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我探訪茶園時發(fā)現一個奇特的現象:早春三月,茶園里并沒有熙熙攘攘的采茶人,也沒有正在茶山拍采茶廣告的模特。茶山仿佛害羞的女子戴著黑色的面紗,不見任何動靜。所有沒有被周邊喬木遮陰的茶樹,都被茶農罩上了一層黑色的“寒冷紗”,有的低矮茶樹上,還張掛著稻草簾子。
為什么不讓茶芽曬到陽光?我詫異極了。因為同樣的時間,在我們江浙的產茶區(qū),茶農恨不得陽光更猛烈些。因為,只有趕在清明節(jié)之前,采摘制作的鮮嫩茶芽,才能賣出最好的價錢。
一到清明以后,茶葉的價錢每過幾天就會大跳水一次。這種分秒必爭的緊張氣氛會在三月彌漫整個茶山,甚至催生了一種奇異的風俗:喊山。在驚蟄節(jié)氣的前三天,眼看著整個茶山依舊蟄伏在蒼郁的顏色中,性急的茶農就會組織全村人,在天光放亮時舉旗上山,一面爬山一面擊鼓大喊:“快醒來!茶發(fā)芽!”仿佛這種擾動真會驚醒冬眠中的茶樹,讓它搶先發(fā)芽。
但是,在日本,玉露茶的愛好者已經從“求早不求好”的思維定式中掙脫出來。這就引導茶農可以慢悠悠地為茶樹蓋上遮光簾,控制茶芽的生長速度,讓整個茶園的采摘工作和炒茶工匠的制作都放緩下來。玉露茶要到5月才采摘制作完畢,所以整個櫻花季,看花人群都喜滋滋喝著去年的茶。
這種“大器晚成”的茶,與趕在3月底上市的茶,有何不同?我們在茶農家品嘗了去年的保鮮茶。原來這種被遮陰、被有意延遲上市時間的茶芽,比我們通??吹降拿髑安柩恳蕢训枚?,茶泡出來不是翠玉色,而是明亮的黃綠色。茶味甘醇、鮮美、持久,是那種不慌不忙吸收了天地精華的本真之味。
敢于讓早茶做晚些,是一種不迎合、有底氣的選擇。這與世間“出名要趁早,變現要趁早”的風氣,是逆流而行的。當年,屠呦呦先生就要求自己的研究生,“在讀研究生三年級之前不要慌忙發(fā)論文”,因為她認為數據的突破、現象的觀測,需要放在一個完備的學術體系中,才能獲得客觀、縝密、無懈可擊的評判。否則,就算你看到了一個突破的關口,沒有把各方面的證實工作都完成,整個學術根基就是淺薄的,是經不起推敲的。她帶過的博士研究生王滿元回憶說,導師告訴他,熱氣騰騰寫出來的論文最好在抽屜里放兩個月,等心里的興奮勁兒過去了再拿出來看?!斑@個時候,有疑惑比沒有疑惑好。因為有疑惑才說明你的思維精進了,冷處理奏效了?!痹谕鯘M元攻讀博士期間,屠先生還出資讓他去北大醫(yī)學部、協和醫(yī)科大學學習中草藥化學、波譜解析等課程,就是期望他能在一波又一波的冷處理中,把自身的學術養(yǎng)分積蓄得更加充分。
這是一個挨得住寂寞的靈魂才會做出的選擇。
(秋水長天摘自《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