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華
摘 要:朱光潛的翻譯觀中有其語言學思想的存在和體現(xiàn),二者有著平行一致的密切聯(lián)系。遵循“語言言意觀”,即語言與情感思想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因而推崇“信”的翻譯標準和“字從文順的直譯”翻譯方法。持有“語言發(fā)展觀”,即語言具有漸變性、持續(xù)性,因而在討論詩不可譯、譯文適度歐化、要避免一詞多義的誤譯等時,他提出要注意語言的演變和其時代背景。
關(guān)鍵詞:朱光潛;翻譯觀;語言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H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20)01-0067-04
Abstract: As a well-acknowledged master of aesthetics and translation, Zhu Guangqian has abundant translating experiences and unique views on translation. His views of translation embody thoughts on linguistics, and his ideas in both areas are closely connected in a parallel and consistent pattern. Following the linguistic view that thinking and language are in dialectical unity, he highly recommends “faithfulness” as the standard of translation and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method; Recognizing the view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which testifies the fact that language changes gradually and continuously, he puts forward the idea that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and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ranslation while discussing topics like the untranslatibility of poetry, the appropriate use of foreign language in translation, and the avoidance of mistranslation in polysemy.
Key words:Zhu Guangqian; View of translation; Linguistic thoughts
朱光潛先生(1897-1986)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譯家,不僅有著豐富的翻譯實踐經(jīng)歷和不凡的譯介成就,還有著獨特而寶貴的翻譯理論和思想,在中國美學史和翻譯史上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朱光潛一生著作頗豐,著作中既有談翻譯的零散文字,也有專門討論翻譯見解和看法的學術(shù)文章,如《談翻譯》《建議成立全國性結(jié)構(gòu),解決學術(shù)名詞譯名統(tǒng)一問題》《談一詞多義的誤譯》《在“五四”翻譯座談會上的發(fā)言》《對英譯毛主席詩詞的修改意見》《關(guān)于維柯<新科學>中譯詞的一些說明》《對<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譯文的商榷》等。在這些文章中,朱光潛對翻譯與創(chuàng)作的關(guān)系、譯者的素養(yǎng)、翻譯標準、翻譯的語言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展現(xiàn)了自己獨有的翻譯觀點。
