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為“錯”說理

2020-07-02 05:37郜舒竹
教學月刊(小學版) 2020年17期
關鍵詞:同構小紅桃子

□ 郜舒竹

在某培訓機構的網絡課程中,看到一個一年級小學生的錯題講解。題目是:“小猴子說:我吃了3個桃子,還剩下4 個桃子,原來有多少個桃子?”學生的答案為:7-3=4(個)(如圖1)。

圖1 學生“錯”題

教師講解的大意是,這樣列式計算是錯誤的,正確答案應當是“3+4=7(個)”。此類“加減混淆”的現(xiàn)象在低年級學生中極其普遍,這是不同于教師預設的生成,不妨叫作“異樣生成”。如今的教學倡導“變教為學”,將以教師教的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改變?yōu)橐詫W生學習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主旨是“育人為本,活動中心,多樣生成”。育人為本是實施教學的指導思想,活動中心是踐行指導思想的途徑與方法,多樣生成是活動中心教學必然的結果。多樣生成自然包括異樣生成,教師在“變教為學”教學改革中面臨的一個挑戰(zhàn),就是如何面對異樣生成。

一、如何看待異樣生成

面對學生的異樣生成,教師如果采用“是非分明”的態(tài)度,將不同于標準答案的生成一律視為“錯誤”,歸因為學生“沒學好、不認真聽講”或“粗心、馬虎、不認真”,簡單地讓學生對照標準答案改錯,在學生面前表現(xiàn)出“憤怒+指責+厭惡”,那么帶給學生的自然是“恐懼+盲從+氣餒”的負面效應。

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不同于預設的異樣生成,是正常的,還是反常的?是好事情,還是壞事情?如果把異樣生成視為學生經過自主思考產生的獨特的、個性的想法,當然就是多樣的,符合育人為本、活動中心的教學主旨。因此面對異樣生成,包括錯誤,教師應當采取肯定和接納的態(tài)度,異樣生成可以成為研究學生思維規(guī)律的“數據(Data)”,進而成為教師的教學資源。這樣的教學研究至少應當包括“辨別、解釋、應用”三個方面的內容。

所謂“辨別”,就是需要回答“錯沒錯”的問題。錯沒錯的辨別標準,往往會以教科書或教學參考書、命題專家給出的標準答案為參照,簡言之就是以成人事先預設為標準,而這樣的標準明顯具有主觀性和局限性。學生的認知是復雜的過程,具有動態(tài)的過程性和多樣的差異性。錯誤的答案可能蘊含著合理的思維,錯誤的過程可能得到正確的結果,獨特的生成可能隱藏著創(chuàng)新的思維。因此,辨別錯誤應當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從學生的思維過程中尋找規(guī)律,尋找其合理成分。

在辨別的基礎上解釋學生的生成,指的是需要回答“為什么”的問題。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任何現(xiàn)象都有出現(xiàn)的原因。學生的生成是認知過程的結果,這個結果必然與認知過程中的某些規(guī)律相關。努力尋找并發(fā)現(xiàn)這樣的規(guī)律,為學生的生成找到原因,對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認知規(guī)律,提升教學水平,無疑是重要的。

有了相對準確的辨別和解釋,就可以應用生成開展學習活動的教學,讓學生的生成包括錯誤,成為教學資源。讓學生之間有機會交流、分享,讓學生有機會自我反思,讓學生能夠在反思、交流中自我評價、自我否定。應當相信:

·生成是創(chuàng)新

·生成必多樣

·生成是財富

二、“錯誤”的合理性

人的認知活動通常體現(xiàn)為三個方面:第一是對情境的感知;第二是在感知過程中頭腦中無意識的判斷;第三是符號表征。法國的格拉德·沃格諾德(Gérard Vergnaud)把這樣三個方面的綜合叫作“理解域(Conceptual Field)”[1]。就是說,感知、思維和表征三個過程并不是依照時間順序進行的,而是交互著相互影響的。

前面“猴子吃桃”的情境,是在時間、空間和數量三個方面,體現(xiàn)運動與變化的“事件(Event)”。任何事件都有一個從始到終的過程,從時間順序上涉及三個要素:起始狀態(tài)、變化過程、終極狀態(tài)。這三個要素表現(xiàn)在“猴子吃桃”情境中,分別為:

