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濤 陳慧娟
摘要: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一項極為重大的事業(yè),其影響意義甚為深遠。在“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幫助農民增產增收、提高自身的獲得感和物質水平是勢在必行的,也是理所應當?shù)?,但是,扶貧并不限于物質扶貧,精神扶貧也是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精神扶貧之中,教育扶貧也是農村地區(qū)的教學者應該關注到的一個重大問題。需要結合當下農村地區(q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開展專項的扶貧攻堅,找到適當?shù)姆桨讣右越鉀Q。
關鍵詞:精準扶貧;教育扶貧;農村教育;教育公平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21-0376-02
扶貧是一個在當下流傳甚廣的話題,改善農村地區(qū)同胞的生活面貌、物質水平被認為是頭等大事,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的最后一環(huán),因此,這個問題被高度重視。但是所謂的扶貧不僅僅局限于物質層面上,很多人對于扶貧的認知和理解過于膚淺和偏狹。物質領域的扶貧只是初步扶貧,扶貧是一個任重道遠、龐大的工程,應該全面、客觀、辯證地加以看待,從而能夠對扶貧產生更加深入的認知和理解。教育領域的扶貧,意義同樣重大。
一、“精準扶貧”背景下的農村教育問題分析
筆者主要以河北省貧困地區(qū)的教育問題作為主要的實例,對當?shù)卮嬖诘闹饕獑栴}進行分析。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1月的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調研期間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概念。他2012年在考察河北阜平時,提出了“治貧先治愚”的概念,換句話說,拯救農村地區(qū)的貧窮要與改善當?shù)氐慕逃婷裁芮薪Y合,只有提高了農村地區(qū)的教育水平,才能夠真正提升當?shù)氐慕洕健,F(xiàn)下結合農村地區(qū)的具體教育問題進行分析。
(一)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落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想要提升農村地區(qū)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得學生在正確的求學軌道內不斷地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力,教學者應該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外部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在良好的外部學習環(huán)境中,真正釋放個人的學習能量,使用正規(guī)的教學道具反復地練習。更換好教學道具也是為了能夠使得農村地區(qū)的教學水平與城市地區(qū)的教學水平實現(xiàn)同步接軌。
(二)農村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亟待調整
農村地區(qū)的學生之所以與城市地區(qū)的學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距,不是因為農村地區(qū)的學生的智力和能力不如城市地區(qū)的學生,而是因為農村地區(qū)的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不夠規(guī)范,亟待調整。不規(guī)范的學習方法導致了學生在學習這件事上經常陷入南轅北轍、緣木求魚的境地。學生唯有具備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夠真正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才能夠在學習這件事上感受到無限的快樂,才能夠用科學的思維來面對自我的學習,才能夠用理性的頭腦看待自我的進步和缺漏。但是農村地區(qū)的學生及家長普遍缺少這種理性的思維,把學習作為一種改變自身命運的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味好高騖遠、急功近利、揠苗助長,在不夯實根基、穩(wěn)固基礎的情況下就盲目拔高,由此導致了學生“虛火上升”、進退失據、畏葸不前,學生應高度重視這些問題,淡化自己對于分數(shù)的追求和向往程度,首先應該具備正確的學習方法,唯有具備正確的學習方法,自己未來的學習之路才能夠陽光普照、光明燦爛。
(三)農村地區(qū)的師資力量不足
農村地區(qū)的物質條件不夠優(yōu)厚,各方面情況都較為艱苦,導致了很多高素質教學人才不愿前去,人才被城市地區(qū)的學校所壟斷,農村地區(qū)因為缺失了教學人才導致城鄉(xiāng)之間的教學差距日益增大,甚至達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針對這些問題,農村地區(qū)的有識之士和教學領域的管理者都應該想方設法地把高級人才引入到農村,從而能夠使農村地區(qū)的學生真正感受到第一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并且在第一流教師的幫助和引導的過程中,真正將進步的學習思維灌輸?shù)阶晕业念^腦中,在領先的學習方法的引導下,真正迎來屬于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但就目前的問題加以分析,農村地區(qū)普遍缺少高素質的、領先的教學者,這顯然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如何能夠真正做到“群賢畢至”,這是一個擺在農村教育扶貧面前的大問題,只有能真正把人才招攬到農村的學校,使學生的眼界大開,那么農村教育才能夠真正看到曙光,才能夠真正面向無比美好的明天,也才能夠使學生縮短自身和先進地區(qū)學生的差距[1]。