朱光潛的翻譯成就和翻譯思想引起了不少學者的注意,他們從不同側(cè)重點對朱光潛的翻譯實踐和翻譯觀點進行了研究。有學者結(jié)合朱光潛的美學翻譯和美學研究,探討他的翻譯成就對中國美學的貢獻。如高金嶺追溯了朱光潛翻譯活動的時代背景和不同階段的具體翻譯策略,認為朱光潛推進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健康發(fā)展[1];劉全福著重探討了朱光潛翻譯觀中的“不通一藝莫談藝”和“博學”,認為朱光潛在中國美學翻譯領(lǐng)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開拓地位,在翻譯方面的貢獻影響了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歷史面貌[2];余榮琦則從生態(tài)翻譯學角度出發(fā),探討朱光潛的美學翻譯活動在當時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的適應(yīng)與選擇,認為翻譯是朱光潛美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途徑[3]。也有學者通過研究朱光潛的翻譯實踐和著作中的相關(guān)表述,總結(jié)歸納其豐富的翻譯思想觀,探討他作為翻譯家所取得的成就。如高玉蘭和王彬從翻譯標準、翻譯方法、可譯性等方面探析朱光潛的翻譯思想,認為其翻譯思想和主張對我國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翻譯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4]。也有學者將其翻譯思想總結(jié)為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譯藝術(shù)論”[5]、達到思想和語言完美統(tǒng)一的“和諧翻譯觀”[6]等等。
但是,只有極少數(shù)學者從現(xiàn)代語言學角度探析朱光潛的翻譯理論,認為其翻譯思想雖以現(xiàn)代語言學為基礎(chǔ),但仍沒有突破傳統(tǒng)譯論[7]。事實上,朱光潛在著作中闡述美學以及詩學等問題的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獨特的語言學思想,而他的翻譯觀和其語言學思想的關(guān)系是統(tǒng)一的,翻譯觀體現(xiàn)他的語言學思想,兩者具有一致性,值得進一步挖掘和探討。因此,本文從現(xiàn)代語言學角度出發(fā),探討朱光潛翻譯觀中的語言學思想具體體現(xiàn),以期更為清晰地認識和理解其翻譯理論和觀點。
一、朱光潛的“語言言意觀”和“語言發(fā)展觀”
朱光潛在數(shù)部著作中論述了與語言學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從討論語言和情感思想關(guān)系的語言言意觀[8],到語言風格觀、語言發(fā)展觀,再到詩學修辭論、美學修辭論,他都表述了自己的觀點。其中,語言言意觀和語言發(fā)展觀與他的翻譯觀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在其翻譯觀點中有著明顯的體現(xiàn)。
(一)“語言言意觀”
在《詩論》中,朱光潛明確闡述了語言和情感思想辯證統(tǒng)一的語言言意觀。他先從生理學角度分析情感、思想、語言三者的關(guān)系,認為這三種活動是由同一個刺激而產(chǎn)生的完整反應(yīng),是互相聯(lián)貫而不獨立存在的;隨后又用例子證明,人在思考時,全部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器官也在活動,尤其是語言器官對于思想尤為重要。因此,“思想是無聲的語言,語言是有聲的思想”[9]84-85;然后進一步提出思想和語言是平行一致而不獨立分離的關(guān)系,情感與語言也是如此[9]85-86;最后得出結(jié)論,“凡語言都必伴有情感或思想”,它們是“一個完整聯(lián)貫的心理反應(yīng)中的三方面”[9]87,強調(diào)從整體上把握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反對將其割裂開來。
朱光潛在《談文學》一書中對當時“意內(nèi)言外”“意在言先”語言觀[10]82的反駁也體現(xiàn)了他的語言言意觀[11]。朱光潛認為,人們在表述思想之前,描述方式、使用言語都已經(jīng)想好,而不是只有“空洞游離的思想”[10]82。并進一步指出,人們偶有感觸,卻覺得心里有話說不出,根本是因為沒有想清楚,而在將這些“混亂意象和概念”確定化、具體化、語文化的過程中,實質(zhì)與形式是同時完成的[10]83。尋求字句的同時也尋求它的意義,這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如王安石 “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由“到”“過”“入”“滿”等字修改而來,這些動詞都代表不同的意境,改成“綠”字,不僅僅是字句的修改,也是意境和思想的修改,思想和語言是不可分割的[10]83。
(二)“語言發(fā)展觀”
