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彤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商量”和“討論”是現(xiàn)代漢語中一組常用的同義詞,有時二者互相替換后句意基本不變。例如:
(1)第二天上午,譚功達找了幾個科委的年輕干部談話,商量“村村通公路”的計劃。(格非《江南三部曲》)(1)例(1)-(22)引自北京語言大學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BCC)和北京大學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CCL),最終檢索時間為2019年9月26日。
(2)“不要激動!”周仆揮揮手,“可以慢慢討論。”(魏巍《東方》)
例(1)、例(2)中“商量”和“討論”可以互相替換而不影響句意表達,但是不能依據(1)(2)就斷定“商量”和“討論”完全同義。很多時候,“商量”和“討論”不能互換,例如:
(3)一,可以不改的就不改,或者少改;二,一切改動都要同作者商量。(巴金《隨想錄》)
(4)“家里人,什么事也好商量,何必這樣呢?”(張恨水《歡喜冤家》)
(5)第二年下半年就開始了以姚文元為主力的“拔白旗”的“巴金作品討論”。(巴金《隨想錄》)
(6)中國戲劇界從60年代初起就熱衷于討論“寫意劇”理想,只是理論上越說越糊涂,而至今沒有寫出一部公認的“寫意劇”。(趙毅衡《建立一種現(xiàn)代禪劇》)
其中,例(3)、例(4)中的“商量”不能換成“討論”,而例(5)、例(6)中的“討論”也不能換成“商量”?!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將“商量”解釋為“交換意見”[1]1142;將“討論”解釋為“就某一問題交換意見或進行辯論”[1]1278。但詞典釋義不能完全解釋二者不能互換的原因?!吧塘俊焙汀坝懻摗惫矔r層面的區(qū)別在歷時文獻中也有體現(xiàn)?!稘h語大詞典》中“商量”有五個義項:①商決;計議;討論。②意見;辦法。③估計,估量。④準備。⑤買賣時還價。[2]2118“討論”有兩個義項:①謂探討研究并加以評論。②謂共同商討辯論。[2]15395其中,“商量”義項一為“討論”義,而“討論”義項二又有“商討”義,并不能幫助我們完全辨別二者的差異。
目前學界對“商量”和“討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探討“商量”詞義的歷時演變上,如張雁、閆從發(fā)考察了“商量”的“交換意見”義的產生以及演變過程[3-4]。董志翹認為應將《漢語大詞典》中“商量”的“估計、估量”這一義項的書證年限提前到東漢[5],但王繼如認為董文中舉的東漢例實為“計算、測度”義[6]。這些成果是我們考察詞義歷時發(fā)展的重要參考資料。
但現(xiàn)有成果并未從共時層面對“商量”和“討論”進行描寫,也不曾關注到二者之間的異同,更無法對它們的語義差別作出解釋。因此,本文通過考察“商量”和“討論”的句法表現(xiàn)以及共現(xiàn)成分的語義特征,對比分析它們在共時層面的語義和語用上的異同。最后,從“商量”和“討論”詞義的歷時發(fā)展過程中尋找二者共時面貌背后的成因。
“商量”和“討論”語義相近但并非完全等同。共時層面上,二者的語義特征既有相同也有不同。
“商量”和“討論”作為現(xiàn)代漢語中常用的一組同義詞,具有相同的語義特征。例如:
(7)方勝轉向大伙兒問說:“有話不妨攤在桌面上,咱們仔細商量?!?司馬中原《狂風沙》)
(8)“今天我把大家請來,也沒有別的,就是我們現(xiàn)在要討論一個對付學生的辦法。學生欺壓我們商人,真是到了極點!”(蔣光慈《少年飄泊者》)
