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臻 方霞
“回顧”本身的意思有:回過頭看;回想過去,思考過去發(fā)生的事件;對某一時期事態(tài)的總的觀察?;仡櫾诳茖W探究中具有反思過程、總結方法、發(fā)現(xiàn)證據(jù)、形成結論等作用。近兩年,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親近自然,喜歡探究”等目標的引領下,我們開展了一系列動植物探究活動。在活動中,教師注重引導幼兒通過回顧探究過程,提取觀察信息,建構科學經驗,總結方法與策略。
種植是幼兒園開展動植物探究的一種重要活動形式,幼兒在實際參與種植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有關植物生長發(fā)育及其與泥土、陽光、溫度、水等關系的感性認識,獲得使用工具種植植物的具體方法,體驗到勞動的意義和辛苦。
秋種時間到了,大班幼兒通過調查和討論,決定種植冬小麥。在幼兒園經驗豐富的園丁爺爺?shù)膸椭?,他們學會了翻地、平地、打壟、挖溝、撒麥種、埋麥種。種完小麥后,為了整理種植經驗,教師組織幼兒進行了回顧。
教師將幼兒種小麥的照片展示在大屏幕上,問:“你們做了哪些事情?”孩子們紛紛說:“我拿尖頭鐵釬松土。”“我用平頭鐵釬堆小路?!薄拔覀冃〗M一起挖了好長好長的溝,還撒種子了。”幼兒爭先恐后地講述自己的種植經歷,還描述了種植活動中發(fā)生的趣事。教師接著請幼兒分組畫出種小麥的過程,幼兒畫完后分享講述。有的幼兒說:“我們第一步先翻土,把土全部翻完,再把硬的土塊打碎;接著我們用平頭鐵釬往中間堆出一條小路;堆完了我們就在地里挖出一條長長的溝,把挖出來的土放在小路上;第四步,把小麥種子撒到溝里;第五步,用土把溝埋上,又給小麥澆了水?!庇變河H歷種植后,教師引導他們通過照片,交流再現(xiàn)種植情景,然后以畫一畫、說一說的形式表現(xiàn)、表達種植過程。幼兒在一系列回顧活動中總結整理了種植經驗,增進了對小麥發(fā)芽需要水、土壤等條件的認識,也鍛煉了完整、有序、清楚表述的能力。
在引導幼兒回顧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問到關于情感態(tài)度的問題,這種回顧強化了幼兒的情感體驗。大班幼兒種完小麥后,教師問:“你們喜歡種地嗎?為什么?”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我們喜歡勞動?!薄胺N地可以長出糧食來吃?!薄巴谕梁猛??!薄拔覀兿矚g看它們長起來的樣子?!庇幸粋€孩子居然說:“為人民服務高興!”當教師問幼兒累不累時,他們更是驕傲地說:“不累,累啥?”教師說:“你們這么喜歡種地,能用動作表示一下有多喜歡嗎?”一個孩子伸展雙臂說:“這么多,100分?!彼赃叺囊粋€平時寡言少語的孩子忽然張開手臂說道:“1000分!”孩子們對勞動的熱愛之情溢于言表。
幼兒在探究動植物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有些問題隱藏于活動中,幼兒難以察覺。通過回顧可以幫助幼兒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分析問題。
一天下午,大班幼兒帶著零起點厘米尺到種植園觀察自己認領的蒜苗,并為蒜苗量“身高”。記錄時,萌萌將蒜苗實際的4個葉片畫成了5個。測量時,沫沫將蒜苗彎著貼在量尺上,記錄了結果。教師沒有當場糾正,而是在一旁用手機拍攝了圖片和小視頻?;氐桨嗬铮處熣故玖嗣让日J領的蒜苗圖片和記錄下的圖片,請幼兒觀察實際的蒜苗和記錄的蒜苗有什么不同,孩子們很快發(fā)現(xiàn)“蒜苗葉片數(shù)量不一樣”這一個問題。“應該怎樣記錄蒜苗呢?”教師問,孩子們說:“要仔細看。”“要畫得一樣。”在交流中幼兒強化了仔細觀察、如實記錄的實證意識。教師又將幼兒把蒜苗捋直了測量和把蒜苗彎曲測量的視頻進行了回放,問:“看看這兩個小朋友的動作,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孩子們說:“沫沫量的這個小蒜苗彎腰了,不直就量得不準?!薄拔跤炅康脤?,尺子要貼著蒜苗?!贝蠖鄶?shù)幼兒都有量身高的經歷,具有直立測量、測量尺與被測量物要重合的經驗,他們對同伴的分析表示了認同。
