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艷菁 王宏付
摘要: 暖耳作為民間傳統(tǒng)服飾配件對其歷史發(fā)展有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暖耳的形制起初局限于獸類皮毛,后歷經(jīng)朝代的更替發(fā)展和專制主義思想禁錮的解放,到清代逐步建立暖耳形制。文章以文獻資料為背景進行深入研究,對暖耳的起源、形制藝術(shù)、紋樣圖案及寓意性進行綜述。暖耳從御寒保暖的功能實用性特點到富有文化寓意的裝飾性特點,裝飾技法上以刺繡、拼接及各種緣飾藝術(shù)最為突出,其題材寓意豐富多樣,不單只描述事物本身的含義,同時運用各種手法表達事物深層化特殊屬性,展現(xiàn)出民間手工藝人的獨具匠心,有利于提高對傳統(tǒng)審美文化與裝飾藝術(shù)的啟發(fā)。
關(guān)鍵詞: 暖耳;形制;紋樣;圖案寓意;裝飾
中圖分類號: TS941.11;K892.23 ? 文獻標志碼: B ? 文章編號: 1001
Abstract: As a traditional folk costume accessory, the warm ear has a very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t first, the shape of the warm ear was limited to the animal skin. After the dynastys replacement development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authoritarianism, the shape of warm ear w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until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study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d summarizes the origin, shape art, pattern and implied meaning of the warm ear. The warm ear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unctional and practical features of keeping warm as well as the decorative features of cultural meaning. The decorative techniques are most prominent in embroidery, splicing and various decorative arts. The implied meanings of the themes are rich and varied, not only describing the meaning of the thing itself. At the same time, various techniques are used to express the deep special attributes of things. It shows the unique craftsmanship of folk craftsmen and enhances the inspiration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 culture and decorative art.
Key words: warm ear; shape; pattern; pattern meaning; decoration