由例(7)上下文可知,“商量”表示針對“護鹽”和“護民”交換意見;例(8)中“討論”表示針對“找到一個對付學生的辦法”交流觀點。因此,二者共同的語義特征是[+交流觀點]。
我們分別從動詞的交互性以及共現(xiàn)成分的語義特征來考察二者語義特征的不同。
1.交互性
張誼生認為,凡是在語義上要由兩個方面的人或物同時參與才能實施的動詞就是交互動詞。他根據交互動詞的語義特征和句法功能,提出了辨析交互動詞的兩個框架[7]16:
框架一:N1跟2N2(O);
框架二:SNs(O)。(2)“N1”和“N2”分別代表交互動詞所關涉的兩個方面,“SNs”代表“N1”和“N2”的各種聯(lián)合形式,“O”代表交互動詞所帶的體賓或謂賓,“跟2”代表諸介詞。
徐峰在此基礎上指出:“凡在語義上要由兩個方面或兩個方面以上的人或物同時參與,且至少有兩個事物之間存在對等動作關系才能實現(xiàn)或實施的動詞,稱之為交互動詞?!盵9]48-49經檢驗,“商量”和“討論”都能進入這兩個框架。例如:
(9)那時孫光平吃完飯正準備出去,孫廣才叫住了他:“我有事和你商量?!?余華《在細雨中呼喊》)
(10)他的事他知道,不喜歡和別人討論。因為嘴常閑著,所以他有工夫去思想,他的眼仿佛是老看著自己的心。(老舍《駱駝祥子》)
(11)你在家招呼他。晚上回來,我們再商量。(許地山《春桃》)
(12)他們在討論“慰勞會”該有多少游藝節(jié)目。(茅盾《鍛煉》)
例(9)、例(10)的參與者是由介詞“和”關聯(lián)的兩個方面,例(11)、例(12)的參與者是兩方面以上的聯(lián)合形式“我們”“他們”,且都具備“對等的動作關系”,因而“商量”和“討論”都是交互動詞,具有[+交互性]語義特征。但“討論”在“謂探討研究并加以評論”這一義項上,也可用作非交互動詞。例如:
(13)這一點,筆者將在下一章討論。(林語堂《吾國吾民》)
根據徐峰的補議[8],我們可以將“討論”區(qū)分為“討論1”和“討論2”,前者表示相互探討,是交互動詞;后者表深化對某一事物的認識,是非交互動詞。由此得出“商量”具有[+交互性]語義特征,“討論”具有[±交互性]語義特征。
2.共現(xiàn)成分的語義特征
“商量”和“討論”都有人的主觀思維的參與,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們都具有主觀性。但二者的賓語能否被決定或改變,以及重視結果還是重視過程等方面的不同,都體現(xiàn)了它們在“有主觀思維參與”的共同基礎上,還存在著“主觀”和“客觀”的區(qū)別。
“商量”和“討論”最常見的語法功能是作述語,因此可以通過考察賓語的語義特征來觀察它們自身的語義特征?!吧塘俊钡馁e語在理論上都可以經過交換意見做出決定,具有[+可決定]語義特征。相應地,“商量”具有“商決”義,即具有[+決定]的語義特征。另一方面,“商量”的賓語通常是未然事件或者需要尋求解決措施的已然事件,具有[+未然]或[+未解決]的語義特征。其中主觀能動性的參與是為了圍繞賓語達成意見一致的解決辦法,即事件如何發(fā)展可以被主觀決定,因而“商量”具有[+主觀]的語義特征。例如:
(14)小方正在家同幾個同伙商量給小邊放血,看見小邊進來,說:“你來得正好!”(丹鋼《善于把握教育時機》)
例(14)就“給小邊放血”一事交流觀點并做出決定,具有[+決定]的語義特征。事情還沒有發(fā)生,這和后文對“小邊”說“你來得正好”可相印證。而“給小邊放血”與否以及如何“放”等都是“小方”等人主觀決定的,具有[+主觀]語義特征。
