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19年出生在廣東大埔縣。在二哥楊鶴松(共產(chǎn)黨員)的影響下,我于1930年在閩西參加紅軍,那時我才11歲。后參加了長征,1936年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我隨115師轉(zhuǎn)戰(zhàn)山西、山東。1943年4月,組織上派我回延安學習。8月到了綏德兵站,隨接通知,要我去綏德抗大總校工作。在總校,我見到校長徐向前同志。我說:我千里迢迢來延安是學習的,對留抗大工作,有些不理解。徐校長以略帶批評的口吻對我進行了解釋,希望我安心工作。我表示服從分配,留下工作,被任命為校部秘書科科長。
不久,徐向前同志調(diào)往延安,我在抗大總校政委李井泉、副校長何長工領(lǐng)導下工作。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李井泉,他30多歲,中等個子。
我擔任的秘書科科長一職,除本職業(yè)務(wù)外,主要負責審查校部干部。那時隊列科科長黃延卿任校部學干會書記,我任副書記。
當時延安包括抗大都在進行“搶救運動”,我到抗大后不久也參加了全校千人“搶救”大會。會上自動坦白者上臺報名,回原單位總結(jié)問題。一會兒上臺報名的就有500多人。何長工副校長當即宣布坦白報名截止,并說:“有那么多特務(wù)在我們的干部中,我們過去的工作能做這么好嗎?”大家解散回各單位后,小組學習討論,談清問題。
那時抗大只搞審干,不做處理。有時李井泉政委叫我參加校部學干會會議并做記錄,然后我回窯洞宿舍整理,他審核后,我再謄清上報。這樣我就和他熟悉起來。有一次,我在宿舍整理會議記錄,整了幾個小時還沒整完。李政委來看我整理的情況,一推門就問記錄整完了沒有?我說還沒有。接著他說,窯洞里這么冷啊?那時我住的窯洞不大,但窯頂很薄。陜北冬季寒冷,而干部每人每天只配給五斤煤,不夠用,所以宿舍特別冷。第二次他來我窯洞詢問會議記錄時,就問我,你是哪里人?怎么年齡這么小,就參加過長征?我說我是廣東大埔人,我哥哥帶我出來參加革命的。他問,你哥哥叫什么,我說叫楊鶴松。他又問,你哥哥是不是大個子?我說是。他聽后未做任何表示,交待了幾句話,就走了。
回去不久,他就叫他的警衛(wèi)員李兒給我抱來一大塊煤,約有二三十斤。后來又送過兩次,真是雪中送炭,解了燃眉之急,令我非常感動。再后,他還給我送來兩本中央印發(fā)的學習文件,其中一本是路線斗爭的文件。他的警衛(wèi)員李兒對我也特別好。李兒個頭不高,操南方口音,聽說是他從大青山帶過來的警衛(wèi)員。
從那時起,我感覺他在生活上、學習上對我很關(guān)照,但更多的話也沒有提及。我心里好生奇怪,為什么他這么關(guān)心我呢?我隱約感到,這其中是有原因的。其實我和他居住的窯洞才相距100多米,他住東頭,我住西頭,周末時,我常見他帶著個兩歲的男孩在窯洞前玩,孩子名叫“胖子”。他愛人肖里我見過一次,懷里抱著的就是“胖子”。但那時我還年輕,才20多歲,他已30多歲,又是抗大的政委,我不敢張口問他。后來,我才知道他是江西人,參加過長征,抗戰(zhàn)中被派往綏遠,在那里建立了大青山根據(jù)地。但我不知道他1927年參加過廣東三河壩戰(zhàn)役,之后與部隊失聯(lián),留在大埔縣堅持斗爭,更不知道他認識我二哥楊鶴松,還一起搞地下工作,共同組織發(fā)起了1928年的大埔百侯、高陂暴動。
從1944年夏天開始,抗大總校對干部進行甄別工作,到11月基本結(jié)束。我向李井泉政委講述自己去中央黨校學習的愿望:“我來一趟延安很不容易,請求準我去學習?!彼m然挽留,但最后還是批準我去學習了。到了延安,我被分配到中央黨校二部學習。年底,我愛人王西玲帶著一歲的兒子也來到延安。為了使西玲能上黨校學習,李井泉政委特意從綏德抗大派了一名公務(wù)員,與西玲一起來延安,住在楊家灣招待所,幫助她照看孩子。公務(wù)員叫張興才,陜北人,為人特別老實。他后來隨我去了東北,1950年復員回了老家。后來我想,若不是李政委派這位公務(wù)員來照顧孩子,西玲哪能抽出時間去黨校學習啊。
1945年,我作為候補代表,參加了中共七大。我在會場后排就座,看見李井泉政委作為正式代表坐在會場前面。我很想去和他打個招呼,但會議有嚴格規(guī)定,代表們在會場上不能隨便走動。散會后,會場外人很多,我也找不到他。
抗戰(zhàn)勝利后,李井泉政委調(diào)仼中共晉綏分局書記。他來找我,問我愿不愿意跟他去晉綏?我說我原來是115師的,還想回老部隊。這樣我就沒有跟他去晉綏。此后,我和他再未見面。解放后,他在四川,我在北京,我也曾萌生去看望他的念頭,但那時去一趟并不容易。“文革”后,他到了北京,我也想去看他,但他當時是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住在什么地方不便打聽。
直到幾年前,軍事歷史學者、原總參兵種部大校王曉建來采訪我,與我提起李井泉,深藏我心中的疑問才有了答案。原來李井泉當年在廣東大埔,協(xié)助中共大埔縣委領(lǐng)導人李明光、縣委委員楊鶴松發(fā)動群眾,組織百侯、高陂暴動。后來他又轉(zhuǎn)移到豐順縣,繼續(xù)從事地下斗爭。在險惡的環(huán)境中,他與地下黨同志及農(nóng)民群眾結(jié)下生死之交,使他念念不忘。當他在抗大得知我是大埔人,又是他當時的領(lǐng)導及戰(zhàn)友楊鶴松的弟弟,便暗中對我進行幫助。我現(xiàn)在終于明白,其實他是用這種方式,來回報大埔、豐順人民對他的救命之恩,來表達他對大埔、豐順人民的感激之情。
(李力清 ?整理)
楊永松(1918— ?),廣東省大埔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永定縣兒童團團部組織科科長,組織部部長,巡視員,紅12軍101團文書,紅1軍團3師3團收發(fā),2師政治部技術(shù)書記。參加了長征??谷諔?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政治處技術(shù)書記,師直政處教育干事,師政治部秘書,師直政處教育股長,特務(wù)團政治處主任,師政治部秘書長,教導2旅5團政治處主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校部秘書科科長。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lián)軍政治部副秘書長,第四野戰(zhàn)軍戰(zhàn)車師政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北軍區(qū)裝甲兵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qū)工程兵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候補代表。曾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楊永松將軍是目前健在的四位1955年少將之一(另外三位是黎光、詹大南、鄒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