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云
學習故事是新西蘭幼兒園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敘事性評價幼兒的方法,主要分為注意、識別、回應三個環(huán)節(jié),這種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評價理念近年來在國際幼教界掀起了一股熱潮。2012年,我國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積極態(tài)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fā)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yǎng)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chuàng)造等良好學習品質。因此,學習故事對于幼兒園的評價機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針對學習故事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幾點可行性的建議。
1 何為學習故事
1.1 學習故事概念辨析
學習故事是新西蘭早期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部分,并于2001年正式提出以學習故事作為新西蘭兒童發(fā)展的評價模式。學習故事由新西蘭懷卡托大學瑪格麗特·卡爾(Margaret Carr)教授及他的團隊基于《新西蘭早期教育課程框架》提出的,但卡爾教授并沒有對學習故事進行嚴格的定義,她認為,兒童在與周圍世界的互動中逐漸構建自己的發(fā)展過程,學習故事可以捕捉學習的復雜性,可以體現(xiàn)學習的情境性,將學習的社會性特征與學習效果結合在一起,能融入孩子的聲音,強調兒童的參與。新西蘭琳達鮑艾對于學習故事的認識更偏重于它的功能,她認為,所謂學習故事,其實是一種評估工具,這個學習工具通常是通過一系列文件來記錄孩子們學習中的故事,尋找孩子們能夠做的事情,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學習故事幫助孩子們樹立自己的人格認同,學習故事所用的是敘述的記錄方式,記錄的是學生們能夠做的事情,以及他們的學習過程。
1.2 學習故事的三個環(huán)節(jié)
1)注意—描述這里發(fā)生了什么
注意是學習故事的第一步。即教師以文字、視頻、照片等形式記錄下幼兒的行為、語言和情緒、態(tài)度等細節(jié),采用白描式的客觀性記錄方式,發(fā)現(xiàn)兒童能做的和感興趣的事情。注意的事件要有價值,能體現(xiàn)兒童的學習品質,并直觀的記錄,不要摻雜教師的主觀想法。
2)識別—評價兒童有哪些有助于學習的心智傾向
教師對學習的分析、評價和反思,這個過程結合學習故事和五個領域間的關系,分析兒童在“哇”時刻所展示出來的有助于學習的心智傾向,同時也可使兒童從中認識到自我。
3)回應—我們還能做什么來支持和拓展兒童的學習
回應是教師為支持兒童進一步學習而制定的學習計劃,教師根據(jù)兒童在學習故事中表現(xiàn)出來的興趣和好奇心來制定下一次的學習活動。教師對于幼兒的觀察幫助了教師自己專業(yè)的提升,有助于教師制訂下一步的教育計劃。
1.3 學習故事所蘊含的觀念
1)兒童觀
毛利人認為兒童是連接過去未來、家庭、社會的紐帶。兒童并不是一張白紙,而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教育兒童就意味著要盡其所能來賦予兒童以力量。《新西蘭早期教育課程框架》的兒童觀理念是:兒童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的身份成長,追求身體、心理、精神健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知道他們能為社會做出重要貢獻。
2)課程觀
新西蘭的早期教育工作者需要把和兒童在一起的每一分鐘以及早期教育機構中的一草一木和所有人都視為課程的一部分。課程應該是開放的,開放的課程是囊括兒童、家庭和教育工作者的參與和討論,這是一種廣義的課程觀。因此,學習故事是課程的一部分,是為了促進兒童的學習和發(fā)展而進行的評價,關注的是學習的過程而非測評學習的結果,它能夠在師生之間持續(xù)的互動和呼應中推動課程的生成。
3)教育觀
《新西蘭早期教育課程框架》提出了五大教育原則,即,激發(fā)力量和授權、整體發(fā)展、聯(lián)合家庭和社區(qū)、互惠互動。兒童的學習評價要呈現(xiàn)出兒童學習和發(fā)展的情境性、復雜性、多元性和不確定性。早期教育不僅要為兒童進入小學做準備,更要培養(yǎng)他們作為終身學習者所需要的健全人格、有助于學習的心智傾向,并且?guī)椭鷥和瘶嫿ㄗ约簩θ?、對地方和對事件的理論?/p>
2 學習故事在幼兒園實踐中的現(xiàn)狀