小班幼兒喂養(yǎng)的一只烏龜死了,教師帶著幼兒把小烏龜埋在了樹下,孩子們依依不舍地說:“小烏龜,我想你?!苯處焼枺骸靶觚敒槭裁磿滥兀俊焙⒆觽冋f不知道。教師說:“中二班的烏龜養(yǎng)得特別好,我們去問問他們吧?!庇谑?,小班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找到中班哥哥姐姐們,詢問他們是如何照料烏龜?shù)?。中班幼兒為弟弟妹妹們展示了他們的觀察記錄表,還介紹了每天要做的事情:給烏龜喂食、換水,帶烏龜散步、曬太陽。教師問小班幼兒:“你們每天為小烏龜做了什么呢?”小班幼兒說:“給小烏龜喂吃的。”中班幼兒問道:“我們喂的是龜糧和肉,你們喂的是什么?”小班幼兒高興地說:“我們喂的也是龜糧和肉?!敝邪嘤變嚎粗涗洷碛謫柕溃骸澳銈儞Q水嗎?”小班幼兒搖頭。中班幼兒自豪地說:“我們每天都換水,烏龜喜歡干凈的水。那你們帶小烏龜散步嗎?”“沒有帶它散步?!毙“嘤變好靼琢耍瓉碇邪嗟母绺缃憬銈兠刻斐私o烏龜喂食,還要給烏龜換水,帶烏龜曬太陽,這樣小烏龜才會長得好。烏龜死亡的事件引發(fā)了小班幼兒學習照料烏龜?shù)男枰?,教師利用身邊的有利資源——中班幼兒喂養(yǎng)烏龜?shù)慕涷灒皶r組織了一次同伴互助式學習。通過回顧、對比照料烏龜?shù)姆椒?,小班幼兒獲得了喂養(yǎng)烏龜?shù)慕涷?,激發(fā)了照顧好小動物的愿望,中班幼兒因為自己的經驗被弟弟妹妹們學習,而更具成就感和責任心。
在動植物探究活動中,大班幼兒已經學會使用觀察記錄表記錄動植物的生長變化,通過回顧、分析,比較觀察記錄的信息。幼兒能夠更清楚地發(fā)現(xiàn)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及其基本條件、與環(huán)境的適應關系等,形成有依據(jù)的解釋和結論。
中班幼兒在喂養(yǎng)烏龜?shù)倪^程中,值日生每天都會對烏龜進食、散步、清潔情況做記錄。秋冬季節(jié),班級室溫逐漸降低,烏龜?shù)倪M食量也隨之減少了,這一現(xiàn)象反映出動物的習性與溫度的適應關系。怎樣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這一關系呢?教師與幼兒一起回顧了這段時間的烏龜喂養(yǎng)記錄。2018年10月,烏龜每天吃5~8粒龜糧或肉粒。11月的記錄是這樣的:11月5日,吃了2粒;6日、7日沒有吃東西;8日,吃了1粒;9日、10日沒有吃東西;12日,吃了2粒;13日,吃了1粒;15日、16日沒吃東西;19日、20日每天吃了1粒;21日~ 25日,幾名值日生都記錄了同樣的內容——烏龜沒有吃東西。幼兒通過統(tǒng)計觀察記錄表上的信息發(fā)現(xiàn),到了11月份,烏龜進食量明顯少了,最近5天烏龜都沒有吃東西??吹浇y(tǒng)計結果,孩子們說:“老師,烏龜好幾天不吃東西了。”教師說:“是啊,怎么回事呢?你們喂的食物跟以前一樣嗎?”孩子們說:“一樣,我們喂的還是龜糧和肉。”這時教師引導幼兒觀察10月份他們照料烏龜時的照片:“看看10月份你們穿的是什么衣服?”幼兒發(fā)現(xiàn),那時候有的小朋友穿的是毛衣,有的小朋友穿的是襯衣和外套。“你們現(xiàn)在穿什么衣服?”教師又問,孩子們說:“棉襖?!苯處熥穯枺骸盀槭裁创┟抟\?”天天說:“天冷了?!泵缑缤蝗幌氲搅耸裁矗瑔枺骸袄蠋?,是不是天變冷了,烏龜要冬眠了?”其他孩子也說:“對,現(xiàn)在是冬天了,我媽媽說很多動物會冬眠,冬眠了就不吃東西了。”孩子們明白了:天冷了,烏龜要冬眠,所以它吃得越來越少了。
寒假前,教師再次引導幼兒翻看從2018年12月到2019年1月底的喂養(yǎng)記錄,教師問:“這么長的一段時間里,你們又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孩子們說:“烏龜不吃東西了?!薄坝袝r候吃一點?!苯處熡謫枺骸澳銈兛次桂B(yǎng)記錄,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烏龜不散步了!”浩浩指著喂養(yǎng)記錄“散步”欄目中的一列“×”說,教師追問:“為什么呢?”孩子們說:“太冷了,小烏龜不想吃,也不想動了!”