暖耳,又稱耳罩、耳套、耳暖、耳衣,在冬季套于耳部可起到御寒保暖的作用。由于它有著保護耳朵的特點,故又可稱其為“護耳”。一般多在緞面上飾以刺繡、皮毛,有特殊的符號寓意。暖耳最早始于唐代,作為腰間的掛墜配飾出現(xiàn),《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1]中曾提到“暖耳由唐代耳衣演變而成”。起初只有男性可供佩戴,后來隨著人類思想的進步和社會生產(chǎn)技術(shù)的發(fā)展,歷經(jīng)多個朝代的改良與發(fā)展,從最初的功能實用性中增添了裝飾元素、象征元素,并逐漸成為一種裝飾藝術(shù),具有深層意義上的文化內(nèi)涵與符號寓意。
1 暖耳的起源
暖耳最初出現(xiàn)在唐代,被稱為“耳衣”,用于遠在邊塞出征的將軍戰(zhàn)士。唐代的李廓曾寫過一首邊塞詩名為《送振武將軍詩》,詩中有云“金裝腰帶重,錦縫耳衣寒”,描述了出征邊塞的唐代戰(zhàn)士的軍戎服裝,詩中的耳衣是將士們服裝中的配件,通過對軍戎服飾的描寫體現(xiàn)出邊塞地區(qū)環(huán)境條件的嚴寒艱苦及將士們出征的疾苦。
明朝時期稱其為“暖耳”,明代萬歷年間,暖耳正式列入明朝官服制度中,《明史·輿服志》曾有記載,百官于十一月皆戴暖耳。所以在明朝上早朝時,有大臣起奏“時已隆冬,尚未戴暖耳”語[2],便可以證明在寒冬時節(jié)文武百官需奏請帝王的批準佩戴暖耳上朝亦或是出行。此時暖耳進入盛行時期,且多用于朝廷中地位顯赫的官員男子,平民不可隨意佩戴暖耳,戴即是犯罪??梢娫诿鞔?,暖耳的佩戴需要封建帝王的允許,同樣說明了佩戴暖耳是位高權(quán)重的身份地位象征。這也充分表達了中國古代封建制度文化發(fā)展中對于“禮”的思想,禮法制人的封建統(tǒng)治制度,以及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
清朝時,暖耳逐漸發(fā)展成為民間服飾品,且廣泛應用于生活在北方的人群,民間繡坊出售應季暖耳,在寒冬臘月抵御天寒地凍時所佩戴,起到護耳的作用,佩戴者多為男性。南方由于氣候的原因佩戴暖耳的情況較為少見。
隨著此時封建制度的開放,暖耳逐步成為女子所喜愛的服飾配飾,在具有保暖性能的同時又是強調(diào)美觀的裝飾物。且此時暖耳在其形制特點方面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佩戴者由最初的戍守邊疆的將士發(fā)展到多為婦女與孩童所佩戴,由最初的只具備御寒保暖功能發(fā)展為既具有保暖性能又具有服飾特色元素的裝飾性能。
2 暖耳的形制藝術(shù)
暖耳在清代進入鼎盛時期,佩戴暖耳在性別方面的局限性也在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禁錮下被打破,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服飾配件的審美功能也漸漸萌發(fā),暖耳在形制方面的變化也更加多樣,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豐富的過程。
2.1 款式結(jié)構(gòu)
耳同眼一樣是人類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器官。其主要作用為聽,與此同時也無時無刻關(guān)系到命脈和心智。中國最早的醫(yī)學古籍《黃帝內(nèi)經(jīng)》中,《靈樞·口問》篇提到過一句話“耳者,宗脈之所聚也”[3],人體中涵蓋了十二經(jīng)絡是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主體,而這十二經(jīng)絡均與耳朵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古人有句古語“耳聰目明”,形容頭腦清楚,眼光敏銳,反映出耳朵與大腦之間密切的聯(lián)系。“人通于心,開竅于耳”,說的是耳朵是通往心靈的必經(jīng)之路,人需要強有力的心臟維持生理活動,但首先去感知認識這個世界的是耳朵,用聽到的知覺去感知外界。然而外耳廓上的神經(jīng)元很少,也極易敏感,血管少,血液流通供暖不足,所以在寒冷的冬季,很容易凍壞耳朵,暖耳便由此而生。
《唐文獻像》中,一條窄窄的動物毛皮圈套在烏紗帽外,兩側(cè)各有一條長長的毛片垂落到肩頭部位[2](圖1)。可以看出,此時的暖耳并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暖耳,而是需要烏紗帽來作為支撐,形制為條狀的耳衣。且在明代用皮毛珍貴,做服飾及配件屬于極其奢侈的,造價十分昂貴,只有文武百官才有資格和權(quán)力佩戴。
