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松
世界史博士譚超把三分之一的人生花在了求學的道路上,就在所有對譚超寄予厚望的人認為他即將成功的時候,他卻選擇了和所學知識毫不相關的行業(yè)——快遞業(yè)。是什么讓譚超如此隨心所欲?送快遞這件事幾乎人人都能做到,可一旦換成博士生去做,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因為“博士生”這樣的一個光環(huán)已經被賦予了更多的期望,遠超于送快遞。所以,我以為博士生送快遞不妥。
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總有一條順應時代的主線,沿著這條主線走下去,可能會相安無事,而一旦有人脫離這條主線去另尋他路的話,這時反對的聲音就來了。當第一眼看到“博士送快遞”這條新聞時,我想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必定是驚訝、感嘆。包括我在內,也覺得這件事聽起來有些荒唐。為什么?因為現在人們腦中已經形成了博士生與送快遞“搭配不當”這樣一個觀念。而這樣一個觀念的形成更是長期的和根深蒂固的。要想輕易打破或改變它,很顯然,僅僅單靠一個送快遞的博士生是不足以改變的。那能改變嗎?當然可以,不過需要更多的高學歷者讓他們去選擇送快遞這份工作,需要多到足以推倒原本人們心中的那堵墻,在這之后想怎么建高樓大廈都可以??墒聦嵤鞘裁矗渴聦嵤亲鲞@樣選擇的人寥寥無幾。
之所以對博士生送快遞不贊成,倒不是因為歧視配送員,相反,我很尊重每一位配送員。我所不贊成的是這種投入與產出極不對等的選擇。對于任何一個普通家庭來說,家人操勞一輩子,不惜付出大量財力和精力去供養(yǎng)你讀到博士,絕不可能希望你最后選擇這樣一個既辛苦、待遇還很一般的職業(yè)。譚超說大學畢業(yè)后不好意思再向家里要錢,所以選擇送快遞這種方式來勤工儉學。他這樣做的出發(fā)點值得點贊,但是快遞一送就是八年,未免讓人聯想到他已經在這種日日奔波的生活中消磨了自己的初心。人生有幾個八年?在這八年里,譚超領悟了什么?堅韌?奮斗?我猜想,他可能已經懶得再去考慮自己的二次就業(yè)。
我始終相信好男兒應壯志凌云,身為博士,更應該成為時代的弄潮兒、開拓者。他們可以一時貧困,一時落寞,但他們必須要時刻不忘初心。他們自強、高昂、肩負著父輩的希望,帶著榮光走向未來。他們應該告訴父母“我是你們的驕傲”,而不是為了所謂的獨立,讓父母操碎了心。
學生點評
老師開門見山、旗幟鮮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贊成博士送快遞。本文的論述有一定的社會深度。“快遞一送就是八年,未免讓人聯想到他已經在這種日日奔波的生活中消磨了自己的初心”。老師對材料主人公譚超心理狀態(tài)的猜想切合當下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