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杰
深度學習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主體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新理論,將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從而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的綜合學習。在教學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上冊《古詩二首》中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我深深感受到不期而遇的深度學習帶來的魅力。
上課伊始,我出示古詩題目和作者,問:“你們從古詩的題目中看到了什么?”話音未落,一位學生不假思索地說:“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楊萬里!”我輕輕告訴學生:“不要著急,仔細想想,最好是深層一點的?!睂W生盯著題目沉思,過了一會兒,一位學生舉起手說:“從題目中我看到了這首詩寫作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睂τ诙昙墝W生來說,能準確地說出這些,難能可貴。我當即表揚了這位學生,并根據他的回答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依次板書。我說:“你能從題目中了解到這么多內容,非常了不起,說明你仔細思考了,大家應該向你學習。還有嗎?其他學生能不能從題目和內容中找出這些依據來呢?”學生馬上把頭埋進書中,而后小手一個個高高舉起。有的說:“我從‘凈慈寺和古詩第一句中的‘西湖,知道了這件事發(fā)生的地點?!庇械恼f:“我從作者‘楊萬里和題目中的‘林子方知道了人物?!苯又鴣恚晃粚W生舉起手說:“我知道這首詩的時間是夏天的早晨。我是從‘六月中和‘曉知道的?!薄拔覐念}目中的‘送知道了這是一首送別詩?!币晃粚W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楊萬里送別林子方應該是難受的,媽媽每次出差我都難受,他送朋友能不難受么?”學生結合生活聯系到自己的感受來體會故事的內涵,多好的體驗啊,于是我著實地表揚了他一番。的確,詩中描寫了西湖六月接天無窮碧的蓮葉,陽光映照下開得艷麗的荷花,這么美麗的畫卷,難道真的暗含著作者的什么意圖么?想到這里,我想作者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只不過這個想法從表面難以看出。我沒有放棄探索這一根源,于是輕聲地對學生們說:“我們可以去查一查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不查不知道,一查還真出乎意料,北京郵電大學趙玉平教授是這樣解讀《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楊萬里作為林子方的上級和好朋友,卻不愿意讓林子方離開,因為他認為林子方只有留在杭州、留在皇帝身邊才能有更大發(fā)展。古詩中的蓮花、太陽都是有所指向的。接天的蓮葉有林子方可以接近皇帝、大展宏圖的預示。
看到查閱的結果,再看看我原先的教學設計,真為我的無知汗顏。怎樣突破古詩教學的老套路,給學生全新的價值觀的取向呢?沉思了一會兒我對學生說:“你們知道林子方去干什么嗎?”一個學生接過我的話說:“老師,我查資料了,是到福州當官。”“對呀!楊萬里送林子方去當官,希望林子方當個什么官呢?”“清官!”一名學生馬上接過我的話?!澳阍趺粗??”“老師,我們家附近有個公園,公園的湖水里都是荷花,到了夏天可好看了!公園里到處都是廉潔的宣傳標語,聽爸爸說這個公園又叫廉園?!彼@樣一說,我也是突然想到我市也有一個公園——桓譚公園,這一到夏天便可以稱得上“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并且我市把這座公園打造成“廉潔教育公園”?!吧彙?,“廉”也!我趁機問大家:“楊萬里送別林子方,滿眼都是接天蓮葉,映日的荷花,他希望林子方……”我還沒說完,一名學生馬上說:“希望林子方做清官!”是呀!書中知識和生活完美結合。
語文教學不僅是字詞教學,更是學生課內課外知識的融合,是閱讀積累的前后連貫,是人文性與價值觀的統(tǒng)一。這次是我、學生與深度學習的一次美麗邂逅。
(作者單位:安徽淮北市黎苑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