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章草書家宋克(1327-1387)在章草體書風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堪稱“章草中興的高峰”。他的書風在元代章草復蘇風氣中是如何發(fā)展的?宋克所寫《急就章》有何特點?其草書中又是如何體現(xiàn)“章草意識”的?與明中后期的浪漫書風有何關(guān)聯(lián)?本文將作初步討論。
一、章草體和元代的章草復蘇
漢代通行的書體中,草書的崛起對后世書法藝術(shù)發(fā)展有重要影響。大約從東晉時代開始,為了跟當時的新體草書相區(qū)別,稱漢代的草書為章草,新體草書相對而言稱今草①。章草約在漢隸(即指八分)成熟的西漢中晚期形成,并漸趨成熟,至東漢蔚然成風。它的用筆,是沿著隸書筆法發(fā)展的,在解散結(jié)構(gòu)嚴整的隸書體同時,主要特征卻仍舊在每字結(jié)束時采用了波挑法,并且字與字之間多不連屬,如張懷璀《書斷》中所說“隸之規(guī)矩,縱任奔逸,赴連急就”,正是在這種“損隸”大大豐富了書法中的筆法。
關(guān)于“章草”的名稱,歷來有多種說法。一為史游作《急就章》,章草之“章”系從《急就章》中來。唐張懷璀《書斷》上引南朝宋代王愔的話說:“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書草書之,漢俗簡惰,漸以行之?!雹诎颜虏莩霈F(xiàn)與急就章聯(lián)系起來,此不可信,此處的“急就章”是史游所編字書《急就篇》的通稱,《急就》加“篇”字始于《漢志》,魏以后又改((急就篇》為《急就章》,在漢代“急就章”之名尚未出現(xiàn)?!都本蛣轂闈h初兒童識字課本,理當用通行字體,史游作《急就篇》決不會“造一種新字體來寫一本新字書的”③??脊虐l(fā)現(xiàn)的敦煌漢簡和居延漢簡中的《急就篇》抄本,也為隸書書寫。又一說法為漢章帝好杜操草書,因章帝而得名。唐蔡希綜《法書論》稱“章草興于漢章帝”,韋續(xù)《纂五十六種書》稱“章草者,漢齊相杜伯度援稿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此論在徐浩《古跡記》中也有記載,而章帝前的明帝亦善草書,前人多有否定。還有一說法為杜操用草書寫章奏,故名為“章草”。張懷璀《書斷》上云:“杜度善草,見稱于章帝。上貴其跡,詔使草書上事。魏文帝亦令劉廣通草書上事。蓋因章奏,后世謂之章草。”凡此種種,或時間不符合章草形成的年代,或理由不充分,難以令人相信。但必須指出:漢人著作中并無“章草”一詞,而只有“草書”之稱?!罢虏荨钡拿Q是魏晉以后出現(xiàn)的,“章”字指有條理,有法則,漢代舊草書形體有條理,法則嚴格,近人多以為章草由于書法比今草規(guī)矩而得名,這大概是正確的④。
