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秋
摘? ?要:“文學概論”課程作為高校中文系的基礎課程,一直存在理論脫離實際的尷尬情況,且教學過程乏味、教學效果不理想。文學理論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相應的,“文學概論”課程的課堂教學也應該做出相應的改變。文章對此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師范院校;文學概論;教學改革
“文學概論”課程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和相關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基礎理論課,目的是向初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介紹文學的基礎理論問題,研究文學作為一種人類活動,其作家、作品、世界和讀者的四要素是如何息息相關、相互作用并形成有機整體的。它所著眼的不是具體的作家和作品,而是以哲學方法論為指導,從理論的高度和宏觀的視野上闡明文學的性質、特點和規(guī)律,建立起文學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疇。也就是說,“文學概論”不是單純地就理論探討理論,而是要教會人們分析、了解具體作品的方式方法,這一點對于高師院校來說尤為重要。高師院校的中文系學生未來畢業(yè)后大多要走向基礎教育的講臺,對于中學語文老師來說,單純地向學生灌輸文學的一般原理和知識并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多數(shù)時候也不能實現(xiàn)教學要求和目的。面對學習基礎不一的中學生,基礎理論知識自然是基礎,但重要的是要把這些基礎知識“不著痕跡地”融入對類型、風格、形態(tài)不一的具體作家、作品的分析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的樣式、結構、層次、敘事和抒情技巧等,進而具備較強的分析作品的能力。但尤其重要的這一點,對目前的高師院校來說卻往往是極缺乏的。
1? ? “文學概論”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
課程理論性強而實踐性不足。所有“文學概論”課程的相關教材,包括文學理論的經(jīng)典教材—童慶炳等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都首先強調這是一門關于文學基礎理論知識的課程,要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雖然教材中也都有相應的方法論指導,也有關于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分析,但教師卻往往只看到“理論”兩個字,只注重理論知識的“滿堂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認識不足,雖然知道空談理論是很教條的,但大多數(shù)教師還是在一開始就將這門課定位為理論課程,對其實踐性品格認識不足,因而理論知識的講授自然就被定義為課程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有些教師也明白在課堂上一味地講述枯燥的基礎理論是不明智的,但在現(xiàn)實教學中卻無法將理論化、概念化、抽象化的內容以一種易于接受、便于利用的方式講述出來,因而只能墨守成規(guī),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拔膶W概論”雖是講述文學基礎理論的課程,但這種理論卻是從長久以來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批評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而且最后終將運用到對新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批評的實踐中,因而其實踐性是毋庸置疑的。
學生課堂積極性差。單純理論知識的灌輸必然會帶來課堂氣氛的沉悶和“接受無能”。學生初次接觸“文學概論”課程,本就需要一個緩沖和慢慢接受的時間,課程從頭到尾都是以理論知識的講述為主,理解這些抽象事物需要時間,就更少有人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學生能保證不遲到早退、不無故曠課,已經(jīng)是對這門課很大的“尊重”了。在“文學概論”的課堂中,經(jīng)??吹降木跋笫?,教師很賣力地在講臺上條分縷析、層層剝繭地講述理論知識,下面是鴉雀無聲、死氣沉沉的課堂,老師的問題回答不上來更增加了學生的挫敗感,以至于推薦書目不愿去讀、課下作業(yè)完成質量不高。學生所追求的只是在學期末的時候,央求任課老師講一下重點,以便能順利通過考試,拿到學分。
