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伶俐
【摘?要】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旨在培育小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zhì)和行為習慣,為其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打下思想基礎,而借助于生活化教學,則可使得課堂氛圍更加和諧,有效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高效課堂
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旨在培育小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zhì)和行為習慣,為其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打下思想基礎。對此,如何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呢?具體教學時,教師可以注重貼近生活式的探究、應用及實踐開展教學,這樣既能快速地導入相關課程,并構建歡快愉悅的課堂環(huán)境,也能夠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使得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加高效。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談談如何以生活化教學來建構高效教學課堂。
一、結合生活案例,主題探究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中,章節(jié)的切入要講究策略,不能每次開展新課程,都是約定俗成的教學模式。同時,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易導致枯燥乏味的結果,若是再機械地講課,那么學生們就很容易感到厭煩。對此,教師應當在課程的開端,鏈接生活實際中的一些案例,引導學生開展主題探究活動,并有效滲透課堂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激發(fā)其樂于探究的興趣,從而使道德與法治課的開展變得更加高效。
比如,筆者在講“學會交往朋友多”一課時,要求小學生們能夠?qū)W會交朋友。具體教學時,筆者并沒有直接講述課文內(nèi)容,而是設定關于“朋友”的主題,讓大家聯(lián)系自己跟朋友相處模式為基礎進行探究和討論。主題討論中,筆者問大家:朋友是什么?學生們紛紛結合自己的認知展開思考,有的說:一起玩的就是朋友;有的說:互相幫助的才是朋友。緊接著,筆者問同學們:有沒有朋友間生氣或互助的經(jīng)歷呢?學生紛紛舉手,有學生說,有一次我的手割破了,是我的好朋友給我去買的創(chuàng)可貼;有學生說,昨天我忘記帶鉛筆,是我的好朋友借給我用的;還有學生說:有次因為一件小事和朋友吵架生氣,十分后悔。
針對學生提供的“生活案例”,教師進一步引入教材中的相關內(nèi)容,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們的共情能力,使其很快掌握教材中的內(nèi)容??梢姡赖屡c法治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往往能夠在生活中找到與課程相關的案例,教師只需精心設計課堂環(huán)節(jié),將合適的案例導入課堂,以主題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們?nèi)珕T參與,就能成功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提升課堂效率。
二、解決生活問題,學以致用
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也是一樣,如果讓學習范圍限制在教室內(nèi),學習內(nèi)容限制在課本上,很難讓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有深刻的認識。對此,教師應當讓課堂的內(nèi)容“動起來”,讓學生能夠利用課堂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對課堂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在課堂上更加認真地聽講,也能使其在應用中鞏固所學知識,增強教學效率。
比如,筆者在講“文明的小公民”一課時,對學生們提出了期望,即都能夠成為一個“文明的小公民”。緊著,筆者便與大家共同談論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文明用語”,以及做一名文明小公民的具體措施。課堂結尾,為了進一步鞏固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并使得學生們既能內(nèi)化于心,又能外化于行,筆者便鼓勵大家在放學的路上就開始做一名“文明的小公民”。那么,我們又該怎么做呢?同學們紛紛回答:要尊老愛幼,在公交車上給老奶奶讓座;在家里和父母說話要講禮貌,不跟父母亂發(fā)脾氣;上課不交頭接耳,遵守課堂秩序。很顯然,學生們已經(jīng)將文明小公民的知識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了起來,大家都能夠在行動中予以踐行。
可見,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不同于其他的小學課程,而是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道德與法治注重的不是理論知識的積累,而是具體行動的踐行。教學時,借助于生活中常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們進行思考和解決,不僅能夠鞏固課內(nèi)所學的知識,也能夠行之有效地檢驗課堂教學的成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率的提升點亮了一盞明燈。
三、參與生活實踐,升華意識
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而言,探究與應用是知識獲取的過程,內(nèi)化知識進而升華意識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結合生活化教育這一理念,充分利用課堂與實踐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并引導學生們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參與到生活化實踐的過程中,一則可以豐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方式,再則可以使得學生進一步鞏固理解課內(nèi)知識,以內(nèi)化促升華,促進其社會責任意識的升華,真正地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比如,在講解“說說我們生活的社區(qū)”這一課時,筆者要求學生們在掌握社區(qū)概念的基礎上,聯(lián)系生活中的一些實踐過程,以增強其對于社區(qū)的集體榮譽感,進而培養(yǎng)其社會責任感。具體教學時,為達到以上教學目標,筆者要求學生們在學習完相關概念后,投入到各自社區(qū)設施、環(huán)境及生活的維護和實踐中,讓其在實踐中深化責任與擔當意識。學生們根據(jù)社區(qū)的不同進行了分組,其中有的小組主要維護社區(qū)環(huán)境衛(wèi)生。實踐時,孩子們要把影響區(qū)容的垃圾分類,并投入對應的垃圾箱內(nèi)。實踐了一會兒后,筆者看到了他們臉上的疲憊和不耐煩,這時,筆者便問大家:如果沒有人亂扔垃圾,咱們還會這么辛苦嗎?那些長期維護社區(qū)環(huán)境整潔的叔叔阿姨們是不是就不用那么勞累了?學生們頓悟,紛紛表示要在日常生活中愛護環(huán)境衛(wèi)生,共建綠色美好的社區(qū)。
可見,實踐是檢驗學生們學習水平的一大驗金石,只有將學生放置于生活實際活動中,才能夠使其在實踐中內(nèi)化課堂知識,才能進一步深化學生們愛護環(huán)境、守護社區(qū),乃至于共建和諧社會的責任意識。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當充分聯(lián)系生活實際,引導其參與到生活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課內(nèi)教學的知識,提升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意識。
總之,生活案例的導入、實際問題的應用以及生活實踐的升華,不僅僅將生活化教學與道德與法治學科有機的結合了起來,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的模式,同時也促進學生做到學用結合、知行合一,真正地內(nèi)化學科知識內(nèi)涵,成為真正有用的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