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風
【內容提要】近年來,“灰色地帶”相關概念成為了美國學界所熱議的話題,其認為在大國競爭回歸的背景下,“修正主義”國家正在訴諸具有模糊性、不對稱性與漸進主義特征的“灰色地帶”手段威脅世界秩序與美國的國家安全。作為一個相對較新的學術議題,“灰色地帶”的理論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中外學界對“灰色地帶”行為的特征、“灰色地帶”沖突升級模式的研究仍不夠充分。與此同時,美國政府與學界將中國的部分對外政策貼上了“灰色地帶”手段的標簽,鼓吹以更強硬的政策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zhàn),為中美關系的發(fā)展帶來了一些不確定性。本文從解析“灰色地帶”的相關概念出發(fā),闡述中美間當前存在的“灰色地帶”沖突,探討“灰色地帶”沖突對中美雙方造成的挑戰(zhàn),并對如何管理中美間的“灰色地帶”沖突進行簡要討論。
近年來,所謂的“灰色地帶(Gray Zone)”挑戰(zhàn)在美國戰(zhàn)略學界引起了廣泛關注。美國學界認為,美國在世界范圍內面臨著廣泛的“灰色地帶”挑戰(zhàn),越來越多的國家訴諸有限的、漸進式的強制手段改變現(xiàn)狀,利用當前美國軍事理論和相關手段無法有效應對此類挑戰(zhàn)的機會,威脅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這一觀點并沒有僅僅停留在學界,隨著特朗普政府重新將大國競爭調整為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的重點,近年來美國政府與軍方均對“灰色地帶”挑戰(zhàn)予以關注。盡管現(xiàn)有成果廣泛討論了俄羅斯、中國、伊朗等競爭對手的“灰色地帶”行為,但對“灰色地帶”相關概念的定義仍是相當模糊的,簡單把“灰色地帶”行為定義為“低于戰(zhàn)爭門檻的強制行動”并不足以準確分析具體政策與行為。同時美國學界的相關研究大部分著眼于以單邊行為威懾和反制“灰色地帶”威脅,對“灰色地帶”沖突對全球安全與穩(wěn)定的消極影響關注不足。美國政府與學界對“灰色地帶”的關注已逐漸反映在其國家安全政策中,給中美關系的發(fā)展帶來了更多的變數(shù)。有鑒于此,本文將從解析“灰色地帶”的概念出發(fā),闡述中美間存在的“灰色地帶”沖突,探討“灰色地帶”沖突對中美雙方造成的挑戰(zhàn),并簡要討論管理中美間“灰色地帶”沖突的相關原則。
在成為國際關系學界所關注的概念前,“灰色地帶”一詞所指的通常是不符合社會道德但又沒有違反法律的社會行為。在國際安全語境下,美軍特種作戰(zhàn)司令部在其白皮書《灰色地帶》中對“灰色地帶”挑戰(zhàn)做出了較為清晰的定義:“灰色地帶挑戰(zhàn)發(fā)生于傳統(tǒng)的戰(zhàn)爭與和平狀態(tài)之間,是國家或非國家行為體間的一種競爭性互動行為。其特點是沖突的性質含糊不清,沖突雙方常常不透明,同時相關的法律與政策框架也有所缺失?!雹賃.S.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The Gray Zone,September 9,2015,p.1,https://info.publicintelligence.net/USSOCOM-GrayZones.pdf.在《灰色地帶沖突報告》中,美國國務院國際安全咨詢委員會對“灰色地帶”行為進行了分類,指出“灰色地帶”行為的核心特點是使用超過正常國際互動的手段,但又沒有公開訴諸軍事手段。②Inter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y Board,U.S.Department of States,“Report on Gray Zone Conflict,”January 3,2017,p.8,https://2009-2017.state.gov/documents/organization/266849.pdf.上述文件反映了美國軍方與外交部門對“灰色地帶”挑戰(zhàn)的認識。更加系統(tǒng)的研究來自學界,美國東西方中心的丹尼·羅伊(Denny Roy)、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哈爾·布蘭茲(Hal Brands)、蘭德公司的邁克爾·馬扎爾(Michael Mazaar)以及國際與戰(zhàn)略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邁克爾·格林(Michael Green)等學者對“灰色地帶”問題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①上述學者的主要成果,見Denny Roy,“China Wins the Gray Zone by Default,”Pacific Forum,September 17,2015,https://www.pacforum.org/analysis/pacnet-60-china-wins-gray-zone-default; Hal Brands,“Paradoxes of the Gray Zone,”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FPRI) E-Notes,February 5,2016,https://www.fpri.org/article/2016/02/paradoxes-gray-zone/; Michael J. Mazarr,Mastering the Gray Zone: Understanding a Changing Era of Conflict,Carlisle: U.S.Army War College,2015; Michael Green,et al.,Countering Coercion in Maritime Asi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ay Zone Deterrence,Lanhanm: Rowman & Littlefield,2017.美國學界大體上將“灰色地帶”行為描述為國家或非國家行為體針對美國或其盟友采取的一種低于戰(zhàn)爭門檻的競爭策略,這類模糊了戰(zhàn)爭與和平邊界的手段綜合運用軍事、經(jīng)濟、政治、外交等工具,尋求以長期的、漸進式的手段改變現(xiàn)狀。如果美國通過強硬手段震懾這類行為,需要承擔危機升級的風險,如果置之不理又會面臨被漸進主義行為“步步蠶食”的風險,形成了現(xiàn)實的安全困境。②Michael J.Mazarr,“Struggle in the Gray Zone and World Order,”War on the Rocks,December 22,2015,https://warontherocks.com/2015/12/struggle-in-the-gray-zone-and-world-order/.
