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馳韻 肖慧
摘 要:隨著教育規(guī)模的逐漸擴大,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在落實經濟扶持的基礎上,更要堅持精神扶持。經濟扶持是杯水車薪,精神扶持才是讓學生脫“貧”的關鍵一步,構建高校資助育人的新體系必須要突出育人導向,注重育人過程。文章在對高校資助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建構了以“物質資助”與“精神資助”兩點為直徑的“圓形”育人體系。
關鍵詞:高校資助;思政教育;育人體系
學生資助是一項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關教育公平、事關脫貧攻堅、事關教育現(xiàn)代化。國家對學生資助工作高度重視,而高校資助工作在全國學生資助工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因此,在資助工作開展的同時,要重視人的發(fā)展,將資助與育人同舉,加強育人環(huán)節(jié)。
一、高校學生資助育人體系的現(xiàn)實困境:重資助、輕育人
高校資助育人作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本質上包括資助與育人兩個部分。在資助體系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在重資助、輕育人方面表現(xiàn)得較為突出。
自2012年~2018年,全國共資助學生6.2億人次,資助總金額累計突破1萬億元,達到10907億元。圖1是2012年~2018年全國累計資助資金與普通資助資金比較,圖1顯示,國家的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強,2012年~2018年全國累計資助金額與普通高校資助金額均在顯著上升,并有持續(xù)上升趨勢。普通高校資助金額在全國累計資助金額中占有較大比重,自2014年后普通高校資助金額占全國累計資助金額的比例均達到50%以上,2016年高達56.6%。2018年中國學生資助發(fā)展報告指出,在我國已經基本實現(xiàn)了“不讓一個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工作目標,表明國家對高校學生資助予以高度重視。
但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物質方面得到保障的同時,不少高校卻忽視了育人環(huán)節(jié)。高校工作重心向資助一側的偏移和傾斜,加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身的性格特點,加劇了部分學生產生自餒、焦躁等心理情緒,造成了學生的扭曲心理,結果影響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感情。更有部分學生對于資助產生了等、賴等不良心理,以貧困為由認為他們本來就應該得到資助而缺乏誠信意識、感恩意識,由此產生了對家庭、學校、社會的怨恨、抵觸等情緒,使工作陷于僵局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育人的功能由此并未得到充分體現(xiàn),并未真正幫助學生走出精神的“貧困區(qū)”。
二、高校學生資助協(xié)同育人體系的構建
有效育人體系的構建,不僅要提高資助工作的縝密性和公平性,優(yōu)化資助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更要從資助的主體出發(fā),從源頭上解決和改變現(xiàn)狀。從現(xiàn)階段資助實況看,僅以經濟資助這一單一模式開展工作,并不能達到育人的終極目標?;诖耍疚臉嫿艘浴拔镔|資助”與“精神資助”兩點為直徑的“圓形”育人體系。
整體而言,該“圓形”育人體系由方形區(qū)域和陰影區(qū)域兩部分組成。其中,方形區(qū)域代表經過前期的探索已初步具備的傳統(tǒng)育人模式,陰影區(qū)域代表現(xiàn)階段完善和創(chuàng)新的育人模式。
具體而言,方形區(qū)域由兩部分組成,即分別以“物質資助”和“精神資助”為頂點的兩個三角形區(qū)域,分別代表物質資助的傳統(tǒng)模式與精神資助的傳統(tǒng)模式。陰影區(qū)域由四部分組成,包括精神資助Ⅰ區(qū):道德浸潤、精神資助Ⅱ區(qū):文化熏陶、精神資助Ⅲ區(qū):能力強化、精神資助Ⅳ區(qū):精神激勵。通過對陰影區(qū)域的發(fā)展和完善來達到體系的不斷優(yōu)化,形成合力,無限接近于完美“圓”。
(一)方形區(qū)域內的物質資助傳統(tǒng)模式與精神資助傳統(tǒng)模式
物質資助方面,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資助育人體系經歷了幾個階段的演變:人民助學金階段(改革開放至1983年)、人民助學金和人民獎學金并存階段(1983—1986年)、獎學金與助學貸款并存階段(1986—1994年)、初步建立“獎、貸、助、補、減”資助體系階段(1994—2007年)、多種助困方式并存的資助體系階段(2007年至今)[2]。在資助模式探索過程中,我國的資助體系不斷得到發(fā)展和完善。以2018年為例,在普通高校中,資助形式呈現(xiàn)多樣化特征,具體包括獎學金、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高校學生應征入伍服兵役國家資助、高校學生基層就業(yè)學費補償貸款代償、師范生公費教育、退役士兵學費資助、大學新生入學資助、研究生“三助”崗位津貼、勤工助學等其他資金。
精神育人方面,各高校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指導學生在理論學習中提升思想覺悟。目前各高校理論知識的學習普遍表現(xiàn)為課堂上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如各個高校開設的課程《馬克思主義原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等,在這些課堂中教師依據(jù)課本,結合生活實際對同學們進行思想引領,但往往形式過于單一,內容過于枯燥。
(二)陰影區(qū)域內新型的精神資助模式
(1)精神資助Ⅰ區(qū):以道德浸潤為根本,塑造學生人格
道德浸潤,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意識、感恩意識、服務意識,引導其在實踐中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塑造美好人格。
培養(yǎng)貧困生的誠信意識。誠信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重頭戲,能夠幫助學生塑造正直的人格。高校要推進誠信制度建設、開展誠信教育活動,幫助貧困學生樹立誠信風尚;教師要言傳身教,用誠實守信的品質陶冶學生,讓誠信意識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
