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盼盼,王磊
(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 體育教學部,安徽 合肥 231201)
小群體教學模式是以群體動力學理論為基礎,通過學生的自我管理和互動互助,在教學班級中實現學生團隊協作與相互競爭的有機結合,是增強學生學習動力,促進教學進度平衡的有效手段,該教學方式已經在傳統(tǒng)理論課程(如英語、語文等)中取得良好效果.現代體育教學課程相較于傳統(tǒng)理論課程教學,具有教學范圍相對寬泛、教學場所不固定,教學內容偏重實踐的特點,因此在小群體教學模式的應用中存在更多挑戰(zhàn),針對不同體育課程需要制定更多專業(yè)性的小群體教學模式[1].從健美操教學來看,該運動需要充分實現學習者的動靜結合,以美學特征與規(guī)范動作的同步增強健美操的表現力,教學過程中以習得性教學和實踐性教學相互混合,因此更有可能適合小群體教學模式[2].因此,有必要針對健美操教學中采用小群體模式的可行性進行討論,同時分析小群體教學模式在現代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核心要素,從學生的心理感官角度揭示小群體教學體系的內在特點,從而推動小群體教學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3].
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健美操選修課采用學生網上報名隨機分組模式,且僅限女大學生參與.在2018年秋季學期報名的女大學生中隨機抽取60人,通過抽簽分為1個實驗組和1個對照組,每組均為30人,研究過程中無人退出.
1.2.1 健美操教學狀況調查問卷 自編健美操教學狀況調查問卷,包括學習態(tài)度、學習狀況、教學方式、學習興趣4個維度,共計16題,涉及學生在小群體教學中的主動學習、積極性、互動互助、學習進度、主體意識等相關項目.問卷采用李克特5點式量表計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各個選項依次得1~5分,各個題目的得分加總即為健美操教學狀況的指標,得分越高說明研究對象對目前的健美操教學狀況越滿意.該問卷經9位專家檢驗,均認為設計符合標準,且具備較好的結構效度.通過SPSS 18.0檢驗,問卷的系數為0.93,間隔2周后的重測系數為0.88.驗證性因素分析擬合指數為:x2/df=7.01,CFI=0.97,IFI=0.98,RMSEA=0.102.
1.2.2 自我效能感問卷 學習自我效能感問卷(修訂版)是由邊玉芳(2004)編制.該問卷被廣泛用于自我效能領域的實證研究,具有良好的適用性.問卷包括基本能力感和控制感2個維度,共計65題,涉及目標感、抗干擾感、努力感、自我預期感等相關項目.問卷采用李克特7點式量表計分,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各個選項依次得1~7分.通過SPSS 18.0檢驗,該問卷的系數為0.93,間隔2周后的重測系數為0.88.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擬合指數為:x2/df=7.01,CFI=0.97,IFI=0.98,RMSEA=0.102.
1.2.3 身體素質調查評分 身體素質調查采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的相關項目進行測量并量化打分,包括仰臥起坐、實心球投擲、體前屈.測試過程依據雙盲法標準,受測學生無具體信息,測試教師總計4人,通過收集仰臥起坐次數、實心球投擲距離和體前屈距離,以加權平均的方式求得學生的身體素質分析,得分采用百分制計數,得分越高表明學生身體素質越好.
1.2.4 健美操動作技能評分 健美操的動作機能評分采用《大眾健美操鍛煉標準》四級(第二套)全套動作進行量化打分.測試過程依據雙盲法標準,受測學生無具體信息,測試教師總計5人,依據健美操競賽規(guī)則進行打分,根據學生完成質量和動作質感,以動作規(guī)范、連貫協調和風格美感為評分方向,評分后去掉最低分和最高分,以求平均的方式得到最后分數,得分采用十分制計數,得分越高表明學生對健美操動作機能的掌握越好.
1.3.1 實驗設計 實驗干預時間為2018-09—2019-12,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教學均由專業(yè)教師擔任,實驗組采用小群體教學模式,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教學模式(“講授-練習”式),為保證單因素實驗設計準則,2個班級的教學內容均為《大眾健美操鍛煉標準》四級(第二套)全套動作和仰臥起坐、實心球投擲、體前屈的體能教學,教學時間均為16周,每周1次課,共計32學時,每學時課程40 min.小群體教學模式見圖1.
