播主體來看,利他主義的信息傳播主體是影響政務信息傳播的最關鍵因素;網絡關系強度、信息公共性、信息傳播主體所處的網絡核心位置、信息傳播主體的自我效能、信息技術水平都是影響信息傳播的關鍵因素。[11]巫霞、馬亮以政務抖音短視頻為例,結合信息采納模型,發(fā)現(xiàn)政務抖音號傳播力與行政級別顯著正相關。在省級和地市級模型中,供給與需求兩方面的影響均不顯著。[12]從政務新媒體內容來看,陳娟等采集影響力靠前的十大新浪政務微博數(shù)據,以轉發(fā)數(shù)和評論數(shù)作為辟謠信息傳播效果的衡量指標,結果發(fā)現(xiàn)謠言類型、辟謠方式、是否為原創(chuàng)、圖片數(shù)量、是否有@符號對轉發(fā)數(shù)有顯著影響;謠言類型、情感程度、辟謠方式、是否為原創(chuàng)、內容長度對評論數(shù)有顯著影響。[13]政務新媒體不僅要在內容上做好功課,將個體情感與愛國主義的集體情感融合起來,還要及時抓住關鍵時間節(jié)點或重大突發(fā)性事件等熱點,利用短視頻調動公眾的狀態(tài)情感和結構性情感使政務新媒體的傳播力最大化。[14]

一些學者從公眾角度出發(fā),探究了公眾參與政務新媒體的效果。政務新媒體具有開放性、互動性等特點,是政府傳播信息、收集民意的重要平臺,也是公眾獲取信息、反饋民意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好政務新媒體這一溝通平臺,需要政府與公眾的雙向配合。但往往會出現(xiàn)政府部門對利用政務新媒體與公眾進行互動不夠重視的現(xiàn)象。劉江對政務微博的評論區(qū)進行互動質量的驗證性分析,指出政務微博的官方身份雖然有助于激發(fā)互動網絡的規(guī)模優(yōu)勢,但政府在互動方面做得很少,從而錯失與公眾互動的機會。[15]從公眾自身出發(fā),影響其與政府進行互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彭勃等發(fā)現(xiàn)影響公眾參與政務微博的因素分別是:外部環(huán)境因素、公眾因素、政府因素和媒介因素,外部環(huán)境因素和公眾因素對公眾參與政務微博具有直接正向作用,而政府因素和媒介因素通過作用于公眾因素間接影響公眾參與的意愿,據此提出政務微博的運營應該以公眾為核心,以內容服務為關鍵,注重傳播策略的多元化使用。[16]張向先等指出信息服務質量、信譽和影響力、用戶認知水平、政務信息專業(yè)性、信息組織成效、政務功能完整性、媒介影響、用戶期望是影響政務新媒體用戶信息采納的關鍵因素。[17]政府不僅要更新與民互動的理念,更要培養(yǎng)公眾參政議政的意識,提高公眾參與的熱情與能力,及時將互動結果反饋在政務新媒體平臺,提高信息處理的效率和公開度。

(三)政務新媒體具體應用研究

政務新媒體為政府回應力、公信力、執(zhí)行力的提高帶來了新契機,成為社會創(chuàng)新的助推器。融媒體環(huán)境下政務新媒體的研究內容涉及面廣,具體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政務新媒體與網絡輿情管理。優(yōu)質的政務新媒體運營理念有助于促成信息在交互場景下實現(xiàn)多方謀劃(共建)、廣泛參與(共治)、共同享有(共享)的格局,在預測網絡輿情、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方面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多種媒體的融合發(fā)展為輿論傳播帶來全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利用政務新媒體預測網絡輿情發(fā)展,對輿論引導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進行網絡輿情管理的過程中,一些學者認為政府部門的態(tài)度和理念極其重要。王國華等在研究中表明,基于輿論危機爆發(fā)快、周期長、消退緩慢等特點,政府部門應對網絡輿論危機的關鍵是展現(xiàn)坦誠積極的態(tài)度,滿足公眾的期待,加強與網民的深度互動,加強與傳統(tǒng)媒體的信息協(xié)調,深化與微信類等社交媒體的聯(lián)動等。[18]融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從產生到爆發(fā)這一過程所需時間非常短暫,政府部門稍有不慎就會陷入輿情治理的被動局面,因此政府輿情治理應從網絡管控轉變?yōu)榫W絡治理,創(chuàng)新治理理念,形成多元主體協(xié)同治理模式,并構建“三位一體”的網絡輿情治理機制[19],掌握網絡輿論話語權,提高網絡輿情治理的效率。

