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鳳 陳丙春
摘? ? 要:目的:調查我校大學生對生活方式現(xiàn)況。方法:在我校整群隨機抽取 1200 名大學生對其進行“生活方式”問卷調查?;厥照{查問卷 1178份,并統(tǒng)計調查結果。結論:大部分的大學生生活方式非常不健康。
關鍵詞: 大學生;生活方式;調查研究
“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提出了:“促進全民健康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健康領域發(fā)展更加協(xié)調,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的戰(zhàn)略目標。面對新冠肺炎,人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健康,關注人體免疫力,亟需知道如何才能增強免疫力。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人充滿活力,并獲得良好的機體免疫功能,避免或減少罹患多種疾病。我國前衛(wèi)生部部長陳敏章曾指出:“如果每個人都能主動地擔負起保護自己健康的責任,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整個中華民族的健康水平就能提高。”
大學階段是一名學生樹立健康意識、養(yǎng)成健康行為、增強體質的關鍵時期,也是個人獨立和健康行為發(fā)展定型的關鍵時期,此時期的生活方式會延續(xù)到成年,影響一生的健康[1]?!吧罘绞健边@一術語,最初由社會學家 Max Weber 提出,他認為: 生活方式包括個人嗜好、認知方式和業(yè)余時間的行為活動等[2]。大學生是我國家未來的棟梁,大學生處于青春發(fā)育后期,學習任務繁重,且生活不受約束,會受到社會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3]。教育并引導大學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將對其一生的健康產生深遠影響[4]。目前很多大學生由于年輕氣盛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受到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響,同時由于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較差,難以保證充足合理的睡眠時間。研究表明,許多疾病與不良的生活習慣密切相關,而不良的生活習慣又與健康教育不足有關[5]。
為及時了解我校大學生對生活方式現(xiàn)況。近日,我們利用問卷星設計開展了“生活方式”問卷調查。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對山東協(xié)和學院的醫(yī)學檢驗技術專業(yè)、醫(yī)學影像技術專業(yè)、康復治療學專業(yè)、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護理學專業(yè)、學前教育專業(yè)、電子商務專業(yè)的1200名大學生進行“生活方式”問卷調查,發(fā)出調查問卷1200份,收回調查文件1178份。
(二)、研究方法 由本項目小組自行編制調查問卷進行了解以下情況:(1)一般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年級。(2)對生活方式認知:包括對健康、睡眠、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關注與認知,對運動、飲酒、吸煙的認知等。
二、結果:
(一)學生的參與調查情況。
參與調查的學生中,2019級占總人數(shù)的33.2%,2018級學生占33.6%,2017級學生占33.2%。說明學生愿意接受問卷調查,比較積極。
(二)對健康的關注與認知:
70.5% 的同學平時十分關注對健康生活方式相關的知識,21.1% 的同學平時較為關注對健康生活方式相關的知識,8.4%的同學有時關注對健康生活方式相關的知識。對于健康的認知:31.5% 同學認為身體沒有病即為健康,29.1% 的同學認為不胖不瘦,身體強壯就是健康,58.4% 的同學認為健康是指身體健康、 心理健康、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60.9% 的同學經常白天會覺得 體力不支,22.9% 的同學覺得日常的生活是緊張,22.2% 的同學認為年輕就是本錢,就該瘋狂玩游戲;只有18.2% 的同學認為年輕時就該注意保持身體;50.1% 的同學生活沒有規(guī)律,睡眠時多時少。10.9% 的同學經常睡不夠,上課容易打瞌睡,只有 31.9% 的同學通常都能保證充足的睡眠,睡眠 質量很好。
(三)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認知
22.8% 的同學想運動,但自己認為沒時間和機會;40.5% 的 同學定期有固定的鍛煉時間。58.2% 的同學感覺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容易頭痛、感冒、腰酸、失眠等;只有16.2% 的同學感覺身體很好。20.1% 的同學每周運動的次數(shù)不 足 3 次,每次運動的時間(鍛煉指健康目的包括走路、跑步、球類活動等)。僅有 20.7% 的同學能保證每天運動 60 分鐘 以上,67.8% 的同學每天運動不足半小時,11.5% 的同學從不運動。 95.1% 的同學不知道每天 60 分鐘中等強度的活動,如散步,可以保持健康的體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癌癥,強度更大的活 動對癌癥的預防可能更有益。
三、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我校的大學生生活方式非常不健康,對于生活方式病的知曉率偏低。建議在學校里開設有關健康教育類的線上課程,主要內容包括:睡眠、運動與健康、 合理營養(yǎng)與飲食及大學生常見疾病的三級預防等。建議講授醫(yī)學課程的老師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們關注常見疾病的一級預防與二級預防。建議學生的嘗試去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通過體會和對比,自然地向健康的生活方式回歸。 鼓勵大學生向社會、家庭傳播“生活方式”的相關知識,為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印發(fā)“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6-10-26(1).
[2]王雅林.人類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3]劉金玉. 吉林省普通高校大學生生活方式與鍛煉態(tài)度調查分析[J]. 長春大學學報 2012,22(2):221-223
[4]張福蘭. 湘西地區(qū)大學生營養(yǎng)狀況與日常生活方式調查[J]. 中國健康教育 2012,28(3):198-200
[5]張軍. 鄭州醫(yī)學院校學生營養(yǎng)及生活方式調查[J]. 職業(yè)與健康 2016,32(10):1332-1334
作者簡介:通訊作者,陳丙春,(1979年—),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礎醫(y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