漢代草書的產(chǎn)生,最早萌芽于篆書草寫的草篆之中,隨著草篆嬗變?yōu)楣烹`,草書又繼續(xù)在古隸的快寫中發(fā)展。漢代的章草正是在古隸的俗體中衍變而出,在長期的書學實踐中,這種原為簡易、急速的寫法,逐漸約定俗成,形成有法度的草書。再經(jīng)文人書家的加工美化,章草由實用走向藝術(shù)化?!罢虏荨币惑w,漢代張芝學杜操、崔瑗,在保留了杜操“瘦硬”特征的同時,使章草更為精美,如宋克所論:“張芝書,如老松獨倚巖壑,錯落盤屈,時飄飄風韻。”⑤魏晉時期的皇象和索靖傳遞張芝之章章,使這一書體得以繼承并光大。唐宋時期,楷行兩體的盛行,章草一體罕有人作。唐歐陽詢嘆“章草幾將絕矣”,北宋黃伯思亦說“(章草)至唐絕罕為之,近世遂窈然無聞”。元代趙孟頫的出現(xiàn),使元代書風發(fā)生巨大轉(zhuǎn)折,復古潮流占據(jù)朝野。趙孟頫全面回歸古典書風中,注意到了“章草”一體,多次臨寫皇象《急就章》,在趙孟頫影響下,元代鄧文原、康里子山、俞和、饒介等均擅章草,在元代出現(xiàn)了“章草”體的復蘇景象。
趙孟頫臨寫皇象《急就章》,他所書章草所用為刻本,但他以二王之法臨寫章草,除去刻帖中的棗本之味,而參以靈動勁健的筆法,有別于古拙之法。原藏于重華宮的趙氏大德七年(1303)所書《急就章》是趙孟頫臨寫《急就章》之代表,《石渠寶笈初編》曾有著錄,此冊章草行筆輕盈而利落,捺筆粗而爽,與漢簡章草中的樸拙筆法明顯不同,趙孟頫章草從文人書法角度視之,除去了刻帖中的呆板和僵化,變樸拙為靈動,而賦予“雅化”之用筆,更顯文雅生動。
康里子山的書法曾得趙孟頫的指授,來復《蒲庵集》卷二中云其“灑翰親從魏國游,題遍宣麻數(shù)干幅”。趙孟頫善章草之法,在康里氏的作品中得到繼承,解縉《春雨雜述》稱“子山得其奇?zhèn)ァ保拇碜鳌稘O父辭冊》《謫龍說卷》《李白詩卷》等章草挑法十分明顯,用筆果斷,在圓轉(zhuǎn)流暢的行草書中增加了剛質(zhì)勁健的筆法,奇崛獨出。文徵明跋康里子山書《李白詩卷》云:“此書出入規(guī)矩,筆筆章草,張句曲(雨)謂與皇象而下相比肩,信哉。一時人但知其縱邁超脫,不規(guī)摹前人,而不知其實未嘗無所師法,觀于帖可考見已?!雹蘅道锸现虏葸h紹皇象,近學子昂,而形成自己“縱邁超脫”的面目,是元代復興章草潮流中的重要書家。
因康里氏天歷和至順年間(1328-1333)曾分別任江南行臺治書侍御史和浙西廉訪使,在杭州文化圈中,沾溉趙孟頫書風,同時其以章草為特色的書風亦深深影響了元代后期書家,其中以饒介和危素為代表。饒介的傳世作品不多,今存的《五言古詩卷》《七絕詩帖》《贈僧幻住詩卷》等以章草筆意書之,與康里子山一脈相承,但不如康里氏章草之神駿銳利,而更多地顯示清雅俊朗之風。饒介在蘇州時,為蘇州文化圈之核心人物,明初解縉云:
子山在南臺時,臨川危太樸、饒介之得其傳授,而太樸以教宋璲仲衍、杜環(huán)叔循、詹希元孟舉。孟舉少,親受業(yè)子山之門。介之以教宋克仲溫。⑦
饒介晚年與宋克多有交往,宋克正是通過饒介繼承了康里子山的筆法,并參以己意和古趣,形成新的風格。元代的章草復蘇中,鄧文原、俞和等人亦善章草,鄧文原臨皇象《急就章》,饒有楷行筆意,袁華稱其“若神蜩出海,飛翔自如”,俞和則直接師法趙孟頫所作《急就章》,甚至為傳世趙孟頫所書《六體千字文》代筆⑧,其中即有章草,今臺北故宮博物院還藏有其《臨張芝八月帖》,可見其對章草的喜愛。