美國學界的研究為定義、理解“灰色地帶”行為奠定了基礎。訴諸“灰色地帶”行為的邏輯前提是大規(guī)模直接軍事對抗已不是理想的沖突模式,在當今國際環(huán)境下卷入軍事沖突會付出高昂的政治與經(jīng)濟代價,同時由于采取“灰色地帶”行為的國家通常也從現(xiàn)有國際秩序中獲益,因此這些國家并不追求推翻現(xiàn)有體系,而是希望推動國際體系產(chǎn)生對自身有利的改變。在這一前提下,“灰色地帶”行為應當被視為戰(zhàn)略競爭的一部分,其基本特征是在競爭中主動追求模糊性,通過使對手難以適應取得對己方有利的結果。③Nathen P.Freier,et al.,Outplayed: Regaining Strategic Initiative in the Gray Zone,Carlisle: United War College Press and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2016,pp.3-4.“灰色地帶”行為在戰(zhàn)略上表現(xiàn)為漸進主義,傾向于以長期、漸進的行為造成政治上的既成事實;在具體手段上則體現(xiàn)出混合性與模糊性的特征,常常是一系列強制性手段的綜合運用,這些低強度的手段常常作用于缺乏行為準則的領域,影響了對手進行反制的手段與決心,給實施者充足的空間來規(guī)避報復與懲罰。因此,大多數(shù)“灰色地帶”手段都是在缺乏行為準則的領域開展的,它們超出了正常的國際交往的范疇,但又低于公開戰(zhàn)爭的門檻。根據(jù)上述標準,“灰色地帶”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網(wǎng)絡和信息手段、經(jīng)濟強制手段、非接觸軍事行動、信號脅迫手段及低強度直接軍事行動。根據(jù)行為強度與性質的不同,馬扎爾制作了一個較為詳細的圖表,筆者進行了一定修改以使其更加符合現(xiàn)實:
表1 “灰色地帶”手段①資料來源:Michael J. Mazarr,Mastering the Gray Zone: Understanding a Changing Era of Conflict,Carlisle: U.S.Army War College,2015,p.59。
考慮到美國軍方習慣于采用“戰(zhàn)爭—和平”的二分法,“灰色地帶”相關概念可能有助于美國軍方適應新的競爭環(huán)境。但對國際關系與歷史學界而言,“灰色地帶”沖突并非新事物,某種程度上冷戰(zhàn)就是一場持續(xù)時間較長的高強度“灰色地帶”沖突。冷戰(zhàn)期間,龐大的核武庫與相互確保摧毀(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態(tài)勢使美蘇兩國建立起了戰(zhàn)略穩(wěn)定關系,同時東西方陣營間存在著激烈的意識形態(tài)競爭,為了在管控沖突強度的同時展開競爭,美蘇在冷戰(zhàn)中廣泛使用了相互詆毀、政治滲透、和平演變以及代理人戰(zhàn)爭等一系列手段,試圖以模糊、漸進的手段在長期戰(zhàn)略競爭中獲得優(yōu)勢。①David P.Oakley,“Organizing for the‘Gray Zone’Fight: Early Cold War Realities and the CIA’s Directorate of Operations,”Small Wars & Insurgencies,Vol.30,No.1,2019,pp.62-80.
