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畢嬰
陸琴
兒時的陸琴不會說揚州話,卻對鄉(xiāng)音有種天生的眷戀,每每大人們用方言聊起家鄉(xiāng),她一定會湊過來靜靜地聽。大人們懷念揚州的適意,一定會說起“三把刀”,一把是理發(fā)刀,一把是廚刀,還有一把卻常常半天想不起來。因此,陸琴對這把刀格外關注——如今回憶過去,她會有種宿命感,似乎人生中許多緣分從兒時起就確定了。
陸琴出生在揚州,長大在新疆。溜冰、爬樹、打雪仗,河里撈魚、地里掰玉米……在支邊的父親身邊,陸琴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她至今記得,父親把家里的鍋碗瓢盆倒扣著,舉辦一場場家庭音樂會;父親上山砍來毛竹一點點削尖,親手做成風箏骨架,帶著陸琴和姐姐妹妹,將納鞋底的細線搓成粗壯的風箏線……在邊疆廣袤的土地上,陸琴撒開腳丫狂奔著長大,耿直、爽朗的性格因子緩緩注入血液中。
16歲剛高考完,陸琴回到揚州,開始找工作??匆姷诙展菊衅感弈_技工時,她內(nèi)心一陣波動。此前行業(yè)里的修腳技工全是男性,這是在政府支持下,揚州乃至全國第一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女技工。然而,當時修腳工社會地位低,女孩學這個的壓力可想而知。陸琴猶豫了很久,自小留存的好奇心、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現(xiàn)實生活的經(jīng)濟需求……多方因素作用下,陸琴鼓起勇氣遞交了申請。
剛開始學藝,大家就是搬個小板凳坐在浴室門口削筷子,練手勁和手指靈活度,等著修腳師父有空時出來指點一二。聽說揚州出了一批女修腳工,市民議論紛紛,不少人更是特意跑過來圍觀。下班回家路上,陸琴耳邊也會傳來閑言碎語,眼角余光總能看到別人對她的指指點點。
家中經(jīng)濟拮據(jù),更不想讓遠在邊疆的父親擔心,陸琴極力忍耐著。那段時期陸琴有些心不在焉,上班馬馬虎虎、應付了事,直到遇到一位讓她惦念至今的老先生。
在給老先生修腳時,陸琴沒有掌控好力度,一下重手割傷了他的腳,頓時血流如注。陸琴慌忙中記起師父教過的土辦法,想把火柴盒上的擦火皮撕下來給老先生敷上,然而她的手一直在抖,怎么撕都撕不好。又想起師傅說過“報紙燒灰”,她來不及多想,燒了一坨紙灰,趕緊糊到老先生的腳上,場面一片混亂……這讓陸琴歉疚又羞愧,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過了一段時間,老先生又來了。陸琴遠遠看見他,連忙躲了起來。誰知老先生聲如洪鐘,進來就叫她的名字,也不要其他經(jīng)驗更豐富的技師,稱自己就相信陸琴,今天還是讓她修腳。
感受到這份人情味,陸琴心中一暖,長時間搖擺不定的心終于靜了下來,手也穩(wěn)當了。這一次,陸琴幫老先生仔仔細細地修好了腳。
陸琴的手藝突飛猛進,名氣也越來越大,她開始受邀去一些浴場修腳。那段時間,丈夫下崗,孩子體弱多病,陸琴獨自扛起了整個家。白天帶徒弟上課,晚上趕場為客人修腳,抽空還要編寫教材,她的時間被排得滿滿當當。
修腳整個過程細分為刮腳、修腳、捏腳三步,陸琴因為睡眠不足,在給客人刮腳時常忍不住打瞌睡,頭一點一點的,客人看了都發(fā)笑;到了修腳這最考驗技術的一步時,她的精神立刻就上來了——這讓陸琴意識到,自己是真心喜歡這門技藝。
修腳是個磨人功夫,能堅持下來的人不多。技藝熟練的老師傅10分鐘修個腳,新入門的師傅可能要花幾個小時,客人不滿意就不能離開凳子。辛苦幾個小時,拿到手卻只有幾元錢。夏天悶熱,坐半天不能動,心情急躁是常事;冬天天冷,蘸著冷水磨刀,既考驗技術,更考驗體力。當初跟陸琴一起學藝的第一批女技工,如今只剩兩人從事這一行業(yè)。
過去,男師傅在修腳行業(yè)占據(jù)絕對話語權,隨著技藝精進、名聲日盛,陸琴希望帶動更多人尤其是女學員進入這個行業(yè),打破此前男女不平衡的現(xiàn)象。于是,經(jīng)歷數(shù)次被迫搬遷,申辦各種執(zhí)照,頂住多方輿論,陸琴終于在2000年有了一處相對固定的教學點——陸琴腳藝職業(yè)培訓學校。