“討論”往往圍繞某一客觀存在的事物、現(xiàn)象或概念交流觀點,其目的是加深認識,賓語具有[-可決定]語義特征,因而“討論”具有[-決定]的語義特征?!坝懻摗钡馁e語通常是客觀存在,不受主觀意志影響,具有[+已然]的語義特征。主觀能動性的參與是為了形成無限接近事物本質的認識,而非達成一致的決策意見,因而“討論”具有[+客觀]的語義特征。例如:
(15)不論怎樣,孔乙己還有一件破長衫,可以去吃茴香豆,時而還可以喝上一口紹興花雕,閑情逸致地和人討論“茴”字的幾種寫法。(張潔《無字》)
例(15)中“‘茴’字的幾種寫法”是客觀存在且不能被主觀改變的,具有[-可決定]語義特征,因而“討論”具有[-決定][+客觀]的語義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說“商量”重視結果、“討論”重視過程是相對的,是針對大多數(shù)情況來說的,目的是區(qū)分二者意義。實際上,“討論”后也可以加“出(來)”及其他內容充當結果補語,表得出結果,但使用較少(3)BCC語料庫中只有7條。。例如:
(16)等到眾人討論出“結論”來了,他又哼哼地冷笑了幾聲。(矛盾《手的故事》)
(17)討論的場面異?;钴S,直到子夜一時,終于討論出一個皆大歡喜的方案來:教師輪流賣冰棍兒。(陳忠實《害羞》)
這一現(xiàn)象與上文的結論并不矛盾?!坝懻摗敝匾曔^程,交流觀點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認識”即“討論”的結果,既可以是結論,也可以是方案、計劃等,但這與“商量”的最終目的就是做出決策是不同的。
“討論”注重過程,具有[+客觀]語義特征,重視客觀實際情況?!吧塘俊弊⒅亟Y果,具有[+主觀]語義特征,重視參與者的主觀滿意性。例如:
(18)他多次與金蓮商量,把那個女嬰處理掉,無奈妻子總是舍不得。(王震元《最后一根頭發(fā)》)
例(18)句很給我們啟發(fā),“他”想與“金蓮”就“處理掉女嬰”一事達成雙方滿意的決策結果,“金蓮”不同意的原因是出于主觀情感的“舍不得”,“商量”體現(xiàn)了對“金蓮”情感意愿的關注。
出于對主觀滿意性的強調,“商量”的結果可以通過不斷調整達到使參與者滿意的目的。例如:
(19)新月恐懼地看著媽媽,媽媽的臉色冷得像冰雪,目光鋒利得像刀劍,母女之間的距離拉得這么遙遠!沒有商量的余地了嗎?(霍達《穆斯林的葬禮》)
例(19)中尋求“商量的余地”是由于參與者對原來的結果不滿意,體現(xiàn)了“商量”側重參與者的主觀滿意性。
綜上分析,二者的語義特征可以總結為:
商量 [+交流觀點][+交互性][+決定][+主觀][-客觀];
討論 [+交流觀點][±交互性][-決定][-主觀][+客觀]。
語用層面上,“商量”和“討論”在語體分布及搭配對象、語用意義及參與者特征等方面存在不同。
田勝參根據目的性原則,宏觀上將語體劃分為日常談話語體和公眾書卷語體兩大類。其中的公眾書卷語體又分為藝術語體、實用語體(包括科技語體、新聞語體等)[9]。本文以BCC語料庫的報刊、微博、科技、文學四類語料作為新聞語體、談話語體、科技語體、藝術語體的樣本,檢索“商量”和“討論”所出現(xiàn)的次數(shù),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商量”和“討論”的語體分布統(tǒng)計
由表1可知,四類語料類型中“討論”使用頻率均高于“商量”,在微博、報刊和科技類語料中,“討論”的使用有壓倒性優(yōu)勢。這是因為商量的“商決”義可以被短語“討論并決定”代替;此外,數(shù)以萬計的客觀事物可以充當“討論”的對象,極大地擴大了“討論”的使用范圍。具體說來,微博密切關注時事熱點,提供了大量可供“討論”的客觀存在;報刊和科技類語料風格較為正式,搭配對象較為專業(yè)和客觀,多用“討論”;但在文學類語料中,“商量”的占比與“討論”相對持平。之所以文學類語料中“商量”出現(xiàn)比例明顯高于其它幾類語料,是因為“商量”多出現(xiàn)在描寫日常生活的文學作品中,與日?,嵤孪啻钆?,因而較為日常和非正式的“商量”的使用大量增多。