課程考核方式僵化。課程考核既是對一學期以來教師教學成果的驗收,也是對學生掌握情況的檢驗。長期以來,“文學概論”課程重在考核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因而在考題設置和試卷構成方面,長期沿用相近的考核模式。一般來說,試卷會由填空題、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等幾個題型構成,不難看出,前4個題型都是需要學生“死記硬背”的,而大多數(shù)學生為了考試順利通過,也都會“積極準備”。筆者曾經(jīng)看到過一本學生專門整理出來的“文學概論期末考試復習冊”,上面按照前4種題型,密密麻麻整理出了整本教材有可能考到的“知識點”,并將這些內容背了下來。在大多數(shù)老師眼中,這類學生可說是認真聽課、積極備考的好學生的典范。但考試結束后又有幾個同學會記得什么是“期待視野”、什么是“話語蘊藉”,學生取得良好的成績,并不能說明老師教得好,更不能說明學生學得好。有人說課程考核不只有期末考試一張試卷,還有平時成績。上文已經(jīng)論述過,單純理論知識的傳授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互動少、課堂氣氛差。在這種學習環(huán)境中,平時成績除了考勤,就只剩下學生應付了事的課后作業(yè),華而不實。很多學生的讀后感甚至都有固定的模式:第一段簡要介紹這部作品和作者,第二段挑選作品中的一個人物角色或者故事情節(jié)進行適當分析,第三段稍發(fā)感慨作結。一篇中規(guī)中矩的讀后感就這樣完成了,從中很難看到學生自己的理解和真實的感受,但作為課后作業(yè)卻無可厚非。所以,期末考試的僵化模式和平時考核的應付了事,造成“文學概論”課程考核“隔靴搔癢”的尷尬局面。
課程設置不合理。一方面是課時設置的不合理。隨著高校課程體系的不斷改革,各類公共課、選修課不斷開設,壓縮了專業(yè)課的課時;而“文學概論”課程本身內容豐富、章節(jié)繁多,在保證理論課程完整講述的同時,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內容,還要輔之以相應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沒有充分的課時量是難以實現(xiàn)的。在目前的課時量下,教師要想在一個學期48個課時內將整門課程有質量地講述完畢,就要有所取舍:重點章節(jié)要詳細講述,有些章節(jié)就只能一帶而過;或者將整門課所有章節(jié)講述完畢,那學生就會“囫圇吞棗”“消化不良”。另一方面是開課時間設置不合理。“文學概論”課程大多安排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課,而此時學生的文學基礎素養(yǎng)準備并不充分。“文學概論”雖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但理論知識的得出和理解,要依賴具體的作家作品。抽象知識的講述,需要輔之以具體的作品去解析,學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比如講到文學典型,教師一般會以阿Q、林黛玉、葛朗臺等文學形象進行輔助講解,以具體的形象去活化抽象的概念。但大一、大二的學生,雖已開設過中國古代文學和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課程,卻往往并沒有接觸外國文學的課程,外國文學史的知識空缺,就會造成理解上的空白。文學理論教材中多處提到外國文學中的作家和作品,在理論分析上也會運用到美學等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這也是一、二年級學生的短板。
2? ? “文學概論”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理論知識的學習有的放矢。中國高校的“文學概論”課程以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作為建設和發(fā)展的基石,而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又是馬克思主義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其基本思想之一?!拔膶W概論”課程的實踐要求大致有兩點:一是提高學生文學鑒賞和批評的水平,二是有效地指導學生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這兩點對于高師院校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可以使他們在掌握文學鑒賞、批評、創(chuàng)作的方法之后,將其有效地傳達給未來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為了實現(xiàn)這種實踐要求,任課教師要改變以往照本宣科的講授習慣,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有所偏重,做到理論和實踐兼顧。大多數(shù)高校本門課程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由童慶炳先生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該教材作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中西理論兼容,內容精深,而且隨著文學理論實際的不斷發(fā)展而不斷修訂,是本門課程的首選教材。但鑒于教材內容本身的設置和課時壓縮的影響,很多教師在講述的時候偏重本質論、創(chuàng)作論和活動論,對于作品論、鑒賞論重視不夠。教師在日后的講述中,可對這兩部分加以重視,輔之以大量的作品分析,加強學生的理解和動手能力。在作品分析方面,理論的講述要在大量理解作品的基礎之上才能收獲好的效果。高師院校的教師在選擇可供舉例的文學作品時,要更多地關注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本中的文章,更好地實現(xiàn)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此外,也要關注網(wǎng)絡文學、通俗文學等新型的、學生普遍比較感興趣的文學樣態(tài),激發(fā)課堂活力。
