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齊 陳玉婷 王榮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運用不同輸血方式對凝血功能的影響。
方法 63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 根據單雙號信封法分為觀察組(31例)和對照組(32例)。對照組患者血紅蛋白(Hb)<100 g/L 時開始輸注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 觀察組患者Hb< 60 g/L 時開始輸注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比較兩組患者輸血前后的血常規(guī)指標[Hb、紅細胞計數(RBC)、紅細胞比容(HCT)、血小板計數(PLT)]水平、凝血功能指標[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水平以及接受輸血3 h之后的輸血量和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 輸血后, 兩組患者Hb、RBC、HCT、PLT水平均高于輸血前, PT、APTT、TT水平均短于輸血前, 且觀察組患者Hb水平(93.05±12.03)g/L、RBC水平(3.61±0.48)×1012/L、HCT水平(0.55±0.21)%、PLT水平(110.25±13.68)×109/L均高于對照組的(84.18±12.99)g/L、(3.16±0.52)×1012/L、(0.41±0.13)%、(97.48±12.91)×109/L, PT(13.41±1.52)s、APTT(27.95±6.58)s、TT(15.43±3.25)s均短于對照組的(16.65±2.14)、(35.34±7.61)、(21.01±4.38)s,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平均輸血量(609.76±119.07)ml少于對照組的(763.98±148.75)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548, P<0.05)。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不良反應。結論 臨床上治療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期間采用Hb<60 g/L時開始輸注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有利于減少對凝血功能的影響, 降低輸血量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關鍵詞】 凝血功能;重型顱腦損傷;血紅蛋白;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3.012
在醫(yī)學中, 當患者發(fā)生重型顱腦損傷時, 會導致患者出現顱內出血、腦部受損、顱骨骨折等嚴重不良影響, 當患者的顱部因外界的作用力而受到壓迫, 將會出現顱腦損傷癥狀, 且病情比較嚴重, 發(fā)展速度較快, 產生大量不良影響, 損害了患者的身體健康, 甚至會導致患者出現身體殘疾、死亡的可能性[1]。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內部極易出現出血、血腫、貧血等現象, 如果不能給患者進行及時準確地救治, 這會給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危險。因此, 對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進行輸血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如果輸血的過程或方式不正確, 則會降低患者的凝血功能。因此, 為了更好地應對此問題, 本文通過實驗為患者找到最合適的輸血方案, 提高患者的凝血功能, 主要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6年1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63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 根據單雙號信封法分為觀察組(31例)和對照組(32例)。對照組男26例, 女6例;年齡4~83歲, 平均年齡(52.19±16.07)歲。觀察組男26例, 女5例;年齡7~86歲, 平均年齡(56.14±16.3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當患者體內Hb<100 g/L時[2], 應向患者輸注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 用量為3個單位。觀察組:當患者體內Hb<60 g/L時[3], 向患者輸注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 用量為3個單位。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的過程當中, 必須對患者進行脫水、降低顱內血壓等處理。在治療過程中, 醫(yī)護人員應隨時觀察患者的身體情況, 對患者的體溫進行相關記錄, 保證患者在治療全過程的身體溫度達到保溫狀態(tài)[4]。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輸血前后的血常規(guī)指標(Hb、RBC、HCT、PLT)水平、凝血功能指標(PT、APTT、TT)水平以及接受輸血3 h之后的輸血量和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5]。