·起始狀態(tài):原有桃子

·變化過程:吃掉桃子

·終極狀態(tài):還剩桃子

如果把起始狀態(tài)“原有桃子”的全體視為一個“類”,個別桃子視為“類”中的對象或元素,聯(lián)系到熟悉的容器思維(容器圖式),這個事件在頭腦中的意境就成為:

·起始狀態(tài):容器中有物品

·變化過程:取出部分物品

·終極狀態(tài):還剩部分物品

應用格拉德·沃格諾德所說的理解域,頭腦中會無意識地形成如下判斷,容器中的物品數量:

·放入會增加

·取出會減少

“放入會增加”指的是起始狀態(tài)和終極狀態(tài)之間的數量關系,也就是如果變化過程是向容器中放入物品,那么終極狀態(tài)的數量應當多于起始狀態(tài)的數量。反過來說,起始狀態(tài)的數量應當少于終極狀態(tài)的數量。同樣,“取出會減少”指的是終極狀態(tài)的數量應當少于起始狀態(tài)的數量,或起始狀態(tài)的數量應當多于終極狀態(tài)的數量。

格拉德·沃格諾德把這樣在情境感知中,不知不覺的判斷,叫作“行動中的定理(Theorem in Action)”,是支配后續(xù)行為的重要因素。頭腦中形成了這種判斷,接下來是用符號表征這樣的事件。延續(xù)前面“放入會增加、取出會減少”的判斷,自然推理出新的判斷:

·增加應當用“加”

·減少應當用“減”

“猴子吃桃”事件與“從容器中取出”相對應,頭腦中起支配作用的判斷自然是容器中數量減少,減少應當用減法。這樣的思維過程自然就會導致“7-3=4”的符號表征。

另外,用算式表征情境,相當于涉身認知中的“隱喻(Metaphor)”,指的是不同領域之間的“對應(Mapping)”,也可以認為是“類比(Analogy)”推理。這樣的對應通常會遵循“同構(Isomorphism)”的對應原則(同構就是結構相同的意思),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的“一一對應(One-One Mapping)”:

·對象與對象對應

·動作與動作對應

·關系與關系對應

“猴子吃桃”情境中,“桃子”與“數”的對應可以認為是對象與對象的對應,“吃了”與“減”的對應是動作與動作的對應,情境中的時間順序與符號表征從左到右的順序保持一致,可以認為是關系與關系的對應。具體表現(xiàn)為,起始狀態(tài)的“原有”與“被減數”對應,“吃了的桃子”與“減數”對應,終極狀態(tài)的“還?!迸c“差”對應,保持了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結束”的時間順序,與算式中被減數、減號、減數、差從左向右的空間位置關系保持一致。這種在隱喻映射中保持不變的內容,在認知科學中叫作“不變量(Invariance 或 Uniformities)”[2]。

終極狀態(tài)還剩還剩=4事件猴子吃桃容器算式起始狀態(tài)原有原有7變化過程吃了取出-3

因此,這個對應完全符合“對象與對象、屬性與屬性、關系與關系”的同構原則。學生對于“猴子吃桃”問題列出算式“7-3=4”,符合涉身認知中隱喻思維規(guī)律。從時間順序上說,是從起始開始,經歷變化,到終極結束;從屬性上說,是從多到少的變化過程;從事件發(fā)生、發(fā)展上說,是從開始到結束??梢杂脠D2直觀表示這樣的隱喻過程。

圖2 同構對應示意圖

像這樣同構對應的思維方式,在語言轉換或互譯中也很普遍。比如英語學習中“Nice to meet you”這句話,對于母語為漢語的中國人不會感覺困難,因為它與漢語“很高興見到你”的字詞及其順序基本相同,也即英語表達與漢語表達相互之間的對應符合同構原則(如圖3)。

圖3 英—漢同構對應

中文的“謝謝你”轉換為英文“Thank you”,如果“謝謝”對應“Thank”,“你”對應“You”,同樣具有同構的對應,也很容易理解。反過來,中文中回應感謝時常說“不用謝”,在英文中就不存在具有同構對應的說法,回應“Thank you”時,不能說“Not thank”或“No thanks”。說法可能是“You are welcome”“It’s okey”“No problem”。