從成因到?jīng)_突升級形式,冷戰(zhàn)后的“灰色地帶”沖突與冷戰(zhàn)時期都有所不同?,F(xiàn)有的許多研究將當前的“灰色地帶”沖突視為權力轉移的一種反映,認為其根源在于崛起大國試圖以漸進主義行為攫取更大利益的同時逃避懲罰。然而,權力轉移理論無法解釋為何美國等“現(xiàn)狀國家”(status quo states)也在戰(zhàn)略競爭中廣泛運用“灰色地帶”手段。事實上,“灰色地帶”行為并不是所謂“修正主義國家”的專利,美國等“現(xiàn)狀國家”同樣在推行外交政策的過程中廣泛應用了各種“灰色地帶”手段,從而在不必付出高昂代價的情況下使用強制性手段達成戰(zhàn)略目的?!盎疑貛А毙袨轶w通常認為現(xiàn)狀與其利益相悖,只有主動采取行動才能扭轉局勢。但實施高強度的競爭行為很難保持模糊性,這會帶來一系列消極后果,違背了漸進主義的本質,降低了效益。因此行為體選擇訴諸“灰色地帶”手段可以被認為是出于對競爭成本與產(chǎn)出平衡的考慮,其行為強度與效果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灰色地帶”行為強度與效果的關系
“灰色地帶”沖突興起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各國基于自利目的對規(guī)則做出不同的解釋,是“灰色地帶”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所謂的“修正主義國家”常常被現(xiàn)有秩序中的主導國指責實施“灰色地帶”行為,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們在規(guī)則制定中的話語權較低,難以在規(guī)則框架內爭取合理利益,這驅使它們從有利于自身的角度解讀規(guī)則,以更好的增強話語權、爭取利益;而當已有規(guī)則變得不利于秩序的主導國維持其支配地位時,它也會從對自己有利的角度解讀規(guī)則,以“灰色地帶”行為鞏固自身優(yōu)勢地位。另一方面,冷戰(zhàn)后競爭的方式和環(huán)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技術的發(fā)展與各國社會交往程度的進一步加深,網(wǎng)絡攻擊等新技術手段為決策者提供了更多“非接觸”式的競爭工具,經(jīng)濟制裁、敘事塑造等傳統(tǒng)工具的效果也得到增強;同時,由于傳統(tǒng)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在政治和經(jīng)濟上變得逐漸難以承受,戰(zhàn)爭作為實現(xiàn)政治目的的手段受到了質疑,限制了這一高強度暴力工具的應用??梢姡陙怼盎疑貛А睕_突興起的原因是由于冷戰(zhàn)后對國際秩序的修訂滯后于世界際格局的變遷,以及戰(zhàn)略競爭環(huán)境的變化:國際協(xié)調機制的失效、“非接觸”強制性手段的發(fā)展、以及因全球化和戰(zhàn)爭成本上升而出現(xiàn)的“戰(zhàn)爭禁忌”。
從表面上看,更多運用“非接觸”式手段的“灰色地帶”沖突與傳統(tǒng)的戰(zhàn)略競爭相比升級風險較低。然而,盡管行為體在選擇訴諸“灰色地帶”行為時的確有限制沖突強度、避免直接對抗的意愿,但這也減少了沖突升級的空間,使沖突更有可能陷入僵局。由于矛盾沒有得到充分的解決、進行競爭的動機仍然存在,驅使行為體尋求將競爭擴散到其他領域。加之“灰色地帶”行為體常在多個領域綜合運用“非接觸”強制手段,“灰色地帶”沖突的升級往往并不局限于同一個領域內,而是在多個維度上循環(huán)出現(xiàn)螺旋升級,給危機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難。這一升級模式如下圖所示:
圖2 “灰色地帶”沖突的升級模式
這一升級模式體現(xiàn)在了冷戰(zhàn)期間美蘇間的一系列沖突中。1961年的柏林危機、同年的土耳其導彈危機以及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較好地反映了“灰色地帶”沖突在陷入僵局后是如何升級與擴散的:為了制衡美國在土耳其部署“朱庇特”導彈,蘇聯(lián)通過在古巴部署核力量尋求平衡,美國則試圖在不損害其承諾可信度的前提下,以謹慎的行動防止危機演變?yōu)閼?zhàn)爭。①有關這三場危機間的關系,見Arthur M. Schlesinger,A thousand days: John F.Kennedy in the White Hous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1965,pp.366,353,371;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1–1963,Vol.XV,Berlin Crisis,1962–1963,Charles S.Sampson and Glenn W.LaFantasie eds.,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4; Document 141; Department of State,“To: Mr.F.C.,”17 October,1962,Top Secret,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https://nsarchive2.gwu.edu/NSAEBB/NSAEBB395/docs/mrFC.pdf; Department of State,“Cable to Rio with Message to Castro,”26 October,1962,Top Secret,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https://nsarchive2.gwu.edu/NSAEBB/NSAEBB395/docs/cable%20to%20Rio%20with%20 message%20to%20Castro.pdf。經(jīng)典的“穩(wěn)定—不穩(wěn)定”悖論有助于理解“灰色地帶”沖突的升級與擴散。