“商量”多用于與別人達成一致意見或形成滿意的解決方案,還可用于發(fā)起者請求別人就某事為自己提出建議,或征求別人的同意。例如:
(20)王玉文念到初中,回家簡直像個圣人,父母不但在掃盲學習上拿他當教師,家里村里大事小事全跟他商量,他受到父母的尊敬更多于疼愛了,特別是他父親。(師田手《臺風之夜》)
(21)孫少平……說:“這不是我的筆記本?!薄澳懿荒茏屛页幌履??”顧養(yǎng)民又問他,而且看來非??释麑O少平答應他。少平想了一下,這事得和曉霞商量。(路遙《平凡的世界》)
例(20)中因為“王玉文”上過學,他的意見受到父母的重視,“家里村里大事小事”都問他的意見,但這種“決定能力”只是“父親”主觀認為而非客觀存在。例(21)中的“商量”表請求同意,“筆記本”是“曉霞”的,所以“曉霞”對借“筆記本”一事具備決定能力是客觀存在的。例(20)(21)說明“商量”的對象只需是發(fā)出者主觀認定的賴以決定或成事的人,多是關系親密或與該事件密切相關的人,而不一定具備客觀存在的決策能力。
“討論”用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或通過交流觀點來深化對某事或某物的認識。參與者須具有與該問題相關的知識儲備,其知識水平和能力是客觀存在的,與關系親密與否無關。例如:
(22)《故事新編》的翻譯工作還在繼續(xù),兩個人反復討論、修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霍達《穆斯林的葬禮》)
例(22)兩人能就“《故事新編》的翻譯工作”開展討論的前提是兩個人都具有翻譯知識。
綜上所述,“商量”多用于非正式場合,與日常生活瑣事搭配。用于希望別人就某事為自己提出建議,與別人達成一致的意見或形成滿意的解決方案,或請求別人的同意。“商量”的對象是商量發(fā)出者主觀認定的賴以決定或成事的人,通常關系親密。相對地,“討論”多用于正式場合,搭配對象較為專業(yè)嚴肅,用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或通過交流觀點來深化對某事或某物的認識?!坝懻摗钡碾p方須具有客觀的、相當?shù)闹R儲備。
每個詞都有它的發(fā)展歷史?,F(xiàn)以《漢語大詞典》為基礎,結合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CCL中檢索到的歷史語料,簡述“商量”和“討論”語義的歷時演變過程,嘗試對二者共時表現(xiàn)的異同作出解釋。
1.“商量”語義的演變
王繼如提出“商量”最早在東漢就產生了計算、測度義[6]184。例如:
(23)劉安《淮南子·人間》:“規(guī)慮揣度?!睎|漢許慎注:“揣,商量高下也?!盵10]1241
王先生認為“商量”可由計算、測度義引申為總體的把握、思考,從而具有斟酌、考慮、考量義[6]186。較早的用例如:
(24)《周易注疏》“兌”卦:“九四,商兌未寧,介疾有喜?!蓖蹂鲎ⅲ骸吧?,商量裁制之謂也?!盵11]143
張雁考察了“商量”在近代漢語中的歷時發(fā)展,指出“商量”經歷了由心理動詞估量、權衡義到言語動詞交換意見義的轉變過程,唐代才開始有用例,宋元常見[3]97。閆從發(fā)指出唐代言語動詞“商量”的對象多為政治事件[4]188。例如:
(25)若緣軍馬刑殺,五品以上除授政事,與皇太子商量,然后聞奏。[12]1951