隨后,暖耳在形制方面出現(xiàn)了新的改變,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4]中描述,暖耳形狀猶如一個長方形,如同“披肩”一樣套于帽子上。這里所指的披肩與如今披肩的性質(zhì)是不一樣的,其樣式為“貂鼠制一圓圈,高六七寸不等,大如帽,兩傍各制貂皮二長方,毛向里,至耳,即用鉤帶斜掛于官帽之后山子上”。它是用較為名貴的毛皮縫制成的一個高約六七寸的圓圈,體積較大,在兩側(cè)對應耳朵的位置各縫制一條帶有皮毛的長片,且皮毛朝向位置于耳朵。裁剪時,要注意讓皮圈的寬窄距離與佩戴者的官帽——冠、巾、烏紗帽等的大小相吻合,并在腦后部位縫制一對套環(huán),用鉤帶斜掛(圖2)。
明代版畫《御世仁風》中,官員不僅在官帽外戴了額護(即女子的臥兔同款),還戴了暖耳,明代的暖耳看上去就是皮草制的耳罩,兩種配飾疊加看上去分外暖和,起到了較好的御寒效果(圖3)。
清朝時期,暖耳的形制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發(fā)展的初期階段,其形態(tài)上多為心形,可能亦是想要表達出其通于心靈的體現(xiàn)。后廣泛流入民間,經(jīng)過民間獨具匠心的手工藝人的巧手改良,對于其形狀的不斷探索,并加以裝飾,出現(xiàn)了心形、金魚形、蝴蝶形等形狀(圖4,江南大學民間服飾傳習館藏),且這些多樣化的形狀皆由女子、孩童所佩戴。由此可見,在明清時期,隨著審美文化的提高,服飾配飾也逐漸開始被人們所重視。
心形的暖耳通常采用對稱的形制方式,可以巧妙地與耳朵進行貼合,以耳為模,結(jié)構(gòu)分為兩層,外層用各種顏色錦緞或布制成,上面飾有刺繡花紋或詩句;內(nèi)層為一耳形窄邊,可與耳朵邊緣切合,戴的時候把內(nèi)層窄邊罩于耳輪的上面,亦或是做成環(huán)狀,套于耳上。東北地區(qū)會采用毛皮制成暖耳,也叫做“皮耳朵”,在接縫邊緣處縫上兔毛,中間夾層可絮以薄棉,保暖性能更佳。富裕人家則是選用錦緞做面,上面飾以刺繡、珠繡、花鳥魚蟲和詩句,如“風來花自舞,春入鳥能言”等,富有美好的象征寓意和獨特的文化符號內(nèi)涵。兩只暖耳之間有細線相連接,不佩戴時可將兩只暖耳系為一體,掛于頸間,亦或是系在衣扣上掛于胸前。
在款式結(jié)構(gòu)方面,兒童的暖耳相較于成人暖耳整體較小,并且出現(xiàn)了更多的款式形狀,色彩運用更加大膽,圖案寓意也更加豐富多彩,使其富有童真氣息,增添孩童天真爛漫的色彩(圖5)[5]。
2.2 面料色彩
清朝時期暖耳發(fā)展的過程,是由實用性到裝飾性的不斷轉(zhuǎn)變。隨著社會分工等級制度的不斷發(fā)展,許多服飾配件在人群的使用方面具有更多的包容性。
在暖耳的發(fā)展初期,人們更多的是想要用它來抵御寒冬,御寒保暖,在裝飾性方面沒有過多需求,暖耳的制作面料大多是用動物禽類皮毛所制,其形狀也是基本保留皮毛自然形態(tài)。皮毛可謂是保暖御寒的最佳面料選擇,同樣彰顯了佩戴者顯赫的身份地位。
隨著時間的推移,暖耳的形制發(fā)生巨大改變,不再只是官僚大臣可以佩戴,平民百姓也被允許佩戴暖耳,但在清朝時期的生產(chǎn)技術(shù)力量并不發(fā)達,暖耳面料多為普通的布制成,有些條件不夠?qū)捲5娜思視眠吔橇系牟碱^拼接出兩只暖耳。暖耳上面飾有詩句,整體簡潔儒雅(圖6)[6]。
隨著生產(chǎn)力和科學技術(shù)的不斷上升,暖耳普及到家家戶戶,形式和選擇性更加多樣化了起來,且更具有趣味性。在面料選擇上也更加精致,緞面則是制作暖耳的最佳面料,其光澤細膩、手感豐厚的質(zhì)感及絢麗悅目的色澤更能體現(xiàn)獨到的審美意識,被更多人選擇。
在清朝官服制度中,暖耳多選用玄色,也就是黑色里帶微赤的顏色及黑色。黑色是具有神性且讓人產(chǎn)生敬畏的,具有對“天人合一”的企盼,中國文化《易經(jīng)》中就把黑色上升到“天”的顏色,被稱為眾色之首[7]。將黑色運用在明朝官服制度中,恰好體現(xiàn)了莊嚴、莊重、肅穆的朝廷禮儀。
