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巴東智
摘 要:意大利歷史學家和史學理論家貝內(nèi)德托·克羅齊提出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一命題,談論了在歷史研究要有思想內(nèi)容,需要探究歷史事件和進程背后的因素,要有精神上的鏈接,而不僅僅是“編年史”,其對于歷史性質(zhì)的思考和對以往歷史學形式的分析,在整個20世紀影響甚大,不但在英國學界造成影響,而且也被正在尋求走出蘭克史學模式的美國“新史學”史家引為同道,并汲取其中的思想元素。
關鍵詞:克羅齊;當代史;編年史;史學思想
一、對“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理解
一般而言,歷史在時間上分為古代史、近代史、現(xiàn)代史以及當代史,雖然不同領域的學科在具體年代分法不同,但基本都認為當代史是一個相對時間的概念,即主體目前所處時代里的歷史[1][2]??肆_齊在本書的開篇陳述了人們觀念中對“當代史”論述了其含義:“被認為最近過去一段時間的歷史,無論是最近50年、10年、1年、1月、1日,還是最近1小時和最近1分鐘的,習慣稱之為當代史。但是克羅齊對“當代史”有自己的含義和看法,即“當代史”只應指緊隨以完成的行動產(chǎn)生、作為對此行動的意識的歷史”,指出“當代史”不僅僅是以完成的行動產(chǎn)生作為對此行動的歷史,而是對此的意識歷史。很顯然克羅齊強調(diào)了歷史事實的意識,需要有精神上的鏈接。譬如,“當我正在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給自己撰寫的歷史就是這樣一種歷史它是我的寫作思想這種思想必然是和我的寫作工作相聯(lián)系的”。在此種情況下,稱為“當代”極為恰當,與任何精神活動一樣,是在時間之外(不分先后)、是與其相聯(lián)系的行動“同時”形成的,憑借非編年史的而是觀念的差異,同行動相區(qū)分。這里克羅齊所說的“當代史”并沒有時間限制,可以長達幾千年的古代史,還是剛剛一小時的悠遠史,則無關緊要。他進一步闡述:即使己形成的歷史,人們稱作或想稱作“非當代史”或“過去史”的歷史,若真是歷史,即若具有一種意義,并非如同回響的空洞無物的演說,則也是當代的,同時代史沒有絲亳區(qū)別。像當代史一樣,它的存在條件是歷史包容的事實引起歷史學家精神的震顫?;颍ㄓ寐殬I(yè)歷史學家的話來說)他們面前都有可理解的文獻??肆_齊理解的“當代史”具有這樣的含義,即是否是“當代史”的關鍵并非是人們慣常認識中的某個時間為界限,而是歷史事實是否被主體的思想有關聯(lián)。因為克羅齊認為真正的歷史或活的歷史是“當代史”,是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有邏輯順序、深入事件核心,并非是相反的無聯(lián)系、只有年代順序、只停留在事件的表面或外觀的編年史。因此,克羅齊認為:由于人們的精神活動只能是其主體生活的時代或當前的,所以思考歷史事實時人的精神活動密不可分,那么史家寫史是以他那個年代的角度去理解的。這類歷史確乎具有一副尊嚴和科學的外貌,但沒有精神上的鏈接。歸根結底,它們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些淵博的或非常淵博的“編年史”,有時候為了查閱的目的是有用的,但是缺乏滋養(yǎng)及溫暖人們的精神與心靈的字句,為了更加闡明其觀點,克羅齊進一步更加嚴格地區(qū)分了歷史與編年史的區(qū)別,他指出:“歷史是活的歷史,編年史是死的歷中,歷中是當代史,編年史是過去史;歷史主要是思想行動,編年史主要是意志行動,一切歷中當它不再被思考,而只是用抽象的詞語記錄就變成了編年史?!边€有,他說:“編年史”并不先于“歷史”,相反“編年史”晚于“歷史”,因為即使史家整理史料制作“編年史”,也反映其內(nèi)在的價值和思考,所以也是“歷史”。
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一直不斷地向人們提出新問題,要求人們從歷史中找到相似的情況。那么歷史學家們花費精力去編纂歷史,是為了后人而非古人,由于這些客觀歷史己經(jīng)加入了思想及對事件的理解,而這些加入了史家的思想及對事件的理解是當代的理解,因為無人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無法超越其存在的那個時代,故稱為當代,所以提出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二、歷史性與歷史的區(qū)分
