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重文
讀《橄欖集》,仿佛走進一個商務印書館的博物館,讓人大開眼界的同時,也讓人增長知識。
商務印書館在中國,無論是知識界還是出版界,都是一座高山。但凡上過學的人,都曾經(jīng)擁有商務印書館的字典,讀過商務印書館的書,所以大凡有一定閱歷以后,都想了解商務印書館是怎么成為出版界百年巨艦的。
該書作者柳和城,既不是出版界中人,也不是研究人員,卻幾十年如一日,孜孜矻矻地在商務印書館這座富礦里梳理尋覓,發(fā)掘出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往事。
《橄欖集》里林林總總、有根有據(jù)、有滋有味的文章,都是柳和城從史料中一點一滴發(fā)掘整理出來,積小成大,積少成多,因而能將商務印書館寫得如此豐富多彩、引人入勝,又因為絕不道聽途說、隨意發(fā)揮、博人眼球,讀來讓人有一種學術的厚重感。
商務印書館的研究著作和文章汗牛充棟,要做到有新意確實不是一件易事。然而,在書中,柳和城常常能夠提供最新的史料,讓人讀來饒有興味。如寫《營造法式》的印行傳播過程,歷數(shù)《營造法式》刻本、抄本,近現(xiàn)代的刊本和注釋,時間跨度達900余年。從北宋、南宋、元、明到清代,再到上世紀20年代《營造法式》版權以及余書一百部“讓歸”商務印書館,這部建筑史上的瑰寶奇書才正式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其間充滿傳奇故事,讓人對商務印書館為文化事業(yè)所做出的努力深感敬意。他還由此道出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研究生涯與《營造法式》的聯(lián)系,趣味盎然。
也許是研究商務印書館時間太久太深的緣故,所以在作者筆下,對商務史料的運用常常能夠做到融會貫通,而且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感情,讓人讀起來感到溫潤而真實。比如,過去我們只知道高夢旦這位德高望重的商務印書館前輩愛惜人才,引進人才來接替自己的位置,自己卻甘心在其手下做個部門負責人的故事。柳和城在《橄欖集》里沒有重復大家所熟知的高夢旦往事,而是另辟蹊徑,介紹了他勇于改革、勇于探索的一面:作為商務印書館元老之一,他的《十三月新歷法》一書在歷法改革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介紹英文部鄺富灼的文章中,柳和城幾乎把自己搜集的史料全部運用了起來。如鄺富灼進商務印書館時,工資比張元濟還高,而且在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英文部長的位置上工作了21年,直到退休。
商務印書館編輯章錫琛與徐調孚、作者王素意等的故人往事……一樁樁、一件件,作者如數(shù)家珍般娓娓道來,讓讀者在歷史中,體會到商務印書館當年位列世界三大出版機構的奧秘。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