離開新疆十多年,陸琴心里始終惦記著那片熟悉的土地。為了推廣這門技藝,同時給學員更多實踐機會,陸琴便帶著他們?nèi)バ陆尚菟鶠槔先藗兠赓M修腳。陸琴的好手藝在干休所、社區(qū)間口口相傳,特地上門來找她修腳的人排起了長隊。為了緩解租金壓力,陸琴向每位客人收取1元費用,去社區(qū)、干休所等地服務仍然免費。就這樣,陸琴帶著學員埋頭苦干。一年下來,她驚訝地發(fā)現(xiàn),收入竟多達8萬元,志愿服務了20萬人次……進一步了解后,陸琴發(fā)現(xiàn),來修腳的人太多,還流失了許多等不及的客人,“修了一半,走了一半?!彼@才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多么大的市場。
此后,陸琴開始從技工向企業(yè)管理者轉(zhuǎn)變。
在學校時,陸琴發(fā)現(xiàn),許多老人寧愿不回家吃午飯,也要在外面排隊修腳,否則回來又要重新排。陸琴便為他們準備一些清補的湯水飲料、粥和小菜。這項服務一直延續(xù)至如今陸琴腳藝的各個門店。此前,修腳行業(yè)沒有嚴格的服務標準和規(guī)范,陸琴便決定自己確立標準。從提供免費餐食飲料,到為了保證清潔使用一次性床單,再到在每次服務后詳細征詢客人的感受和意見……陸琴摸索和嘗試著,一條條行業(yè)標準伴隨著大量實踐在她腦海里逐漸成型。
有一次,國家標準局(現(xiàn)稱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來揚州開會,陸琴應邀出席。看著臺上各行各業(yè)的工藝師神采飛揚地介紹擅長的技藝,陸琴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修腳雖然也是一門考驗人的技藝,卻始終徘徊在大眾認知的邊緣。陸琴覺得,如果其他技工是在木頭、石頭上雕花,修腳就是在人體上“雕花”,力道深一分客人會受傷,淺一分則不起效果,對技術的要求絕不比任何一行低。說不清哪來一股沖動,陸琴突然起身去找領導,言辭懇切地要來5分鐘發(fā)言時間——“你們雕一只小玉腳,過一個月,升值了;我‘雕’一只腳呢,第二個月,又長起來了?!闭驹谂_上,她用幽默、樸素的表達,讓大家對修腳行業(yè)的規(guī)范和標準有了新的認知。
開門店、編教材、辦學校、舉辦各類公益活動,揚州修腳術隨著“陸琴腳藝”這塊招牌逐漸被人們熟知。陸琴希望能做點什么,讓揚州“三把刀”中的“修腳刀”名聲更響,被全國乃至全世界知道。因此,當有人找陸琴帶頭為修腳術申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時,她立刻答應了。
修腳術雖然延續(xù)了千年,但過去多為口口相傳,極少有書面記載或圖片資料。面對幾乎一片空白的歷史,陸琴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古籍店,從浩瀚資料中梳理出了修腳術的發(fā)展脈絡。為了填補人文方面的空缺,陸琴遍訪行業(yè)內(nèi)的老技師。有人覺得她申報非遺不過是為了個人牟利,大家甚至聯(lián)合起來拒簽申報文件,讓陸琴坐了不少冷板凳。但她從沒退縮,堅持一一拜訪。面對質(zhì)疑,她擺事實、講道理,不卑不亢、有理有節(jié)的態(tài)度最終讓大家心服口服。從著手準備,到申報成功,陸琴記不清三年間自己在北京和揚州間跑了多少趟,只記得項目申報成功那一刻真正的喜悅與坦然。
心中的石頭落了地,陸琴開始放慢腳步。她建立揚州傳統(tǒng)腳術博物館,以溫和、從容的方式讓更多普通人來認識、了解修腳術。目前,她在籌建大規(guī)模培訓學校,將集教學、會議、活動、比賽為一體,希望為行業(yè)提供穩(wěn)定、專業(yè)的地面平臺,從而集中更多力量進一步推廣、發(fā)揚揚州修腳術……
陸琴說自己是個“笨人”,卻有幸遇到了各種各樣的“貴人”。當初那位老先生給予的小小溫暖,讓陸琴踏實留在這一行至今,此后遇到的許多客人讓她深信沒有入錯行。陸琴正是憑著下苦功夫、笨功夫做好一件事的勁兒,收獲了人生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