政府部門除了更新網絡輿情管理理念外,還要根據政務新媒體不同平臺的特點進行網絡輿情管理。微博作為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具有信息量大、傳播迅速的特點,微博已成為網絡輿情傳播的主要載體[20],微博平臺出現(xiàn)的“意見領袖”在輿情演化過程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門在進行網絡輿情治理時,不僅要充分利用政務微博這一平臺,還要注重把握好微博“意見領袖”的特點,引導并培養(yǎng)“意見領袖”以其影響降低普通網民對輿情事件的參與率,由此提升政府相關機構應對微博輿情的能力。[21]而政務微信由于其篇幅可長可短,可以對社會事件進行深度解讀,在網絡輿情處置中發(fā)揮著狙擊謠言、引導輿論、加強政民互動、化解矛盾的作用,但也存在著輿情處置過于保守、互動不足、專業(yè)性不強等問題。[22]因此政務微信的運營要以用戶為核心,合理規(guī)劃發(fā)布時間、發(fā)布內容和發(fā)布方式,充分利用其優(yōu)勢功能,從編輯發(fā)布、信息轉發(fā)、信息閱讀、信息再利用等方面提高網絡輿情傳播和處理能力。[23]

2.政務新媒體與突發(fā)公共危機管理。通信技術的發(fā)展和網絡的廣泛普及,包括微博、微信等在內的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傳遞信息的主要場所。突發(fā)公共事件發(fā)生時,公眾會大量搜尋、轉發(fā)相關信息,突發(fā)事件信息在多種新媒體平臺上快速傳播,而新媒體中的信息形成容易、傳遞門檻低、速度快、傳播面廣等特點,使得信息真?zhèn)坞y辨,信息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在此情境下,政府部門稍有處理不當就可能引發(fā)極其嚴重的二次危機,政務新媒體平臺在此時能夠發(fā)揮出傳統(tǒng)媒體不可比擬的關鍵作用。事實上,在已發(fā)生的多次突發(fā)公共事件中,政務新媒體平臺都是政府部門向外發(fā)聲、引導輿情的重要陣地。在現(xiàn)有研究中,政務新媒體與突發(fā)公共危機治理之間的關系是許多學者的關注點所在。

一些學者分析了政務新媒體在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的應用現(xiàn)狀,并提出改進建議。目前的政務微博在應對突發(fā)事件時偏向于消除公眾的陌生感、降低事件對社會秩序的侵擾,而對認知差異導致的社會問題并未多加關注。由此政務新媒體作為信息發(fā)布與溝通的關鍵平臺,在公共危機發(fā)生初期應修補已破壞的社會秩序;中期則減少政府與公眾、公眾與公眾之間的認知差距;后期要反思社會認知差距以達成社會共識。[24]不同的政務新媒體平臺有其不同的特點,在進行危機溝通的過程中,政務微博受社會關系影響更多,而政務微信受危機情景影響更多。因此政府部門在進行危機溝通時要重視溝通的實用性,利用微博加強溝通的技巧性,使用微信報道提高溝通的內容性。[25]政府在利用政務新媒體進行突發(fā)公共危機事件的處理中,暴露了其存在的問題,陳世英等以“8·12”天津港特大火災爆炸事故為例,以“天津發(fā)布”為中心的62個市、區(qū)級政務微博組成的微博群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地方政務微博在突發(fā)危機中第一響應較慢,議題設置缺乏主導性,地方政務微博的交互意識和策略均有待增強。對此提出了一些相應建議,如地方政務微博在應對突發(fā)事件中應加強預警,快速響應網絡輿情以搶占輿論引導權和話語權;科學設置議題促使信息公開與輿論引導有機結合;加強與內部機構、媒體、意見領袖等溝通協(xié)調,強化聯(lián)動協(xié)同網絡的構建。[26]

