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銳恒 ,郭喜才 ,陳媚 ,張曉艷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北京100029;2.中日友好醫(yī)院,北京100029)
患者男,49歲,因左眉弓處紅褐色丘疹2年,于2018年04月10日來我科就診。2年前患者因無明顯誘因左側眉弓出現(xiàn)紅褐色丘疹,無疼痛,偶有瘙癢,未予重視。后由于皮損瘙癢,經常搔抓后出血及結痂,皮損逐漸增大,見圖1。實驗室檢查:術前常規(guī)(-)。皮膚科檢查:左側眉弓可見紅褐色丘疹,大小約0.1 cm×0.1 cm,境界清楚,表面無鱗屑覆蓋,可見有血痂。初步診斷:“基底細胞癌”。皮膚組織病理:部分腫瘤與表皮相連,腫瘤細胞成深嗜堿性立方形細胞,與周圍的角質形成細胞界限清楚,瘤體內可見小汗腺導管,見圖2。病理學診斷:小汗腺汗孔瘤。
治療予以手術切除,隨訪至今未見復發(fā)。
小汗腺汗孔瘤是一種良性汗腺腫瘤,起源于向外分泌腺表皮內導管成分分化的細胞[1]。一般好發(fā)部位是掌跖部位,尤其足跖側緣,也可存在于含有汗腺的分布皮膚表面,即頸、胸部、腹部、手指、手掌、四肢、鼻、頭皮、耳廓等部位[2-3]。國外文獻也有報道在外陰、甲周圍部位[4-5]。典型的小汗腺汗孔瘤臨床表現(xiàn)為單發(fā)孤立性無蒂的結節(jié),皮損顏色可以為膚色、淡紅色或紅色;可伴有破潰、出血、疼痛等。根據(jù)組織學可以將汗孔腫瘤分為4個亞型:腫瘤局限在表皮內為單純性汗腺棘皮瘤;腫瘤突破基底層到真皮淺層為小汗腺汗孔瘤;腫瘤不予表皮相連,位于真皮深層為真皮導管瘤;腫瘤位于真皮內,以囊性結構為主的,實性與囊性共存的為汗孔樣汗腺瘤;小汗腺汗孔瘤屬于其中一型。4種類型細胞起源相同,只是代表了同一病變向小汗腺不同部位分化[6]。臨床上在皮損中可見1種或2種及以上的類型同時存在。
圖1 患者臨床照片
圖2 皮損的組織病理學圖片
由于本病臨床少見,皮損無明顯特異性,可表現(xiàn)為丘疹樣、息肉狀、乳頭狀、分葉狀、結節(jié)狀等結構,臨床上常常容易誤診。本病一般需要與化膿性肉芽腫、尋常疣,皮膚纖維瘤,脂溢性角化和基底細胞癌等疾病鑒別[7]。由于患者存在瘙癢及搔抓現(xiàn)象,引起局部出血破潰,長期可惡變?yōu)橐环N少見的皮膚附屬器腫瘤:小汗腺汗孔癌,占外分泌腺癌的50%[8]。此病例初步誤診為“基底細胞癌”,通過組織病理學可鑒別:基底細胞癌腫瘤為嗜堿性的圓形或橢圓形的基底細胞組成,瘤體周邊細胞成柵欄狀排列,與周圍組織存在收縮間隙。小汗腺汗腺瘤主要位于真皮內上中層,不與表皮相連,腫瘤可見雙相細胞成分,部分區(qū)域可見嗜酸性胞漿的細胞,部分可見糖原豐富的透明細胞區(qū);或可見兩種細胞的移行區(qū),二者的比例和分布可以不同,可見腺體樣結構構成的管腔,分化的官腔可見耐淀粉酶消化的對氨基水楊酸(PAS)陽性護膜,亮紅色的基底膜帶包繞著血管,部分血管高度增生形成假玫瑰花樣結構[9]。而小汗腺汗孔瘤,腫瘤常變現(xiàn)為團塊或者條索樣結構,與表皮相連,腺體樣的結構不明顯或者難以發(fā)現(xiàn),有或無耐淀粉酶消化的PAS陽性護膜。本病皮損變大時需密切關注,及時手術切除防止惡變及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