宋克章草書風延續(xù)著元代復興章草的潮流,并在明初發(fā)展到高峰。他的章草師法皇象((急就章》和索靖章草,吳寬在宋克書《索靖草書勢》后跋稱“蓋得其妙,而無愧于靖者也⑨”。從趙孟頫到宋克的章草發(fā)展脈絡(luò)表明:有元一代,章草體的興盛,其書風也在其中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不同書家在創(chuàng)作中對章草體吸收、演繹,從而豐富了章草的表現(xiàn)力。
二、宋克和《急就章》
《急就篇))在魏晉時代多被書家用章草書寫,但流傳下來的僅有皇象所作。北宋時,葉夢得曾將此本刻石于潁昌(今河南省許昌),后在明正統(tǒng)年間刻石于松江,就是一般所說的松江本((急就章》。王國維《校松江本急就篇序》曾對《急就篇》作詳細考證:
……宋代所存者,僅鍾(繇)、皇(象)、索靖三本。宋末王深寧所見,則惟 皇象碑本而已。明正統(tǒng)初,吉水楊政得葉石林(夢得)所摹皇象章草本,刊石于松江,又以宋仲溫所摹者,補其闕字。⑩
楊政正是根據(jù)已有殘缺的葉刻拓本重刻石于松江,而拓本的殘缺處以宋克寫本補足,此本是我們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內(nèi)容最豐富、最有系統(tǒng)的一份章草資料。王世貞稱:“偶取葉少蘊刻皇象石本閱之,大小行模及前后缺處若一,惟波撇小異耳?!保?1)難怪其稱宋克是繼南朝蕭子云之后八百年中唯一繼承古法者。宋克生活的時間距正統(tǒng)年間有半個世紀以上,以宋克寫《急就章》本補葉刻拓本,足見宋克書寫《急就章》之影響。
宋克臨寫《急就章》之墨跡本,現(xiàn)存有三本:(1)故宮博物院藏本,寬20.3厘米,長342.5厘米,為洪武三年(1370)所作,時宋克44歲,篇首“急就章”標題后署“吳郡宋克書”,篇末有其小楷跋:“庚戌七月十八日偶閱此紙,愛其光瑩……東吳宋克仲溫父識?!蓖ㄆ鶠檎虏荩髌飞镶j有“項子京家珍藏”“墨林秘玩”等收藏印數(shù)方。卷后有周鼎、孫廷蕙、宋犖等人題跋。(2)天津博物館藏本,寬13.8厘米,長232.7厘米,為洪武二十年(1387)年所作,時宋克61歲,此年宋克卒。篇末有其小楷跋:“洪武丁卯六月十日臨于靜學齋?!庇兄煳摹爸贉亍庇?。(3)北京市文物局藏本,寬38厘米,長44.8厘米,書寫時間不詳。此本為冊,書寫《急就章))之前面部分。此冊篇首三字為小楷“急就章”三字。
從傳世的宋克書《急就章》來看,宋克對《急就章》的臨寫,表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特征。故宮博物院藏本后有明成化年間周鼎所跋:
仲溫《急就章》,有臨與不臨之分。臨者全,不臨者或前后段各半而止,或起中段隨意所至,多不全,若臨摹則不能不自書全。予所見蓋不可指計矣,獨此卷全好可愛,第對臨,欲規(guī)矩不失,故不有縱意處耳。最后,張芝、皇象二帖,則不臨而自寫也。
周鼎跋中所稱的“臨”與“不臨”之分,在宋克的《急就章》書寫中得到呈現(xiàn),他臨寫或依次對臨中求規(guī)矩,或前后段在臨寫中夾雜了行楷或小草,使作品表現(xiàn)出“不臨”的變化。不僅如此,宋克在書寫的三種《急就章》中還表現(xiàn)出形態(tài)的變化。