《談文學》一書中,朱光潛討論了當時的文白之爭和漢語歐化現(xiàn)象,表述了自己的語言發(fā)展觀。他提倡用白話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指出“文言文可以做得好,白話文也可以做得好”[12]95,因為已經(jīng)認識到了語言具有連續(xù)性和漸變性,白話由文言而來,兩者的分別只是比較而非絕對的,并非完全截然不同。在任何時期,活的語文都在生長和新陳代謝,這是一個持續(xù)不斷的過程[12]96。但朱光潛同時強調(diào)了要認清傳統(tǒng)語文的必要性,因為現(xiàn)代語文由過去語文蛻化而來,了解文言文的優(yōu)點和弱點,才知哪些地方可繼承,哪些地方須改革 [10]99。
在提倡用白話進行創(chuàng)作的同時,朱光潛也坦承當時的白話仍須“擴充和精練”,方法一是汲取文言文的精華,二是適度歐化[12]100-101。語文離不開思想,要隨著思想內(nèi)容和方式的變遷而變遷,西學東漸,想要學習西方學術(shù),就要接受西方的語文,否則容易失去原文的意義、風味以及微妙之處[10]101。但他同時提出了適度歐化要注意的兩點:“不要生吞活剝”和“不要躁進僨事”,因為語言發(fā)展是一個逐漸生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任何變化都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漸進地吸收和發(fā)展[12]104。從朱光潛討論當時的白話文運動和漢語歐化現(xiàn)象的文字中可總結(jié)出其語言發(fā)展觀的見解,他認為語言的發(fā)展是連續(xù)的,具有漸變性,是個歷史過程。
二、“語言言意觀”在其翻譯觀中的體現(xiàn)
基于大量的翻譯實踐和深厚的學術(shù)背景,朱光潛表述了富有創(chuàng)見的翻譯觀,而他的翻譯觀與其語言學思想是一致的,同時也遵循著語言與思想情感平行一致的“語言言意觀”和“語言發(fā)展觀”。
(一)“信”的翻譯標準觀
朱光潛從語言學的詞匯、字義、文法等角度探討了翻譯的標準與方法等問題,認為翻譯不是一件易事,翻譯比自著更難。他辯證分析了嚴復(fù)所提的“信、達、雅”,認為“信”應(yīng)是翻譯的標準,即“對原文忠實”,不僅對字義忠實,對原文的“情感、思想、風格、聲音節(jié)奏等”也要同時忠實[12]143-144。這明確表明了朱光潛的翻譯標準觀也是遵循語言和思想是平行一致的語言言意觀。此外,他還從語言學的字義、語音、文法的角度出發(fā),分析難以達到“信”這一翻譯標準的若干原因。一是難以徹底了解字義。因為字義可以分為“直指的或字典的意義(indicative or dictionary meaning)”“上下文決定的意義(contextual meaning)”“聯(lián)想的意義(associative meaning)”“歷史沿革的意義(historic meaning)”和“習慣語的意義(idiomatic meaning)”[12]144-148,這些都會造成翻譯在理解和表達上的困難;二是難以了解和翻譯聲音美。朱光潛認為從語言的性質(zhì)來說,字有音有義,聲音節(jié)奏是文字“情感風趣最直接的表現(xiàn)”[12]147,聲音不同,效果不同,語言的意義也就有了分別,所以聲音多少是可以影響意義的,因此翻譯時若是沒有抓住原文的聲音節(jié)奏,就難免失去其原有的精華和韻味,但是翻譯聲音美、達到語音形式的“信”卻是件極難的事[12]146-147;三是文法差異巨大。原文和譯文在語句組織上差異很大,如“中文以簡練直接見長,西文以繁復(fù)綿密見長”[12]148,這也非常容易造成翻譯在文法組織上的錯誤[12]148-149。因此,他認為絕對的“信”只是翻譯的一個很難做到的理想[12]144。他將“從心所欲,不逾矩”作為藝術(shù)美學論,這也是其翻譯思想的核心:在“不逾矩”時“從心所欲”[12]144,達到順暢的境界,即語言表達與思想情感的統(tǒng)一。
(二)“文從字順的直譯”觀
對于當時人們對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的爭執(zhí),朱光潛認為這兩者根本不應(yīng)存在分別 [12]154。他對直譯和意譯進行了辯證分析,認為翻譯應(yīng)做到對原文盡量的忠實,而想要盡量表達原文的意思,就要“盡量保存原文的語句組織”[12]154。因為思想感情與語言是平行一致的關(guān)系,一個意思換種表達方式,可能意味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譯文就要盡量保留原文的語句與風格,直譯即意譯,意譯也是直譯,因此最為理想和推崇的翻譯方法是“文從字順的直譯”[12]154。這種強調(diào)“文從字順”的翻譯觀同時也體現(xiàn)著朱光潛認為思想感情與語言是平行一致的語言言意觀。此外,他還從譯文是否忠實原文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了當時對“直譯”“意譯”“改譯”的誤解。對于有些“直譯”,有些人認為是無法融會原文的語句組織而生吞活剝般翻譯出來的譯文,既不通順,也不能表達原文的意思。但朱光潛認為,嚴格說來,這種翻譯不能算是直譯,因為真正的直譯是既忠實于原文的形式,也忠實于原文意義的[12]155;而對于“意譯”,有些人認為是不求精確地摘取原文大意,或隨意增減原文,譯文無法體現(xiàn)原文風格,朱光潛認為這不是意譯,而是“亂譯”[12]154-155;而提起“改譯”,有些人認為有時改譯的譯文比原文還好,但朱光潛認為那是創(chuàng)作并不是翻譯,因為翻譯要“對原文盡量的忠實”[12]154-155。從朱光潛對翻譯方法的討論來看,他一直都是持語言表達與思想情感平行一致、不可分離的觀點,其“文從字順的直譯”觀也是這一語言學觀點的直接表現(xiàn)。
