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 鄭喜旺 黃圣錦 陳明光 劉 凱 郭宇輝 馮永超
(1-寧波吉利羅佑發(fā)動機零部件有限公司 浙江 寧波 315336 2-浙江吉利動力總成有限公司)
隨著汽車工業(yè)的飛速發(fā)展,渦輪增壓發(fā)動機逐漸成為主流。渦輪增壓器的廣泛應用,在降低發(fā)動機排量的同時提升了功率和轉矩,同時也降低了排放。在排量相同的情況下渦輪增壓機型功率較自然吸氣機型提升至少30%,碳排放減少10%~20%[1]。
由于渦輪增壓器是利用發(fā)動機排出的廢氣驅動渦輪運轉,所以整個系統(tǒng)需要承受較高的熱負荷,同時增壓器的工作轉速最高可達到20×104rpm 以上,這也對冷卻、潤滑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如此嚴苛的工作環(huán)境下,增壓器經常會出現(xiàn)諸如異響、漏油、超增壓或增壓壓力不足等失效模式。本文針對某型汽油發(fā)動機,重點研究增壓器滲漏機油失效原因、機理及試驗驗證、設計優(yōu)化等。
發(fā)動機燃燒排出的廢氣驅動渦輪高速旋轉,渦輪帶動同軸的壓輪高速旋轉,壓氣機工作增加氣體的壓力和密度,在同樣的發(fā)動機容積下,可以允許更多的氣體進入到發(fā)動機內參與燃燒,進而提高發(fā)動機功率。同時由于燃燒更加充分,也可以進一步降低發(fā)動機油耗,增壓原理見圖1。
圖1 增壓器工作原理圖
增壓器內部核心零部件有渦輪、葉輪、浮動軸承密封環(huán)等,如圖2 所示。
1)渦輪、葉輪:動力源、壓氣
2)浮動軸承:承載軸向和徑向載荷,支撐渦輪軸整個轉子系統(tǒng)
3)中間體:連接壓氣機和渦輪機,包括軸承、油路系統(tǒng)和冷卻系統(tǒng)(汽油機)
4)密封環(huán):密封油路
5)止推軸承:防止轉子軸軸向竄動
6)旁通閥執(zhí)行機構:增壓器泄壓避免壓力超高
圖2 增壓器內部結構
增壓器在結構上是不完全密封的。如圖3a 所示有沿密封環(huán)開口和周向兩個泄漏通道,所以密封的關鍵是圖3b 中P1、P2 的壓力平衡。如果P2 >P1,那么中間體內的機油就有可能通過泄漏通道流出,造成漏油。渦輪端的密封原理也是一樣的。
圖3 增壓器的密封
渦輪增壓器的渦輪端和壓氣機端均有密封裝置,具有封氣和封油雙重作用。泄漏不僅使機油消耗量增加,還會使增壓器和發(fā)動機性能下降,發(fā)動機排放惡化,嚴重時可導致增壓器不能正常工作或損壞。漏油引發(fā)的增壓器故障占較高的比例。統(tǒng)計表明,VTC254-13 增壓器漏油故障率為14.6%[1]。更有數據表明漏油故障達60%以上[2]。因此增壓器的漏油問題是增壓器研究的熱點之一。
從市場反饋情況來看,造成壓氣機漏油失效,較多的原因是由于用戶更換空濾不及時造成進氣負壓增加,P1 下降,影響了壓力的平衡。
除了壓力平衡外,密封環(huán)周圍是否有潤滑油堆積也是很關鍵的。因為即使壓力不平衡,密封環(huán)周圍沒有機油堆積也不會造成漏油,所以,回油一定要通暢,常見回油不暢原因有回油管彎曲、機油加注過量、發(fā)動機躥氣量大導致曲軸箱壓力過大,如圖4 所示。
圖4 常見回油不暢
解決密封問題的關鍵是增壓器內部壓力平衡,要解決密封問題有以下2 個難點:
1)增壓壓力和渦前壓力最高值都會變大,這對壓力的平衡都是不利的;
2)密封環(huán)周圍的壓力存在差異:由于渦殼和壓氣機殼不是360 度對稱,所以流道內的壓力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就導致了葉輪背面和密封環(huán)周圍的壓力存在差異。
為了避免市場上出現(xiàn)增壓器漏油問題,在發(fā)動機臺架和整車上進行增壓器機油密封試驗是直接和必須的。
試驗設備如圖5 所示。
圖5 試驗設備
按照圖6 所示分別在增壓器活塞環(huán)內/外側打孔并布置壓力傳感器,壓端、渦端各2 個(225/226 與211/210),渦輪前/后各1 個(P3/P4),必要時根據實際需求需采集增壓器轉速、曲軸箱壓力。
圖6 工裝壓力分布點
將225/226/211/210/P3/P4 6 個傳感器通過氣管連接至壓力盒子上對應接口處并進行記錄。
設備連接完畢后,打開INCA 軟件并設定標定名稱后開始進行數據采集,主要包含以下測試工況、路況。
常用工況:冷啟動、暖機工況、熱機怠速、急加速/急減速;
常用路況:城市、高速、山路、國道。
1)通過INCA 采集壓力數據,過程記錄并對比各壓力值變化,確認是否有壓差失衡異常點。
