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莎
摘 要:在經濟飛速發(fā)展的當代,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時,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斷增長,閱讀成為了豐富人們精神生活、提高人們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閱讀離不開鑒賞,文學作品鑒賞作為一種高層次的文學審美活動,對讀者的閱讀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如何進行文學作品的鑒賞性閱讀,充分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是文章探究的重點。
關鍵詞:文學作品;鑒賞性閱讀;實施步驟
文學作品的鑒賞性閱讀,離不開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深度挖掘,從人物、景觀和事件的具體描寫中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訴求,這個過程也是審美的過程。筆者認為,進行文學作品鑒賞性閱讀可采取以下步驟:
一、感知語言
語感是每個人對于語言的分析領會能力,也是讀者在進行文學作品鑒賞時的重要能力和基本條件。對于語感敏銳的人而言,“新綠”不僅代表著生機,也象征著希望、活力,甚至可以與少年的氣概等進行聯(lián)系,“梧桐葉落”也不僅代表著秋風蕭瑟,還伴有寂寥、相思等無盡的文學意味。作為讀者對語言的感知活動,語感的培養(yǎng)需要讀者進行大量的閱讀和長期的語言訓練,如此才能形成帶有濃重經驗色彩的語言識別與感知能力。作為承載作者思想與意境的媒介,語言需要被讀者深度挖掘,增加其對語言的感知程度與經驗判斷,才能為讀者的文學作品鑒賞提供一個最為基礎的支撐點,以滿足讀者的閱讀所需。在進行文學作品鑒賞時,第一步便是初讀文章,依靠語言作為媒介,讀者根據自身的語言理解感知來刺激想象,從而完成文學作品鑒賞的第一步。
二、展開想象
在結合語感初讀文章后,讀者在自己內心中對文學作品的景象描述、人物特征描寫與心理活動和作者的意境表達等都有自己較淺層次的感知。文學作品鑒賞對讀者的關聯(lián)想象與意象判斷都有著較高的要求,讀者自身需要具備美學觀念,依靠自身的審美與生活經歷在腦海中具現(xiàn)出文學作品的意境及藝術形象,以想象獲得美感。文學作品的個體往往能夠指代多種意象,有著高度的概括性與抽象性,讀者的文學作品鑒賞必須依托于自身的美學想象,以自身的語言感知能力所體會到的文學意象為基礎,激發(fā)自身的文學想象空間,以自身的文學功底和鑒賞能力結合審美與生活經驗對文學作品中的抽象形象進行細致的描繪,從而構想出符合作者描述與自身理解認知的人物或景觀描繪,依托于自身想象體會文學作品作者的情感意境表達,或對個人、景觀或細致或宏偉的描述,體味文學作品自身鮮明的文學色彩和風格。例如《蜀道難》中“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B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盡管很多讀者未曾去過蜀地,但從作者的浪漫主義寫作中,可以借助詩詞意象在腦海中更加形象地想象出蜀道的崢嶸、崎嶇、艱險與磅礴。黃鶴的飛行高度遠遠低于蜀道之高峻,善攀爬的猿類也對蜀道之難行一籌莫展,其蜀道之景色雖美,但仍凸顯出其“險”。在這個對文學作品的想象體驗階段,需要讀者依靠其自身的文學通感能力,將自身的各種感覺器官結合心理因素,相互溝通形成具體映像。例如某文學作品只對某一人物的體型特征有具體描寫,其他特征都是模糊處理,那么讀者會下意識運用通感,從自身的認知范圍中尋找一個可以與文學作品描述反映相近的個人進行整體代入。在后面的文學閱讀中,作者并沒提到的個人特征也會被讀者的認知代入進行豐富,讀者在自主豐富人物形象時,可以使想象更加貼近文學作品的具體描述與表達,從而加深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對進一步的文學作品鑒賞有著重要的助力作用。例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雖然只有荷花與蓮葉的色彩描述,但不妨讀者將文學作品中描述的視覺映像與聽覺、味覺映像進行主觀上的認知轉移,在讀者感受蓮、荷的碧、紅的鮮艷色彩時,還可以感受蓮葉在微風中晃動拍打的聲音,結合荷花的清香之氣,在腦海中具現(xiàn)出西湖的夏日之景,從而對西湖之景有較深的認知。體驗階段的想象較大程度依靠讀者的豐富經驗與生活閱歷,讀者需借助想象來溝通感性與理性之間的認知,將文學作品鑒賞中處于感性階段的抽象虛擬映像借助理性認知具現(xiàn)成為具體的藝術形象,使其更加生動形象,便于理解感知。
三、品讀作品