幼兒平時在照料烏龜和做喂養(yǎng)記錄的過程中也感覺到烏龜進食量的變化,但這些印象是模糊的、零碎的。他們通過回顧喂養(yǎng)記錄,重點提取烏龜進食量變化的信息,清楚看到了秋季過后天氣變冷,小烏龜進食減少的現(xiàn)象,在對比分析前后記錄的過程中,形成了“太冷了,小烏龜不想吃,也不想動了”的結論。
大班幼兒昊昊的爸爸帶來一個小雞孵化箱,供孩子們觀察小雞孵化的過程。在昊昊爸爸的指導下,孩子們每天都在暗處用手電筒照射雞蛋,觀察雞卵的變化,然后在記錄表中記錄觀察到的小雞胚胎、孵化箱里的溫度、當天的日期和孵化的天數(shù)(見下頁圖)。小雞出殼后,教師引導幼兒拿出自己的記錄本,回顧小雞的胚胎發(fā)育過程:“你記錄了哪些內容?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說記錄了時間,發(fā)現(xiàn)小雞出殼用了22天;有的孩子說發(fā)現(xiàn)第7天的時候雞蛋里有了血絲。教師請幼兒按照時間順序一起找一找雞蛋出現(xiàn)血絲、出現(xiàn)一個小黑點、出現(xiàn)兩個小黑點、出現(xiàn)一團黑色東西、小雞出殼的時間點。孩子們發(fā)現(xiàn)第7天出現(xiàn)了血絲,第8天看到雞蛋里有一個小黑點,第11天看到雞蛋紅紅的一團里有兩個黑點,第15天的時候雞蛋里有黑色的一團,后來這一團越來越大,第22天的時候,13、14、18、19、23號蛋里的小雞破殼而出了。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將雞蛋里的明顯變化和時間信息整理在記錄表上,然后看著記錄表描述了雞卵的變化過程。通過回顧和描述從雞卵到小雞各個階段明顯的變化,幼兒對小雞的胚胎發(fā)育過程有了初步的認識。
雞具有較長的生長發(fā)育周期,不同時期表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育特征。引導幼兒回顧、提取觀察記錄表中的時間點和小雞胚胎變化的信息,能夠幫助幼兒更清楚地認識小雞作為卵生鳥類的特有發(fā)育過程。
在探究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而探究方法、策略的獲得離不開反思、總結和提煉。幼兒對親身經歷的事情印象深刻,教師及時引導幼兒回顧自己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夠幫助幼兒積累有益的方法和策略。
感知和發(fā)現(xiàn)動植物的生長變化是幼兒探究動植物的核心經驗之一,這需要幼兒確定觀察對象,通過前后對比觀察才能獲得。在最初探究冬小麥生長變化的過程中,教師發(fā)現(xiàn)幼兒觀察記錄的冬小麥不是同一株,“長高了”等結論沒有建立在對同一對象前后對比的基礎上,也就沒有了事實依據(jù)。經過討論,孩子們決定認領一株小麥苗作為觀察對象。他們嘗試了各種標記的方法:給自己認領的小麥苗夾夾子、系繩子,在布中間剪個洞套在麥苗身上等。但在第一次做標記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各種問題:毛根不好擰,毛線系不好,布的標記蓋在了其他麥苗上,塑料袋的標記被風吹走,夾子夾在了小麥苗的葉子上……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孩子們再次討論后進行了調整。
教師與幼兒一起回顧了前后兩次給麥苗做標記的經歷。教師問:“第一次你用什么方法給小麥苗做的標記?遇到了什么問題和困難?第二次你又是怎么樣給小麥苗做的標記?解決第一次的問題了嗎?”萱萱說:“我是用的夾子。第一次找不到根,夾到葉子上了,也把別的小麥苗給夾壞了。第二次我叫熙雨來幫忙,就弄好啦?!苯處熥穯枺骸澳闶窃趺醋龅??他是怎么做的?”萱萱回答:“我把小麥苗從下往上弄直,熙雨用夾子夾在根上?!苯處熞龑в變悍此冀鉀Q問題的策略:“上次從上面夾,夾到了麥苗,這一次就換到了根部,你改變了位置,找到了能套住麥苗又不傷到麥苗的方法。以后再遇到困難會怎么辦?”“我會請小朋友來幫忙!”萱萱說。煜煜說:“我第一次是用毛根做的標記,有很多的葉子分叉了套不上去,心里很著急。第二次我還用的毛根,從根部往上套,扭一下就好了?!苯處焼枺骸澳闶窃趺粗赖??”煜煜說:“我是回來和小朋友們一起討論后知道的。以后再遇到困難,我會請小朋友來一起商量?!币廊徽f:“我第一次是用繩子,找不到根,小麥苗太密了。第二次我換了個位置,找了個不怎么密的地方。這是洋洋告訴我的,他說不要放棄,多試一試。以后再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會聽聽別人的意見,不放棄?!庇變涸诨仡櫧o小麥苗做標記的過程中,不僅明晰了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還收獲了同伴合作、相互商量、傾聽意見、不放棄等解決問題的策略。反思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形成對自己是怎樣解決問題的策略性認識,是幼兒元認知能力發(fā)展的一大步。
在動植物探究活動中,我們要根據(jù)《指南》中的目標,根據(jù)動植物生長發(fā)育的階段性變化,根據(jù)幼兒實踐中的問題與經驗,引導幼兒通過回顧,綜合思考探究的過程,提取有意義的信息,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及事物間的聯(lián)系,形成有依據(jù)的解釋與結論,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發(fā)展幼兒的探究能力,培養(yǎng)幼兒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
本文系2018年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利用幼兒生活中動植物資源開展科學探究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CJYB1816250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