該理論認為,當兩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在戰(zhàn)略層面構建了穩(wěn)定態(tài)勢時,雙方不再擔憂核武器層面的沖突,但在面對較低層面的沖突時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機會主義傾向,使雙方在較低水平的常規(guī)層面出現(xiàn)更多沖突。②近年來,對“穩(wěn)定—不穩(wěn)定”悖論的普適性與嚴謹性也存在一些批評,見胡高辰、李彬:《穩(wěn)定—不穩(wěn)定悖論的批判與美國的安全研究范式分析》,《國際論壇》2018年第4 期,第52—59 頁。正如羅伯特·杰維斯(Robert Jervis)所指出的:“如果軍事平衡在全面核戰(zhàn)爭的水平上保持穩(wěn)定,那么在暴力程度較低的情況下,這種平衡將變得不那么穩(wěn)定?!雹跼obert Jervis,The Illogic of American Nuclear Strategy,Ithaca,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4,p.31.今天的“灰色地帶”沖突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是這一情形在后冷戰(zhàn)時代的發(fā)展:反戰(zhàn)的全球政治環(huán)境與戰(zhàn)爭的高昂成本限制了沖突的強度,在高強度沖突層面構建了一定的穩(wěn)定;而最新的“非接觸”手段則提供了更多的低強度競爭手段以供選擇。因此,“灰色地帶”沖突表現(xiàn)為沖突各方有更強的意愿避免卷入直接戰(zhàn)爭,并綜合運用強制手段進行持續(xù)的、低強度的競爭,當沖突陷入僵局時,則很可能在多個領域形成升級。例如,作為對我國在南海地區(qū)維權行動的回應,美國在多個領域采取了直接或間接的對抗行動,包括開展法律與宣傳行動、中止中美軍事交流、實施“航行自由”行動、利用其軍事安全聯(lián)盟對我國施壓等活動。這些做法并不能阻擋我國捍衛(wèi)海洋權益,但勢必阻礙通過談判對話和平解決南海問題的步伐??紤]到中美關系的緊張,這種針鋒相對的行為很可能引發(fā)意料之外的沖突,形成惡性循環(huán)。
近年來,美國政府與非政府機構對美國所面臨的“灰色地帶”挑戰(zhàn)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對“灰色地帶”相關問題的研究仍存在局限性:美方更多將中美間的“灰色地帶”沖突單方面地視為是對美國國家利益的挑戰(zhàn),而沒有看到中美兩國同樣面對著其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更不相信“灰色地帶”的沖突需要克制或管理;此外,現(xiàn)有的研究大多基于美方視角,片面認為中國在實施危險的“修正主義”活動,而我國學界對相關問題的觀點有所缺失。筆者力圖對中美之間的“灰色地帶”沖突進行不失平衡的表述,并討論為何訴諸“灰色地帶”手段進行競爭對中美兩國均形成了挑戰(zhàn)。
如下表所示,中美間存在的“灰色地帶”沖突主要集中于運用網(wǎng)絡與信息手段、經(jīng)濟脅迫以及與南海問題相關的多種低強度強制手段,并表現(xiàn)出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的特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中美間“灰色地帶”沖突的不同領域間存在明顯的議題聯(lián)系,應該被視為是一個復雜的整體,而不是許多小沖突。
表2 中美“灰色地帶”行為對比
在中美戰(zhàn)略競爭中,南海沖突是一個突出的問題。作為中國的固有國土,我國對南海諸島有著無可置疑的主權,目前存在的主權爭端也應由我國與域內當事國一同協(xié)商解決,與美國并無直接關系。然而,美國學界對南海問題進行了“安全化”,將中國在南海的正常維權行為視為“灰色地帶”行為,指責中國對地區(qū)秩序進行“再塑造”,威脅了美國的國家利益,破壞了地區(qū)秩序。①Hillary Rodham Clinton,Secretary of State,Press Availability at the ASEAN Summit,July 22,2009,https://2009-2017.state.gov/secretary/20092013clinton/rm/2009a/july/126320.htm.這種偏見使美國政府與學界對我國的南海政策產(chǎn)生了扭曲的認識,將中國保持克制、希望和平解決爭端的努力解讀為以漸進主義、“非接觸”手段推進所謂“大戰(zhàn)略”。例如,美國海軍戰(zhàn)爭學院的詹姆斯·霍姆斯(James Holmes)將中國的南海戰(zhàn)略稱為“小棒外交”,認為中國通過烈度有限的行為實現(xiàn)了領土訴求,同時有效避免了國際社會的懲罰。②James Holmes,Toshi Yoshihara,“Five Shades of Chinese Gray-Zone Strategy,”The National Interest,May 2,2017,https://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five-shades-chinese-gray-zone-strategy-20450.傅泰林(M.Taylor Fravel)則將中國在南海的行為描述為一種漸進戰(zhàn)略,認為中國試圖在防止危機升級的前提下確保自身在南海的利益。③M.Taylor Fravel,“China’s Strategy in South China Sea,”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Vol.33,No.3 2011,pp.292-319.基于此類觀點,美國政府與學界將中國在南海地區(qū)的執(zhí)法維權行動、對??盏纸鼈刹榈姆磻爸荚诟纳岂v軍條件的基礎設施建設等行為全部視為綜合運用法律、經(jīng)濟、軍事等“灰色地帶”手段在主權爭端中進行排他性競爭,鼓吹美國應強化地區(qū)軍事存在,并協(xié)調盟友共同遏制中國。