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偉
(徐州市豐縣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江蘇 徐州 221700)
腦外傷后遺癥(post-traumatic brain sequel)又叫腦外傷后綜合征(post-traumatic brain syndrome),是指腦外傷患者在病情穩(wěn)定后長期存在的一組自主神經(jīng)功能失調或精神方面的癥狀[1-2]。常見的腦外傷后遺癥有大小便失禁、肢體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等。臨床研究表明,對腦外傷后遺癥患者進行科學的護理干預,可減輕其病情,提高其生存質量。本文將徐州市豐縣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收治的60例老年腦外傷后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對其進行綜合康復護理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10月至2019年5月期間徐州市豐縣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收治的60例老年腦外傷后遺癥患者。其病情均符合腦外傷后遺癥的診斷標準,其年齡均在60歲以上,且其本人(或其家屬)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將這些患者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OBG組(n=30)與REG組(n=30)。在OBG組患者中,有男16例,女14例;其年齡為67~89歲,平均年齡為(76.5±3.3)歲;其中,因發(fā)生交通事故致傷的患者有11例,被重物砸傷的患者有9例,因從高處墜落致傷的患者有10例;發(fā)生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有11例,存在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有14例,存在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有10例。在REG組患者中,有男17例,女13例;其年齡為67~90歲,平均年齡為(76.2±3.5)歲;其中,因發(fā)生交通事故致傷的患者有11例,被重物砸傷的患者有11例,因從高處墜落致傷的患者有8例;發(fā)生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有12例,存在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有13例,存在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有11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營養(yǎng)腦神經(jīng)、改善微循環(huán)、維持機體的水電解質平衡及控制血壓和血糖等治療。在此期間,對REG組患者進行病情觀察、用藥護理、生活護理及康復訓練指導等常規(guī)護理。對OBG組患者進行綜合康復護理,方法是:1)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病房環(huán)境,保持其病房環(huán)境的安靜、整潔,盡量減少外界對其造成的干擾。在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對患者的病房進行一次通風和消毒,保持其病房空氣的清新。對于不存在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與其進行積極的交流,鼓勵其說出內心的感受。對于存在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可讓其用筆將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寫出來。根據(jù)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給予其安撫、鼓勵等心理支持,并向其介紹預后良好的病例,以緩解其心理壓力,增強其對治療的信心。老年人易出現(xiàn)孤獨感,因此應囑其家屬多陪伴在其身邊,使其感受到來自家人的關愛。2)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進行綜合康復護理的目的、基本流程和重要性,以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配合度。對患者腦外傷后遺癥的嚴重程度進行仔細的評估,并了解其對護理服務的需求情況,然后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方案。3)對于存在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指導其進行積極的康復鍛煉。首先幫助其活動全身的各個關節(jié),方法是:幫助其進行肩關節(jié)的前屈、內旋、外旋、外展和內收鍛煉,幫助其進行肘關節(jié)的屈伸鍛煉和前臂的旋轉鍛煉,幫助其進行腕關節(jié)的背伸、屈曲、旋轉等鍛煉,牽拉其各個手指(先牽拉其健側的手指,再牽拉其患側的手指),幫助其進行髖關節(jié)的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等鍛煉,幫助其進行膝關節(jié)的曲伸、內旋、外旋等鍛煉,幫助其進行踝關節(jié)的背伸、跖屈、內翻、外翻等鍛煉,牽拉其各個腳趾(先牽拉其健側的腳趾,再牽拉其患側的腳趾)。每次鍛煉30 min左右,每天鍛煉3次。之后指導患者進行肢體功能的主動訓練,包括指導其主動活動全身的各個關節(jié),指導其進行直腿抬高訓練、橋式運動、床上翻身訓練、坐位訓練、靜態(tài)平衡訓練、站立訓練和行走訓練等。訓練的強度要由小至大,時間要由短至長,以患者不出現(xiàn)疲勞感為宜[3]。4)對存在大小便失禁的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的方法是:與其進行良好的溝通,向其介紹大小便失禁的相關知識,并對其進行心理安撫,以減輕其病恥感和自卑感。指導患者家屬每天為患者按摩腹部,輕壓其膀胱,促使其出現(xiàn)排尿反射。指導患者進行排尿訓練和會陰部的肌肉訓練(如提肛運動、陰道收縮運動等),以緩解其大小便失禁的癥狀。告知患者家屬在患者的身下墊隔尿墊,定期清潔其會陰部和肛周的皮膚,保持其會陰部及肛周皮膚的清潔、干燥。對于尿失禁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者,應遵醫(yī)囑為其留置導尿管。在患者留置導尿管期間,鼓勵其多飲水,并定期對其膀胱進行沖洗,以防其發(fā)生泌尿系統(tǒng)感染。5)對于存在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教會其一些簡單的手語(如用手指指向自己代表“我”,用手指指向對方代表“你”,用張嘴咀嚼表示肚子餓等),使其能夠與其家屬和護士進行簡單的溝通。指導患者進行唇、舌、軟腭、咽、喉與頜部肌群的運動(如進行叩齒、卷舌、鼓腮、縮唇、吹氣等訓練)。指導其從發(fā)單音節(jié)、說單詞開始進行語言功能訓練。
比較兩組患者治護的效果(用顯效、有效和無效評估其治護的效果)。顯效:經(jīng)治護,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其病殘等級為0級。有效:經(jīng)治護,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其病殘等級為1~2級。無效:經(jīng)治護,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未得到改善,其病殘等級>2級??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治護前后,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法(FMA,總分為100分)評估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颊叩脑u分越高表示其運動功能越佳。治護前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量表(ADL,包括軀體功能、工具使用能力等評分指標)評價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颊叩脑u分越高表示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佳[4]。
用SPSS 21.0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OBG組患者與REG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6.67%與70%,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治護的效果
治護前,兩組患者ADL中軀體功能的評分、工具使用能力的評分及FMA評分相比,P>0.05。治護后,OBG組患者ADL中軀體功能的評分、工具使用能力的評分及FMA評分均高于REG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治護前后兩組患者的ADL評分及FMA評分(分,)
表2 對比治護前后兩組患者的ADL評分及FMA評分(分,)
組別 例數(shù) ADL中軀體功能的評分 ADL中工具使用能力的評分 FMA評分治護前 治護后 治護前 治護后 治護前 治護后OBG 組 30 32.3±1.2 75.6±1.1 33.6±1.2 76.3±1.1 29.3±1.2 77.9±1.2 REG 組 30 32.4±2.3 52.3±2.3 33.7±2.3 51.1±2.3 29.4±2.3 50.1±2.3 t值 0.2111 50.0564 0.2111 54.1382 0.2111 59.7239 P值 0.8335 0.0000 0.8335 0.0000 0.8335 0.0000
腦外傷后遺癥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此病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對腦外傷患者進行積極的治療和科學的康復護理是改善其預后、提高其生存質量的關鍵。綜合康復護理是隨著康復醫(yī)學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一種護理模式。近年來,臨床采用該護理模式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和腦外傷后遺癥患者進行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老年腦外傷后遺癥患者進行綜合康復護理可提高其臨床療效,改善其運動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