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小云(1900—1976),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他不僅創(chuàng)造了“尚派”藝術,在舞臺上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還是我國戲曲教育事業(yè)的開拓者。1936年為傳承“國粹”藝術,他個人出資,在北京開辦了“榮春社”,專門培養(yǎng)京劇人才。為了辦好學,他傾其所有,困難時曾數(shù)次變賣家產,在梨園界留下了“典房辦學”的佳話。
尚小云為人厚道、做事認真。他堅持要辦學就一定要辦好的原則,“榮春社”一成立,就雇了3個裁縫,到“瑞蚨祥”綢布店買來布料,給學生統(tǒng)一制作服裝。冬天是航空帽、青布棉袍罩大褂、白手套、口罩;秋天有一頂瓜皮小帽;夏天是竹布大褂,每人胸前佩戴一枚自制的社徽。
京劇對基本功要求非常嚴格,因此練功和學習很累,也很容易受傷。為了保證學生們身體健康,尚小云請了10多個炊事員,負責包括教師在內300多人的伙食。學生每餐兩菜兩湯,老師八菜一湯。如果下午學生有演出,一人還發(fā)3個芝麻燒餅。為方便學生看病,尚小云聘請了一位專職中醫(yī)、一位專職西醫(yī)和一位專職正骨醫(yī)生。此外,還聯(lián)系了京城順田醫(yī)院作為“榮春社”的定點住院醫(yī)院,聯(lián)系附近的原田醫(yī)院作為學生的定點急診醫(yī)院。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尚小云不惜重金聘請好教師和知名演員,給學生們上小課做輔導,悉心教授。由于教學質量好,加之管理嚴格,僅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榮春社”的學生們就有了初步登臺演出的能力,能拿出的劇目達100多出。
尚小云(左)在京劇《擂鼓戰(zhàn)金山》中扮演梁紅玉(右)
然而“榮春社”創(chuàng)辦不久,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就踏進了中國,整個社會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看戲的人越來越少,演出根本掙不了幾個錢。為了維持幾百人的開銷,尚小云一面堅持辦學,一面憑著自己的名氣拼命演出賺錢。當時有朋友勸他:“你為何不在學生身上想想辦法,增加些收入,或者干脆把科班停了算了,干嗎還干這賠本的買賣!”經過反復思考,尚小云覺得做人不能如此,一則學生都是苦出身,出來學戲就是為了混口飯吃,演出不掙錢他們哪來的錢;二則學習是有連續(xù)性的,育人豈能半途而廢。于是下定決心一切由自己承擔,繼續(xù)把“榮春社”辦下去,等待轉機。
誰知1942年后,尚小云的經濟狀況越發(fā)緊張,為了“榮春社”,他不僅先后花光了家中的積蓄,還變賣了自己的汽車、夫人的首飾,最后竟陸續(xù)典賣掉了自己經過數(shù)年打拼積累下的7所宅院,其中包括一所有假山、有游廊,地理位置相當好的房產。對此,圈內圈外的朋友沒有聽到尚小云一句怨言,大家一致認為:作為一名藝術大師,憑著自己精湛的演技和已有的名望,過上衣食無憂的優(yōu)越生活毫無問題,尚小云典房辦學的行為,實乃善行義舉,令人敬佩!
關于辦學,尚小云曾發(fā)表過一篇文章做了很好的解釋和描述。他在文章中寫道:“近些年來,大家感到梨園缺乏人才的危機,所以我才下決心辦榮春社。過這種生活,又比唱戲難上十倍。在今日我才知道辦學之難,但是我做事的勇氣,被環(huán)境支配更覺熱血沸騰。所以,我抱定苦干到底的精神……”
或許正是尚小云這種做人的精神,使“榮春社”在艱難中前行,歷時10余載,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先后為中國京劇事業(yè)培養(yǎng)出570多名優(yōu)秀人才,后來成為大家者上百人,景榮慶、方榮翔(京劇樣板戲《奇襲白虎團》中志愿軍團長的扮演者)、馬長禮(京劇樣板戲《沙家浜》中刁德一的扮演者)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個人不計個人得失,為民族精粹得以傳承、發(fā)展,十余年如一日,慷慨解囊并傾其所有,是需要勇氣和精神的。人有了這樣一種勇于奉獻的處世精神,他的品質才會真正崇高起來,他的名字才會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