④Patrick M.Cronin,Ely Ratner,Elbridge Colby,Zachary M.Hosford,and Alexander Sullivan,Tailored Coercion: Competition and Risk in Maritime Asia,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2014,pp.7; 另見Michael Green,et al.,Countering Coercion in Maritime Asi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ay Zone deterrence,Lanhanm: Rowman & Littlefield,2017,pp.3-14.但實際上,根據(jù)美國政府與學界的定義,美國在南海地區(qū)針對中國的“灰色地帶”行動從未間斷:早在南海主權爭端激化前,美國就持續(xù)對我國進行抵近??諅刹欤劤啥嗥饜盒允录?;隨著近年來南海主權爭端日益激烈,美國政府開始縱容和鼓勵域內其他國家侵犯中國海洋權益,將中國正常的執(zhí)法維權行為污蔑為非法的“灰色地帶”行為。同時,盡管美國表示南海爭端的解決應避免“恐嚇、威脅與使用武力”,⑤Hillary Rodham Clinton,Secretary of State,Remarks to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July 12,2012,https://2009-2017.state.gov/secretary/20092013clinton/rm/2012/07/194987.htm.但卻一直強調其自身行為的靈活性,在對南海主權問題不持立場的同時,試圖以航行自由行動等“灰色地帶”手段使中國退縮。自美國特朗普政府上臺后,美國對華政策的改變也反映在其南海行為中,許多美國政府與軍方官員鼓吹以更加強硬的手段釋放明確信號,并將開展“航行自由”行動的權限下放給戰(zhàn)術指揮官,①Sullivan Presses Dunford on DoD Freedom of Navigation Plan,September 27,2017,https://www.sullivan.senate.gov/newsroom/press-releases/sullivan-presses-dunford-on-dod-freedom-of-navigation-plan.其政策重心從奧巴馬政府時期的支持與鼓勵域內其他聲索國的“代理人”活動轉向直接運用“非接觸”軍事手段進行威逼。總的來看,中美在南海地區(qū)的“灰色地帶”沖突盡管低于戰(zhàn)爭門檻,雙方也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行為準則避免意外沖突的發(fā)生,但美國插手南海、鼓動域內外國家干預南海事務,客觀上造成了南海局勢的不斷升級,是目前和平解決南海爭端的最大障礙。
經(jīng)濟脅迫是中美“灰色地帶”沖突中的另一個領域。根據(jù)馬扎爾的定義,經(jīng)濟脅迫包括提供直接援助或優(yōu)惠貿(mào)易協(xié)議、簽署準入?yún)f(xié)議或聯(lián)合開發(fā)協(xié)議、威脅或實施制裁。②Michael J. Mazarr,Mastering the Gray Zone: Understanding a Changing Era of Conflict,Carlisle: U.S.Army War College,2015,p.84.經(jīng)濟脅迫在美國的對華政策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主要基于瓦森納安排(Wassenaar Arrangement)的多邊出口管制機制。美國長期以來出于各種理由對中國企業(yè)與機構實施單邊制裁,理由包括但不限于報復中國向俄羅斯采購武器、懲罰中國企業(yè)與朝鮮的業(yè)務往來、向伊朗采購石油以及向特定國家出口武器等等。制裁的形式則包括金融制裁、針對中國企業(yè)的出口管制,以及對特定中國人員的精準制裁(Targeted Sanction)。盡管學界對此類制裁的效果存在一定的爭議,但美國政府認為該手段對遏制競爭對手有重要意義,這意味著美國在未來會更多地運用經(jīng)濟脅迫來應對競爭對手的“灰色地帶”挑戰(zhàn)。③David C.Gompert and Hans Binnendijk,The Power to Coerce: Countering Adversaries Without Going to War,Rand Corporation,2016,pp.32-33,https://www.rand.org/pubs/research_reports/RR1000.html.在對中國進行經(jīng)濟脅迫的同時,美國學界認為中國也在運用經(jīng)濟脅迫手段。美國官員指責中國利用經(jīng)濟杠桿影響其他國家的行為,并以經(jīng)濟手段塑造他國政策。例如,2010年所謂中國通過“斷供”稀土金屬懲罰日本對我國釣魚島主權的侵犯,以及所謂中國為報復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tǒng)而實施的非官方制裁。④Jonathan Cheng,“Chinese Retaliation Over Antimissile System Has South Korea Worried,”The Wall Street Journal,March 3,2017,https://www.wsj.com/articles/in-south-korea-jitters-grow-that-china-ispunishing-it-1488519202.作為中國近年來最重要的經(jīng)濟外交合作倡議,“一帶一路”倡議遭到了很多非議。盡管該倡議旨在通過推動貿(mào)易和基礎設施建設惠及所有相關各方,但美國一直抨擊其是推行“掠奪性經(jīng)濟”政策的工具,臆測“一帶一路”相關項目通過“債務陷阱外交”幫助中國擴展軍事影響力。①Bonnie Glaser,“China’s Relationship with Southeast Asia Testimony before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May 13,2015,https://www.uscc.gov/sites/default/files/transcripts/ May%2013%2C%202015%20 Hearing%20Transcript.pdf; 另見 William Pacatte,Be Afraid? Be Very Afraid?