閆文認為“商量”表就日常生活中的瑣細事務交換意見義的最早用例為元末明初《樸通事》中的例子[4]188。但筆者發(fā)現(xiàn),在唐五代時期的佛經和敦煌變文等較口語的材料中,“商量”已經開始與日?,嵤孪啻钆?。例如:
(26)未似此身才與謝,男女商量擬分錢。[13]472
例(26)中“分錢”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見言語動詞“商量”在唐五代時期已在民間口語中使用。張美蘭等指出言語動詞“商量”已成為宋元時期的主導詞,到了近代漢語后期(4)王力先生以語法為標準,將漢語史分為四個時期:公元3世紀(商、周、秦,漢)為上古漢語;公元4世紀到12世紀(六朝、唐、南宋前半)為中古漢語;公元13世紀到19世紀(鴉片戰(zhàn)爭)為近代漢語;20世紀(五四運動以后)至今為現(xiàn)代漢語。詳見王力:《漢語史稿(修訂本)》,中華書局1980年第1版,第35頁。尤其是清代,對日常生活中的瑣細事務交換意見義成為了其常用義[14]。例如:
(27)我要蓋一座書房,木匠你來咱商量。[15]329
2.“討論”語義的演變
“討論”最早出現(xiàn)的是探討研究并加以評論義,參與者為單個人,對象為經籍。例如:
(28)子曰:為命:裨諶草創(chuàng)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16]959
到了隋唐時期,發(fā)展出兩個人、多個人研究經籍并加以評論,這一變化促使“討論”由研究并加以評論義發(fā)展成為注重交流觀點、發(fā)表評論這一過程的言語動詞。例如:
(29)五禮儀注,貞觀、顯慶兩度所修,前后頗有不同,其中或未折衷。望與學士等更討論古今,刪改行用。[17]818
例(29)中“與學士等”表明“討論”的參與者為多人。
從唐代開始,在交流觀點、發(fā)表評論義的基礎上,“討論”的搭配對象從經籍擴大至政事,發(fā)展出了針對政事進行研究、發(fā)表評論并作出決定義,也在這一意義上與言語動詞“商量”發(fā)生了重疊。但這一時期“討論”的主要搭配對象仍為經籍,宋之后跟政事搭配的用例才大量增加。例如:
(30)是時中外咸以為不可,上謂左右曰:“與賢相討論已定。捕蝗之事,敢議者死。”自是所司結奏,捕蝗十分去四。[18]56
(31)賈奏云:“端平荊、襄之失,繼以諸郡,是時皆不曾降詔,惟開慶有之,今幸未至此,更容臣討論以聞。”[19]311
到了近代漢語后期尤其是清代,言語動詞“討論”的搭配對象進一步擴大,除經籍、政事外,一些相對專業(yè)、非日常的事件也可以出現(xiàn),就某事交換意見成為常用義。例如:
(32)香菱笑道:“領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說與你聽聽?!摈煊裥Φ溃骸罢v究討論,方能長進。你且說來我聽?!盵20]770
以上列舉文獻的種種詞義,按產生時代先后順序排列起來,如圖1、圖2所示:
圖1 “商量”詞義歷史演變過程圖
圖2 “討論”詞義歷史演變過程圖
1.相同的語義特征的成因
“商量”自唐代開始產生了交換意見義。“討論”在隋唐時期,也發(fā)展成為重在交換意見的言語動詞。二者具備的[+交流觀點]這一相同語義特征使它們在歷史上經常發(fā)生替換?,F(xiàn)代漢語中“商量”和“討論”就某事交換意見這一相同語義是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詞匯的發(fā)展具有歷史繼承性。
2.不同的語義特征的成因
