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視書畫文化的朝代,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布衣白丁都喜書畫收藏與創(chuàng)作。宋后期遭“靖康之變”,北存金,宋室南渡,于杭州建都,史稱南宋。南宋文人善畫江南山水,常借山水之名表現(xiàn)自然的偉大、感嘆人的渺小。細觀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又多表現(xiàn)出南宋人在國破家亡后的反思,傳達出屬于他們獨有的謙卑自牧的生存方式。南宋時期的山水畫因其特殊的歷史原因而極具研究價值?!断角暹h圖》是繪畫史中夏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其繪畫風格的完美體現(xiàn)?!扒濉币庵盖宄撼蚊鳎斑h”則飽含靜觀之態(tài)??侦`的意境,大片的留白背后寓意著屬于南宋獨有的“理欲圓融”的美學思想。。
關(guān)鍵詞:理欲圓融;夏圭;溪山清遠圖;南宋
中國繪畫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兩個朝代,一為唐,二為宋。唐代是我國歷史上各方面都趨于鼎盛的朝代,文化發(fā)展亦不例外,在繪畫領(lǐng)域尤以人物畫見長,這一時期畫作中的人物大都著色艷麗,體現(xiàn)出唐代的興盛與繁華。而宋代人則善畫山水,并將山水畫創(chuàng)作推向頂峰。在宋人看來,大自然是無窮的,人只是山水之間的一個過客,因此蘇東坡吟道“渺滄海之一粟”。宋代畫家喜用水墨表現(xiàn)畫面,較唐朝的艷麗色彩顯得更加沉穩(wěn)、柔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被后人稱之為“馬一角,夏半邊”的馬遠和夏圭的繪畫作品,這兩人的畫作成為了南宋院體山水的標志樣式。《溪山清遠圖》是夏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其繪畫風格的完美體現(xiàn),“清”意指清澈澄明,而“遠”則飽含靜觀之態(tài)??侦`的意境、大片的留白背后寓意著屬于南宋獨有的“理欲圓融”的美學思想。
一、《溪山清遠圖》賞鑒
《溪山清遠圖》是夏圭創(chuàng)作于南宋時期的紙本墨色長卷作品,由十張紙連接而成,縱46.5cm,橫889.1cm,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畫面主要描繪錢塘江畔、西湖岸邊的景色。
(一)《溪山清遠圖》上的題畫詩
題畫詩在中國美術(shù)史上是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形式。但南宋《溪山清遠圖》的題詩位置,一直頗受后世爭議,很多人認為他破壞了作品的整體畫面感,因為這一時期的畫多追求空靈的意境,留白的部分非常重要。
“丁亥仲春月御題”,即1767年春皇帝為《溪山清遠圖》題詩,而這位題詩者正是清代的乾隆皇帝。“焦墨皴有古風”表明畫面中近景的石頭用的是焦墨,“皴”是淡淡的沒有水分的干筆去皴,這是講繪畫的技法,而“古風”則是表達畫面古雅的意境。
“夏家之法撫吟中”,乾隆皇帝在這里用詞非常謹慎,因為這幅畫在過去流傳的過程中曾被破壞而沒有留名,但是用了夏圭的作畫方法,故用“夏家”?!跋募摇敝甘芟墓绠嫹ㄓ绊懙囊恍┊嫾遥聪墓绠嬇??!皳嵋髦小?,撫是撫摸,吟是吟詩,是說這幅畫的意境太美了,以至于他一邊吟詩,一邊欣賞。
“神情自是清而遠”,美是美在一種神情,一種精神狀態(tài),沒有著色,則顯得清和淡。
“骨骼兼繞秀且雄”,“骨骼”是一幅畫的本質(zhì)部分,“兼繞秀且雄”,秀氣與雄壯,看似矛盾,但也是最難得的地方。在乾隆皇帝看來,生命真正的美是兼具兩者,太“秀”顯得柔弱,太“雄”又有些粗魯,所以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陰陽平衡。
“僧寺幾區(qū)心與凈”,畫面中的和尚和廟宇即“僧寺”,這些空門錯落于山水之間,讓畫外之人恍惚遠離世俗,心底得到片刻寧靜。因為乾隆皇帝是信佛之人,因此對這種意境格外欣賞。
“客帆千里目難窮”,視線可及的錢塘江面滿是揚帆起航的客船,一時竟無法看盡,由近及遠逐漸變成一個點,道出了“溪山清遠”的本質(zhì),唯有心靜才能領(lǐng)略到無窮無盡的風景。