2)保存采集數據,使用MDA 軟件打開保存數據,如圖7 所示,詳細分析增壓器活塞環(huán)內外壓差是否滿足要求、曲軸箱壓力、渦輪前/后壓力值是否有問題。
圖7 數據分析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增壓器漏油主要包含壓氣機端漏油和渦輪端漏油2 種。其中壓氣機端漏油是常見的情況,造成漏油的可能原因主要有如下幾種。
1)空濾臟,進氣負壓大導致225 壓力急劇下降從而不滿足壓差要求,出現(xiàn)壓氣機端漏油問題。
解決方法:定期更換、清洗空濾濾芯。
2)壓氣機殼出氣口到發(fā)動機進氣管之間的連接管路漏氣導致225 壓力降低,不滿足壓差或渦殼進氣口與排氣管出氣口的連接處漏氣背壓低導致210降低,不滿足壓差。
解決方法:查找漏氣點,緊固處理。
3)長時間下坡倒拖工況,內外壓差不滿足或出現(xiàn)負值。
解決方法:盡量避免長時間下坡路況。
4)長時間低怠速運行,內外壓差長時間處于臨界點。
解決方法:盡量避免長時間怠速工況。
5)增壓器回油不暢密封圈大量機油堆積,機油被迫從密封環(huán)泄漏擠壓出去。
解決方法:確認機油量是否過多,查找回油管是否堵塞,修復處理。
6)曲軸箱內油壓或油位過高,曲軸箱通風管堵塞—回油不通暢,密封圈大量機油堆積。
解決方法:確認曲軸箱管路是否堵塞,PCV 閥是否故障,修復處理。
7)發(fā)動機竄氣量過大,曲軸箱壓力高—回油不通暢,密封圈大量機油堆積渦輪端漏油。
解決方法:檢查缸筒是否拉缸、活塞環(huán)是否磨損斷裂、氣門油封是否老化,修復處理。
渦輪端漏油不多見。導致渦輪端漏油的最主要原因是回油不通暢,主要跟回油管的布置和曲軸箱壓力高有關[3]。
為規(guī)避出現(xiàn)密封失效導致的漏油問題,特別是壓氣機端漏油問題,通常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4]。
根據壓力封油的原理,我們將P1 和P2 相同的點在壓氣機map 上可以劃出一條曲線,稱為漏油臨界曲線,見圖8。在增壓器匹配時,如果各工況的運行點在map 上都高于漏油臨界曲線,那么漏油的風險就會較小;反之漏油的風險較高,會造成大量的漏油。
5.2.1 多密封環(huán)設計
多密封環(huán)設計能夠提高增壓器的密封能力,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方案,見圖9。多密封環(huán)設計就是增加一道或多道密封環(huán),來延緩或降低氣路和油路的流通。在降低竄氣量上效果明顯,通常2 道密封環(huán)的結構比一道環(huán)能降低竄氣量30%。
圖8 漏油臨界曲線
圖9 壓氣機端多密封環(huán)結構示意圖
5.2.2 擋油環(huán)
擋油環(huán)能幫助阻擋機油進入密封環(huán)區(qū)域,從而提高密封能力,見圖10、11。
圖10 擋油環(huán)結構示意圖
圖11 擋油環(huán)對比試驗效果
5.2.3 動態(tài)密封
另一種改善密封的結構是動態(tài)密封。如圖12 所示,在推力軸承套沿軸向鉆一些孔,利用離心力的作用,可以將進入背板和推力軸承套之間的機油甩出,使機油不易進入密封環(huán)區(qū)域。動態(tài)密封結構有效可靠,成本增加小。
圖12 動態(tài)密封圖
5.2.4 背板下沉設計
根據壓力密封的原理,增加葉輪背面的壓力能有效提高漏油密封能力。如圖13 所示。通過在背板上增加倒角使增壓后的氣體更容易進入葉輪背面,這種方法簡單有效,且不增加成本。不利的地方是可能會犧牲壓氣機效率,對發(fā)動機的動力性和油耗帶來影響。
圖13 背板下沉結構示意圖
從圖14 的試驗對比結果來看,背板下沉結構能明顯提高輪背的壓力,特別是在發(fā)動機低速時。
5.2.5 渦輪端密封設計
因使用工況原因,完全的密封無法實現(xiàn),渦輪端會存在輕微滲漏的情況,在機油流出渦殼及中間殼體配合部位設計時應考慮二者的密封結構,避免出現(xiàn)空腔結構導致機油堆積從而漏出。目前該配合部位的主流設計有3 種,如圖15 所示。
1)圓弧面密封結構;
2)平面密封結構;
3)斜面密封結構。
圖14 背板下沉試驗對比,上圖為背板下沉
圖15 增壓器渦輪機密封結構
增壓器漏油不只是單體零部件問題,涉及到進氣系統(tǒng)、排氣系統(tǒng)、曲軸箱通風系統(tǒng)等系統(tǒng)性問題,對于出現(xiàn)的增壓器漏油問題,如果沒有找到根本原因并解決,盲目更換增壓器后仍然會漏油。因此在遇到該類問題時須系統(tǒng)性進行問題排查,對于設計失誤產生漏油問題可以從增壓器密封結構優(yōu)化方面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