這些說法都無法與“不用謝”建立同構對應,自然就會成為英語學習的難點。因此可以說,同構對應思維會成為違背同構關系對象認知的障礙。這也就解釋了在“猴子吃桃”情境中,為什么學生對“3+4=7”難以接受,原因就在于算式“3+4=7”,破壞了從情境到算式的同構對應。元素之間的對應,打亂了時間順序關系以及數量增加、減少的屬性變化規(guī)律(如圖4)。

圖4 非同構對應示意圖

三、互逆關系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將算式“3+4=7”與“猴子吃桃”情境之間建立起合乎思維規(guī)律的聯(lián)系?原題事件整個過程是由于“吃掉”,從而“減少”的過程,與符號表征“7-3=4”具有同構對應關系。而“3+4=7”需要想象反過來的過程,也即“補回”,進而“增加”的過程(如圖5)。

圖5 互逆過程示意圖

這個反過來的過程在“猴子吃桃”事件中并未發(fā)生,屬于“虛構(Fictive)”的事件,具有“想象(Imaginary)”的特征,把想象的過程用算式描述出來,實際是兩步計算:

7-3+3

=4+3

=7

第一步“7-3=4”對應“吃掉”或“減少”3 個,還剩4 個;第二步“4+3”對應“補回”或“增加”3 個,得到原有桃子數量。這樣的過程,對于一年級學生顯然具有難以理解的復雜性。加與減作為運算的“互逆(Inversion)”關系,需要許多涉身活動經驗的積累才有可能逐步理解。比如:

·前進 10 步后,倒退 10 步,回到原地。“前進”與“倒退”具有互逆關系。

·上學是從家到學校,下學就是原路返回,回到家中?!吧蠈W”與“下學”具有互逆關系。

·收拾書包準備上學是向書包中放入書本,到學校準備上課,從書包中取出書本?!胺湃搿迸c“取出”具有互逆關系。

·工資的“收入”與消費的“支出”,具有互逆關系。

諸如此類的涉身活動,都可以成為隱喻加、減運算互逆關系的涉身經驗。這種“增”與“減”的互逆關系,是溝通這兩個運算聯(lián)系的基本規(guī)律。數學家建構代數結構時,運算的互逆關系起著基礎性的重要作用。

四、預見錯誤

通過解釋學生的異樣生成,可以幫助教師預測學生的認知困難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以上案例分析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凡違背隱喻同構對應的現(xiàn)象,學生都會出現(xiàn)類似的理解困難,進而寫出與教師期望不同的算式。將“猴子吃桃”推廣到一般的事件,其基本結構可以用圖6表示。

圖6 一般事件示意圖

從時間順序關系上看,分別為起始狀態(tài)在“前”,變化過程在“中”,終極狀態(tài)在“后”。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順序遵從“從前到中”和“從中到后”規(guī)律。學生熟悉的問題自然是符合事件發(fā)生發(fā)展順序的“知前想后”(如圖7):已知有7個桃子,小猴子吃了3個,還剩幾個?可以輕易得到“7-3=4”的算式。

圖7 “知前想后”示意圖

前面“猴子吃桃”問題之所以難,是已知“中、后”,求“前”(如圖8)。

圖8 “知后想前”示意圖

這相當于時間倒流,與學生熟悉的“知前想后”順序相悖。如果題目更改為:有7 個桃子,小猴子吃了一些,還剩4 個,問小猴子吃了幾個?信息結構為已知“前、后”,求“中”,同樣破壞了事件的時間順序(如圖9)。

圖9 “求中”示意圖

可以預測,一定會有學生寫出“7-3=4”的算式,而不是期望的“7-4=3”。原因就在于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看,“7-3=4”符合題目敘述事件的順序。有了這樣的理解,就不難預測下面幾個問題對于學生的難易程度,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異樣生成。

·小明有5 塊巧克力,需要增加多少塊,才能擁有8塊巧克力?

·小明有8 塊巧克力,給了小紅一些后還剩5塊。小明給了小紅多少塊巧克力?

·小明有8 塊巧克力,給了小紅3 塊。小明還剩多少塊巧克力?

·小明有一些巧克力,小紅給了小明3 塊后,小明共有8塊。小明最初有多少塊巧克力?

五、情境與語言的復雜性

圖10 整體與局部關系示意圖

如果已知兩個局部的數量,則運用加法可以計算出整體的數量。與之對應的減法問題就是知道整體和一個局部的數量,求另外一個局部的數量(如圖 11)。

圖11 已知整體求局部示意圖

用文字敘述這個問題可以是:小明有8塊巧克力,5 塊是黑色的,其余是白色的。他有多少塊白色的巧克力?