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輸血前后的血常規(guī)指標比較 輸血前, 兩組患者Hb、RBC、HCT、PLT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輸血后, 兩組患者Hb、RBC、HCT、PLT水平均高于輸血前, 且觀察組患者Hb水平(93.05±12.03)g/L、RBC水平(3.61±0.48)×1012/L、HCT水平(0.55±0.21)%、PLT水平(110.25±13.68)×109/L均高于對照組的(84.18±12.99)g/L、(3.16±0.52)×1012/L、(0.41±0.13)%、(97.48±12.91)×109/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輸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輸血前, 兩組患者PT、APTT、TT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輸血后, 兩組患者PT、APTT、TT水平均短于輸血前, 且觀察組患者PT(13.41±1.52)s、APTT(27.95±6.58)s、TT(15.43±3.25)s均短于對照組的(16.65±2.14)、(35.34±7.61)、(21.01±4.38)s,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輸血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平均輸血量(609.76±119.07)ml少于對照組的(763.98±148.75)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548, P<0.05)。
2. 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不良反應。
3 討論
在臨床當中患者出現重型顱腦損傷的情況較多。主要產生的原因為車禍、高空跌落等會對患者腦部造成損傷等。而由于外部作用力的作用, 壓迫了患者顱內神經, 造成了患者的顱骨受損, 最終導致患者出現顱內出血、顱骨骨折等風險, 往往會使患者身患殘疾, 嚴重的更會造成生命危險[6]。當患者出現重型顱腦損傷時, 容易產生凝血功能障礙的癥狀, 如果無法得到及時處理, 容易出現貧血等不良反應, 加大了手術治療的難度。因此在進行治療的過程當中, 應格外注意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良好, 并應通過治療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7]。
在當今醫(yī)學中, 最多使用的治療方法為對患者進行輸血, 通過輸血治療, 增加了患者體內的凝血細胞, 提高了凝血速度, 為患者體內補充血液, 防止患者出現貧血的不良癥狀。但在調查中發(fā)現, 如果輸血行為的不適當將會導致患者病情加重[8]。在本次實驗當中, 對照組采用開放性治療方案, 觀察組采用限制性治療方案, 對患者進行輸血治療, 其中對照組治療方案當中, 需在Hb<100 g/L時, 對患者進行輸血, 這將導致對患者的輸血量增多, 使患者產生不適感, 反而給患者造成凝血功能障礙。而觀察組治療方案, 能夠有效限制對患者的輸血量。本研究結果顯示, 輸血后, 兩組患者Hb、RBC、HCT、PLT水平均高于輸血前, PT、APTT、TT水平均短于輸血前, 且觀察組患者Hb、RBC、HCT、PL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PT、APTT、TT水平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平均輸血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不良反應。需要注意的是, 在對患者進行輸血的過程當中, 輸血量過多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凝血功能[9]。而對患者使用限制性治療方案, 能夠有效減少對患者的輸血量, 同時該方法相對安全, 主要原因如下[10]:①全血在保存時, 可能會發(fā)生一些變化, 從而對患者的凝血功能產生影響, 因此保存過程中, 必須在4~6℃左右的溫度對紅細胞進行保存, 而常用的病毒滅活新鮮冰凍血漿的保存溫度, 應為-20℃。②在對患者進行輸血的過程時, 會使患者體內纖維蛋白溶解, 抑制纖維蛋白的合成。
③在止血過程當中, 患者本身會消耗過多的血小板和凝血細胞, 因此, 當輸入過多血液時, 反而會導致患者凝血功能出現障礙。
綜上所述, 不同的輸血治療方案存在不同的效果, 而限制性輸血治療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凝血功能, 降低了患者貧血發(fā)生率, 因此該方法值得在醫(yī)學中被推廣。
參考文獻
[1] 石俊平. 不同比例濃縮紅細胞與血漿輸注對產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 河南醫(yī)學研究, 2017, 26(7):1224-1225.
[2] 江光榮, 周煒, 羅立. 大量輸血對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 實驗與檢驗醫(yī)學, 2017, 35(4):629-630, 632.
[3] 吳敏, 龍靜, 楊瑤. 自體輸血與異體輸血對擇期手術患者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 河北醫(yī)學, 2017, 23(7):1170-1174.
[4] 趙娜. 血漿與紅細胞比例對大量輸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7, 14(16):2414-2415, 2418.
[5] 謝琦, 林舟丹, 張新華, 等. 急性等容稀釋性自體輸血對骨科手術患者圍手術期凝血功能的影響. 中國現代醫(yī)藥雜志, 2017, 19(10):4-6.
[6] 張瑚敏. 輸注不同比例血漿和紅細胞對凝血功能障礙及的影響. 血栓與止血學, 2017, 23(5):783-785.
[7] 張慧敏, 馬曙軒, 王孟鍵, 等. 兒童脊柱側彎術中自體血回輸對凝血功能的影響. 臨床輸血與檢驗, 2017, 19(6):551-553.
[8] 馬進禮. 急診創(chuàng)傷治療中不同輸血量對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017, 9(24):146-147.
[9] 李松. 輸血治療對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圍術期凝血功能影響的臨床分析. 實驗與檢驗醫(yī)學, 2017, 35(6):984-985, 989.
[10] 陳瑜, 魏建. 新鮮冰凍血漿與紅細胞懸液不同比例輸注對消化道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 中國現代醫(yī)生, 2017, 55(36):84-86.
[收稿日期:202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