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彩林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探究教學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以科學探究的方式組織學生展開學習,不僅要求學生能主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還要在此基礎上通過和同伴合作制定計劃、觀察并完成實驗等,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是主動動手、動腦、親自實踐,知識內(nèi)化形成,而非被動接受,其科學思維、能力將得到較好地培養(yǎng)。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效率
小學科學教學的宗旨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而科學探究是學習小學科學最為重要的方法。提倡通過情境來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通過合作而制定計劃,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得到結論。如此,學生充分經(jīng)歷到科學學科學習過程中,其比較、分析、判斷、歸納等思維能力能得到較好地培養(yǎng),也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求真務實、堅持真理的科學精神。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猜想
猜想是科學探究的基礎。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通過豐富的情境而引導學生做出猜想,才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參與驗證,為構建科學知識奠定基礎。
以“聲音的產(chǎn)生”為例,教學中教師先借助多媒體播放小鳥的鳴叫聲、鋼琴聲、鬧鐘鈴聲、海浪聲等聲音,接著提出問題“你知道聲音是如何產(chǎn)生的嗎?”由此而引導學生展開猜想,學生們開始做出各種假設,如敲擊、摩擦、拍打、撞擊等。在猜想中,學生是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而做出判斷,是否的確如此,就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
二、合作探究,驗證假設
科學探究是小學科學學習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構建科學知識,形成科學能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猜想是讓學生根據(jù)實驗、生活現(xiàn)象等而做出假設,那么,接下來就需要對猜想進行驗證。在該環(huán)節(jié)中,首先是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定實驗方案、找到實驗方法、小組成員分工。如“聲音的產(chǎn)生”中,方案是通過觀察尺子、橡皮筋、氣球而探究聲音是如何產(chǎn)生的,實驗中一名學生操作,另一名學生觀察,相互交流并填寫實驗報告單,然后交換進行。如橡皮筋實驗,兩人一組,一名學生拉長橡皮筋,另一名學生手指撥動橡皮筋,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記錄,相互交流。
其次,在實驗過程中,要發(fā)揮好教師的導向作用,及時以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如“空氣中有什么”中對二氧化碳性質的探究,實驗一“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中,先請學生觀察石灰水,接著分組把澄清石灰水導入裝有少量二氧化碳氣體的瓶子中,搖晃后觀察現(xiàn)象,設問“看到了什么變化?說明什么?”學生分組實驗并教,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得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結論。同時,實驗中要對學生的操作進行指導。如“熱的轉移”中對“空氣的對流”的探究中,一是要讓學生注意卡紙左右兩邊不能漏氣,二是蠟燭不宜過高,三是要避免蠟燭的火焰燒到卡紙,不然容易影響實驗效果。
最后,要組織小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展開充分的交流活動。以“研究不同物質的吸熱和散熱性能”為例,點燃酒精燈并同時對等質量的水和油加熱6分鐘,記錄加熱時兩種液體的溫度變化情況并展開交流,學生在交流中就提到“同時加熱,油的升溫速度比水快”,追問“這能說明什么?”由此而讓學生知道“油和水的吸熱性能不同”。實驗中應多引導學生展開交流,通過交流而豐富學生的體驗,促進其知識構建。
三、緊扣生活,展開實踐
科學探究并不限于課堂,相反,科學探究提倡應將課堂向課外延伸,要讓學生融入到廣闊的生活中,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提倡實踐活動,就是要切實結合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展開探究活動,讓學生能將課堂中所學的知識進行應用,培養(yǎng)其實踐能力。如“熱空氣和冷空氣”的學習后,引導學生課后制作一個“熱氣球”,學生課后展開了實驗,有的學生在父母的幫助下,還了解了孔明燈,制作了孔明燈,通過活動更好地了解了熱空氣上升的原理。
小學階段的學生喜歡玩,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分析教學、分析學生,切實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而應對學生展開課后探究,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加喜歡科學學科。如“空氣的性質”中對“壓縮空氣的力量”的學習后,引導學生課后制作“空氣槍”,學生就很感興趣,也制作出了各種的空氣槍,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空氣壓縮后的力量。當然,在制作空氣槍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注意安全。又如“我們周圍的空氣”的單元學習后,引導學生在小區(qū)或社區(qū)內(nèi)對空氣污染情況進行調查,調查中找三面干凈的小鏡子在其中間涂上相同面積的凡士林,然后放到小區(qū)或社區(qū)的不同地方,幾天后比較鏡子上黏的灰塵多少,分析空氣質量污染情況。如此,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讓學生學會愛護環(huán)境。
以科學探究的方式組織學生展開學習,不僅要求學生能主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還要在此基礎上通過和同伴合作制定計劃、觀察并完成實驗等,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是主動動手、動腦、親自實踐,知識內(nèi)化形成,而非被動接受,其科學思維、能力將得到較好地培養(yǎng)。同時,結合課堂教學而向生活拓展,引導學生展開實踐,這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也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馮樹豐.探究教學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0):65
[2]王詩巧.小學科學教學中的STEM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41):170
[3]曹小勇.生活資源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江西教育,2018(09):89
(鹽城市大豐區(qū)南翔實驗小學,江蘇鹽城2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