一些學者對政府部門對于政務新媒體的認知和運營理念提出了新見解。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和電子產品的使用,使得公眾對于新媒體的關注越來越高,地方政府不能再將政務新媒體作為危機來臨后的應急工具,而應強化對新媒體的認知并把這種認知融入日常溝通過程中,通過具體的行動落實對政務新媒體的支持,將新媒介政策與地方政府治理機制創(chuàng)新有機結合起來。[27]在應對危機事件時,政務新媒體形成群和圈群聯(lián)動能加速權威信息擴散和流通,因此要發(fā)揮核心政務微博在聯(lián)動圈群中的作用。政務新媒體在運營過程中應提高公眾的參與度和互動度,堅持受眾本位的發(fā)布理念來引導輿論,以此凸顯政府責任。[28]

新媒體平臺上的信息真?zhèn)坞y辨,因對突發(fā)公共事件認識不清而產生的網絡謠言,不僅影響公眾對危機事件的判斷進而引發(fā)公眾不正當?shù)南M行為,如哄搶食物、囤積生活用品等,造成群體性事件的二次危機,還會引發(fā)社會信任危機,對危機事件后期的調查和處理工作產生嚴重的阻礙。對此,一些學者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唐夢斐、王建成提出政府權威機構應該第一時間積極主動公開信息;豐富信息的發(fā)布形式以提高辟謠的有效性;加強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和溝通以消除公眾質疑;選擇多樣化的辟謠模式以提高辟謠主體的力量;提高公眾的理性思維能力以客觀審視網絡謠言。[29]不同類型的謠言治理所獲得的效果也不同,政府部門要甄別危機事件的類型,以客觀的態(tài)度回應危機事件,控制信息發(fā)布內容長度并附上相關的圖片對事件真相加以佐證。

3.政務新媒體與政府形象建設。政府形象直接關系到公眾對政府的信任程度和滿意程度,有助于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政府形象在公眾心中的呈現(xiàn)方式多種多樣,尤其是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公眾通過新媒體渠道能獲得更多的政府相關信息,公眾接觸官方新媒體會使得其對官方媒體的信任發(fā)生變化,且公眾接觸政務新媒體的頻率高對政府形象的塑造有正面影響。可信、有時效性、公眾感興趣、互動頻繁的政務微博能加強公眾對政府的了解,提高公眾對政務微博的滿意度,改善公民對政府形象的評價。[30]但是,政務新媒體在政府形象傳播中也面臨多重困境:政府形象傳播的單向宣傳思維根深蒂固;網絡公共事件中政務微博“不作為”或“作為不當”現(xiàn)象頻出;缺乏影響力的政務微博成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等。[31]對此,政府部門要充分利用政府新媒體進行形象傳播,同時要講究形象傳播的策略與藝術,主動全面公開政務信息,充分發(fā)揮“意見領袖”作用,建立政治協(xié)商對話制度。在政府形象傳播的主體、媒介和方式都發(fā)生變化的新媒體時代,政府部門需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功能和加強制度建設以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三、我國政務新媒體的研究趨勢

自融媒體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我國政務新媒體的研究越發(fā)多元化,研究對象從政務微博、政務微信到政務短視頻,研究學科從傳播學延伸到情報學、政治學、語言學、管理學,對政務新媒體研究方法也從定向研究向定量研究、混合研究轉變,研究內容從政務新媒體的定義、職能、特征等方面轉向深入探索其在危機溝通、社會治理、網絡輿情等領域的應用研究。結合前文對政務新媒體研究現(xiàn)狀的分析結果,本文提出未來政務新媒體的三個值得關注的研究方向。