二、如何在農村地區(qū)開展好教育扶貧工作
(一)以學生為本,做到人性化的教育扶貧
任何一項偉大而正義的事業(yè),都應該把人放在核心位置和突出位置,如果不能夠彰顯人的尊嚴、滿足人的需求,那么這項事業(yè)便不是人性化的,也是很難真正堅持下去的。開展教育扶貧工作是一項大好事,對于培育人才、實現(xiàn)教育公平、改變農村地區(qū)貧窮落后的面貌以及提升農村人口的素質都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因此開展教育扶貧工作的時候,應該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唯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才能夠使教育扶貧真正落實到農民的心坎上,得到群眾的支持和擁戴,這也是確保教育扶貧取得重大實效的基本保證[2]。
(二)結合當?shù)氐膶嶋H情況,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同時加大對優(yōu)秀貧困學生的資助
河北農村地區(qū)的教學者在開展教育扶貧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如果說,以學生為中心是回答了教育扶貧為了誰的問題,那么實事求是就是在回答應該怎么做的問題。應加大對優(yōu)秀貧困學生的資助,義務教育期間沒有學生輟學是底線,資助優(yōu)秀學生追求更高的學歷,是改變貧困和落后思想的重要渠道。農村地區(qū)的教育問題層出不窮,甚至可以說是極為嚴峻,面對著紛至沓來的教育問題,教學者要想在猝然之間化解這些問題,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任何一個卓越的教學者都應該做到以現(xiàn)實為依托,找到當?shù)赝怀龅?、急迫的教育問題,并且在找到了這些重大的教育問題后能夠量力而行,逐步克服自己的難關,從而逐步克服當?shù)氐慕逃贪?,為更多的孩子帶來學習的便利。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也是考驗工作者定力的時候。
(三)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教育扶貧并不是一句放置于口頭上的口號,而是一件需要通過身體力行加以實現(xiàn)的重大教學部署和教學安排,關系到方方面面。一曝十寒、三心二意是注定難以成事的。更何況,農村地區(qū)的教育本身就處于一種先天不足的狀態(tài),因為先天不足,所以后天裨補缺漏就顯得尤為困難,但是面對著困難的局勢,需要的不是速戰(zhàn)速決的急先鋒,而是那些具備愚公移山精神的教學奉獻者,用自己長年累月的付出和犧牲,逐步提升農村地區(qū)的教育教學水平,并且逐步實現(xiàn)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自信心的提高。
(四)在教育扶貧過程中充分使用教育人才
在當今時代,想要完成好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yè),都不可能脫離人才的介入。農村地區(qū)在開展教育扶貧工作的過程中,既要招攬大量的教育人才,又要做到人盡其用,善于聆聽他們的呼聲、吸納他們的意見,使他們能夠真正得到用武之地和施展雄才的時機,只有這樣,農村地區(qū)落后的教育面貌才能夠真正有所改變。
結束語
在當下的教學大環(huán)境下,教育扶貧是以精準扶貧為背景而推出的一個概念,其目的是改變農村地區(qū)落后的教育條件及教學水平,使大量高素質的教育精英能夠競相投入農村的教育工作中去,加大教育資助,并且能夠在教育扶貧的過程中,積極地為農村地區(qū)的教育事業(yè)建言獻策。應該注意到的是,教育扶貧是一項重大的事業(yè),需要從業(yè)者付出巨大的時間、耐心和信心,如果沒有這種久久為功的精神,也很難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田夏彪.農村教育扶貧開發(fā)究竟是什么[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7,38(04):178-183.
[2]陳凌霄.我國農村扶貧開發(fā)政策中的多元執(zhí)行主體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7.
Abstract: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an extremely important cause, and its impact is far-r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t is imperative and reasonable to help farmers increase their production and income and improve their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material level. However, poverty alleviation is not limited to mate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major issue that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light of the key and difficul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rural areas,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special anti-poverty programs and find appropriate solutions.
Key word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education; education equ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