改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這里所說的“傳統(tǒng)”,不是指一張黑板、一支粉筆、一個教師的老式課堂,而是指20世紀80年代以來漸漸興起的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新式課堂,這種新式課堂并不完全適用“文學概論”課程的教學,需要稍加改變。自然,多媒體技術在現(xiàn)代課堂中的廣泛應用是難以阻擋的歷史趨勢,而且也確實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21世紀是讀圖的時代,語言、思想、理性的聲音變得微弱,人們越來越趨向于圖片、形象和感性的影響。在課堂上,只靠教師個人語言的講述和黑板上蒼白的文字已經(jīng)不能吸引當代學生的興趣。多媒體技術的引入,把文本、圖像、視頻、動畫和聲音等因素集中在一起,向學生提供不只有語言文字的豐富多彩的信息,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將理論知識印刻在學生的頭腦中,這是單純的語言講述難以企及的。但一味地依賴多媒體技術卻也絕非長久之計。自從多媒體引入課堂,很多年輕教師最在意的是課件做得漂不漂亮,只要課件做好了,上課可以不帶教材,照著PPT讀就好了。于是“做課件”成了評判教學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很多高校甚至多次花重金專門聘請專家做相關培訓。自然,跟上時代要求是高等教育的職責所在,但一味地崇尚課件的精美而忽視了教學內容本身的重要性,是舍本逐末的。此外,將教學內容全部搬到課件中,教師就很少在黑板板書;但幻燈片的內容有限,這一頁講完就要換下一頁,課件轉換的速度要遠遠快于學生的接受速度,一節(jié)課下來至少有幾十頁課件,學生如果每一頁都是一帶而過,那么課堂質量可想而知。因此,適當?shù)刈尠鍟貧w課堂,讓學生在停留較久的板書中多加思考,不單純依賴多媒體課件,于教學質量是大有裨益的。
改變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每所高?!拔膶W概論”課程的考核,大致分為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兩種。終結性考核也就是俗稱的期末考試,關于本門課程傳統(tǒng)的期末考核,上文也有所論及。但關于“文學概論”課程,教師應該明白,學生通過本門課掌握的知識結構和形成的思維方式要遠遠重要于名詞解釋。因此,期末考試的試卷要適當增加主觀題的比重,減少選擇、填空、名詞解釋等題型的比重,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分析具體的文學作品、活生生的文學現(xiàn)象,而不是去死記硬背不久之后就會忘記的內容。針對形成性考核,即平時考核,要形成有系統(tǒng)的設計,而不是隨便讓學生寫篇讀后感了事。可以將每個班級分成幾個討論小組,每學期有3~4次不同形式的作業(yè)安排,重過程而非結果。
完善課程安排?!拔膶W概論”課程理論性強,內容厚重,而現(xiàn)有課時量一再壓縮,教師要想完整地上完這門課,只能草草收場。因此,要適當增加課時,讓教師在完整講述課程內容的同時,也能給學生留有消化吸收并學以致用的時間。此外,還要酌情調整“文學概論”課的開課時間。目前“文學概論”課程的開課時間大多集中在大一、大二,而此時學生剛進入大學校門,知識結構不完整,且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還有待提高,很多文學作品他們并不熟悉,這就會增加講解的難度。因此,可以考慮在大三時再開設這門課,讓學生在前兩年的學習中,完善知識結構,具備中國文學、外國文學、美學等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同時增加閱讀量。有這些做鋪墊,文學理論的相關內容對于教師的講述和學生的理解都會容易得多。
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文學概論”在各高校中文系的地位都是無可撼動的。但是,一方面文學理論自身的發(fā)展是一個變動不拘的過程,另一方面,時代的變化也要求“文學概論”課程本身做出積極應對,而不是一味抱殘守缺。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趙慧平.文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澤慶.視覺文化背景中的文學概論多媒體教學[J].山西師大學報,2009(4):4-5.
[4]張利群.論高師“文學概論課程教學論”教改教研意義[J].中國大學教學,2017(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