(一)廣泛探討融媒體背景下政務新媒體的運用與管理

融媒體時代促使政府信息傳播向及時性、主動性、開放性轉變,新媒體的運用為政府提升公信力、傳播力、影響力提供良好的溝通平臺,為政府加強輿論引導提供技術支撐,為政府構建公開、公平、公正的服務型政府形象帶來契機。政務新媒體的研究不能僅停留在已有的案例分析和數(shù)據剖析,還要探討如何在融媒體背景中靈活運用和有效管理政務新媒體,最大程度發(fā)揮政務新媒體的所有功能。一方面,加強政務新媒體內容管理和運營管理,大力促進政務新媒體在新的信息傳播陣地中成為公眾信息獲取“認知權威”的角色,提升政府在新媒體中的公信力。另一方面,靈活運用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極大提高公眾對政務新媒體的采納、參與以及互動的滿意程度,使政務新媒體成為公眾與政府良好溝通的一個重要平臺。此外,隨著我國參與國際事務次數(shù)增多,國際地位提升,越來越多的國際目光聚焦于國內公共時事,政務新媒體作為政務信息公開、信息傳播的一個重要對外窗口,創(chuàng)新國際傳播方式,提升政務新媒體的國際傳播力也是未來政務新媒體的關注點之一。

(二)深入挖掘政務新媒體在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是把雙刃劍,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網絡普及使突發(fā)公共事件傳播范圍更廣、傳播速度更快。另一方面,社會媒體信息的傳播對傳統(tǒng)媒體時代以政府為主導的傳播信用體系造成了沖擊,政府治理的行政價值觀念、決策模式以及治理過程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網絡不良信息更是層出不窮,如網絡謠言,公眾的信息素養(yǎng)差異導致他們在獲取信息時不能有效地判斷出信息的真?zhèn)?,而互?lián)網信息的快速傳播會產生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嚴重后果。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政務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具有即時、快速的特點,如何在眾多信息源中成為公眾的信息認知權威并引導輿論走向,是政務新媒體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充分發(fā)揮政府新媒體信息傳播價值的同時,進一步深入挖掘政務新媒體在突發(fā)公共事件中可能發(fā)揮作用的場景和可以運用的功能,是未來的研究重點。

(三)積極探索新技術在政務新媒體中的應用

政務新媒體在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增強政務新媒體對公眾的影響,提高公眾政治參與的理性和智慧,這都需要不斷推動政務新媒體發(fā)展規(guī)范化。大數(shù)據、人工智能、5G、“互聯(lián)網+”等新技術的產生,為公眾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有些技術還運用到了政府工作中,極大提升了政府管理與服務效率,如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自然災害應急救援的災情分析判斷、識別搜尋目標、代替人工從事高危作業(yè)、輔助決策和處置效果評估等領域;大數(shù)據平臺助力智慧城市的發(fā)展,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等。新技術的進步為政務新媒體的發(fā)展帶來契機,探索新技術、新手段在政務新媒體中的應用是未來研究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EB/OL].https://tv.chinacourt.org/2892.html.

[2]陳強.政務新媒體研究的國際進展:議題與路向[J].情報雜志,2017,36(3):42-47+30.

[3]韓廣富,張弛.新媒體視域下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有效途徑探析[J].理論探討.2015,(2):171-173.

[4]王建華.政務新媒體照片話語的視覺語法——語用分析[J].當代修辭學,2019,(2):72-83.

[5]金婷.淺析政務新媒體的發(fā)展現(xiàn)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J].電子政務.2015,(8):21-27.

[6]陳強.政務新媒體政策研究的國內外進展及未來取向[J].情報雜志,2018,37(11):76-80+136.

[7]施麟麒.政務新媒體的社會語境與語言選擇[J].語言文字應用,2018,(1):120-128.

[8]劉穎,王歡.政務微博的社會網絡結構及其影響力分析[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99-101.