2.1 學習故事的撰寫流于形式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在以學習故事為評價機制的幼兒園中,大多數(shù)教師撰寫的學習故事都是為了應付幼兒園的考核工作而撰寫的。在撰寫的學習故事中,只是根據(jù)教師對幼兒的觀察而撰寫,對幼兒的記錄不具有連續(xù)性和全面性,且內容的記錄大多具有教師的主觀色彩,對幼兒的觀察也只是僅限于表面的行為舉止,不能夠完全反映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與心理特征,因此,學習故事的撰寫就只是形式上的記錄,并不能起到評價幼兒的作用。
2.2 教師的評價不具科學性、針對性
學習故事的評價部分,教師的水平不一,認識不同,對幼兒的行為舉止分析不透徹,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幼兒的魔法時刻,且評價沒有針對所記錄的事件進行細致的剖析,因此對幼兒的評價缺乏科學性、針對性,只是簡短地說明幼兒行為的性質,并不能從中更好地發(fā)現(xiàn)幼兒積極的學習品質,難以發(fā)掘幼兒的潛在力量。甚至有的教師偏重于評價幼兒的智力因素,而不關注幼兒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發(fā)展與進步。
2.3 撰寫學習故事的主體單一
學習故事的撰寫一般以教師為主,并沒有讓幼兒參與其中,更不用說家長了。在評價過程中教師的主觀色彩占絕大多數(shù),導致評價容易受教師慣性思維的影響而失去評價的價值。教師往往為了應付任務匆匆地對幼兒進行評價,忽視了家長和幼兒的參與性。
3 學習故事本土化的策略探究
3.1 規(guī)范教師考核機制
幼兒園以學習故事為評價機制,是為了更好地發(fā)現(xiàn)兒童的力量,從而給予兒童更深層次的幫助。但是教師由于工作量過大、考核項目過多,從而失去了撰寫學習故事的意義,從這一方面來說,幼兒園在教師考核機制上應做出調整,讓教師有時間和精力去觀察每一個幼兒,評價每一個幼兒。此外,應該將教師對幼兒的評價融入教師考核機制,對于評價行為恰當、評價目標準確的教師可以當作模范進行獎勵與表揚。
3.2 提高教師的專業(yè)能力
蒙臺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需要去觀察,對外界作出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為此,蒙臺梭利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傳統(tǒng),尋求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方法。教師的觀察能力在學習故事的注意與識別環(huán)節(jié)至關重要,如果不能及時觀察到幼兒的魔法時刻,識別幼兒積極的學習品質,那教師在撰寫學習故事時就不會發(fā)現(xiàn)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幼兒自身的閃光點。對幼兒的發(fā)展進行評價是反應幼兒園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恰當?shù)脑u價能夠促進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3.3 家庭、幼兒共同參與撰寫學習故事
學習故事的撰寫應該是多元化的,是教師、幼兒、家長共同完成的,這樣的故事才是完整而又真實的。如果缺少一方的參與就會使故事失去連續(xù)性與真實性,學習故事的評價就會出現(xiàn)主觀的色彩。在完成學習故事的過程中,雖然幼兒在撰寫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幼兒通過繪畫、作品等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和家長可以以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方式記錄幼兒的“哇”時刻,跟幼兒共同分享與記錄他們成長的過程,不僅可以增進師幼關系、親子關系,而且也有助于幼兒在評價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當時的行為表現(xiàn),以更好地改變自己。
4 小結
教師的觀察與評價能力是教師了解幼兒的重要能力,提升學前教育質量不僅僅是關乎國家的未來建設,對于每個幼兒的發(fā)展也是極其重要的。學習故事的傳入不僅僅改變了教師的評價方式,而且還讓家長參與到幼兒的評價過程中,增加了家園合作的契機,增進親子關系,讓教師的工作更加輕松、順暢,家長對于教師的理解與配合更加和睦。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幼兒園、家庭共同的努力,因此對于幼兒的教育、評價、分析等方面也應該涉及多方的共同合作。學習故事不管是作為一種評價工具還是學習工具,都能夠幫助教師在了解幼兒、觀察幼兒的能力上獲得提升。
(作者單位:西安外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