故宮博物院藏本所書之《急就章》,行筆勁健,結(jié)構(gòu)多變,首尾相顧,收筆留有明顯的波腳,而筆畫健峭,每個字雖獨立成態(tài),但字與字之間已有明顯的“映帶”意識,清人宋犖跋此卷稱其用筆“端謹而法備”,此卷與皇象《急就章》相比,風格已迥然有別,此卷已失去皇象作品中的質(zhì)樸和凝重,字與字之間更為茂密?;氏蟮恼虏荼A袅穗`書時代的“古質(zhì)”特征,宋克則處于元代書法全面復古時期,行、楷書都十分成熟,對于章草,則是“今妍”型的,在流利純熟的書寫中表現(xiàn)章草的結(jié)構(gòu)和波磔,把皇象作品中的扁方字形拉長,變其圓厚古拙的用筆為挺拔瘦勁,表現(xiàn)出雋秀雄健的風格特征。饒介曾于1367年論書贈宋克:“誰能懷邃初,心焉悟皇頡。閉門工造車,出門即合轍。古人有成言,得之盡毫發(fā)。流形歸自然,萬古字不滅。將同造化功,豈獨在書訣?”饒介的論述正指出宋克書風在“合轍”中“造化”,入古出新,而心悟皇頡正是對其章草所言。
與故宮藏本相比,天津博物館藏《急就章》更為老辣,趨于對“古質(zhì)”的汲取。字間茂密,意態(tài)古雅,字形多呈扁方,多顯隸意,整幅作品表現(xiàn)出“端莊雜流利”的特征。董其昌《容臺別集》卷三《書品》稱:“大都為章草者,必兼右軍乃合,不則宋克輩耳?!逼涑踔曰蚴怯匈H宋克章草中乏右軍筆意和少古意,此卷有漢人遺貌,古意盎然,雖未顯右軍新妍筆意,又怎能說其無古法呢?北京文物局藏《急就章》雖亦為章草,然多晉唐楷意,王世貞《藝苑卮言》稱宋克“章草是當家,健筆縱橫,差少含蓄”,或許正能表達此類作品特征,此少“含蓄”是相對“古質(zhì)”而言,這種臨寫方法打破了整幅全以章草波挑表示“隸意”的方法,參以楷行之法,實則為其草書創(chuàng)作之“混合體”打下了基礎(chǔ)。
元代書家開啟了自唐宋以后書家書寫《急就章》的局面,如果說趙孟頫書《急就章》是將章草復興的話,宋克所書章草使這種復興更加深入,使得章草一體在書家創(chuàng)作中得到進一步發(fā)揮,達到復興的高峰。近人于右任在跋宋克《杜甫壯游詩卷》后云:“當章草消沉之會,起而作中流砥柱,故論章草者,莫不推為大宗?!迸c趙孟頫所書的《急就章》相比,宋克章草的表現(xiàn)形式更為豐富。值得注意的是,趙孟頫學習章草未如宋克將章草作為專門一體創(chuàng)作,而是將其筆意融入行草的創(chuàng)作中,使作品更為古樸和恣肆。如作品中的“點睛”處常以章草中的之“捺筆”筆意來表現(xiàn),在《與山巨源絕交書》《酒德頌》等行草書中,這種手法極為明顯。宋克在書寫章草中,把行草書之筆意融入章草中,北京市文物局藏《急就章》中這種表現(xiàn)手法十分突出??梢钥闯?,趙孟頫的章草創(chuàng)作將其筆意是融入行草書之中的,以行草為主體;而宋克的章草創(chuàng)作是把行草書筆意融入章草之中的,是以章草為主體的,宋克一生反復臨寫《急就章》,正體現(xiàn)出其對章草的追求。
有元一代的書法,在趙孟頫的影響下,古典主義的書風籠罩著整個元代,直到元代后期,隱逸文士混跡江湖,隱士書畫家群體在書壇凸現(xiàn)出來,張雨、黃溍、黃公望、倪瓚、楊維楨、盧熊、王蒙、吳鎮(zhèn)等都為其中的代表。他們在書法上,雖師承有所不同,但不為趙氏書風所囿,表現(xiàn)出各具特色的“隱逸”書風,其中以楊維楨和倪瓚之一“動”一“靜”之兩極為代表。盡管如此,趙孟頫和康里子山以兩人在元末的影響仍在延續(xù)著,尤以康里子山、饒介、危素一脈為顯。就草書一體而言,康里一脈和楊維楨書風代表著元代后期草書的典型風格。值得注意的是:此兩脈都在草書中融進了章草筆法。
