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進
“線上教學”和“云端學習”是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手段的教與學活動,本來并非新生事物,而由于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及“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要求,讓它們成了幾乎所有教師和學生都身處其間的普遍樣態(tài),各類網絡學習平臺競相運行,各種在線學習課程紛至沓來,各項線上教學資源琳瑯滿目。
應該說,隨著網絡時代的快速發(fā)展,“互聯網+”已經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核心形態(tài),作為人類文明得以生生不息、迭代演進的終極力量———教育,應當也必須與這一趨勢相融相生?!熬€上教學”對時間和空間限定的超越性,就長遠來說,更符合人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需要,未來甚至可能會取代線下教學,成為學習型社會、文化型社會與知識社會的主流的教與學方式。
就當下來說,線上教學必然成為線下教學的有益輔助與必要補充,這種趨向在疫情結束后的常態(tài)時期理應會更明顯地加強。所以,對教育工作者而言,我們的視野應當不只停留在當前因延遲開學而“居家學習”的特殊階段,我們的意識應當關注到這一階段的線上教學可以提供更多的積累與契機,我們的理性應當更精準地分析目前線上教學的優(yōu)勢與不足,我們的實踐應當探索如何實現改進完善的策略與方法……一言以蔽之,我們的格局應當是“風物長宜放眼量”。
而“聚焦當下”與“放眼風物”的同時,我們還要關注線上教學的這樣幾個問題:
人本性。教育教學是人為的,是為人的,這意味著無論何時與何種方式,線上教學要以人為本,既關注作為主體的學習者———學生,也關注主導者———教師。首先要注重學生學習的自律心和由此帶來的愉悅感、獲得感,使學習充滿真趣;其次要注重教師教學的自主性與成就感,使教學充滿靈性;更為重要的是,要突破線上因時空隔離而可能淡漠的師生情感交流的制約,要引導學生透過抽象的數字網絡關注人性,尊重生命。
適切性。一是注意線下教學內容轉化為線上教學內容的適切性,不能將線下教學內容全盤地、特別是不適合線上教學的部分都挪到線上,造成教學的低效與機械;二是注意教學手段的適切性,線上教學的手段更多元,如直播、錄播、遠程布置學習任務、在線測試、即時互動、留言討論等,但具體到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學手段的運用并非多多益善,而應因教學目標和內容而異,也因生而異,因師而異。
增益性。線上教學當然有線下教學無可替代的優(yōu)勢,要充分發(fā)揮,以形成對線下教學的彌補與延伸。如豐富的資源讓學生可以更自主地汲取信息;多元的呈現方式可以營造更豐富立體的學習情境;教師不在課堂現場,學生可以更自由地表達觀點與態(tài)度;線上討論與“云會議”的場景,更有利于培養(yǎng)參與意識和民主精神;等等。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绷⒆惝斚?,著眼未來,佳期當可許,托思望“云端”。
(作者系南京市雨花臺中學初中部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