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景生
一個民族的德育教育水平是經濟發(fā)展的基礎,現(xiàn)如今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是繼承和發(fā)揚我國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有效手段。在本文中筆者將根據(jù)初中德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強調德育教育意義的同時探究德育教育策略。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育人為本,德育當先。關于學生的德育教育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根據(jù)黨的十七大報告分析來看,黨中央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建設和核心素養(yǎng)提升十分關注。青少年正處于身體發(fā)育的黃金時期,思想品德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這就意味著教師要加強學生的道德法治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習性。大部分初中生都處于青春期中的叛逆期,盡管他們習慣于反抗家長與教師的一切教育活動,但是他們思想是單純的,對于學習是熱愛的,對未來發(fā)展充滿幻想。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時期的特征,調整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找尋真正的自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1 要從治國方略高度認識德育對學生的重要性
青少年的精神面貌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未來。部分教師對初中德育教學工作的認知很膚淺,認為德育教學工作是可有可無的,甚至認為德育教學根本不需要這么多的課時,應當對課程設計有所調整減少德育教學的課時。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塑造孩子的心靈就是塑造我們未來的民族之魂,教師應該將德育教學放到學校教育的首位,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公共場所,更是學生學會做人了解道德法治的渠道。
教師要在思想上認識德育教學的重要性,盡管德育教學耗時較長,需要學生和教師雙方的耐心配合,教師仍然要扛起德育教學的大旗,迎難而上克服困難。德育教學任務艱巨性體現(xiàn)在學生和教師的不理解,學生因為年齡較小,對于教師任何的教學活動和建議都存在抵抗心理,而部分教師認為德育教學課時應該適當調整。德育教學任務還具備長期性的特點,德育教學是需要伴隨學生一生的,短時間的德育教學效果微弱甚至看不到任何效果,學生思想品德建設的過程是漫長的,這需要教師的理解和耐心。德育教學任務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是教師需要克服的兩大難題,教師只有內心深處真正意識到德育教學的重要性才能將德育教學進行的有聲有色,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才得以實現(xiàn)。
2 全面了解學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礎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教師要做到深入了解學生突破學生的心理防線,今后的德育教學工作才能順利開展。部分教師師生地位差距觀念根深蒂固,認為教師不能與學生成為朋友因為教師與學生存在地位差距。這種錯誤的認知指導下的德育教學自然效果較差,本就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因為逆反心理的作用會抗拒教師的德育教學活動。
教師要明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盡管課程設計等準備工作是教師完成的,課程節(jié)奏也是掌握在教師手中,但是這些都是教師為了更好的服務指導學生做的鋪墊。教師與學生之間本來并不存在距離,之所以產生了距離是學生對教師的恐懼以及教師對學生的不尊重。教師要學會尊重學生才能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恐懼,學生對教師不再恐懼那么自然就會選擇親近教師,與教師成為朋友,為教師今后的德育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師要嘗試全方面了解學生,只有對學生思想有所了解才能制定有效的教學計劃,而不是盲目地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要善于利用課前準備的零碎時間,在課前準備時間要離開講臺放低姿態(tài)與學生零距離接觸,詢問學生的近期學習狀況,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常授課過程中,學生對授課中的教師天然的有一種敬畏感,因此對待教師有所心理防御。而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還沒有進入學生這一角色,對教師的防范意思較為薄弱正是教師突破學生心理防線接近學生的良好時機,教師要抓住機會深入了解學生。
教師可以采取家庭走訪,開展合作學習通過小組評價來客觀公正的獲取學生的信息。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影響較大,部分學生父母自身思想道德層次較低,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里耳濡目染自然也就容易做錯事,教師要通過實地調查走訪的方式確定學生生活學習的客觀因素,并采取適當?shù)拇胧椭鷮W生改善學習生活環(huán)境。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學生學習生活的更美好,從學生家長出獲取的信息與教師接觸學生獲取的信息肯定有所差異,綜合所有信息利于教師對學生的教學定位,制定更具個性化的德育教學方案,更高效率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也可以通過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生對學生的了解不同于教師與學生家人的角度,他們對待同學看待事物的角度雖然比較稚嫩,但是往往最能反映問題。教師可以在每個學習互助小組中選擇一名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擔任組長,通過與小組組長的聯(lián)系簡化任務深入了解學生。每個小組的組長勢必對小組內成員負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頻次明顯高于教師與學生,教師通過加強與學習互助小組組長交流的方式達到以點破面的教學效果。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學習也會增強其集體榮譽感,對于思想道德法治建設有促進作用,通過小組活動學習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師通過一系列策略手段獲取學生的基本信息,針對每個學生建立檔案,通過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應某個學生時采取針對性教學策略。完善學生個人信息,幫助學生建立健全思想道德法治體系是教師的責任與義務,盡管過程復雜耗時較長,教師應該持之以恒,為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人才。
3 著眼學校與學生的實際開展德育教學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需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德育教學也不例外。給學生做德育工作需要“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不能只是單純的說教而不結合實際生活。教師要聯(lián)系實際生活,結合社會時事熱點讓學生通過身邊生活來了解學習道德法治內容。
教師要關心每個同學,對生病或者家庭苦難的學生“特殊照顧”,關心照顧學生的時候,組織學生集體送溫暖,增進學生之間的同學情誼。教師要盡可能的將德育工作做到實處,建立完善德育評價機制,鼓勵學生及時反饋,對于學生反映的問題及時處理。教師在緊跟時代熱點的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沒有國就沒有家,每個中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愛護這個祖國,國家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教師可以舉辦歌頌紅色經典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感悟加過情懷,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周末的時間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帶領學生領略抗日英雄的風采,感悟抗日戰(zhàn)爭的殘酷激發(fā)學生熱愛和平。教師通過向學生介紹文物來了解前輩先烈的光榮事跡與艱苦生活,讓學生了解體會當前生活條件的艱苦,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教師還可以通過舉報辯論會的方式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思想道德層面的較量,教師利用合作學習模式分成的小組,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辯論,議題可以從時事熱點中選擇也可以選擇教科書中的經典案例。辯論的結果不重要,教師要注重辯論的過程,學生小組的發(fā)言是經過組內討論的,每個小組不同主張的背后是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碰撞。每個學生每個小組的觀點與看法沒有對錯之分,教師要平等看待不能夾雜教師的個人偏見,教師要適當給予學生辯論的自由也要把控辯論的節(jié)奏,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教學成果的最大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提高了其合作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每一次學生與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都可能會啟發(fā)某個學生或者某部分學生,辯論過程的意義大于結果。德育教學立足于實際生活,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具體體現(xiàn)在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時要緊密結合實際生活。
教師不僅是人類知識文明的傳播者,更是學生的人生領路人。每個學生在人生道路上都會迷茫和失望,而教師所提供的德育教育是學生度過艱難時期最好的陪伴。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學生會不由自主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中思想道德意識就會受到教師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
(作者單位: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黃略鎮(zhèn)南亭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