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輝
摘要:以互聯(lián)網(wǎng)和多媒體為中心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逐漸地融入教育領域,這不僅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利用其龐大的教學資源充實課堂教學,既要能很好地襯托課堂內容,也要帶給學生新的學習體驗,并聯(lián)系學生的課后實際情況,將語文閱讀從課內延伸至課外,在促進學生形成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上提升其自主閱讀能力。本文結合當前語文教學現(xiàn)狀,就初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閱讀能力作簡要分析并提出相關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考試的必考內容,也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但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通常以講課文的形式給學生傳授閱讀方法,忽略了學生對文章的分析能力、閱讀技巧、閱讀體驗,這就導致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不高。對此現(xiàn)階段的教師在教學中可結合現(xiàn)代信息技術給學生拓展課堂內容,在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培養(yǎng)其形成個性化閱讀,進而也實現(xiàn)新時代的語文教學目標。
一、結合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閱讀屬于腦部思維活動,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參與,有關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學生學習興趣越大,其腦部思維越活躍。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可結合現(xiàn)代信息技術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學習,從而促使其全身心地進入課堂學習。首先,教師要合理地設計課堂內容,在課前要給學生搜集相關的知識資料,然后結合信息技術添加一些新穎的內容,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教師要給學生滲透閱讀內容,即要將課堂內容和資料進行整合,讓學生學習閱讀方法以及作者的寫作方式,進而讓學生真正地學到知識。
如在“紫藤蘿瀑布”一課教學時,這篇文章主要是以紫藤蘿花為主的景物描寫,對學生來說吸引力不大。對此在上課前教師要先給學生搜集一些相關資料,如紫藤蘿花的進遠景圖片,有關紫藤蘿花的聲像視頻等。在上課時教師可給學生在多媒體上播放紫藤蘿花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其特點,并給其播放聲像視頻,讓學生結合視頻的解說進一步了解紫藤蘿花。在學生對紫藤蘿花有了大致的認識后,教師再引領學生閱讀文章,學生由于對紫藤蘿花有了一定了解,其也閱讀興趣也被激發(fā)出來,會表現(xiàn)出較大的積極性。這時教師要一邊引領學生閱讀課文,也要一邊引導學生學習別人如何描述,從而能初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認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課堂內容結合起來,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豐富課堂知識,提升學生閱讀體驗
相比起傳統(tǒng)的課文學習,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能豐富課堂內容,通過其生動形象的圖片和視頻給學生帶來新的閱讀體驗。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整理好課堂知識,利用動靜結合的信息資料提升學生的閱讀體驗。一方面,教師要聯(lián)系課堂內容給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利用音樂、圖片以及解說文字等給學生呈現(xiàn)一個和課堂內容高度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下閱讀文章,從而使其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另一方面,教師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實際進行補充或者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引領其將課堂知識內化,進而能上升其閱讀體驗。
如在“春”一課教學時,在上課前教師要利用和春天有關的音樂、圖片,給學生制作一個小視頻,如可選擇《北國之春》和小草出土、大樹發(fā)芽、萬物復蘇的圖片相結合,并配以簡單的文字解說。在上課時教師可先給學生播放視頻,以其優(yōu)美的音樂和精美的圖片讓學生充分感受春天的到來,在學生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后,教師再引領學生學習課文,并將課文內容和視頻結合起來,互相補充春天的美景以及表象,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體驗。同時為進一步上升學生閱讀體驗,教師還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從寫作的角度進行補充描述,從而將課堂內容內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豐富課堂內容,不僅能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能提升學生的閱讀體驗。
三、拓展課堂內容,培養(yǎng)學生個性閱讀
文字是跨越時代和空間的交流工具,也是讀者和作者進行思想交流的載體,不同的讀者會和作者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而這也是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給學生拓展課堂內容,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閱讀,使其形成獨特的感受、理解和體驗。首先,教師要給學生梳理文章內容,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框架以及想要表達的思想有具體的認識,也要使其具備初步的自我認識和理解。其次,教師可結合一些解說視頻或者有爭議的資料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和理解,鼓勵學生大膽講述、主動辯論,從而實現(xiàn)對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教學目標。
如在“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課教學時,在上課時教師可先引領學生解讀課文,并給其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文章,如聞一多先生是做了不說,屬于無名英雄,但有時候他也是說了就一定要做,這又屬于志誠君子等。在學生對課文有了清晰的認識后,教師再給學生播放梁宏達關于說和做的解說視頻,并結合一些歷史人物如張儀、藺相如等人的事跡給學生作以拓展,讓學生充分地了解做和說在為人處世方面的影響。當學生主動地思考時,教師既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生活觀,也要鼓勵學生表述自己認為的說和做,必要時也可舉辦以說和作為主題的辯論賽,從而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時的個性思想,提高其文章閱讀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拓展課堂內容,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方式。
四、結語
綜上所述,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無疑是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活力和生機,不僅能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也能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也要做好信息技術與課文內容的結合工作,不僅要使兩者互相襯托,也要注意給學生滲透閱讀方法和技巧,并利用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和方式上升學生的閱讀體驗,在充分激發(fā)其閱讀興趣的基礎上實現(xiàn)教師自身教學藝術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紀延紅.淺談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9(4).
[2]張宏.淺析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9(6).
[3]張磊.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運用[J].神州旬刊,2018(3).
(責編? 吳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