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勝芳
俗話說:“正確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币箤W生扎實地掌握文言知識,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與能力,教師必須靈活地運用教材處理方法,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情感距離,促使文言文知識技能的類化、內化、遷移。而對文言文教材的處理如何才能做到“活而不飄,實而不僵”,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在此談談自己對文言文教學靈活處理的幾種主要方式。
一、各色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通過朗讀,體會感情,理解內容,培養(yǎng)語感,積累文言材料,訓練讀書技巧,以增強文言的感受力。具體地可靈活地采取個讀、齊讀、分組讀、男女聲讀、分角色讀等不同的朗讀形式,讀出情感,讀出內涵,讀出自我。
《愚公移山》是篇很適合采用以讀帶析方法學習的課文。
首先文中有較多富有神情理趣的好詞好句值得品味,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把詞句中所蘊含的意境和神韻先聲奪人地傳達出來,對提高學生語言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很有益處。對此,筆者這樣導讀:1.朗讀第1段時,哪些字需要重讀?為什么?(“方”和“高”要重讀,因為它們體現了太行、王屋兩山的高大、連綿的特點,暗示了愚公移山的艱難?!氨尽币惨刈x,因為它為下文寫兩座山被搬掉埋下了伏筆。答案僅供參考。下同)2.“聚室而謀”中的“謀”該用什么語氣讀?理由呢?(“謀”字宜用心平氣和的商量語氣朗讀。理由:愚公全家雖然“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但要移走太行、王屋兩座山談何容易,況且愚公“年且九十”,要移山主要要依靠自己的后代堅持不懈地努力。這也就不能用家長制的命令來強迫子孫去移山,而要與家人商量)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學習興趣高,同時加深了對關鍵詞句的領會。
其次,文中有許多個性鮮明的語言描寫,如用準確的語速和語調去朗讀這些語言,必能使學生對內容“臨其境,聞其聲,睹其貌,見其行”。對此,筆者又是這樣導讀:愚公駁斥智叟的話很精彩,該如何朗讀,才能讀出其意味?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中的兩個“固”字要重讀,這能體現智叟的思想僵化;“曾不若孀妻弱子”中的“不若”和“弱子”也要重讀,體現兩者反差極大;“雖我之死……子又有子,子又有孫”,讀的語速要逐漸加快,語音由低到高,這樣能體現愚公移山的依據充分和愚公的理直氣壯;“何苦而不平”要讀得堅強有力,因為它既是反問句,又是愚公對自己陳述的圓滿總結,從而突出了智叟目光短淺、愚公目光遠大,即智叟其實是“愚不可徹”之人,愚公是“大智若愚”之人)
二、疑難曲問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言:“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一語道破了提問藝術的妙義之所在。曲問常以極強的刺激性和趣味性增強師生間的互動,從而達到由表及里、深入淺出地領會知識的新高度。文言文教材的處理亦是如此。
說到這,筆者想起了一則很有名的曲問“典故”。錢夢龍先生在講授《愚公移山》時,為讓學生明白、掌握“孀”的含義,他這樣設問:“七歲的小孩去參加移山,他的父親同意嗎?”其實小孩當時是已沒有父親了。當學生恍然大悟之后,“孀”的含義便自然明白了:丈夫死亡后未再結婚的女人。一般的老師就可能是“直問”了:“‘孀這個詞是什么意思?”這樣呆板的問,學生哪有興趣思考、回答?問了也是白問,學后的結果是沒有一點印記。我們不得不佩服錢先生提問技藝的高超和巧妙。
教《出師表》,當講到“先帝不以臣卑鄙”時,筆者這樣問學生:“諸葛亮也太謙虛了吧,說自己‘卑鄙。對此,你是怎樣看的?”其實此句中的“卑鄙”屬古今異義現象,在文中是“地位低微、見識短淺”之意,而不是今義“品德敗壞”。筆者運用曲問,讓學生在較強的刺激性語境中加深了對“卑鄙”古義的領會。
三、情境設置
即把學生置換為課文中的某個人物,設身處地來揣摩、想象、思考問題,把自己的感受、認識融入到文章中。情境設置能給學生提供思維的感性材料和空間,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的積極思維,產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
教《陳太丘與友期》,筆者是這樣啟發(fā)學生想象的:我們注意到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闭埓蠹彝ㄟ^想象,揣摩一下友人“怒”的心理。生1:友人可能會想,既然我們是朋友,就要看重友情??墒悄汴愄鹁瓦@樣不打招呼、一聲不吭地丟下朋友走了,也太不夠朋友了。生2:友人也可能這樣想,我又不是故意不按時約會的,我在路上有事給耽誤了——馬車壞了,加上路又坑坑洼洼,不好走。我這次和你相約,也不容易?。?/p>
