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喬生
今天,紹興文理學院魯迅研究院正式成立了,可喜可賀!研究院舉辦的第一場學術活動,以“魯迅與孔子”為題,讓我們得以在魯迅的故鄉(xiāng)緬懷中國文化史上的兩位圣人,一位是中國古代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一位是新文化運動的杰出代表、新文學大師。
在快要過完的2019年,為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我所在的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舉辦了一些紀念活動,包括“在歷史與文學之間”學術研討會,“五四現(xiàn)場”“國民:1919”“中國的文藝復興:新文化八大家”等展覽,這些活動無不彰顯了這樣的事實:一百年前在北大紅樓、天安門東交民巷和趙家樓等地集會的學生們,讀過陳獨秀、胡適的文學革命、思想革命的宣言,領會過《狂人日記》里“吃人”的徹悟之語,聽到過“救救孩子”的振聾發(fā)聵的吶喊,受到過新文化先賢的教誨,并在愛國運動中直接得到先賢們的有力支持。有鑒于此,我從新文化運動杰出人物中挑出八位,稱為“新文化八大家”,重點介紹給大家,他們是:蔡元培、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周作人、錢玄同和劉半農。
“新文化八大家”中,有四位與紹興有密切的關系,蔡元培、周氏兄弟在紹興出生和長大,籍貫吳興(湖州)的錢玄同曾在紹興生活和讀書。此外,1919年5月4日當天,走在學生隊伍前列,為學生運動起草宣言的是紹興籍的北京大學外文系學生羅家倫。
紹興是一座產(chǎn)生了新文化運動英杰的城市,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單就儒學而言,陽明洞、天泉橋、蕺山書院等,見證了儒家學術傳統(tǒng)的豐富和發(fā)展。在紹興思考傳統(tǒng)文化和新文化之間的關系,會給我們帶來多方面的啟示。因此,今天,將兩位圣人在此相提并論,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一百年前,1919年12月,魯迅從北京回到紹興,賣掉舊宅,處理贅物,舉家搬往北京,離開了這個他和孔乙己、魏連殳、呂緯甫等生于斯長于斯的“魯鎮(zhèn)”。這是他最后一次回故鄉(xiāng),此后再也沒有回來。當時從紹興到北京,先走水路,或到上海,從上海坐海船到天津,換鐵路到京;或到南京,從南京乘坐津浦路火車到天津換車。1919年魯迅舉家北遷,乘坐的是火車。
但在孔子時代,這條路走起來多么艱辛,人們不難想象。
魯迅時常往來于紹興和北京,多次在這條路上奔波。今天這條鐵路旁邊又添加了京滬高鐵,更加快捷。但在魯迅時代,這條路并不平坦。如1913年(民國二年)夏,他回鄉(xiāng)省親,一路險象環(huán)生。到天津,客?!笆乘藿詯骸保诙燔囘^黃河,有十幾個兒童拿石頭砸人,一位旅客被擊中額頭,血大出,造成一個多小時的混亂。當天夜里列車??績贾?,駐守當?shù)氐霓p子兵不時在車窗外窺探,有四五個士兵登車搜尋,叫起臥鋪車的乘客,其中有一個還把魯迅攜帶的網(wǎng)籃拎起來掂量一番。到明光,一位車役仆倒于地,被車輪碾斷了小腿和腳趾。到滁州,大雨一陣,至浦口又遇大雨,乘小輪舟渡過長江,行李衣服盡濕,晚上住在一家叫“第一樓”的旅館,魯迅的評價是“不甚善”。魯迅一路所見,是客店的粗陋,路人的惡意,駐軍士兵的騷擾,大雨中渡江的狼狽。
在這條路上,魯迅不會不想到孔子。他思考一路亂象的根源時,很可能會憂傷憤怨,感嘆圣人的教導已經(jīng)失去了效力。
在這條路上,魯迅不會不想到孔子,因為他從小閱讀儒家經(jīng)典:“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彼麨闇蕚淇婆e考試,必須閱讀這位古代圣人的書籍,作文必須用《論語》章句進行發(fā)揮。他參加的一次縣考,成績不佳,還傷了身體,給他留下不快的記憶。他后來還留心過歷代孔子畫像,特別是刻在漢朝墓石上的孔子見老子的畫像。他的小說《出關》,就演繹了這幅畫像講述的故事。
在這條路上,魯迅不會不想到孔子,因為他在教育部任職的一項工作是參加每年的祭孔大典,根據(jù)憲法的規(guī)定,中華民國的國民教育“以孔于思想為修身大本”。袁世凱總統(tǒng)執(zhí)政時,為祭孔大典做了古怪的祭服,包括魯迅在內的值祭官必須穿起來。
在這條路上,魯迅不會不想到孔子,正像我們現(xiàn)在走這條路都會想到。因為這條路上有一站曲阜。
魯迅沒有在孔子的家鄉(xiāng)停留過,但他曾經(jīng)在文章中議論過孔子的學說,尤其批評過尊孔者對孔子學說的曲解和濫用一一然而,吊詭的是,有人卻把魯迅稱為“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
去年,也是在這條路上,在曲阜,我發(fā)現(xiàn)了古今兩位圣人的結合點。曲阜既有孔子的故居——“宅即魯王宮”,也有近年剛剛建成的孔子博物館;還有一座中國教師博物館,即將在曲阜師范大學建成。在古往今來的眾多教師中,孔子當然是最重要的一位。博物館設立“名師堂”,介紹歷代著名教師,其中就有魯迅。魯迅是一位資深教師,他從日本留學回來,第一個工作就是在師范學堂教書,后來做過中學的教務長、師范學校的校長、大學的講師和教授,還做過十四年中央政府教育部職員,擔任過社會教育司第二、第一科科長、僉事。作為教師的魯迅,做的工作與孔子做的工作性質相近——現(xiàn)在稱作文化思想教育工作。
當列車行駛在津浦路上,特別是路過孔子故鄉(xiāng)時,魯迅想到孔子,還可能想起自己與孔子一樣罹患的胃病,那是苦讀圣賢書、掙取功名留下的病根。當年,為了提前到考場住下等待第二天的考試,魯迅剛吃過晚飯就急急趕路,因積食和消化不良得了胃病。路過孔子的家鄉(xiāng),他聯(lián)想到兩千年前的先賢為了推行自己的禮樂理想,坐著牛車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的景象,推斷出因車輪顛簸,糧食粗糙,孔圣人得了胃下垂,為緩解疼痛,只好每飯“不撤姜食”,而且“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魯迅不僅對孔子的胃病感同身受,還在姓氏上與孔子的家鄉(xiāng)有一層因緣。魯迅之“魯”,除了他的母親姓魯?shù)囊蛩赝?,還因為“周魯同國”,魯國是孔子家鄉(xiāng)所在地。晚年,他聽到政府尊孔的號召,在給外國朋友的信中調侃說:“在中國,也有人說要以孔子之道治國,從此就要變成周朝了罷,而我也忝列皇室了,真是做夢也未想到的幸運!”
魯迅雖然批評過孔子的學說,卻從來沒有辱罵過這位先賢。他批判的是那些將孔子當作敲門磚的統(tǒng)治者及其幫兇幫閑??鬃咏⒌奈幕瘜W術傳統(tǒng)仍然影響著魯迅時代中國人的生活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