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繼承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膾炙人口,也是諸多教材的必選篇目。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文中出現(xiàn)的“巴陵”“巫峽”“瀟湘”等幾處地名,或由于教材中已有釋義,或由于某些詞語仍習用,很多教師常常會忽略。這樣一來,既失去了讓學生感受傳統(tǒng)文化魅力,進而更好地激發(fā)其學習興趣的極佳機會,也制約了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對此,我們要充分踐行葉圣陶先生“一字未宜忽”的學風與經驗,對這些詞語“駐足凝思”,悟個中真意、深意乃至新意。
一
文中的“巴陵”,2018年統(tǒng)編教材九年級上冊注釋為“巴陵郡,古郡名,今湖南岳陽”。顯然,這僅僅是地理學意義上的闡釋(且不說古巴陵是否就等同于今天的岳陽區(qū)劃),如果僅僅滿足于此,則忽視了地名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以及范仲淹作文之“匠心”,也錯失了更深入體會“覽物之情”中的“情”、“古仁人之心”中的“心”的文化密碼。
“巴陵”,《元和郡縣志》中載:“后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因曰巴陵?!迸c此相關的,還有《山海經·海內南經》中“巴蛇食象”的動人傳說:“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這里的“巴蛇”,并非指蛇這種動物,“應即代表著我國遠古時期分布在南方地區(qū)的巴族人”[1]。為何把自己的氏族稱為“巴”?從字源角度看,“巴,蟲也,或曰食象蛇,象形”(《說文》)。蛇善纏繞攀爬,巴人居住的地理環(huán)境需要這種本領;蛇能蛻皮,給人以長生不老的神往;蛇似長串的錢幣,給人帶來財富、吉祥……因此,任乃強先生說:“巴字是依據(jù)其圖騰造型而用其民族自稱之聲?!盵“2]下里巴人”的“巴人”即此族。李干、夏淥認為:“巴楚相鄰,巴人強悍,被視作山寇,楚人作捍關以防之?!笨梢姲腿擞兄⒂律茟?zhàn)的傳統(tǒng)。同樣,“所謂‘巴蛇食象的‘象字,應即象征著古時洞庭湖東岸、南岸地區(qū)崇拜‘象的原始民族,即象部落”[3]。由此,“巴蛇食象”記載的正是巴族戰(zhàn)勝并吞并象族的輝煌。盡管如此,彼時在與更為強大的中原華夏集團的戰(zhàn)爭中,“戰(zhàn)爭過后,巴將其戰(zhàn)死的族民堆積在一起埋葬了,或是巴人戰(zhàn)死的很多,死者堆積像山丘一樣”[4]。即所謂“其骨為陵,世為巴陵”(《江源記》)。
了解“巴陵”得名的緣由,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更為重要的是,范仲淹在文中,相隔不遠竟兩次提到“巴陵”這個地名?!懊饕病?,如果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我們就會對范仲淹通過“地名”所表明的“情”與“心”有更深的體會。
《岳陽樓記》寫于宋代慶歷六年范仲淹被貶鄧州任上。此前,慶歷三年,范仲淹在歐陽修等人的支持下,推動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慶歷新政”改革,結果觸犯官僚和權貴既得利益,遭到強烈反對,推行僅一年左右,范仲淹被免參知政事,頒布的改革法令也相繼被取消。與范仲淹同年,又受其舉薦的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乃是保守勢力與范仲淹等進步改革派斗爭的一個回合而已。盡管在朝廷的斗爭中失利,但滕子京到任“越明年”,即“政通人和”,恰恰證明了范仲淹等改革主張的正確。因此,范仲淹在文中看似無意地重復“巴陵”,即是以“巴人”的斗爭精神自勉,即便“殺身成仁”“其骨為陵”,也不能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求古仁人之心”,也是對滕子京治下的岳州因巴人歷史而孕育、積淀的敢于斗爭、不斷奮斗的城市精神與文化傳統(tǒng)的頌揚?!叭嗣袷菤v史的創(chuàng)造者”。僅僅有執(zhí)政者的政治理想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廣大人民的一呼百應,“百廢”才能“俱興”,藍圖才能成為現(xiàn)實。