圖1 小群體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
小群體教學主要由學生自主主導,依據初步測評成績,參考學生性格和班級分配,實驗組將學生分為6個學習小組(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并根據學生前測成績進行角色分工.教師在每周教學活動前向各個小組傳達教學目標,小組負責人根據組內成員進度設定個人目標,然后教師向小組授課1學時,授課內容與對照組一致,第2課時實驗組進行小組活動,對照組繼續(xù)參與授課.小組活動是小群體模式的核心內容,由學生主導,利用其自身優(yōu)勢進行組間合作和小組內部培訓,在小組活動中,教師主要關注學生的參與全面性問題,并適時進行調控,以保證所有學生在對應課程中能夠參與到學習之中,且有效完成個人目標[4].在一段時間的小群體實踐后,教師分別在第2,4,6,12周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有針對性地改善小組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以小組成員合作交流的形式展開單元總結,在分析上一階段問題的前提下,開展下一單元的學習,有目標地調整下一單元的學習目標,從而形成自主學習的單元循環(huán).
1.3.2 數據處理 采用 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后的相關指標進行T檢驗.對研究中的缺失值,采用極大似然估計(ML)進行處理.模型擬合標準評價過程中,以x2/df< 5.0,CFI&IFI>0.90,RMSEA<0.80.作為模型良好擬合的判定標準,此類判定標準已經在類似心理學研究中成功應用[5].實驗結束后,采用集體施測,當場記錄的方式統(tǒng)計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美操動作技能變化,同時開展深度訪談以了解被試學生在實驗期間的體會和感受,從而為實驗后續(xù)的研究和討論提供補充.為保證實驗的穩(wěn)健性水平,在實驗結束后2周進行復測,重測信度檢驗,復測結果顯示,2次測量的相關系數為r=0.97,p<0.01,說明數據具備較高的可靠性,后續(xù)實驗分析均以第1次測量數據為準.
假設1:小群體教學模式對女大學生健美操學習效果有顯著促進作用.
假設2:小群體教學模式對女大學生健美操學習中的自我效能感有顯著促進作用.
假設3: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是小群體教學模式有效促進女大學生健美操學習效果的中介效應.
實驗結束后,參與健美操課程的女大學生學習效果主要由身體素質和動作技能水平進行衡量,第1周課程結束后的初步測試成績和實驗結束后的最終成績差異情況見表1.
由表1可見,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女大學生經過健美操課程培訓后,身體素質和動作技能均顯著高于實驗前(p<0.05).實驗組的女大學生在經過16周健美操訓練后,其身體素質和動作技能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女大學生(p<0.05),且動作技能的差異更加明顯.根據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訪談明確產生差異的具體原因,實驗組學生在小群體模式下不僅需要自己掌握當前單元的動作技能,還要對進度相對落后的組內成員進行指導,達成當前單元的統(tǒng)一目標.基礎較好的學生在指導組內成員時有效鞏固了學習,加強了最終測試的動態(tài)表現,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出于責任感和緊迫感,會加強訓練強度,保證有效掌握動作技能,從而取得較大進步,在最終測試中因為小群體的鼓勵與支持,往往能超越平時表現.對照組成員在學習過程中僅單純接收教師的技能傳授,缺乏自我制定目標的緊迫感,對學習進度把握不準確,當一個單元結束時無法有效比對和評估自我的動作水平,在多個單元的學習中缺乏對動作連貫性的掌控,即使有一部分學生掌握較好,但仍遠低于小群體教學模式,在總體測試并加權后,2個組別的表現呈現出較大差異.
實驗結束后,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考察了參與健美操課程的女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并同步分析了他們對教學效果的評價(見表2).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學效果和自我效能感的差異比較
由表2可見,實驗組和對照組女大學生對健美操的整體教學效果的滿意度在實驗前后均出現了顯著提高(p<0.05),實驗組的教學效果提升顯著強于對照組(p<0.05).根據學生的反饋,實驗組在小群體模式學習過程中,因互幫互助,存在更多愉快的學習感受,因此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果,而對照組因健美操對自身身體素質的改善,以及對自身氣質的改善而增加了對教學效果的滿意度.在2個組別的對比中,實驗組不僅因為健美操課程收獲了相關技能,而且小群體模式使學生間通過互幫互助增強了友誼,充分體會到健美操學習的樂趣.
