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廣元外國語學校小學分校 王小利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其存在一定的閱讀缺陷,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閱讀量和閱讀時間都有一定限制。因此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都相對較弱,缺少實施閱讀訓練方面的實踐,小學語文教師要針對學生特點擴展語文閱讀教學。但是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閱讀活動開展情況較差,嚴重影響了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效率。
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時多數是應用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對課文內容進行講解和分析。在這樣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下,對學生進行機械式的灌輸教學,課本知識內容枯燥,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薄弱,教學氛圍沉悶,不夠活潑吸引人,遠遠不夠激起小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語文教師始終以講解教材內容和分析文章內涵當作閱讀教學的重點,忽視了語文閱讀教學的平衡性,語文閱讀教學形式的單一性,使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得不到有效提高,影響了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素材選擇上,語文教師多數選用語文課本內容進行閱讀教學,將語文課本內容當作唯一的閱讀素材,應用到閱讀教學實踐中。雖然語文教材的內容相對其他學科已經比較豐富,但是針對語文閱讀教學來說,無法滿足學生對語文閱讀的綜合需求,語文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fā)展特點,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沒有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語文閱讀教育工作停滯不前,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產生了嚴重影響。
根據目前小學教育的發(fā)展狀態(tài)來看,在我國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始終處于主導位置,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下難以發(fā)揮出自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語文閱讀沒有學習興趣。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激發(fā),語文閱讀的自主學習能力被削弱,阻礙了語文閱讀教學的發(fā)展。
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制定出具有吸引力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講授閱讀技巧,使學生對語文閱讀產生明確認知,讓學生知道鍛煉語文閱讀能力能夠開闊視野,豐富語文知識儲備,最終提高語文成績和語文學習能力。閱讀中,語文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文章,采取略讀法和精讀法兩種方式進行閱讀教學,比如有些文章內容的篇幅較長,課堂時間有限,無法在課堂內進行精細閱讀。這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使用略讀法進行閱讀學習,找到文章重點,快速了解文章的整個結構和內容,對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大體內容進行初步掌握。精讀法的運用,需要在引導學生進行文章略讀之后,找出文章中的重點、難點或具有深刻含義的片段進行精細閱讀,探索文章的內涵和情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如在文章《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首先引導學生進行文章略讀,掃清文章中的知識難點,掌握文章基本內容思路;再通過學生的實際需求,對文章重點進行精讀和細讀,在作者對文章的描寫中,探索文章中的作者情感和文章內涵,合理應用兩種閱讀技巧,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閱讀技巧;在此基礎上深入了解和探索文章內涵,實現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并且自控力較差,語文教師要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針對小學生的個性特點,制定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尤其是注意學生自制力差的年齡特點,需要學生具有極大的閱讀興趣來保證閱讀教學質量,小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fā),跟著教師的閱讀教學節(jié)奏積極參與閱讀鍛煉,加強實踐,落實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提高閱讀能力。教師可創(chuàng)建出輕松愉悅的閱讀環(huán)境,營造出相對輕松的語文學習氛圍,由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閱讀內容,引領學生迅速進入閱讀文章的情境當中。例如,教師可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之前,對學生的愛好和閱讀興趣進行統(tǒng)計,在學生感興趣的范圍內進行素材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和需求,養(yǎng)成學生積極閱讀學習的心態(tài),在閱讀實踐活動中鍛煉閱讀技巧,增強語文閱讀能力,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探索,完成語文閱讀教學任務。
為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我學習能力,語文教師要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在語文教學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方案,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工作,創(chuàng)設出寬松愉悅的閱讀課堂環(huán)境,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敢于提出問題,并且尊重學生的看法,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己進行素材收集,自主選擇閱讀素材交給語文教師之后,再由教師進行篩選整理,以大部分學生的需求為主要閱讀方向,發(fā)放素材進行閱讀實踐教學,學生對自己選出的文章有很高的閱讀學習興趣。課堂上教師可以抽出一定時間,加強閱讀實踐,引導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文章進行深入探索和分享,激發(fā)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之間更深層次的交流。
合理的教學設計能夠促進教學目標的落實,對教學行為進行有效指導,作為重要的教學指南,教學設計應該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為完成最終的教學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是整個教學過程中合理性和科學性的體現。因此語文教師要對教學設計進行優(yōu)化,促進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和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為學生預先制定合理的閱讀目標,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過程中自主使用工具書,在閱讀過程中將文章中的生字詞標注出來,注好音標,并且在閱讀過程中做到不多字、不漏字,整體把握好全文;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朗讀的模式,可以在同桌之間、小組之間進行,一方閱讀的時候,由另一方注意發(fā)現和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互相監(jiān)督,集中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最后熟讀成誦,深入理解文章中的含義,完成閱讀教學的目標。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語文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在課程講解的過程中認真聽講,并且鼓勵學生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積極提問,養(yǎng)成獨立完成作業(yè)的好習慣。在對課程進行提前預習的過程中,學生大致掌握了閱讀內容,標注出不理解的地方等學習難點,以便在課堂上展開針對性學習,認真聽講,對教師的講解有不理解或不同意見的時候積極提問和發(fā)言。最后,語文課后獨立完成作業(yè),對閱讀學習的內容進行查漏補缺,針對性地加強知識鞏固,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學習習慣,提高語文學科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