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
長期以來,低年級語文教學停留在“課上讀一讀,生字抄一抄,作業(yè)寫一寫”的機械、淺層、低效的教學狀態(tài)中?!读x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笨梢?,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學習的終極目標。因此,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要緊緊抓住“語用”這一主要教學目標,讓低年級學生的“語用”學習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一、朗讀教學,“語用”的根基
漢語言是我們的母語,朗讀是母語教學必須采用的手段之一。朗讀是通過有聲的行為活動來表達課文中的語義及其思想情感,也是獲得語感的重要途徑。根據(jù)兒童語言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研究表明:5~6歲兒童詞匯量達到3000多個,基本能聽懂別人的表達意思,也能簡單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但他們的語言多是在自然語境中無意識掌握的,其文法結(jié)構(gòu)、邏輯性和得體性等都顯得很欠缺。通過規(guī)范的普通話學習,可以完善與豐富他們的言語系統(tǒng),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表達。因此,重視和善用普通話教學中的朗讀手段,必定對“語用”起著重要的作用。
比如,教學《項鏈》一課時,在指導學生朗讀“雪白雪白的|浪花,嘩嘩地|笑著,涌向沙灘,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貝殼”這樣的長句時,筆者采用了畫節(jié)奏、標重音、示范讀等辦法,首先給句子斷句,然后在“雪白雪白”“嘩嘩”“涌向”“悄悄”“小小”下面標識三角號,再一遍一遍地采用示范朗讀、跟讀、引讀、分角色讀等形式,使學生養(yǎng)成朗讀的好習慣。這樣長期訓練,長期積累,必將提高學生對長句子朗讀的語感。
對于有感情朗讀,《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力求讀通、讀順、讀熟每一個句、段,要舍得把時間花在讀“熟”上。讀熟了,才能獲得語感,才能感悟漢語言的魅力。如教學《江南》時,學生在反復朗讀中,讀出了“蓮葉何田田”的意境,讀出了“魚戲蓮葉間”的活潑歡快,讀出了詩歌語言的優(yōu)美,讀出了詩的節(jié)奏和韻味。只有反復朗讀,才能夠真正受到感染,才能在腦海中形成美好的畫面。語感就是在這樣不斷地朗讀中一步一步培養(yǎng)起來的,認讀的技能訓練也是在這樣不斷地朗讀中訓練出來的。只有從低年級就開始訓練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大量、反復地朗讀,學生才能在中高年級具備熟練的閱讀技能,才能夠一行一行地掃讀,才能夠在腦子里馬上將文字符號轉(zhuǎn)換成文字意義加以理解。
二、字詞教學,“語用”的保障
根據(jù)《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語文識字量的要求,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要會寫。所以,字詞教學是第一學段的重點。這些字所帶出來的詞匯量是極其豐富的,教師必須抓住這個源頭,扎實把好識字關(guān)、識詞關(guān)、造句關(guān),使“語用”有扎實的基本功。
識字量的多少,影響學生的朗讀,所以識字是基礎(chǔ)?!巴献x”是因為學生識字能力差,太多的字不認識引起的。比如,在讀二年級《古詩二首》中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一句時,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讀到“不知細葉誰”時,停在“誰”上發(fā)愣,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裁”怎么讀,于是就形成了“拖讀”。再如,學生在讀《小毛蟲》中的“上面布滿色彩斑斕的花紋”這句時,對“斑斕”兩字也不熟悉,于是就在前面的“色彩”兩字上拖延讀,“拖讀”就是這樣形成的。可見,朗讀既要治標又要治本,要雙管齊下,兩手都要硬。筆者狠抓識字關(guān),每課必聽寫。一段時間后,學生朗讀時的錯別字減少了,朗讀時添字漏字的現(xiàn)象也減少了,而且也不再拖長讀音了,學生的朗讀基礎(chǔ)明顯扎實了。班級朗讀能力強的學生越來越多,他們的語感慢慢提高了。
三、誦讀考級,“語用”的庫存
如今社會上有許多考級,如鋼琴考級、書畫考級等,“誦讀考級”是筆者和年級同事一起保留的一種傳統(tǒng)語文學習形式,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學生背誦優(yōu)秀詩文的興趣。中華民族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優(yōu)秀詩文就是其中的奇葩。教育部推薦了許多可背誦的優(yōu)秀詩文篇目,如何把這項工作落到實處呢?也就是,學生的閱讀時間哪里來?教師如何監(jiān)督?如何讓學生產(chǎn)生閱讀的自覺性?筆者的做法是:利用周末和寒暑假,鼓勵學生積極背誦古詩。一年級寒假,背誦1~10首,開學檢查落實。背誦不過關(guān)或者不熟練的,利用周末復習鞏固。對先行完成任務(wù)的,考級發(fā)給獎狀認證。一年級暑假,要求背誦11~30首。暑假期間,利用QQ、微信平臺,在班級群里進行古詩背誦展示,形成你追我趕、爭先恐后的積極背誦氛圍。這樣,到了二年級上學期,全班能熟練背誦30首左右古詩的學生就有一半以上了。二年級上學期,再利用周末復習鞏固30首左右的古詩。二年級寒假,可以再利用QQ、微信平臺繼續(xù)往下布置背誦任務(wù),有能力的學生可以背誦數(shù)十首。這樣,到了三年級下學期,大部分學生就能把75首古詩全部背誦下來了。讓學生反復朗讀優(yōu)美的語言,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中浸潤,這就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四、提前練筆,“語用”的踐行
“語用”在低年級是否就只是單一的“口語用”呢?如果不把“語用”從口頭表達逐步地轉(zhuǎn)到書面表達,中高年級的書面表達又如何進行呢?筆者認為,書面語用總要進行的,不妨提早進行。筆者的做法是,除了加強書面造句外,還鼓勵學生寫日記、隨記,充分利用生活資源寫新鮮事、情感事,讓學生產(chǎn)生寫的興趣。而要收到成效,關(guān)鍵在于教師要發(fā)動、引導,寫后要激勵。
從二年級下學期開始,筆者讓學生一周寫一篇命題作文。剛開始題目由筆者出:學校舉行誠信征文比賽,就寫《誠信伴我成長》;學完《玲玲的畫》,就寫《壞事變好事》;學校召開家長開放周,就寫《家長來聽課》;清明節(jié)放假了,就寫《清明掃墓》;平潭沙雕節(jié)來了很多外國游客,就寫《我和非洲朋友照張相》。就這樣,學生有了寫作的積極性,自己出題目,寫了《難忘的一件事》《學校的消防演練》《記一次打架事件》……一篇篇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有著鮮活材料與真情實感的作文呈現(xiàn)在了筆者的眼前。每周五,筆者專門拿一節(jié)課做寫作講評課。作文得90分的獎勵一朵小紅花,90分以上的獎勵兩朵,被選到讀自己習作的,再獎勵一朵??粗粡垙埑錆M期待的臉龐,筆者意識到,其實,只要好好引導,學生就還是熱愛寫作的。
總之,“語用”的根基在朗讀教學,只有從低年級就開始重視朗讀教學,同時,其他教學手段也齊抓并舉,堅持不懈,才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城東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