從自我效能看,實驗組在實驗前后顯著提升(p<0.05),而對照組在實驗前后提升不顯著(p>0.05).這一結果進一步證明了在健美操教學中進行小群體模式能顯著促進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小群體模式中,學生是學習的主導者和受益者,通過平等、民主、合作的學習氛圍,能夠更好地保護不同學習進度學生的自尊心,從而加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激活學習的主動性和想象力.而傳統(tǒng)的教授式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作為技能的機械接受者,不利于誘發(fā)其學習熱情,大多數學生在機械的學習中掌握了基本的健美操動作,但并不能在此基礎上精益求精,實現動作的連貫性和流暢性,也無法促進自我效能感的增長[6].
由于實驗組教學效果和被試女大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主要源于心理主觀層級,因此小群體教學模式對這2類因素的影響屬于間接渠道,自我效能感可能為提升2類效果提供了潛在渠道.鑒于此,為了驗證自我效能感在小群體教學、學習效果、教學效果的中介作用,采用層級分析法測試自我效能感在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的中介效應.第一步,分析小群體教學對學習效果(由身體素質和動作技能2個項目組合得到)和教學效果的直接影響,量化模型的擬合指數為:x2/df=4.01,CFI=0.98,RMSEA(90%CI)=0.041(0.038~0.049),模型擬合程度較高.從影響系數看,小群體教學直接促進了健美操教學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β=0.16,p<0.05).
進一步測試小群體教學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從影響系數來看,小群體教學直接提升了健美操學習中學生的自我效能感(β=0.27,p<0.05),這代表自我效能感可能作為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的潛在渠道.將自我效能感作為中介變量納入結構方程(見圖2).結構方程模型的擬合指數為:x2/df=3.78,CFI=0.96,RMSEA(90%CI)=0.038(0.031~0.046),模型擬合程度較高.從結構方程的影響系數來看,小群體教學通過自我效能感渠道對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的影響系數更強(β=0.31,p<0.05;β=0.25,p<0.05),說明自我效能感的間接影響作用更高,是小群體模式在健美操教學中發(fā)揮作用的重要渠道.
在結構方程的基礎上,采用無偏自抽樣分析測試2條渠道的偏誤情況,結果見表3.由表3可見,以自我效能為中介的2條傳遞路徑在95%(p<0.05)的置信區(qū)間中均不包含0值,說明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應成立.中介效應對應的值為0.0475(0.0307+0.0168),占總體影響效應的28.17%.
圖2 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應檢驗
表3 中介效應顯著性的Bootstrap分析
本研究有效考察了在健美操教學中采用小群體模式對教學效果和女大學生學習效果、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結果證明在健美操教學中采用小群體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和女大學生的多方面學習效果,這一發(fā)現也與類似研究一致.但本研究首次指出了小群體模式對女大學生心理因素的重要影響,并通過自我效能感檢驗發(fā)現了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典型差異,利用中介效應檢驗揭示了自我效能的中介渠道.為了加強健美操教學的實踐成果,除了可以直接采用小群體教學模式外,其他能夠促進學生自我效能感提升的教學方式,如翻轉課堂、組合集團教學等,從理論上都有可能成為促進健美操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這也為未來的進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此外,本文也能夠為小群體模式中的教學實踐提供幫助,由于當代女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心理狀況比較敏感,教學過程中不應以死板的說教為主,而更應該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以引導式教育激活學生的自主參與度,重視學生學習中的心理健康,從而增強健美操教學效果[7].
另外,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調查的樣本數量相對較少,且僅在一所院校中進行了教學實驗研究,由于學生本身素質的差異化,小群體模式在其他院校中可能存在不同效果,進一步擴大被試范圍,通過更科學的抽樣方式考察不同背景的學生在小群體教學中的表現,會進一步加強研究結論的普適性.此外,由于本研究的開展時間僅僅跨越了16周,無法進一步驗證小群體教學在更長周期中的影響,也無法說明學生是否會因為周期過長而出現自主學習下的疲勞特征,將進一步展開縱向追蹤研究說明該問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