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寧
摘 要:隨著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越來越重視與生活的聯(lián)系。陶行知教育理論的核心是“生活教育”,它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是一種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的理論。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也是我國語文教學的理論基礎。本文從尋找“生活”與教學、挖掘“生活資源”、再現(xiàn)“生活原型”等方面探討了如何將“生活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
關鍵詞:“生活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0)2-078-002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融合了留學時的所見所聞以及中國優(yōu)秀的教育傳統(tǒng)和教育現(xiàn)實。針對我國當時存在的教育弊病,提出了許多具有長遠眼光的教育觀點,并通過長期的教育實踐和總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育理論體系?!吧罱逃碚摗笔翘招兄壬逃碚摰募畜w現(xiàn)?!吧罱逃碚摗笔墙⒃谥袊逃F(xiàn)實和陶行知對教育社會功能和促進人的發(fā)展功能的認識基礎上的。它對當時中國教育的發(fā)展和促進教育功能的優(yōu)化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對當今中國宏觀和微觀教育水平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小學語文教學也可以借鑒其精華,以其教育理論為核心,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服務。
1.生活教育理論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是教育的核心。教育來自生活,教育的發(fā)展在于生活的過程,教育應該為學生的生活服務。它實際上是生活教育三個運行模式的產(chǎn)物:教育目的、教育運行和教育運行。他說:“生活教育就是原來的生活,生活自立,生活必須教育。教育的基本意義是改變生活,改變生活變化,也就是說,生活始終包含著教育的意義。教育是人生的向導,也是人生的一部分[1]。教育無處不在,教育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軌跡。這實際上是實用主義教育的另一種表現(xiàn),而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注重發(fā)展學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完整人格。
2.“生活教育理論”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
2.1生活就是教育
所謂“生活就是教育”是指教育的源泉,生活決定了生活什么樣,教育就是什么樣。生活環(huán)境、生活內容都發(fā)生了變化,教育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在此基礎上,教育將伴隨一個人的一生。“終身教育”的理念貫穿其中。陶行知對生活教育的重視,實際上不僅僅指學校的狹義教育,更指社會生活的廣義教育[2]。人是社會的動物,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構成了教育的要素,同樣的教育過程也伴隨著生活的過程。與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相比,我們強調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和工具性,但仍然是“以學科為本位”。圖書知識的最終屬性是應用于學生的生活和工作,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交際能力、交際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但是,教材文章的機械解讀和脫離生活實際的單調講座,徹底破壞了語文學科設置的環(huán)境,違背了語文工具性學科生活應用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作為語文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并充分發(fā)揮滲透在語文學科中的“人文素質、語言運用”的實踐知識。如:應用文體寫作格式文本情感因素的訓練和傳遞等。同時,實踐性知識的培養(yǎng)將隨著未來初中、高中乃至學生各個發(fā)展階段語言知識、語言能力的拓展、語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等不斷豐富和完善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2社會就是學校
“社會就是學?!笔墙逃砟畹捏w現(xiàn)。陶行知強調要把兒童從學校的籠子里釋放出來,把全社會作為兒童接受教育的陣地。社會的每一個部分、每一個單位都應該包含教育的知識,社會是一所大學校,學校應該注意開放和包容,注意自由和實踐。這是一種新的學校理念、教育理念。人的社會性決定了學生需要通過社會洗禮,進而更好的在社會環(huán)境中生存和發(fā)展。因此,社會經(jīng)驗的積累和正確認識是至關重要的。課程教學也是一樣的,如果學生只局限于課堂理解主體的常識,就會禁錮學生擴大知識的范圍和廣度,不利于學生語言學科的長遠發(fā)展,是非常不利于學生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的,小學語文學習是知識積累和識字的過程基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社會化逐步培養(yǎng)語言素養(yǎng),向社會學習未列入書本的知識,并在社會實踐中學會與他人交流?,F(xiàn)代漢語課堂缺乏對學生社會經(jīng)驗的體驗和學生進入社會的過程。獲取語言知識的途徑大多是學校課堂和課本。知識的建構渠道狹窄,視野不夠開闊。嘗試將學生帶入社會進行主體探究,是現(xiàn)代課堂教學的選擇和操作途徑之一[3]。
3.“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
3.1尋找“生活”與教學的結合點,注意觀察和理解
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生活背景、生活經(jīng)歷是學生學習的出發(fā)點和寶貴的教學資源。我們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和捕捉現(xiàn)實背景,使學生在“記憶生活”或“模擬生活”中自然地學習漢語。小學語文教師要有一雙眼睛,在課堂上找到“生活”與語文教學的連接點,使“生活”在一定的場景中,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輔助材料[4]。例如,在《維也納音樂城》的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還收集了幾組關于維也納城市建設的照片,按照課堂教學的步驟為學生提供欣賞,一步一步地讓他們感受到維也納幾乎處處都有音樂的生活。孩子們看著樂譜組起來的城市,看到栩栩如生的樂譜,從癡迷的表情中,可以感受到他們對音樂城市的向往,感受到他們在維也納的音樂魅力。這樣,學生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場景拓寬了視野,有助于他們進一步理解和感受課文的內容。因此,教師要努力尋找“連接點”,學生在視覺感知的同時,可以調動一切感官進行觀察,進行聯(lián)想,使他們在文本學習中感受生活,理解語言知識。