–Why the United States Needs a Counterstrategy to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Washington,DC: CSIS,October 2018,https://defense360.csis.org/be-afraid-be-very-afraid-why-the-united-states-needs-a-counterstrategy-to-chinas-beltand-road-initiative/; 此外,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所謂中國實行“債務陷阱外交”并非事實,見 Agatha Kratz,Allen Feng,and Logan Wright,“New Data on the‘Debt Trap’Question,” Rhodium Group,April 29,2019,https://rhg.com/research/new-data-on-the-debt-trap-question/#_ftnref2。盡管中美間的經(jīng)濟脅迫行為并不產(chǎn)生直接對抗,引發(fā)安全危機的可能性較小,但此類手段會破壞全球產(chǎn)業(yè)鏈,嚴重惡化經(jīng)濟環(huán)境,導致全球市場和雙邊關系出現(xiàn)危險的連鎖反應。
中美兩國都認為對方在網(wǎng)絡與信息領域運用“灰色地帶”手段。由于難以對網(wǎng)絡活動和敘事塑造行為進行識別與查證,目前對中美間的此類活動仍缺乏確鑿的證據(jù)。盡管如此,美國官員仍公開指責中國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竊取知識產(chǎn)權、實施網(wǎng)絡攻擊,美國政府在《國家網(wǎng)絡戰(zhàn)略》(National Cyber Strategy)、《國防部網(wǎng)絡戰(zhàn)略》(Department of Defense Cyber Strategy)等重要官方文件中強調中國網(wǎng)絡活動帶來的挑戰(zhàn),美國網(wǎng)絡司令部在報告中明確將中國列為網(wǎng)絡威脅。②U.S.Cyber Command,Achieve and Maintain Cyberspace Superiority: Command Vision for U.S.Cyber Command,Washington,DC: 2018,https://www.cybercom.mil/Portals/56/Documents/USCYBERCOM%20Vision%20April%202018.pdf?ver=2018-06-14-152556-010.美國還臆造中國通過孔子學院(Confucius Institute)進行“間諜活動”,并認為中國媒體通過美國國內報紙《得梅因紀事報》(Des Moines Register)進行的公關活動危害美國國內民主進程。③Donnelle Eller,“Chinese-backed Newspaper Insert Tries to Undermine Iowa Farm Support for Trump,”Des Moines Register,September 24,2018,https://www.desmoinesregister.com/story/money/agriculture/2018/09/24/china-daily-watch-advertisement-tries-sway-iowa-farm-support-trump-trade-wartariffs/1412954002/.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批評美國在網(wǎng)絡與宣傳方面的行為造成了惡劣影響。2014年,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布了《美國全球監(jiān)控記錄》,指出美國的網(wǎng)絡監(jiān)控行為“悍然違反國際法,嚴重侵犯人權,危害全球網(wǎng)絡安全,應當受到全世界的共同抵制和譴責?!雹苤袊ヂ?lián)網(wǎng)新聞研究中心:《美國全球監(jiān)聽行動紀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4年5月6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4-05/26/c_1110865223.htm。同時,美國長期通過支持我國國內的反動分裂勢力干涉我國內政,其政府高官對新疆、西藏的分裂分子與香港動亂予以公開支持,并試圖通過支持臺獨勢力獲取外交籌碼,一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與中美三個聯(lián)合公報。在美國削減對外戰(zhàn)略開支的背景下,削減了對外援助資金,但其仍通過國家民主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等機構資助我國國內的反動分裂勢力。①施文達、李斯達:《從組織動員到物資支援,反對派收美千五萬煽暴力亂港》,《大公報》2019年6月25日,http://www.takungpao.com/news/232109/2019/0625/308889.html;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資助我國內分裂勢力的情況另見“National Endowment of Democracy,Hong Kong (China),”https://www.ned.org/region/asia/hong-kong-china-2018/;“National Endowment of Democracy,Tibet (China),”https://www.ned.org/region/asia/tibet-china-2018/;“National Endowment of Democracy,XinJiang/East Turkistan (China),”https://www.ned.org/region/asia/xinjiang-east-turkestan-china-2018/。中美間“灰色地帶”沖突中的網(wǎng)絡、信息與宣傳行為嚴重損害兩國互信,給雙邊關系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有釀成嚴重危機的可能。同時,需要對美國的代理人活動予以關注,警惕其在未來通過代理人活動強化其塑造我國對外政策的能力,影響我國國內穩(wěn)定。