二
教材中對“巫峽”則未加注釋。顯然是因為其作為三峽之一而聞名的緣故。但“熟知不等于真知”,“巫峽”地名蘊含的“巫”文化傳統(tǒng),可以為學生深入范仲淹的內心世界并與之產生共鳴提供新的路徑。
巫峽因巫山而得名。巫山以巫咸得名。郭璞在《巫咸山賦》中記載:“巫咸以鴻術為帝堯醫(yī)師,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封于是山,因以為名?!蔽紫淌侵袊鴼v史上著名的巫師,被認為是巫祖。“古者巫咸初作巫。”(許慎)“巫咸是中國文化史上一位重要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者,對筮占、醫(yī)藥、天文歷法等學科的發(fā)展作出過重要貢獻”?!拔紫虨槌讼茸妗?。[4]巫山正是以祭祀、紀念巫咸而得名的?!拔住痹谶h古時代受到如此尊崇,其實是李澤厚所認為的“在孔子之前,有一個悠久的巫史傳統(tǒng)”的必然[5]。從統(tǒng)治地位看,巫君合一?!皬倪h古時代的大巫師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所有這些著名的遠古和上古政治大人物,還包括伊尹、巫咸、伯益等人在內,都是集政治統(tǒng)治權(王權)與精神統(tǒng)治權(神權)于一身的大巫”[6]。這可以從字源學中找到印證:“顓頊”兩字右邊的“頁”,像人并突出頭首之形?!邦叀弊筮叀奥Z”是草木出生之形,“頊”左邊“王”則為“玉”。這樣,“顓頊”就是手持枝葉和玉跳舞的人,顯然是巫師。也可以從文獻記載中得到佐證,如“禹步多巫”“昔夏后啟筮”“商湯以身禱于桑林”等。從個性品質看,“‘誠則靈為根本準則,即要求卜筮者、卜筮活動以及卜筮服務對象(王)必須進入和呈現(xiàn)畏、敬、忠、誠等主觀情感狀態(tài)”[7],“有十分嚴格的要求和規(guī)范,必須遵循,不能違背,否則便大禍臨頭”[8]。這就對巫師自身的品格提出了極高要求。同時,“這種神秘氣息的巫術并非完全靈驗……‘巫本身往往把這種不靈驗或者無法建功的結果歸咎于自身德行、修養(yǎng)、技藝的不完備,所以就會出現(xiàn)對自身德行和素養(yǎng)的磨礪,甚至‘自我犧牲的獻祭。哪怕是帝王巫也不例外”[9]。這就形成了巫者道德完善、修煉、提升與自律的良性循環(huán)。而從卜筮的目的看,是為了部落、氏族的趨吉避兇(如“卜爾百?!保?,巫師所掌握的天文、醫(yī)學乃至生產的知識,更多服務于部落、氏族,因此,巫具有鮮明的“安人”“愛人”、成己達人、成人達己的品格。這種精神品格,其直接結果就是理性化成后世的“德”“禮”。李澤厚認為:“‘德……大概最先與獻身犧牲以祭祖先的巫術有關,是巫師所具有的神奇品質,繼而轉化為‘各氏族的習慣法規(guī)。所謂‘習慣法規(guī),也就是由來久遠的原始巫術禮儀的系統(tǒng)規(guī)范。‘德是由巫的神奇魔力和循行的‘巫術禮儀等含義,逐漸轉化成君王行為、品格的含義,最終才變?yōu)閭€體心性道德的含義?!盵10]而周公“制禮作樂”,其實就是“將上古祭祀祖先、溝通神明以指導人事的巫術禮儀,全面理性化和體制化”。到了孔子那里,就是“名之為仁”“克己復禮”。