三、“語言發(fā)展觀”在其翻譯觀中的體現(xiàn)
朱光潛的翻譯觀中還包含了對詩不可譯、譯文歐化、避免一詞多義誤譯等方面的見解,這些見解不僅體現(xiàn)了他的“語言言意觀”,更突出體現(xiàn)了他的“語言發(fā)展觀”。
(一)“詩不可譯”觀
在朱光潛看來,“有些文學作品根本不可翻譯,尤其是詩”[12]144,這也與其情感思想與語言緊密相關(guān)的語言觀保持一致。他認為詩是“音義俱重”的,詩的義可譯而其音不可譯[9]225。詩的形式與內(nèi)容保持統(tǒng)一,譯文若是舍棄了原詩的形式,也就失去了原詩的音節(jié)和韻味,其實質(zhì)也就與原詩不同了。遵循語言發(fā)展觀,他進一步指出詩不僅不能翻譯成另一種文字,而且也不能被翻譯成“本國文中的另一體裁或是另一時代的語言”[9]225,因為語言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其發(fā)音和意義都是隨時代變遷而變化的,現(xiàn)代文的音節(jié)替代不了古代文所需音節(jié),現(xiàn)代文字的聯(lián)想意義也不能代替古文的聯(lián)想意義,并以《詩經(jīng)》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四句詩和其白話文譯文來加以佐證。白話文譯文和原詩在音節(jié)、語氣、用詞構(gòu)句等方面都存在不同,這些不同導(dǎo)致了譯文無法表達原文纏綿悱惻的情思,也就造成了實質(zhì)上存在不同。朱光潛認為詩的“生命全在節(jié)奏”[9]227,若不能把原詩的聲音節(jié)奏傳達出來,譯文也就索然無味了。而語言具有發(fā)展變化性,現(xiàn)代文和古文在音節(jié)和字義聯(lián)想意義上都存在不同之處,無法替代。因此,朱光潛堅持“詩不可譯”,認為成功的詩歌譯文“都是創(chuàng)造而不是翻譯”[9]225-226。
(二)“譯文適度歐化”觀
對于譯文所使用的語言表達問題,朱光潛認為譯文可以適度歐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他的語言發(fā)展觀。語言是隨著思想內(nèi)容的變化而變化的,西方語言有著自己的特殊結(jié)構(gòu)和組織,若是用地道的中文表達方式去翻譯西方的著作,則有可能譯文讀起來是地道的中文,但卻對原文不忠實,因為這樣的譯文已經(jīng)失去了原文特有的結(jié)構(gòu)、意義、風味和微妙,因此可以酌量考慮接受西方語言的特殊結(jié)構(gòu)[12]101。譯文可以有“適宜程度的歐化”,但要注意不能和本族語的特性相差太大,而且還要符合本族語的語言表達習慣[13]126-127。朱光潛還明確提出他反對兩種過度的歐化:一是“生吞活剝地模仿西文語言組織”;二是“堆砌形容詞和形容子句”,使得譯文臃腫冗長。他提倡適度歐化,在采用一些西文文法或語句組織同時,也顧及到中文特性,不露出生硬痕跡[13]127;提倡譯文適度歐化,汲取其它語言風格和文字組織優(yōu)點,來擴充中文的風格和組織結(jié)構(gòu),這種翻譯觀點體現(xiàn)了語言具有社會性、連續(xù)性和漸變性,符合其語言發(fā)展觀思想。
(三)“避免一詞多義誤譯”觀
朱光潛在《克羅齊哲學述評 欣慨室邏輯學哲學散論》一書中,專門一章談?wù)撘辉~多義的誤解和誤譯現(xiàn)象,而對于這一現(xiàn)象的討論也體現(xiàn)了他的語言發(fā)展觀。一詞多義是語言中的普遍現(xiàn)象,而一詞多義的誤譯也是翻譯中常見的問題。朱光潛認為,要理解和翻譯好一個詞的準確意義,不僅要看上下文,要理解原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用詞習慣,而且還要注意這個詞在不同時代的具體含義,以減少誤解和誤譯[14]255。他舉了英文中的theory,physics,humanism,德文中的wesen等詞為例,探討翻譯中常見的誤譯現(xiàn)象。如英文humanism常見的譯法有“人道主義”“人文主義”和“人本主義”,這三種譯法常引起爭論。朱光潛認為“人文主義”這種譯法用來指古典文藝復(fù)興運動是恰當?shù)模驗楫敃r興起了除神學以外的“人文學科”;而在西方啟蒙運動時期,《人權(quán)宣言》宣揚的則是“人道主義”的政治內(nèi)容;到了工人階級運動時代,馬克思明確提出“人道主義與自然主義的統(tǒng)一”,又將“人道主義”這個詞賦予了嶄新的內(nèi)容和意義 [14]255-256,這些都是翻譯這個詞時要納入考慮范圍的。由此可見,語言不是一成不變的,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含義,要認清其歷史演變,才能正確地把握其時代意義,減少或避免誤解和誤譯,這也是和其語言發(fā)展觀的思想保持一致的。