上述對中美“灰色地帶”行為的總結反映了“灰色地帶”沖突的一些特征。第一,中美之間的“灰色地帶”沖突發(fā)生在多個領域,多領域同時出現(xiàn)的矛盾與緊張事態(tài)放大了中美之間的對抗情緒;第二,盡管沒有出現(xiàn)高強度的直接對抗,但中美關系在各個領域迅速惡化的風險仍然很高;第三,由于雙方均不希望對抗升級為危機,中美并不一定在同一領域以“灰色地帶”手段持續(xù)競爭,而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緊張升級時傾向于尋求緩解,并在其他領域延續(xù)競爭以獲取優(yōu)勢。
事實上,與美國學界所廣泛認定的不同,當前的“灰色地帶”沖突對中美雙方都構成了挑戰(zhàn)。與更為公開、強度更高的沖突形式相比,“灰色地帶”沖突以獨特的方式破壞了戰(zhàn)略穩(wěn)定,容易導致沖突的意外升級。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盡管各國試圖通過訴諸“灰色地帶”行為來避免卷入公開的軍事沖突,但這類行為本身就存在相當大的風險,可能導致發(fā)生意外危機。傳統(tǒng)博弈論認為,博弈雙方的意圖是相對明確的,風險和利益是客觀的。在這種情況下,盡管誤判難以避免,但相對透明的信號傳遞使博弈雙方的行為與反應大體上是可預期的。然而,由于“灰色地帶”手段具有模糊性,各行為體難以有效判斷對手的意圖,因此會傾向于以最壞的可能評估局勢,造成危機的意外升級??紤]到中美間存在巨大的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差異,在戰(zhàn)略競爭中雙方本就很難準確理解對方的意圖,模糊性的“灰色地帶”手段會進一步提高產(chǎn)生誤解的可能。例如,在1996年的第三次臺海危機中,中國認為在本國領海進行軍事演習是被迫對“臺獨”趨勢做出的反應,通過強度較低的行為有效遏制了“臺獨”趨勢的進一步發(fā)展,對穩(wěn)定臺海局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美方則認為,美國向臺灣附近海域派遣航母戰(zhàn)斗群是向盟友和國際社會展示美國決心的必要措施,通過這一信號釋放行為阻止了大陸對臺灣進一步的軍事行動,防止了危機的升級。①張沱生、史文(美)主編:《對抗·博弈·合作:中美安全危機管理案例分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第50—51 頁。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戰(zhàn)略互動中主動尋求模糊性會造成比上述案例中更嚴重的誤解,使管控危機變得更加困難。此外,“灰色地帶”手段可能會使行為體對自己管控危機的能力出現(xiàn)誤判??紤]到強度較低的漸進主義行為不足以觸發(fā)軍事報復,威懾對漸進主義行為很難奏效,這可能使行為體認為自己有能力在管控危機的同時進行一定的冒險,表現(xiàn)出機會主義傾向。然而,正如托馬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所指出的,“危機的本質是危機的參與者不能完全控制事態(tài)”,②Thomas Schelling,Arms and Influence,New Haven,C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6,p.97.“灰色地帶”行為使威懾失效的特點可能反而增加危機出現(xiàn)的風險。
其次,以公共關系活動和信息傳播為代表的敘事塑造行為會在雙方國內社會中放大對立情緒,產(chǎn)生連鎖反應。從已證實的案例來看,中國在美國開展的大多數(shù)敘事塑造行為都屬于標準的公共外交行為,既沒有捏造事實,也不擾亂美國的政治秩序;而美國在我國開展的敘事塑造行為則更為多樣,既有支持反華分裂勢力這樣的高強度行為,也有諸如批評中國政府人權與法治狀況之類強度較低的行為。盡管雙方通過不同的形式進行敘事塑造與信息傳播,但這些活動都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美國對中國進行的敘事塑造已經(jīng)演變?yōu)楦缮鎯日?,引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不滿;而在兩國關系競爭性增強的背景下,我國對美國開展的公共外交活動被抹黑為間諜活動,遭到美國政府的針對性遏制。這樣的結果表明,對敘事塑造和信息傳播這類“灰色地帶”行為而言,其目的與最終結果之間可能存在較大的差距,由于難以對長期行為的真實目的做出有效解讀,兩國都傾向于以最壞的可能評估對方意圖。盡管這類行為的強度不高,但其在兩國國內造成的連鎖反應會放大對立情緒,限制對外政策制定的靈活性,對中美關系產(chǎn)生消極影響。
美國學界大體上將中美間“灰色地帶”沖突視為對美國國家利益的現(xiàn)實威脅,并呼吁美國決策者制訂有針對性的威懾策略,以更加強硬的行為來應對來自中國的“灰色地帶”挑戰(zhàn)。③Michael Green,et al.,Countering Coercion in Maritime Asi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ay Zone Deterrence,Lanhanm: Rowman & Littlefield,2017,pp.266-271.這反映了美國學界與政策制定者在分析國家安全問題時具有“攻擊性”的一面,即當對手具備相應能力時,會主動杜撰其意愿,進而引導政策制定者去遏制其能力。①胡高辰、李彬:《穩(wěn)定—不穩(wěn)定悖論的批判與美國的安全研究范式分析》,《國際論壇》2018年第4 期,第52—59 頁。以“灰色地帶”手段進行反制并不是應對“灰色地帶”挑戰(zhàn)的正確思路。