語義特征的不同與意義的歷時發(fā)展有關。對于“商量”重視過程還是結果,前人曾有討論。閆從發(fā)經考察認為,古漢語中的“商量”注重本身及結果,而現(xiàn)代漢語中的“商量”只偏重行為本身[4]188。張美蘭等認為,就動作對象而言,“商量”強調交換意見這一行為本身,“商議”則有目的,既強調行為也注重結果[7]100。已有的研究并未解決所有問題。例如,閆從發(fā)并沒有針對“商量”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表現(xiàn)進行考察[4];張美蘭等則是在對比“商量”和“商議”中作出這一判斷,且并未在文中詳細論證[7]。筆者認為,古代漢語及現(xiàn)代漢語中的“商量”既注重過程也注重結果,但相比而言,“商量”更注重結果,“討論”更注重過程。從歷時發(fā)展過程來看,“商量”的賓語從“政事”發(fā)展為“日?,嵤隆?,都是為了達到參與者滿意的決策結果,因而“商量”具備[+決定][+主觀]的語義特征;而“討論”的搭配對象主要是“經籍、義理”,且這一義項一直沿用至今。盡管后來從“就政事交換意見”發(fā)展出了“就某事交換意見”等義,其搭配對象也并非尋?,嵤?,而通常是需要經歷一番探討才能得出結論、做出決策的事,使用“討論”更能凸顯該事件的重要性和復雜性,體現(xiàn)了“討論”更側重過程而非結果,具有[-決定][+客觀]的語義特征。
1.語體不同
到了近代漢語后期,“商量”和“討論”的常用義都是就某事交換意見。但“商量”的搭配對象多為日?,嵤拢识嘤糜谌粘?谡Z,偏“俚俗體”[21];而“討論”的搭配對象較為正式或專業(yè),日??谡Z中使用較少,偏“平正體”[21]。這一語體差別一直保持到現(xiàn)代漢語中。
2.搭配對象不同
“商量”和“討論”在隋唐以前分屬不同的語義場;隋唐時期二者語義發(fā)生變化,進入言語動詞這一共同語義場。由于語言的經濟性原則,同屬一個語義場的詞往往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同是言語動詞的“商量”和“討論”在語義場中發(fā)生了指稱功能的分化?!吧塘俊痹谑褂弥惺チ嗽揪哂械谋磲槍φ问录粨Q意見義的功能,與日?,嵤孪啻钆?。而“討論”在隋唐時期發(fā)展出了就某事交換意見義,且其搭配對象為經籍等,使用時相對正式,能夠填補對政事交換意見這一意義表達形式的空白,因而“討論”從宋代起產生了針對政治事件交換意見義,后又發(fā)展出了就重要事件交換意見義。到了近代漢語后期尤其是清代,“商量”和“討論”都可以表就某事交換意見,但“討論”的搭配對象是相對專業(yè)且非日常的政事、事件或義理、經籍等,而“商量”更廣泛應用于日?,嵤?。由此可見,詞匯是一個系統(tǒng),語義場中一個詞的變化會對其他詞語產生影響。
“商量”和“討論”共有的基本義是就某事交換意見,因而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被看作是同義詞,但是將二者都解釋為交換意見,不利于漢語學習和教學研究。語義層面上來看,“商量”是就某事交流觀點、深化認識后,做出雙方都滿意的決策;“討論”則是針對某一問題交換意見、交流觀點,側重于對某一問題形成全面客觀的認識。因此,“商量”具有[+交流觀點][+交互性][+決定][+主觀][-客觀]等語義特征,“討論”具有[+交流觀點][±交互性][-決定][-主觀][+客觀]等語義特征。語用層面上來看,“商量”較為日常,多用于非正式場合,與日?,嵤孪啻钆洌弧坝懻摗陛^為專業(yè),多用于正式場合,與重要事件搭配。從歷時層面上來看,每個詞都有它的發(fā)展歷史,從“商量”和“討論”的詞義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詞匯具有系統(tǒng)性,其發(fā)展具有歷史繼承性,現(xiàn)代漢語共時層面的語義和語用異同有著其歷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