通過對“巫史傳統(tǒng)”的簡要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一方面,“巫君合一”中的“君”,“都是后世儒家所頌揚不已的‘圣君賢相”[11];另一方面,追溯由巫到禮,釋禮歸仁的“德”“禮”發(fā)展路徑,在禮樂崩壞的春秋時代,孔子“吾從周”“吾從先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提倡仁,恢復禮,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托古于‘巫身份者所擁有的精神的凝聚”的向往與實現(xiàn)。[12]至此,我們對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古仁人”也就有了更深更新的體認。他的源頭,其實就是“巫”的精神,巫史傳統(tǒng),就是畏、敬、忠、誠,就是自我犧牲、“安人”“愛人”等精神。更為重要的是,巫師卜筮是為了“預見未來,指導行動”,顯然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早期代表。由是,文中的“北通巫峽”,既可以從地理方位上加以理解,更可以從歷史方向予以深化?!巴?,達也”,“巫峽”之“巫”,就是范仲淹所要通達的政治理想與人格追求,以為他們就是真正的“古仁人”與“先天下而憂”者。
三
教材對于“瀟湘”,也僅僅從地理學意義上進行了注釋:“瀟水、湘水。瀟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其實,教學時如果從地名文化的角度剖析,學生同樣會發(fā)現(xiàn)其“別有一番滋味”。
“瀟湘”這兩處水名,與舜帝有著密切關系。《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姜亮夫在《楚辭通故》中釋“九疑”:“九疑山在今寧遠縣南六十里,九峰各負一水,一曰朱明,瀟水源。”而《山海經·海內東經》中記載“湘”:“湘水出舜葬東南陬,西環(huán)之,入洞庭下?!惫湃苏J為,瀟湘二水,均發(fā)源于九疑山?!暗伦运疵鳌保ā渡袝罚沁@兩條河流淌的就是德化之水。因此當?shù)厝擞职褳t水稱為“舜德河”,把湘江源頭稱為“舜水河”。同時,“瀟湘”二字,從字源來說,其實就是紀念舜(甚至更早的王、帝等首領)“巡狩”而造的。“巡狩”又作“巡守”“巡功”。其中“巡”意為“視行也”。杜預釋“巡守,省四方”“巡所守之功績”。“瀟湘”二字的聲旁,恰恰表現(xiàn)了“省視”“視行功績”的內涵。“瀟”,本作“潚”,從“氵”,表明是河水?!懊C”,這里不僅表音,同時也表義:“肅”,“持事振敬也”?!跋妗保瑥摹般摺?,同樣指河水?!跋唷保啾砹x:“相,省視也?!倍册鞯闹匾δ苤?,就是“王者對臣下工作的親自監(jiān)察”“巡狩是王者自上而下的監(jiān)督方式,這種監(jiān)督方式把考核與獎懲結合起來”。[13]因此,瀟”中之“肅”,是考核臣下是否“持事振敬”,“湘”中之“相”,是監(jiān)察監(jiān)督。更為重要的是,“巡狩……雖然有體現(xiàn)王者權威的成分,但此時的巡狩更多地反映了王者‘公仆‘專家的身份”,“他們維護著氏族安全,為氏族存亡嘔心瀝血”,“掌握著改造自然、維護氏族秩序的技術與學問”。[14]據(jù)傳舜南巡狩時已經百歲高齡,“他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中華兒女的心中,樹立了一座永遠的道德豐碑”[15]。正因如此,舜(以及更早的王、帝等首領)才被后人所銘記、紀念,其方式不僅僅是立廟建祠,更融進了“瀟湘”這兩處水名,“名以正體,字以表德”。
因此,“南極瀟湘”,同樣也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更是對地名中所蘊含的舜“巡狩”的公仆、榜樣身份的崇尚,以及“崩于蒼梧”這是對死而后已精神的追求。同時,聯(lián)系到對舜德的高度贊譽:“謚法曰:仁圣盛明曰舜”“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史記》),以及舜鼓五弦,歌《南風》之詩中的“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學生會對舜等“古仁人”以及他們的“先憂后樂”之心之行更加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