這種整體與局部關系的情境不涉及空間位置和時間順序的變化,從結構上看相對單一。較為復雜且對于低齡學生不易理解的類型,是不同對象間進行比較與變換的數量關系,以及前面介紹的事件中運動與變化的類型。[3]會出現(xiàn)同樣的算式對應不同的情境,以及同樣的情境對應不同的語言表述的情況,表現(xiàn)出語言表述與情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比較關系的故事情境需要有兩個對象,各自的數量不同,因此就會出現(xiàn)“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的問題。比如對于“5+3=?”這樣一個算式,可以對應下面不同的語言表征。

·小紅有5 塊巧克力,小明比小紅多3 塊。小明有多少塊巧克力?

·小紅有5 塊巧克力,如果小明減少3 塊就和小紅一樣多。小明有多少塊巧克力?

還可以交換主語和賓語的位置敘述為:

·小紅有5 塊巧克力,比小明少3 塊。小明有多少塊巧克力?

·小紅有5 塊巧克力,如果小紅再增加3 塊就和小明一樣多。小明有多少塊巧克力?

利用加法和減法的互逆關系,從這些加法算式的情境,還可以衍生出用減法算式計算的情境。

·小明有8 塊巧克力,小紅有5 塊巧克力。小明比小紅多多少塊巧克力?

·小明有8 塊巧克力,小紅有5 塊巧克力。小明減少多少塊就和小紅一樣多?

·小明有8 塊巧克力,小紅有5 塊巧克力。小紅比小明少多少塊巧克力?

·小明有8 塊巧克力,小紅有5 塊巧克力。小紅需要得到多少塊巧克力才能和小明一樣多?

·小明有8 塊巧克力,如果小紅再得到3 塊就和小明一樣多。小紅有多少塊巧克力?

·小明有8 塊巧克力,如果減少3 塊就和小紅一樣多。小紅有多少塊巧克力?

表面看都是相同的情境,但由于語言表述以及順序差異,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認知困難。因此“運算”作為一類數學學習活動,是多元的、復雜的。計算教學僅限于針對算式的算法和算理是遠遠不夠的。把計算拓展為運算,把運算與涉身認知活動聯(lián)系起來,實質是“情境、判斷、符號”之間的互動過程。

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會出現(xiàn)多樣的生成,包括錯誤。教師應本著“育人為本”的指導思想,秉承“錯誤是必然的,錯誤是普遍的,錯誤是有理的,錯誤是有用的”信念,用寬容、接納和研究的態(tài)度面對學生的異樣生成和錯誤。

應當承認,我國社會目前對于基礎教育中的學科教學的認識仍然囿于“應試”思維,“辦老百姓滿意的教育”就成為順應這種思維的教育。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看分數,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看分數,教學“質量”的高低與“分數”的高低成了正比例關系。

在這樣的現(xiàn)實中,家長、教師厭惡學生的“錯”,是順理成章的,因為“錯”是“低分”的根源。因此,教學的改變需要時間,需要政府管理和評價的改變,需要家長乃至社會觀念的改變,需要學校教學管理的改變,由此才有可能帶來教師教學真正的改變。

作為最基層、最普通的教師,不妨從“收集、解釋、應用”學生錯誤入手,讓“錯”發(fā)揮教學資源的作用,這樣的做法或許會獲得“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雙豐收。

猜你喜歡
同構小紅桃子
牽手函數同構 撥開解題迷霧
——以指數、對數函數同構問題為例
廣義C3模
指對同構法巧妙處理導數題
同構式——解決ex、ln x混合型試題最高效的工具
桃子
桃子
相親
誠實的小紅
小紅低唱我吹簫
等我回來再騙你
泸溪县| 长葛市| 梧州市| 封丘县| 牟定县| 隆化县| 丹寨县| 昌吉市| 卢龙县| 松溪县| 钟山县| 遵义县| 澄江县| 白银市| 乐清市| 龙胜| 吉隆县| 那曲县| 拉孜县| 名山县| 贵溪市| 铜川市| 荔浦县| 张家港市| 延寿县| 萨迦县| 河间市| 睢宁县| 安乡县| 武山县| 湖口县| 丹寨县| 山阳县| 界首市| 祁东县| 新田县| 金乡县| 惠东县| 高淳县| 新源县| 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