流入民間且盛行之后,暖耳在色彩方面的應用領(lǐng)域變得多面化,其中藍鍛地和黑緞地較為常見。藍色與黑色這兩種沉穩(wěn)內(nèi)斂的低明度顏色與緞面的搭配,色彩對比強烈、富于裝飾,凸顯了暖耳的圖案花紋細節(jié),使得整體尤為細膩精致。除此之外還有白緞地、紅緞地、醬緞地等,白緞地對于細節(jié)的刻畫更加生動、寫實,突出圖案花紋的靈動感,整體更加小巧精致;紅緞地艷麗而又斑斕的色彩給人強有力的視覺沖擊感,大氣豪放,色彩喜慶吉祥,整體感覺活潑、跳躍,多用于兒童暖耳款式;醬緞地暖耳顏色較為少見,屬于深赭色的范疇,相對于藍、黑鍛地顏色較為明亮,一般用于花鳥魚蟲、自然景觀刺繡圖案下的襯托緞地(表1)[6]。
2.3 工 藝
清代是暖耳的發(fā)展與演變最鮮明的時期,其制作工藝方面鮮明的時代特征也得以彰顯。古人對美的追求除了表現(xiàn)在日常穿衣打扮的裝飾層面上,還展現(xiàn)在自我創(chuàng)造、改造的精神層面。自我改造主要是為了追求現(xiàn)實主義中“美”的事物,古代服飾品的發(fā)展恰恰印證了這一點。
清代時的暖耳廣泛流傳于民間生活中,在技藝方面,民間制作的暖耳多為家庭個人獨立生產(chǎn)制成,古代女子賢良淑德,縫制技藝是勤儉持家的女子必備技能,所以暖耳的制作多為手縫。清代暖耳的制作工序一般為制版、剪裁、刺繡、填充薄棉、裝夾里及裝小耳朵片。從流傳下來的珍藏品可以看出,暖耳的制作工藝十分巧妙精良,也印證了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其外形結(jié)構(gòu)、裝飾及手工制作力求上乘,工整細膩。在裝飾手法上也是運用多種手法相呼應的,如刺繡、鑲嵌、珠繡、滾邊等,暖耳所用到的刺繡針法一般為平針繡、打子繡、麥稈繡等獨具民間藝術(shù)特色的手工針法。
在縫制眾多暖耳的工藝中,出現(xiàn)最多的是平針繡。作為中國刺繡傳統(tǒng)針法之一[8],平針繡也常在縫制暖耳圖案花紋中出現(xiàn),將繡線在紋樣內(nèi)排列均勻整齊,達到繡面針腳勻、齊、平、密的藝術(shù)紋理效果(圖7)[6]。
打子繡,也叫打籽、打疙瘩、法國結(jié)。其針法工藝特點主要是在繡面上繞一圈于圈心落針,也可繞針二三圈,與原起針處旁邊落針,形成環(huán)形疙瘩,此針法可用于暖耳中的花蕾紋樣,也可獨立用于花卉等圖案(圖8)[6]。
麥稈繡由古代傳統(tǒng)的麥稈畫衍生而來,常見在近代民間,屬于中國民間服飾剪貼畫的一種,較為罕見。它和剪紙、布貼屬于同一種藝術(shù)效果,是一種剪貼藝術(shù)。麥稈要經(jīng)過“熏、蒸、漂、刮及剪、刻、編、繪”等多道復雜工序,最后將其拼貼鑲嵌在布底上。由于麥稈本身帶有紋路,經(jīng)染色后會產(chǎn)生絲狀肌理效果,具有造型能力強、裝飾效果好、藝術(shù)感染力突出等優(yōu)點,經(jīng)麥稈縫制出的事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圖9)[6]。
珠繡在暖耳的裝飾上比較少見,唐代《杜陽雜編》記載,宮廷有珠繡被面,以小米粒般的珍珠等繡成鴛鴦、花卉圖案,色彩交相輝映。將珠繡作為暖耳的裝飾元素,具有層次清晰、立體感強的藝術(shù)特色,在室外陽光的充分照射下,每個角度折射不同的光影效果,尤為絢麗多彩。經(jīng)過珠繡在暖耳上繡出的花鳥,栩栩如生(圖10)[6]。
清代暖耳的緣飾工藝同樣代表清代技藝手法的特殊之處,是整個制作的重中之重,須符合中國傳統(tǒng)服飾衣緣變化的藝術(shù)特點[9],有了緣飾會讓暖耳整體看起來更為完整、和諧、統(tǒng)一。通常會選用緄邊或鋸齒狀繡邊的形式,緄邊工藝相對簡單,采用緄邊的暖耳內(nèi)部圖案會較為復雜、細節(jié)繁多且精美,整體給人小巧內(nèi)斂的特點。而鋸齒狀繡邊則十分考驗縫制者的手工藝,每一個小小的鋸齒平整、勻稱,在結(jié)束點與起始處的連接需要干脆利落,簡潔工整。暖耳圖案內(nèi)部的拼接則是在拼接部位鑲細花邊,使花邊內(nèi)外兩部分更加突出,更具有象征意義。
3 暖耳的紋樣圖案
3.1 圖案題材
明代及明代以前,暖耳并無圖案裝飾,而是由整條皮毛所組成,形態(tài)較為單一。直到在清朝流入民間并且廣泛應用后,暖耳在裝飾審美中的特色才逐漸顯現(xiàn)出來。清代暖耳的圖案題材大多取自植物花卉紋樣、飛禽走獸紋樣、吉祥文字及飽含美好寓意象征的社會場景再現(xiàn)。