培養(yǎng)貧困生的感恩意識。不少貧困生對于資助的等、賴心理也映射出感恩意識的缺乏,高校應該重視對于貧困生的感恩教育。古人言:“滴水之恩,須當涌泉相報”,在資助工作中,高校要組織感恩教育活動,讓受助學生了解資助資金的來源且正確合理的使用資金,尤其是來自于社會的資助資金,使感恩意識融入學生的生活之中,激發(fā)其努力學習,回饋社會和國家。
培養(yǎng)貧困生的服務意識。服務意識表現(xiàn)在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為其他人服務的基礎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高校應針對貧困生設置勤工助學崗位、舉行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專業(yè)教學實習,使其將服務他人與教育自我相結合,將理論運用于實踐,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國家的資助政策。
(三)精神資助Ⅱ區(qū):以文化熏陶為導向,凈化學生心靈
文化環(huán)境對個人的成長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于育人工作的開展,不能忽視校園文化建設以及班級文化建設,通過文化熏陶使學生在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和班級環(huán)境中凈化心靈、健康成長。
就校園文化環(huán)境而言,需要適當增加資助育人元素,如設計宣傳展板,對國家資助方面重大政策方針進行介紹,尤其需加大對社會資助來源的宣傳;樹立勵志標語,在校園內設置勵志標語以激勵學生向上向善;開展主題演講,通過挖掘先進事跡、勵志典型,匯聚正能量,起到“點燃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作用。
就班級文化環(huán)境而言,需要構建良好的輿論氛圍,學生之間應該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師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號召鼓動學生向家庭經濟困難生傳遞關愛,杜絕班級出現(xiàn)看不起家庭經濟困難生、孤立家庭經濟困難生的現(xiàn)象,使貧困生在班級中找到家的歸屬感。
(四)精神資助Ⅲ區(qū):以能力強化為核心,著眼學生發(fā)展
以能力強化為育人核心,在育人各環(huán)節(jié)中,著眼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提高其綜合素質。
(1)著力提高貧困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能力的核心任務是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是什么?為什么學習?怎樣學習?”。高校教師要指導學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使其具有深厚的學養(yǎng)和淵博的學識。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向學生滲透終身學習的觀點,鼓勵其深入學習、持續(xù)提升。
(2)著力提高貧困生的政治能力。學生資助是一項講政治的工作,有利于增強貧困家庭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具有良好的政治導向作用。高校要充分認識到學生資助的重大作用與意義,提高政治站位[3]。對于貧困學生,要幫助他們增強政治意識、堅定理想信念,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需要引導其認真研讀,提升馬克思理論素養(yǎng)。
(3)著力提高貧困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是青少年成長成才的關鍵因素,高校要認識到對于貧困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高校要激發(fā)貧困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熱情,為其爭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資源,鼓勵其參加大學生各項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培訓,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勤于思考、樂于挑戰(zhàn),為就業(yè)打下基礎,逐步改善家庭經濟狀況。
(五)精神資助Ⅳ區(qū):以精神激勵為動力,促進學生成長
精神上的無形激勵可以轉化為學生的現(xiàn)實動力,鼓勵他們在逆境中以精神力量作為支撐砥礪前行。
(1)加強心理疏導,體現(xiàn)人文關懷。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家庭經濟條件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顯著的相關性[4]。高校要通過心理疏導機制有針對性的了解資助對象的心理動向,充分發(fā)揮高校心理輔導中心、學院心理輔導處的疏導作用,并調動輔導員、班主任、同學等各方面力量緊密配合,在資助工作開展期間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關照、疏通引導,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調整,克服心理障礙,正確面對結果。
(2)樹立先進典型,凝聚榜樣力量。樹立先進典型不僅有良好的導向作用,同樣也可以產生“一花引來萬花開”的效果。尤其是對于“精神貧困”學生而言,教師需要鼓勵他們“見賢思齊”,以榜樣力量作為支撐,通過榜樣力量溫暖人、啟迪人,促使他們在尋找差距中彌補不足、不斷前行。
三、高校學生資助協(xié)同育人體系構建路徑
目前對于育人體系構建的探索已取得顯著的成效,但資助育人功能的實現(xiàn),仍需要國家、社會、學校以及個人的共同努力。高校需要從經濟資助與精神資助出發(fā),牢牢把握兩方面總要求,以經濟資助為基礎,進一步加強對精神資助的重視。
(一)貫徹資助要求,優(yōu)化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高質量開展的首要前提,各高校在資助工作開展過程中,應引導“輸血”功能向“造血”功能轉變,在落實資助要求的基礎上,不斷優(yōu)化制度、規(guī)范形式。
(1)建立精準保障機制。資助對象要精準、資助標準要精準、資金發(fā)放要精準。如在貧困對象資格進行認定的過程中,不能僅憑資助對象提供的單一證明材料,還要采用家訪實地考察、大數(shù)據(jù)分析等輔助形式,精準識別困難大學生群體,對于以往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學院可組織相關人員于假期進行走訪慰問,及時了解學生的家庭動態(tài)情況。