“漫嫌割截失名氏”,道出了乾隆皇帝心中的遺憾,這么好的畫作竟被截斷了一部分,沒有了作者的名氏,讓后世空留遺憾。
“慘淡經(jīng)營孰解同”,最后一句是對作者的高度贊美,贊揚其對這一劃時代繪畫作品的精雕細琢,仿佛畫盡了自己的一生。
(二)畫面內(nèi)容
中國畫中,軸和卷是兩個最主要的形式。軸為豎式,以畫山、靜物為主;卷畫水、河流等,多蘊含時間元素,可使作品的故事性得以延續(xù)。類似于小品和長卷的區(qū)別。小品是一時感受,而長卷更多地是事后的一段回憶,像一部電影,也像一個人的一生,跌宕起伏、亙古綿長。
《溪山清遠圖》第一卷(如圖1)中最值得考究的是畫面遠處淡煙繚繞的山村風景,畫家用淡墨和清墨表現(xiàn)云煙的聚合,構(gòu)成了風景中最悠遠的意境。溪流緩緩淌過,水邊的沙洲搭了一個便捷竹橋,橋面很窄,橋體只用了三根竹子搭建,為了其穩(wěn)定性還特意畫上扶手。這里小橋的作用和文人畫中喝茶觀景的庭軒有所不同,它在此畫中更多地是起到溝通兩岸村莊的作用,可以看出南宋時期山村風景之下村民間的融洽關(guān)系。此外畫家還用了很多墨染的筆法,比如村口的石頭,用飽含濃墨的畫筆進行渲染,水量較多而使畫面顯得柔和,讓人有輕松的直觀感受,而干筆皴法則會讓人有些許沉重。北宋時期干筆皴法運用較多,到了南宋之后,水墨渲染的畫作更為常見。
第二卷(如圖2)中出現(xiàn)的長橋與先前出現(xiàn)的便橋有所不同,這是一個觀景橋,橋的上面搭建了一個“軒”,在中國建筑中“軒”是沒有墻的,其視野非常開闊,而這一段的景也是最美妙的,兩邊的江面一覽無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依稀可見的船家、高聲暢談的文人都成為別樣的景致。全卷布局疏密有序,前段畫面出現(xiàn)了大片的留白,給人以空靈之感,此時畫面中出現(xiàn)的懸崖峭壁就好似華彩樂章中的一記重音,恰到好處,那如刀劈斧砍的石壁讓人不由聯(lián)想到蘇軾“赤壁賦”中斷案千尺的赤壁。畫家還運用對比的手法,通過手抱琵琶的歌姬和遠遠駛來的三艘客船,來襯托兩岸青山的雄偉料峭。山頂和石壁間的林木也各生姿態(tài),有的昂首問天,無謂風雨,有的夾縫求生,默默無聞,后者就像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人一樣,苦苦隱忍,逆境中艱難生長。
最后一卷(如圖3)中,古老的廟宇在山林中依稀可見,幾乎與周圍美妙的景致渾然一體。寺廟本就是安靜心靈的歸宿,在這空靈幽靜的山野里,偶爾幾聲清脆的鳥鳴,更給人一種慰藉。廟宇后面若隱若現(xiàn)的遠山,前面小橋下潺潺地流水,手持竹杖悠悠走過的文人,擔著貨物蹣跚而上的普通百姓,都在畫家寥寥數(shù)筆的勾勒下各顯神韻。沙洲旁邊的長帆在船的桅桿上輕輕飄揚,船的結(jié)構(gòu)工整,近處的船和遠處的船各具層次,船上面的兩個船家一個撒網(wǎng),一個劃船,這頗具生活氣息的畫面,不由讓人聯(lián)想到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隨著畫面的推進,又慢慢從人物之景過渡到自然之景,山腳下用濃墨渲染的大片松林,仿佛在微風中輕輕舞動著細如牛毛的針葉,時而沙沙作響,時而泛起微微“波浪”,置身其中,不覺傳來一股清涼之感。遠景漸漸模糊,或為畫家有意而為,留給世人自己去想象,去用心體會,描繪心中屬于自己的未盡之景。南宋人正是在這種至靜之景中思考人生,透視生命。
三、南宋“理欲圓融”的美學思想
“理”有本體、本源、規(guī)律等含義,既指自然物理,又指生物之義理、人間之道理?!坝痹诠磐駚硪恢焙杏x?!疤炖砣擞L相對”“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表面看來,這些論述都有壓制人欲乃至鉗制人性的傾向,實質(zhì)卻并非是絕對地否定人欲。只要澄汰私欲,使信禮恢復自身光明,理欲便可以圓融。南宋時期的美學思想是以仁者情懷、本體體認和踐履功夫為主體構(gòu)架,以體驗感悟、心靜之樂和氣象風貌為特征的多重因素交織的立體系統(tǒng)。它以“誠”為基礎(chǔ),“仁”為核心,以“樂”為目標,這和南宋的政治、軍事和文化背景是分不開的。南宋不同于北宋,國土已經(jīng)不再統(tǒng)一,軍事及政治上沒有建樹,但是卻存在了100多年,甚至把比它強盛的“金”給拖垮了,這是屬于南宋的獨特成熟文化,也許柔弱勝剛強,這也是南宋人謙卑自牧的生存方式。南宋人懂得反思和平和,知道如何在亂世之中求生存,雖然沒有豐功偉績但是創(chuàng)造了最好的文化,留下了最好的繪畫和建筑。南宋人懂得另辟蹊徑,不斷透視生命的本質(zhì),尋找內(nèi)心的共鳴。
