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1420年,當(dāng)舊稱紫禁城的故宮落成的那一刻,這座巍峨宮苑就站在了中國明清兩代文化和政治的制高點。時光流變,王朝更迭,金鑾殿上人來人去,歷600年春秋的洗禮,一代代中國人的智慧與審美趣味,將它洗練成整個民族的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征。閱盡往昔世相,歷經(jīng)風(fēng)云變幻,當(dāng)歷史與當(dāng)下瞬間重合,也唯有這里歷久彌新,歲月安瀾,宮闕巍峨,祺然有靈。
歲月無聲卻可留痕,如今,當(dāng)我們撫摸紅色宮墻上的斑駁印跡,映射出的既是中國人對于歷史的現(xiàn)實凝望,亦有對往昔的夢幻想象。
梁思成先生說:“歷史上每個民族的文化都產(chǎn)生了它自己的建筑。但遺憾的是,并不是每個民族都能從古建筑中理解并發(fā)揚自己的文化?!币蚨?dāng)我們談?wù)撈鸸蕦m,總是親切又模糊,熟悉又陌生。
作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故宮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橋梁。今時今日,播灑600年“文明之光”的內(nèi)核雖然不變,傳承形式卻要與時俱進。“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其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千千萬萬今人與后人,亦在于向“下一個600年”交付一個涌動著鮮活生命力的文化載體,而非一堆冰冷的宮殿。
正因如此,故宮走出故紙堆,用年輕人所喜聞樂的形式吸引他們走近歷史、走進故宮,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宮貓保安”、文博綜藝等等新穎的宣傳手段告訴所有人,故宮600歲,它還很年輕。
當(dāng)我們談?wù)摴蕦m時我們在談?wù)撌裁??年輕乎?滄桑乎?或者只有真正踏入宮門,聽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親自為你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