文學作品鑒賞離不開對其內容結構進行反復細致的揣摩,讀者在細讀精讀的基礎上,進行文學作品的深入體驗,用來識別文意。文學作品的真正意蘊是其創(chuàng)作的核心表達,也是讀者需在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表達訴求中進行方向正確的文學鑒賞,以保證不以錯誤角度解讀作者用意和情感表達。此階段需要讀者進行較深層級的情感代入,假設自己是文學作品中描繪的某一人物,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文學作品所描繪的大背景大框架下進行生活,與作者的情感訴求處于同一層面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同呼吸,共命運,深刻體會作者筆下的人物在描繪背景中的喜怒哀樂,從而體會作者的愛憎情感,激起自身的情感共鳴,以便能夠切身體會文學作品中的各種人物描寫手法與其藝術效果。例如在鑒賞《將進酒》時,讀者若想深層次把握作者內涵,首先需要對作者創(chuàng)作時期的個人感受、時代背景和所處階段進行詳解了解。在此作創(chuàng)作之前,李白剛滿賜金放還八年,當初的肆意縱歌,放浪形骸已成為過去,在酒精作用下回憶起當年“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看似豪放不羈,實則一身落寞,進而創(chuàng)作出了《將進酒》這傳世佳作,李白在知天命之年直抒悲傷感嘆,借豪情訴悲情。若讀者能在鑒賞時設身處地感受李白本是才華橫溢、豪放不羈,想在官場中大展身手,卻因不愿做太宗的取悅工具而夢想破滅,大好年華消逝,在自身半百之際,回望過去,卻一無所獲的悲情落寞之感,再進行鑒賞《將進酒》時,便會感同身受,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理解作者借助文學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訴求。例如《三國演義》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刻畫便尤為生動,大多數(shù)讀者對其的認識始于許子將之言,奸雄之名被強行冠予,但若讀者將自身代入曹操所處的環(huán)境下,試問還有什么能夠比曹操所為更能有利自身。曹操的性格多變,從早期洛陽刺董卓到挾天子令諸侯再到最后于許昌的溘然長逝,每個階段都有其自身的性格特點,與劉備所代表的仁,諸葛亮、司馬懿和周瑜等所代表的智不同,曹操的人物形象可以說是最難把控的,雖被稱為“漢賊”,但并不為奸臣,其手下仍有諸多有能的文臣武將,勠力同心輔佐曹操直至曹氏稱帝。整本《三國演義》都有將蜀正面化、魏反面化的趨勢,但最后智、勇、仁具備的蜀卻敗給了魏,讀者若不將其代入魏的視角從宏觀層面進行三國趨勢分析,則很容易被作者“蜀”化,從而停留在“看故事”的鑒賞階段,而沒有對三國背后反映出的歷史趨勢和作者思想與其時代的矛盾性進行深度思考,割裂本應與文學具有同一性關聯(lián)的歷史理性,從而形成片面的文學鑒賞。這便是鑒賞者對形象認知的補充過程,即逐步代入從而深入思考作者人物或事件構造的意義所在,更深層次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表達。
四、領會情感
文學鑒賞的對象是文學作品所表達出的生動藝術形象。讀者在進行文學作品鑒賞時,既要情感跟隨文學作品所表達的形象代入展開而起伏,也要保持一種宏觀把握的姿態(tài),根據自身的經驗與情感來解讀文學作品,豐富充實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與情感表達,以切合自身的情感訴求來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從審美的角度來審視文學作品,通過逐步解讀鑒賞的過程來達到與作者和文學作品的思想相通、情感共鳴的目的。但共鳴需要讀者達到較高層次,與文學作品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同一層面進行感應與交流,以對文學作品的思想與內容的獲得感與切身感受來實現(xiàn)審美愉悅。思想共鳴引起的情感交融則是較高層次的文學鑒賞,這也是文學作品鑒賞的目的所在。
總而言之,文學作品的鑒賞性閱讀對讀者的文學素養(yǎng)提高有著促進作用,需要讀者在初讀、細讀、精讀的過程中對文學作品的各種意境表達有著自身的文學解讀,通過代入體驗來獲得更深層次的思想感悟,從而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和文學作品鑒賞水平。
參考文獻:
[1]張樹苗,陳林,曾毅.多元文化視角下的外國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研究:以中學語文為例[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9(8):44-48.
[2]趙生飛.英美文學作品閱讀與鑒賞策略探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7):145-146.
[3]梁全德,丁向陽.在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滲透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江蘇教育研究,2019(18):40-43.
[4]羅錦霞.高職生外國文學經典作品閱讀現(xiàn)狀調查及推廣策略探究[J].海外英語,2019(11):195-196.
作者單位: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晉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