一方面,這意味著雙方都以實際行動打破現(xiàn)狀,單方面尋求在“灰色地帶”沖突中取得勝利,這無益于消除當前存在的分歧,也無法防止未來出現(xiàn)新的“灰色地帶”沖突。另一方面,這一思路忽視了“灰色地帶”挑戰(zhàn)的根本原因,即現(xiàn)有國際秩序無法完全適應崛起大國,新興國家在現(xiàn)有體系下很難獲得合理的利益與話語權。因此,應對“灰色地帶”挑戰(zhàn)的方法不是反制與威懾,而應當本著互利共贏的精神對國際秩序進行修訂,通過多邊平臺創(chuàng)造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爭端解決機制。為此,中美兩國都需要抑制單邊主義沖動,尊重和利用現(xiàn)有規(guī)范和制度,增加行為的透明度,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對世界秩序做出適當?shù)男抻?,允許對方在不訴諸“灰色地帶”行為的前提下在體系中擁有更強的話語權。在具體的不同領域中,對“灰色地帶”沖突的管理應重視以下原則。
在南海問題上,中美雙方應共同約束“非接觸”競爭手段的使用,推動對話加強多邊爭端解決機制的建設。這意味著在雙方彌合對海洋法則的認知差距的基礎上,美國需要客觀認知中國海上維權行為目的的合理性,認識到遏制和對抗無助于維持現(xiàn)有秩序,實施“航行自由”行動與批評中國的海洋政策并不能遏制中國的所謂“漸進主義”行為,反而會使危機進一步升級,并引發(fā)中國人民的對立情緒。雙方應為推動東盟與中國制訂“南海行為準則”建立良好的環(huán)境,這一磋商目前進展順利,中國與相關國家通過談判協(xié)調彼此利益,為建立有利于本地區(qū)的和平、安全與繁榮的規(guī)則奠定了基礎。在這樣的談判中,如果美國可以扮演協(xié)調者的角色,而不是視“南海行為準則”為遏制中國的機會,則可能真正在和平解決南海主權爭端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在宣傳與信息領域,考慮到系統(tǒng)性的敘事塑造活動具有較高的風險性,中美雙方應盡力保持人員交流,并認識到避免陷入相互攻訐對管控中美競爭至關重要。過去的經(jīng)驗表明,中美兩國都低估了對方社會的復雜性,其敘事塑造與宣傳活動引發(fā)了嚴重的反彈。特別是自特朗普執(zhí)政以來,中美關系競爭性增強,調整對華政策、奉行對華強硬態(tài)度逐漸成為在其他議題上分歧巨大的美國兩黨的“最大公約數(shù)”。而隨著美國立法機構中對華強硬的共識逐漸形成,美國政府行政機構對涉華政策的執(zhí)行力度也在提升,美國在對華競爭上逐漸表現(xiàn)出“全政府行為”的特點,“中國恐懼癥”和“脫鉤論”不再僅僅是學術討論中的概念,而在逐漸成為現(xiàn)實。在這一背景下,我國一方面應對中美競爭長期化有充分的認識與準備,對美方攻擊性的敘事塑造與宣傳活動予以有力的反擊;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宣傳與公共外交活動陷入與美國互相攻訐的情形,防止對立情緒造成對抗升級,限制我國對外政策靈活性。
在經(jīng)濟脅迫和網(wǎng)絡行動方面,中美兩國應優(yōu)先推進行為準則的建設。鑒于全球價值鏈和關鍵基礎設施的脆弱性,放任網(wǎng)絡與經(jīng)貿(mào)領域中的無限制競爭是非常危險的。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在規(guī)則建設把中國排除在外是不可行的,但目前中國仍未能廣泛參與對規(guī)則的建設與修訂。以網(wǎng)絡領域為例,盡管有中國專家參與了《塔林手冊2.0》的制定,但中國在相關網(wǎng)絡行為準則的監(jiān)管和執(zhí)行方面的話語權仍然不足,參與程度較低。制定與執(zhí)行網(wǎng)絡與經(jīng)貿(mào)領域行為準則離不開世界貿(mào)易組織、聯(lián)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邊機構對各方利益的協(xié)調,盡管現(xiàn)階段美國政府對多邊主義缺乏興趣,退出了多個多邊軍控與氣候條約,但全球治理仍是必由之路,中美兩國應加強對多邊機構的支持,繼續(xù)致力于尋求共識、共同解決爭端。
“灰色地帶”這一概念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當代國際關系領域出現(xiàn)的新變化和新現(xiàn)象,但其根源是美國試圖通過敵我二分法塑造國家認同,其對競爭對手的再概念化反映了美國希望繼續(xù)主導國際秩序的強烈愿望。然而,美國同樣運用“灰色地帶”手段同中國開展競爭,憑借其軟硬實力的優(yōu)勢對中國施壓,在一定程度上證偽了美國學界對中國行為非法性的指責??梢钥隙ǖ氖牵髧α康拇讼碎L以及對國際秩序的影響力之爭將是未來國際關系領域的重要議題。
美國對中國實施的“灰色地帶”行為體現(xiàn)了其應對戰(zhàn)略競爭的邏輯路徑,即綜合運用低于戰(zhàn)爭門檻的“非接觸”強制手段,以較低成本維持現(xiàn)狀,實現(xiàn)對競爭對手的壓制。①Nora Bensahel,“Darker Shades of Gray: Why Gray Zone Conflicts Will Become More Frequent and Complex,”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FPRI) E-Notes,February 13,2017,https://www.fpri.org/article/2017/02/darker-shades-gray-gray-zone-conflicts-will-become-frequent-complex/.對我國而言,需要認識到“灰色地帶”沖突與傳統(tǒng)戰(zhàn)略競爭的不同,并對美國可能出臺的對華遏制措施提前進行研判。面對“灰色地帶”沖突給國際關系帶來的不確定性,崛起中的中國一方面應堅持對外開放,主動承擔與自身實力相適應的國際義務,推進國際秩序向更加合理的方向演進;同時也應繼續(xù)增強綜合國力,提高運用軟硬實力的技巧,為未來更激烈的大國間戰(zhàn)略競爭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