教《扁鵲見蔡桓公》,筆者這樣引導學生想象:桓侯臨終前一定會百感交集的,如果他要對自己的子女交待后事的話,最有可能講些什么話?生1:兒臣啊,你們可要從父王身上吸取教訓??!別人說你身上有病時,千萬別把它當耳邊風,要及時去找御醫(yī)瞧瞧。否則的話,小病會變成大病。生2:兒臣啊,父王不行了。你們以后施政時,要多聽聽別人的建議,不可剛愎自用。切記!切記!……情境設置將學生自己的主觀情思、生活閱歷,以獨特的方式,與文章進行對話,從而獲得富有個性化的心靈啟迪和情緒感染,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
四、擂臺競爭
男女生對壘、左右對壘、小組對壘,通過各種形式的對壘競爭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并始終保持高漲飽滿的學習情緒。初中生對文言文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字等現象較難把握,我們可以通過幻燈片,出些此類知識的填空、選擇、判斷等題目,以擂臺競答的方式,來完成解答。學生在情緒高漲的搶答過程中,就能加深對此類知識的理解。古文背誦,特別是篇幅比較長的文章的背誦,學生難以完成,如能用擂臺競背的形式,組織學生背誦,效果會更好。
《出師表》在整個初中階段可以說是一篇最難背誦的文言文,總計9個自然段,共740字。學生要背誦出這篇課文,宜采取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方式一段一段地背。因此在講授完某一自然段后,筆者總會留下幾分鐘時間給學生背誦:“現在距離下課還有5分鐘,看誰能夠在下課前把這段內容背誦出來?”在老師富有挑戰(zhàn)性的語言刺激下,往往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能夠按時背誦出,這比沒用競背的方式背誦,效率要高出許多。為了鞏固背誦,還可以采取“背誦接龍”的形式,即學生按學號順序每人背誦一句,把課文一句接一句地背誦下去,這樣學生在你追我趕的氣氛中,背誦的內容會得到鞏固。
五、寫法模仿
寫法模仿指從原文出發(fā),遵循著原文的思路,進行效仿訓練。寫法模仿要求學生在理解、把握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對事物的認識,寫出在形式上與范文相似又具有個性的內容。寫法模仿不是機械模仿,更不是抄襲。寫法模仿中既要借鑒原文的寫法,又要發(fā)揮獨創(chuàng)精神。
教《孫權勸學》,當講到文中四處語氣描寫的句子時,筆者要求學生模仿課文一處“……與蒙論議,大驚曰”中“曰”字前的修飾語“大驚”,在文中其它三處“曰”字前面,分別增添恰當的修飾語,來還原說話者的語氣、表情。由于事先引導了學生對文中一處“曰”的修飾語“大驚”作了分析,學生便很容易理解其它三處“曰”該用的修飾語,并把它們分別增添在三個中心語“曰”之前:“權謂呂蒙鄭重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權生氣曰:‘孤豈欲卿為博士耶!……”,“蒙自豪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別小看“增添修飾語”這一環(huán),它一方面訓練了學生品味語言和遣詞造句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起到分析人物形象的功效——孫權嚴格要求、勤奮好學以及呂蒙直率豪爽、知錯能改的形象便躍然紙上。而用這種活潑的形式來理解人物思想情感,學生感到新鮮,學習積極性高,思維更活躍,課堂效果自然就更好。
有一位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完《塞翁失馬》后,要求模仿原文的寫法,對其內容續(xù)寫:請結合課文寓意再想象寓言后面可能發(fā)生的故事。有一位學生是這樣續(xù)寫的:“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四處逃散,近塞之人,逃且保命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予被殺?!贝朔聦懞苡刑厣\用原文言文句式延續(xù)內容,符合課文特點,學以致用,鞏固了已學的文言知識,同時加深了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說到底,文言文教材的靈活處理還得牢牢抓住“以生為本”這個綱。以往對文言文教材的處理,這一點卻經常被忽略,大多是以體現教師的講與學生的記為主。文言文教材處理要講究“實”,要讓學生真正有所得;文言文教材處理又要“活”,要讓學生提起興趣;只實不活,又會顯得呆板枯燥,學生學得沒有興致;只活不實,易流于表面花哨,學生學得沒效果。只有讓學生在文言文教材實又活的處理軌道上動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有效地汲取古人先進的思想營養(yǎng)和人文精神,進而才能為其終身學習打下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