克羅奇為了進一步說明其核心論斷“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他嚴格區(qū)分了歷史和歷史性,進而劃清了其稱為真歷史和形形色色的偽歷史的界限。對于形形色色的偽歷史有哪些,為何稱為偽歷史,按克羅齊的觀點,語文性歷史、詩性歷史、演說性歷史、實用性歷史和傾向性歷史均屬偽歷史。他認為語文性歷史學是由多本書或由各種書的眾多部分融合成的一本新書,也稱作“編纂”,這種編纂經(jīng)常有用;雖然這種語文性歷史書對查閱有所幫助,但實際上提供的是編年史和文獻,而不是歷史。最關鍵的是,語文性歷史自身不具有真實性,真實性存在于它依靠的權威中,許多人認為語文性歷史精心審查權威,但實際上是對他人和過去思想的信賴,而不是批評行動中的思想,因此是看似真實而不是確實,即真實性。也不具有其柏拉圖所說的那種“藝伎的德性”存在于普通受眾。而對于詩性歷史與演說性歷史來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克羅齊并未真正意義上給予一致攻擊,對詩性與演說的體裁或形式持沉默態(tài)度。這里具有一個特別精彩的一段陳述:布魯圖不是他曾讀過的和想過的那段歷史,而是使他受迷惑、促使他犯罪的那類歷史。真正的歷史不是孕育手持匕首的現(xiàn)代的布魯圖的那位布魯圖,而是在思想世界里扎根并被思考的那位布魯圖。由此可見克羅齊對于歷史是什么的觀點,所謂的歷史不是歷史上存在過的那個歷史,而是用當代的角度和理解去思考的那個歷史,因為獲取歷史事實想要還原和重構如初是不可能的。認識上述特征可讓人們?yōu)楝F(xiàn)在稱作傾向性歷史的歷史確定一個獨特的方位。因為一方面,顯然它有要達到的目的,這就不但是情感和詩性的歷史;另一方面,目的不是外加的,而是同歷史觀本身一致的,因此,至少應該把它視為介于詩性和實用性之間的直覺形態(tài)的歷史——二者融為一爐的歷史。
三、繼承與批判
西方近代以來的歷史哲學情況大致分為思辨歷史哲學和分析的歷史哲學,前者盛行于18至19世紀的世界各國,其代表人物是在19世紀風靡歐洲多個國家的近代史學之父利奧波德·馮·蘭克和奧古斯丁·孔德,雖然19世紀之后的歷史哲學代表文德爾班、李凱爾特、狄爾泰,意大利的克羅齊,英國的柯林伍德、羅素以及美國興起的“新史學”都嚴厲批評了以往思辨的歷史哲學體系,逐漸思辨的歷史哲學也不得不讓位于分析的歷史哲學。“這一讓位很大程度上跟自然科學上各種新發(fā)現(xiàn)也有很大關系。”但是思辨歷史哲學的影響就如你聽過蘭克、孔德、湯而沒有聽過克羅齊、李凱爾特一樣,對后世影響巨大。那么簡單地說什么是蘭克史學、實證主義呢?蘭克在《羅曼與日耳曼諸民族史》序言中提出寫歷史的目的,他如是寫道:“人們一向認為歷史學的職能在于借鑒往史,用以教育當代,惠及未來。本書并不祈求達到如此崇高的目的,它只不過是要弄清歷史事實發(fā)生的真相,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來寫歷史罷了”非常明顯,蘭克史學是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來寫作歷史,就是“如實直書”。其最大的史學功績在于以歷史功能、提升道德、頌揚偉人、弘揚民族精神、繼承文化傳統(tǒng)的歐洲傳統(tǒng)史學指明了一條新的發(fā)展方向,“即史家治史應該不為其他因素左右,而應該專注核定史實,以事實說話?!倍钥椎聻榇淼膶嵶C主義史學認為歷史的演進經(jīng)歷了共有3個階段,即“三階段法則”,認為牛頓等18、19世紀的自然科學家已經(jīng)闡明了自然界的基本現(xiàn)象,指出了其中的規(guī)律,而其他現(xiàn)象也將用類似的科學方法被一一闡述清楚。他所創(chuàng)立的實證主義哲學,就是一種研究、解釋人類社會的演變的方法和思想?!八^的“實證主義”就是排斥先驗的理念和直覺的感受,完全從可驗證或已確證的事實出發(fā),對社會現(xiàn)象、歷史發(fā)展做出規(guī)律性的說明和解釋。”而這個前提必須是全面的認識,要運用多門科學的知識。其強調(diào)的實證使得史學更以考訂、批判史料為重,并視其為提升史學的重要途徑。實證主義對于事實的重視,與蘭克史學強調(diào)“如實直書”,殊途同歸,因為如果想如實直書,首先就要把事實做“實”,然后才能直書。特別是藏族歷史和佛教研究領域,從文本出發(fā),用語文學的方法來處理和解讀文本,從而重構和再現(xiàn)西藏和佛教的歷史,這無疑是現(xiàn)代藏學研究之最普遍而主流的做法。研究方法暫且不論,但指導思想和價值目標己表明了以實證使史學更以考訂、批判史料而重構和再現(xiàn)歷史。因并不一定是發(fā)現(xiàn)了新的史料,而是歷史學家對它加以重新體驗,賦予它以當代的詮釋。
參考文獻:
[1][意]貝內(nèi)德托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M].田時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Burns R M,Pickard H R.歷史哲學:從啟蒙到后現(xiàn)代[M].張羽佳,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