在章草中將今草、章草、行書混合,趙孟頫在創(chuàng)作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其所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已用這種方法寫草書,但只是字與字之間的一種轉(zhuǎn)換,康里子山在草書創(chuàng)作中,則已打破這種“字字分明”,已將章草和今草完全糅合。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李白詩卷》中,既可見縱邁激越的今草用筆,又有古拙沉勁的章草筆意,其弟子饒介繼承了康里氏之用筆特征,更顯清雅俊朗的晉人書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其所作《贈僧幻住詩卷》中,可以看到其在行書、今草中融入章草的筆意。元末楊維楨則將行草糅進章草之筆法和結(jié)體,結(jié)字欹正多變,顯“拙拗”的用筆特征,拓寬了草書的表現(xiàn)力。康里一脈和楊氏書風中的草書糅合章草的用筆特征發(fā)展到宋克時,宋克以其章草之專長,將章草、今草、狂草的用筆與結(jié)體完全混融,形成新的草書意境,實現(xiàn)了從元末到明初草書的傳承和轉(zhuǎn)變。如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杜甫壯游詩卷》等作品。
三、宋克草書中的“章草意識”
明中葉書家商輅(1414-1486)在《杜甫壯游詩卷》卷后對宋克草書作了形象的評論:
其書鞭駕鍾王,驅(qū)挺顏柳,瑩凈若洗,勁力若削,春蚓縈前,秋蛇綰后。遠視之,勢欲飛動,即其近,忽不知運筆之有神,而妙不可測也。我朝御極時,宦翰之暇,偶見其書,嘆曰“仲溫得人,而書法若此,真當代之羲之也”,其見若此,嗚呼!自開辟以來,書法之神妙,唯圣羲之_人,羲之之后,能繼其高風者,余亦日仲溫_人而已。
商輅此論,雖未直接對此卷作具體評識,但卻指出了宋克草書“瑩凈”“勁力”“勢欲飛動”的特征。在此卷中,我們可以看到其點畫勁健光潔、氣勢連綿,既有狂草之豪放,又在豪放中增加許多“節(jié)奏點”——以章草之波磔增加作品高古生辣的意味,增強了草書的表現(xiàn)力。這種創(chuàng)作方法在宋克為友人徐彥明作草書《唐宋詩卷》中已見端倪,《杜甫壯游詩卷》在《唐宋詩卷》基礎(chǔ)上增加了懷素的連綿體勢和康里子山的奇崛剛毅,強化了字形之變化,使轉(zhuǎn)更為迅疾,點畫更為勁健利落,用筆上把章草筆法糅進狂草中更為自然,在“縱勢”中的草法間入“橫勢”的隸法而了無痕跡,更顯雄渾之氣。翁方綱稱其小楷“承元人之雋逸,變宋人之雄奇”(12),從此卷中可看到其草書亦顯此特征。近人于右任跋此卷稱“合章今狂而一之”,又云:
以仲溫之天才,決非《月儀》《豹奴》等帖所能拘束,而欲創(chuàng)為大草,則不得不求材于今狂,此《壯游詩》寫法所由來也。故此種草,謂之為古今草書中之混合體則可,如謂為章草,則誤矣!