花鳥魚蟲作為清代民間刺繡的主要組成元素,對于暖耳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其中蝴蝶、牡丹、菊花紋樣圖案備受喜愛。蝴蝶其自身給人的感覺就是色彩斑斕艷麗,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形態(tài)優(yōu)美、千姿百態(tài)、身姿活潑輕盈,故常被用于描述春光無限好,表達人們對良辰美景的向往。此外,由于“蝴”與“?!币羯^為相近,是福氣的象征;“蝶”與“耋”諧音,被作為祝壽的吉祥象征。二者相組合意為福祿壽喜的美好夙愿與象征。固有“花中君子”之稱的菊花,具有色彩明艷、形狀多變、品德高尚、傲然挺立、端莊秀麗等特點,而備受古人的鐘愛。雖色彩萬千,卻溫和含蓄;菊花本性耐寒,面對嚴寒依舊傲然挺立、毫無畏懼。菊花所代表的品德形象,恰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靈魂之所在。牡丹花也是百花中雍容華貴的最好體現(xiàn),色彩明度鮮明、圖案造型寫實、層次感明顯且裝飾效果強烈(表2)[6]。
暖耳的圖案紋樣元素應用不一定是單一的一種表達形式,它可以是多種紋樣元素共同組建構(gòu)成的。比如“玉兔鳳鳥”紋樣、“鳳穿牡丹”紋樣、“龍鳳呈祥”紋樣,它們都是由多種同類別裝飾紋樣或跨類別組合裝飾紋樣構(gòu)成的。這樣的組合手法首先使得畫面飽滿豐富、裝飾效果強烈、層次感鮮明,其次具有增強寓意象征,更好地展現(xiàn)出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向往。
3.2 圖案寓意性
民間暖耳的題材選材豐富多樣,它不單只描述事物本身的含義,也運用各種手法表達出事物更深層次化特殊屬性,它可以清晰地映射出民間豐富的人文風情、民俗和宗教文化、審美藝術(shù)特點,取其精華創(chuàng)造出適應民間風情且具有精神寄托的理想生活觀念(表3)[6]。
傳統(tǒng)民間服飾及配件的圖案寓意上,以表現(xiàn)美好生活愿望的象征及吉祥如意的氛圍為主。傳遞吉祥寓意的方式手法有很多,比如借喻、象征、雙關(guān)、諧音等[10]。中國人喜歡討個好彩頭,許多動植物可以通過文字諧音的方法或其固有的習性特征來表現(xiàn)其吉祥寓意。
“福祿吉祥富貴綿長”暖耳,整體形制為心形,外層藍緞地做大鑲邊處理,刺繡牡丹、鳳凰、葫蘆、盤腸等紋樣,中間拼接粉鍛地心形圖案,上飾以牡丹紋樣。紋樣裝飾豐富,其寓意性也更加吉祥。牡丹花雍容華貴,是富貴的表現(xiàn)。盤腸作為以繩結(jié)為載體的裝飾紋樣,“腸”與“長”同音,比喻對期盼生命的長久恒遠。葫蘆取諧音“福祿”,也是民間受人喜歡的傳統(tǒng)吉祥紋樣。鳳凰是古代神話故事中的百鳥之王,固有祥瑞吉兆的象征,寓意“吉祥”。此款暖耳充分體現(xiàn)了民間民俗對于吉祥如意寓意的重視(圖11)[6]。
“一路連科”暖耳,能直觀地感受到民間將美好愿望的寄托之情,用平針繡在黑緞地上繡出蓮花、竹子與白鷺紋樣。竹子同菊花一樣是“花中君子”,堅韌挺拔、清峻不阿的品格形象被無數(shù)古人寫入詩詞中,象征高風亮節(jié)的高貴品質(zhì)。在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度,連續(xù)考中叫做“連科”,而“鷺”與“路”同音;“蓮”與“連”暗合,二者相結(jié)合構(gòu)成“一路連科”紋樣,表達對仕途順遂,日后遠大前程的美好祈愿(圖12)[6]。
“福在眼前”暖耳,相較于其他暖耳此款暖耳圖案頗為新奇,工藝少見,有自己獨特的寓意特點,將兩只暖耳面與面重合所有的紋樣圖案兩端對稱,整體結(jié)構(gòu)呈對稱形式。飾有皮毛,配色選用相對跳躍的粉色和藍色,藍緞地部分為一個倒置的葫蘆形狀,且沿用了心形結(jié)構(gòu)的半個邊線。在葫蘆上飾有蝙蝠紋樣,蝙蝠中的“蝠”與“?!蓖?,象征福運、福氣。葫蘆中間部分紋樣圖案呈眼睛形狀,與蝙蝠配在一起即為“福在眼前”的吉祥象征(圖13)[6]。
4 結(jié) 語
暖耳作為有著御寒保暖屬性的服飾配件,始于唐代,起初僅供具有官僚地位的男子佩戴,象征著佩戴人的身份地位及階層。至清朝時期逐漸在女子中流行,其結(jié)構(gòu)、色彩、質(zhì)料、工藝及裝飾紋樣逐漸多樣化,具有強烈的裝飾性。暖耳由最初的功能實用性逐漸演變?yōu)榫哂歇毺匮b飾寓意的文化產(chǎn)物,映射傳統(tǒng)審美的藝術(shù)特點,傳達民族文化底蘊,成為展現(xiàn)社會思想的產(chǎn)物,是清朝時期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服飾裝飾品。
PDF下載參考文獻:
[1]周汛, 高春明. 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6.
ZHOU Xun, GAO Chunming. Chinese Dictionary of Clothing and Apparel[M]. Shanghai: Shanghai Lexicographic Publishing House, 1996.
[2]周萍. 論中國傳統(tǒng)民間服飾品: 暖耳[J]. 山花, 2008(8): 164-168.
ZHOU Ping.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costumes: warm ears[J]. Mountain Flowers, 2008(8): 164-168.
[3]張志聰. 黃帝內(nèi)經(jīng)集注[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2.
ZHANG Zhicong. Annotations of Huangdis Neijin[M]. Hangzhou: Zhejiang Ancient Book Publishing House, 2002.
[4]劉若愚. 酌中志[M].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4.
LIU Ruoyu. Zhuo Zhong Zhi[M]. Beijing: Beijing Ancient Book Publishing House, 1994.
[5]秦華生. 中國民族服飾藝術(shù)圖典·滿族卷[M].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2017.
QIN Huasheng. Chinese National Costume Art Code·Manchu Volume[M]. Jinan: Shandong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17.
[6]龍志丹, 王秋墨. 圖說清代女子服飾[M]. 北京: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07.
LONG Zhidan, WANG Qiumo. Pictured Qing Dynasty Womens Clothing[M]. Beijing: 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 2007.
[7]朱曉煒. 清代宮廷服裝圖案歷史追溯及色彩傳承[J]. 蘭臺世界, 2015(24): 89-90.
ZHU Xiaowei. Qing dynasty court dress pattern and color heritage historical retrospective[J]. Lantai World, 2015(24): 89-90.
[8]加佳. 近代民間服裝配飾品中的蘇繡技藝研究[D]. 無錫: 江南大學, 2014.
JIA Jia. Study of ModernFolk Clothing Accessories Embroidery Techniques[D]. Wuxi: Jiangnan University, 2014.
[9]夏婷婷, 屈佳寧, 崔榮榮. 漢族民間圍腰荷包的造型藝術(shù)研究[J]. 絲綢, 2015, 52(8): 46-50.
XIA Tingting, QU Jianing, CUI Rongrong. The study on composing arts of han folk waist pocket[J]. Journal of Silk, 2015, 52(8): 46-50.
[10]梁惠娥, 李坤元. 清代“彩帨”的形制與圖案[J]. 絲綢, 2016, 53(10): 52-57.
LIANG Huie, LI Kunyuan. Structure and pattern of "Caishui" in Qing dynasty[J]. Journal of Silk, 2016,53(10): 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