四、結(jié)語
翻譯的對象是文本,而原材料是語言。譯者對于語言的理解必然會反映到翻譯理論的歸納和翻譯實踐的操作當中。朱光潛先生一生翻譯實踐豐富,對于翻譯理論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深刻的領(lǐng)悟,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見解與他所推崇的語言學思想是保持一致的,并受到其語言觀的深刻影響。朱光潛先生認為語言形式與思想、情感密不可分,三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正是持有認為語言與思想情感平行一致的“語言言意觀”,朱光潛才倡導(dǎo)“信”的翻譯標準和“字從文順的直譯”法,這些都是他“語言言意觀”最為直接的體現(xiàn)。除了“語言言意觀”之外,朱光潛先生還持有“語言發(fā)展觀”,認為語言具有漸變性和連續(xù)性,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這一語言學觀點則決定了在翻譯過程中朱光潛極為注重語言的風格、演變和其時代背景特征等因素作用。
朱光潛先生一生學貫中西,在美學、心理學、文學、翻譯等領(lǐng)域都取得了非凡成就,并且在很多著作中都展現(xiàn)了深厚的語言學背景和獨特的語言學思想,而他的語言學思想又影響著他的許多翻譯觀點和翻譯實踐。因此,把握朱光潛的語言學思想對于研究其翻譯思想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助于我們更為深入地領(lǐng)會其翻譯思想的源流和要義,也有助于對其美學思想的深入理解,進而構(gòu)建詮釋朱光潛的學術(shù)理論體系。毋庸諱言,研究朱光潛先生的翻譯思想對我國名家翻譯研究、新時代翻譯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朱光潛先生的許多翻譯觀點也有著極高的學術(shù)價值和實踐指導(dǎo)意義,對我們當今的翻譯實踐同樣也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 高金嶺.朱光潛的翻譯對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獨特貢獻[J].山東外語教學, 2015, 36(5):105-112.
[2] 劉全福.美學翻譯家朱光潛論[J].外語教學,2005, 26(2):72-77.
[3] 余榮琦.適應(yīng)與選擇:從生態(tài)翻譯學看朱光潛的美學翻譯[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 36(5):87-90.
[4] 高玉蘭,王彬.朱光潛翻譯思想探析[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9, 11(5):384-385.
[5] 紀煥蓉.從心所欲,不逾矩—朱光潛的“翻譯藝術(shù)論”[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 32(8):213-215.
[6] 李寧.翻譯應(yīng)達到思想和語言的完美統(tǒng)一—朱光潛“和諧翻譯觀”淺析[J].文教資料,2013(8):28-29.
[7] 江慧敏.朱光潛翻譯思想的語言學維度[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 19(1):34-38.
[8] 鐘名誠. 20世紀中國唯美批評理論探析—朱光潛的語言批評觀[J].云夢學刊,2003, 24(6):19-22.
[9] 朱光潛.詩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0] 朱光潛.談文學[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6.
[11] 裴萱.朱光潛語言論的變奏及與中國傳統(tǒng)詩學的回響[J].嘉應(yīng)學院學報,2013, 31(12):59-63.
[12] 朱光潛. 談文學[M].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016.
[13] 朱光潛.我與文學及其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26-128.
[14] 朱光潛.克羅齊哲學述評 欣慨室邏輯學哲學散論[M]//朱光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6:249-258.
[責任編輯:吳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