于氏所謂“古今草書中之混合體”,表明此卷在草書創(chuàng)作上的大膽嘗試,以今草、狂草與章草相融,跳出元人草書藩籬,成為元末明初草書創(chuàng)新之集大成之作。解縉評宋克草書如“鵬摶九萬,須仗扶搖”(13),從此卷確可見此氣度。
歷史上,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新興的楷法而形成的草書,它在繼承章草的基礎(chǔ)上,加強了筆畫間的呼應(yīng),如張懷璀所描述的那樣:“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保?4)并把帶有隸意的章草的挑勢捺筆完全去掉,這是草書在形體和用筆方面的一大變革,在這種變革中,王廙、王洽、王羲之、王獻之等都有著重要的貢獻,如虞世南所云:
王虞、王洽、逸少、子敬剖析前古,無所不工,八體六文,必揆其理,俯拾眾美,會茲簡易,制成今體,乃窮旨奧。(15)
在今草基礎(chǔ)上形成的狂草以唐人張旭、懷素最著,其特點是筆勢勾連回繞,大小參差,變化豐富,連綿不斷。宋克草書師法二王、王虞,并得力于旭、素之狂草,加之他在章草上的非凡功力,熔于一爐,形成了有創(chuàng)造性的“草書混合體”,表現(xiàn)出章、今、狂三草之特征。
宋克的“混合體”草書,是對章草、今草和狂草的筆法加以融合形成的書體。吳寬評其云:“其書魏晉,深得鍾王之法,故筆墨精妙,而風度翩翩可愛?!保?6)雖然王世貞稱這種創(chuàng)造“波險太過,筋矩溢出,遂成佻卞”,此論或正指出宋克形成的靈動中表現(xiàn)“隸意”,險勁中突出“揖讓”的草書特征,責之為“佻卞”,實乃不能認識此體所處之時代特征,宋克草書中的取妍尚姿,實乃元以來的時代使然。他在混合體草書中強化波磔,又與元代趙孟頫書風拉開距離,這正體現(xiàn)了其在草書上借古開今的戛戛獨造。
在宋克的草書中,《停云館法帖>卷十所錄宋克書《鍾繇王羲之二小傳》風格介于《唐宋詩卷》和《杜甫壯游詩卷》之間,在《唐宋詩卷》的今草中糅合了更多的章草筆法,顯清峻之氣,既有今草的連綿不斷的運筆,也時見章草的波挑筆意,但明顯不如《杜甫壯游詩卷》磅礴的氣勢。宋克草書作品現(xiàn)存的還有《公讌詩》(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七言絕句》(山西博物院藏)、《進學解卷》(故宮博物院藏)等。這些草書風格雖不如《杜甫壯游詩卷》強烈,但其以融進章草瘦勁的筆勢表現(xiàn)豪邁淳雅的風格,形成其草書的鮮明特色。
祝允明《書述》中,對元以來至明初書壇作了評論:
吳興獨振國手,遍友歷代,歸宿晉唐,良是獨步。然亦不免奴書之眩。自列門閥亦為盡善小累,固盡美矣。饒(介)、周(伯琦)之屬,且亦可觀。二宋在國初,故當最勝,昌裔(宋廣)熟媚,猶亞于克。(17)
祝允明既肯定了趙孟頫在復興晉唐書法上的地位,又客觀地指出了其缺憾,饒、周能有突破,故能“可觀”,而宋克在明初成就最高。他評饒介“如時花沐雨,枝葉都新”,宋克則“如初筵鹵彝,忽見三代”(18)。饒介為宋克之師,其書法承康里之風,酣暢俊朗,在元末時顯“新”意,而宋克受其指授,又得蒼古之意,故能得祝允明推重。祝允明狂草豪放不羈,承二王一脈,并與宋克之草書血脈相通,除長卷外,大量出現(xiàn)立軸作品,在氣勢上都得力于旭、素狂草,用筆上點畫結(jié)字都以羲之、獻之法運之,但宋克在草書中更多地強調(diào)法度,表現(xiàn)出“理性”的色彩,使轉(zhuǎn)豐富而多變,在字勢上呈縱勢,并以字末收筆之波磔表現(xiàn)蒼古之意。祝允明不隨人腳踵,表現(xiàn)了強烈的個人“情性”,風骨爛漫,天真縱逸,結(jié)體上受宋人黃庭堅影響,橫勢明顯,并常以“點”來表現(xiàn)恣肆縱橫的書風。對于他們的草書,趙宦光曾作比較:
近代吳中四家并學二王行草,仲溫得其蒼,希哲得其古,徵仲得其端,履吉得其韻。一于蒼則蕪,一于古則野,一于端則 時,一于韻則蕩,四者皆過也(19)。
宋克草書學二王而得“蒼”,實乃其以章草之筆法參之所得,祝允明得“古”乃其“歸宿晉唐”所致;然宋克以狂草、今草、章草諸體糅合,顯蕪雜亦是難免的,而趙宦光稱祝允明“古”而“野”,雖為批評祝書之過,實乃其將入古之功與放蕩之情性相結(jié)合,而形成的鮮明書風。這種以表現(xiàn)情性為特征的書風與宋克時代的以表現(xiàn)法度為特征的明初書風拉開了距離。
明后期浪漫書風代表徐渭的草書形式多樣,其中以立軸為多,用筆、結(jié)體以二王懷素為宗,間雜索靖章草,表現(xiàn)出古媚的特征。他從索靖章草中得到的是章草之“逸”而顯隸意,在橫勢中拉長字形取得縱勢,追求連綿和悠長的意味。從這個意義上說,徐渭之草書和宋克在氣格上相類,從風格上可以看到與宋克、祝允明的一脈相傳。