(2)建立科學評議機制。大部分學校均建立了班級評議、學院認定以及學校復審的審核機制。如針對班級評議的基礎環(huán)節(jié),要優(yōu)化民主評議隊伍,強化評議小組人員的責任意識。對評選對象的姓名、性別等個人信息要做隱匿處理,盡量客觀公平公正。此外,評議小組需要至少一名教師參與,以對評議過程進行指點與監(jiān)督,保證評議過程的規(guī)范性。
(二)加強思政教育,堅定理想信念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在落實經濟保障的基礎上,更要突出育人功能。思政教育作為精神扶持的基礎,是影響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所在,要重點突破將思政教育與道德教育緊密結合,引導學生正確的對待資助。
(1)深化思政課程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高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講話指出,“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高校要進一步發(fā)揮思政課程教育的主要作用,不斷充實課程內容、強化教學統(tǒng)籌、改進教學方法。教師要在知識傳授的基礎上,致力于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行,實現(xiàn)思政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
(2)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教育的根本和核心,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課堂更能使學生喜聞樂見、受益無窮。進行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了解并且分析阻礙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形成正確理想信念的原因,并且把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融入到教育過程中,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斷為他們“充電”,補足精神之“鈣”。
(三)堅持全面發(fā)展,重視個性引導
由于地域、家庭環(huán)境、家庭收入、教育文化相對落后等原因,造成了家庭經濟困難生在綜合能力上表現(xiàn)不足。高校不僅要為其全面賦能,而且要關注個體差異、重視個性引導,促進能力提升。
(1)堅持全面發(fā)展。由于家庭經濟狀況等原因造成了貧困生在專業(yè)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表現(xiàn)出弱勢。高校應予以重視,為其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訓,如英語、計算機、普通話培訓等,關注學生整體的長遠發(fā)展。此外,高校要提供相應的社會志愿服務,如華中農業(yè)大學成立了“本禹志愿服務隊”、武漢大學成立了“趙小亭”黨員青年志愿服務隊等,鼓勵貧困學生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在社會服務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2)重視個性引導。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高校應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fā),開展有針對性的育人工作。教師針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需要制定對應的教育計劃,幫助學生充分發(fā)揚其個性,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經濟困難學生作為學生群體中比較特殊的一部分,高校更應循循善誘、開導啟發(fā),重視和鼓勵其個性發(fā)展,針對性的解決個性需求。
(四)創(chuàng)新育人活動,豐富育人載體
高校要關注家庭經濟困難生表現(xiàn)出的明顯的“精神貧困”,如社交回避、人格偏執(zhí)等,通過育人活動的創(chuàng)新、育人載體的豐富,潛移默化的啟發(fā)學生,使學生汲取精神力量繼續(xù)奮斗。
(1)創(chuàng)新育人活動,打造育人品牌。在協(xié)同育人理念的引領下,不少高校通過開展新穎的育人活動打造了特有的育人品牌。如長江大學推出的《生命長江》大型思政選修課,通過專題、對談、實地參觀、音樂會等方式引導同學們共鑄長江精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師生上演話劇《大地之光》,繼承和發(fā)揚李四光的愛國情懷和堅持真理的科學精神。這些獨特的育人活動讓學生們奔赴著一場場精神盛宴,接受著一場場精神洗禮。
(2)豐富育人載體,提升育人質量。高校要通過豐富育人載體來滋潤學生心靈,提升育人質量。如中南民族大學形成了以寢室、課堂、支部為載體的“一對一”“多幫一”形式,其構建的“嵌入式”管理也將混合編班、混合學習、混合居住融入其中。在濃厚的育人氛圍中,學生會不斷汲取思想精華,升華思想境界,逐漸感受到“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 韓麗麗,李廷洲.改革開放40年我國高等教育資助體系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高教研究,2018(06):29-36.
[3] 孫莉玲.以“育志、育智”為目標的高校精準資助育人體系構建[J].江蘇高教,2019(12):120-123.
[4] 余鳴嬌,徐吉鵬.高校貧困生教育援助效果之評價[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2,28(05):87-91.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湖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8 年度專項資助重點課題之“基于協(xié)同視角的高校資助育人質量提升體系構建研究”的階段性成果(2018ZA003)。
作者簡介:鄧馳韻(1999- ),女,湖北荊州人,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
*通訊作者:肖慧(1981- ),女,湖北十堰人,博士,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基層社會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