[9]萬方,趙國欽.社交網絡中政府部門間關系及其行動邏輯——基于廣州政務微博的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7,31(4):161-166.

[10]吳仁獻,謝朝武,談天然.突發(fā)事件政務輿情內部人際傳播機制研究——以8.8九寨溝地震旅游政務微信傳播為例[J].情報雜志,2019,38(09):118-125.

[11]毛湛文,劉小燕.新媒體環(huán)境下政府傳播的新變化——基于傳播主體視角的考察[J].當代傳播,2015,(2):23-26.

[12]巫霞,馬亮.政務短視頻的傳播力及其影響因素:基于政務抖音號的實證研究[J].電子政務,2019,(7):22-30.

[13]陳娟,劉燕平,鄧勝利.政務微博辟謠信息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科學,2018,36(1):91-95+117.

[14]章震,尹子伊.政務抖音號的情感傳播研究——以13家中央級單位政務抖音號為例[J].新聞界,2019,(9):61-69.

[15]劉江.適應障礙、同質游戲與互動承諾的異化——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政務微博互動質量研究[J].電子政務,2019,(3):108-121.

[16]彭勃,韓嘯,龔澤鵬.建構公眾參與政務微博意愿的影響因素模型[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7,18(5):28-37.

[17]張向先,耿榮娜,郭順利.政務新媒體用戶信息采納行為及關鍵影響因素識別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7,40(10):62-68.

[18]王國華,魏程瑞,楊騰飛,等.突發(fā)事件中政務微博的網絡輿論危機應對研究——以上海踩踏事件中的@上海發(fā)布為例[J].情報雜志,2015,34(4):65-70+53.

[19]劉涇.新媒體時代政府網絡輿情治理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J].情報科學,2018,36(12):66-70+89.

[20]李立煊,楊騰飛.基于新浪微博的政府負面網絡輿情態(tài)勢分析[J].情報雜志,2015,34(10):97-100.

[21]王澍賢,陳福集.意見領袖參與下微博輿情演化的三方博弈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6,(1):19-25.

[22]李恩臨,王叢博.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實踐中政務微信應對輿情危機的策略研究[J].學習與探索,2017,(9):51-56.

[23]林海濤,許駿,吳夢菂.基于用戶需求的政務微信輿情處置功能的實現(xiàn)和效果提升研究[J].情報科學,2019,37(6):101-107.

[24]汪青云,胡沈明.突發(fā)事件中政務微博信息發(fā)布理論框架建構[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38(11):71-75.

[25]謝起慧,彭宗超.基于TAM的政務微博與政務微信危機溝通機制比較研究[J].情報雜志,2017,36(5):106-112+100.

[26]陳世英,黃宸,陳強,等.突發(fā)事件中地方政務微博群信息發(fā)布策略研究——以“8·12”天津港特大火災爆炸事故為例[J].情報雜志,2016,35(12):28-33.

[27]鐘偉軍.新媒介意識、制度規(guī)范與危機中的地方政府微博表現(xiàn)——基于2016年各地水災的實證分析[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7,(5):116-122.

[28]周莉,李曉,黃娟.政務微博在突發(fā)事件中的信息發(fā)布及其影響[J].新聞大學,2015,(2):144-152.

[29]唐夢斐,王建成.突發(fā)事件中政務微博辟謠效果研究——基于“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的案例分析[J].情報雜志,2015,34(8):98-103+36.

[30]黃河,王芳菲,邵立.公眾新媒體接觸行為對政府形象構建的影響——基于北京市居民的網絡調查分析[J].國際新聞界,2017,39(5):109-128.

[31]王慧,常松.政務微博與政府形象建構[J].江淮論壇,2015,(6):170-173.

責任編輯? 王? 雨

猜你喜歡
政務新媒體公共危機網絡輿情
淺談政務微博信息傳播的觸點與發(fā)展方向
關于公共危機事件中政府公共管理效能探析
淺析網絡輿情治理
基于社會穩(wěn)定視角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構建的思考
公共管理怎樣用好非政府組織
政務新媒體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