南宋美學崇尚“淡遠為高”。藝術(shù)承擔著“格物致知”的任務(wù),其目的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平欲,不是為了審美,而是為了至善,這與“中和”詩教是一脈相承的?!断角暹h圖》中段出現(xiàn)的乾隆皇帝70歲時的提詩“骨骼兼繞秀且雄,僧寺幾區(qū)心與凈,客帆千里目難窮”看似是在評畫,實則是借畫喻人,即通過此畫所傳達出的特點,來比喻人內(nèi)秀、雄厚、心凈的品格。屬于南宋時期獨有的圓融平和,秀且雄可看作理且欲,“秀”對“理”,即麗而不俗,客觀而有規(guī)律;“雄”對“欲”,即強而有力又充滿希望。南宋人懂得兩者兼?zhèn)涞牡览?,亂世之中,南宋人國破家亡,盛世繁華難以實現(xiàn),興國安邦也只是奢望,但是南宋人內(nèi)心的豐足是不可動搖的。“偏安江南”“偏”是國土不再統(tǒng)一,只能匯聚南方,但也可以繪畫最美的江南山水,創(chuàng)造最好的江南詩詞和最妙的江南建筑?!鞍病眲t是安定,不僅是南宋時期南方環(huán)境的安定,還意指南宋人內(nèi)心的安定,繼而達到心與凈的境界,懂得沉淀平和過后,最終實現(xiàn)“目難窮”。
“存天理,滅人欲”這一表達簡單且比較極端的理學范疇歷來爭議較多。它似乎透露出對感性生命的否定,將情感和欲望置于天理的對立面,但朱子卻說理欲是可以圓融的。顯然,后者被南宋畫家運用的恰到好處,品讀夏圭的《溪山清遠圖》不僅僅是在講山水,還是在傳達人在山水之間如何找到自己的哲思。風景中最本質(zhì)的東西是信仰,是存在于山水之間的我們的內(nèi)心?!靶械剿F處,坐看云起時”,把整個長卷拉開以后發(fā)現(xiàn)它的視平線比較低矮,畫面上方基本都是大量的留白,峭壁遠處只有三艘客帆緩緩而來,江面一覽無遺,沒有再做其他的任何處理,這大片的留白是夏圭繪畫的獨特方法,他的意圖就是要空靈。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多并不一定是美,有時候少即美。所以,夏圭的溪山清遠,特別強調(diào)清遠,他其實是在強調(diào)“少”這樣的美。畫面中的樹均采用了“托枝畫法”即樹木的樹枝從下往上畫且拖得很長,水邊的樹枝甚至已經(jīng)拖到了水下,樹木形態(tài)與北宋不同。北宋時期文人畫的樹木都是描繪山中的樹,為了汲取陽光都是筆直向上生長;南宋繪畫的江南水鄉(xiāng)的樹木,喜水,樹枝都是橫著生長。樹木的生長環(huán)境不同,在技法和形態(tài)上均有所區(qū)別,如同兩個時期的人北宋人蒼健、銳利;南宋人則平和、圓融?!断角暹h圖》是夏圭經(jīng)過反思和回憶完成的一幅長卷,其實是反映當下的境遇,內(nèi)心不能想要得太多。欲應(yīng)該被適當克制,“理欲圓融”才是最好的生活狀態(tài)。
四、結(jié)語
如果說唐朝是一個英姿勃發(fā)的青年,一往無前地追求生命的高度,那么南宋則更像是歷經(jīng)磨礪的中年,在歷史的洗禮后偏安一隅,默默地探尋著生命的厚度。南宋畫家也在謙卑自牧的生活態(tài)度下形成了“理欲圓融”的美學思想?!断角暹h圖》正是在這一美學思想的熏陶下創(chuàng)作的一幅鴻篇巨制。夏圭以其特有的蒼勁有力的水墨畫法向我們展示了南宋時期江南山水的秀雅之姿、端莊之態(tài)。在令世人驚嘆的畫作背后,我們感受到的是作者平和的心境。南宋雖然在眾多歷史朝代中沒有留下太多的政治建樹,但千年以后,繁華落盡,他卻為后人留下了最細膩的書畫文化,找到他新的歷史價值,也為后世留下屬于南宋特有的美學思想。
參考文獻:
[1]張眠溪.《溪山清遠圖》考析[J].中國書畫,2014(3):48-74.
[2]周膺,吳晶.南宋美學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孟建華.虛實在山水畫《溪山清遠》中的作用[J].藝苑,2009(5):62-64.
作者簡介:房倩,廣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