3.2體驗人生的學習過程
我國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應當要改變教學內容單薄、教學形式單一以及教學方法僵化的局面,課堂應該對自然、社會和現(xiàn)實生活開放。小學語文教師在蘇教版一年級語文書《竹筍》的教學中,在竹筍上市的季節(jié),就這樣用學生親身體驗了人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首先,學生預習做了如下設計:1.在家長的指導下仔細觀察竹筍,并“一字一句”地寫下自己看到的竹筍。2.收集竹筍信息。其次,在課堂上以“我的眼睛如雨后春筍”為主題模擬組織新聞發(fā)布會,教師首先展示一組不同生長階段的竹筍圖片;然后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理解竹筍概述:然后在小組中介紹自己“一個字如雨后春筍”,充分了解如雨后春筍的樣子、成長特點后,由每個小組推選“小專家”到班里宣傳竹筍知識;最后,老師和學生一起總結:“我們從引言中獲得了什么有用的信息?”這不僅是對學生聽力效果的測試,也是為學生口語交際創(chuàng)造條件,或者是對學生交際能力的評價。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建構知識,提高技能,培養(yǎng)能力,內化情感,教師也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3.3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日常生活包含取之不盡的語言教學資源。教師應將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激發(f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積累,注重觀察生活,了解生活,拓展視野,理解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真正實現(xiàn)“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交流,這樣的語言學習才能更有效。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課前幾分鐘,設置“三分鐘演講”“我當主持人”“小小辯論”等話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感受生活,并用語言流利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階段,學校里發(fā)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向學生的學習:校園的樹木、花草樹木、綠色草坪等風景,都是學生作文的好素材;在課堂和走廊中使用名人肖像、名人名言,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以“我最喜歡的名人名言”為話題進行討論,使學生了解深厚的文化底蘊;校園廣播、文學俱樂部、板報等是學生使用漢語的好場所;有激烈的體育比賽,精彩的表演,豐富多彩的團隊活動,深情的演講朗誦……這些以生活為導向的學習活動不僅能讓學生積極合作,而且能讓家長多表揚。
3.4注重學生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
“社會是一個學習和使用漢語的廣闊世界?!毙W語文教師可以針對當今社會一些比較時髦的廣告詞與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如“啤酒最豐富,一步一步引鮮”,“用藍天六會治病,讓牙齒不發(fā)炎”,這種故意偷換同音字的不規(guī)則使用現(xiàn)象,然后教師再讓學生擔任“查錯”衛(wèi)士,讓學生去糾正生活中的錯別字,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還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寫規(guī)范習慣,并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另外,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比如在進行《黃果樹瀑布》這一課文學習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充當小導游的角色,然后回到家中把這里的美景向家人和朋友進行介紹。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開展“善待自然、珍愛生活”等環(huán)保宣傳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教、聽、說、寫的結合,使日常生活與課堂銜接[6]。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勤寫生活隨筆,把語言學習從課堂拓展到生活中,生活有多寬廣,語言就有多寬廣。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把生活與語言結合起來,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并能克服傳統(tǒng)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弊端,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讓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課程理念指導我們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真正把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付諸實踐。
參考文獻:
[1]蔣林玲.引生活之源 促語文學習——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作文教學研究,2016(2):89-89
[2]許頡.引生活之源,促教學之長——淺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好家長,2017(37)
[3]周麗君.學習生活中的語文,在生活中學語文——淺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都市家教月刊,2017(7):228-228
[4]陳春霞,劉博.實現(xiàn)語文回歸生活——淺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5):00291-00291
[5]蔣秀琴.以生活之媒,助教學之長——“生活即教育”思想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基礎教育論壇,2016(7):34-36
[6]薛潔.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踐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J]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9):13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