明代的草書,以宋克、祝允明、徐渭為代表的三家草書氣勢豪放,表現(xiàn)出蒼古縱逸的藝術(shù)追求,體現(xiàn)了明代浪漫書風發(fā)展的軌跡。若將三家置于明代草書發(fā)展的坐標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從明初到晚明草書發(fā)展呈現(xiàn)出的一些變化。在樣式上,宋克以長卷為主,祝允明長卷、立軸皆有,徐渭則以立軸為主,這種變化表明“立軸樣式”在明代已完全形成,文人書法由“案頭品玩”轉(zhuǎn)變到“壁上觀賞”;在章法上,宋克草書成縱勢,以章草、狂草、今草之混合體書寫,既有連綿之勢,又有波磔之“頓”,增加了章法上的“觀賞性”;祝允明草書整體成縱勢,但單體略扁,“點”的變化運用使章法上顯得縱橫交錯之感;徐渭草中夾行,偶見章草,在縱勢中顯橫撐之態(tài),增強了作品的“茂密”感,以重筆拖長縱勢使章法上呈現(xiàn)了強烈的對比,豐富了章法上的內(nèi)涵。章法上的變化和發(fā)展,表明明代草書進一步強化了觀賞性,繪畫上的章法不斷運用到書法中,豐富了草書的表現(xiàn)力。
(本文選自朱天曙《宋克書法研究》第五章,榮寶齋出版社2011年版。作者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高胤園
注釋:
①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wù)印書館,1988年,第85頁。
②[唐]張懷瓘《書斷>上,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163頁。
③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9頁。
④裘錫圭《文字學概要》,第89頁。
⑤[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書卷二·書評下《明宋仲溫手錄書法》,見《中國書畫全書》第六冊,第64頁。
⑥[明]文徵明《文徵明集.補輯》卷二十二《題跋一·跋康里子山書李白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10頁。
⑦[明]解縉《春雨雜述》,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500頁。
⑧王連起《俞和及其行書蘭亭序>,《書法叢刊>第二十八輯,1991年,第1-8頁。
⑨[明]吳寬《家藏集》卷五十三《跋宋仲溫草書》,《四庫明人文集叢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7頁。
⑩王國維《校松江本急就章篇序》,《觀堂集林》卷五,中華書局,1959年,第258頁。
(11)[明]王世貞《弁州山人稿》,見《佩文齋書畫譜》第五冊,卷八十《歷代名人書跋十一》,中國書店,1984年,第2286頁。
(12)[清]翁方綱《明人小楷論》,見《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書店,1995年,第721頁。
(13)[明]解縉《解學士集》,見《佩文齋書畫譜》第二冊卷十《論書》,中國書店,1984年,第266頁。
(14[唐]張懷瓘《書斷>上,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166頁。
(15)[唐]虞世南《書旨述》,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115頁。
(16)[明]吳寬《家藏集>卷五十《跋宋仲溫墨跡》,《四庫明人文集叢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3頁。
(17)[明]祝允明,《書述》,見《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書店,1995年,第74頁。
(18)[明]祝允明《評勝國人書》,見《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書店,1995年,第76頁。
(19)[明]趙宦光《寒山帚談》法書七,見《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書店,1995年,第331頁。
[明]宋克致高啟札29 x18. 5cmx3紙本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釋文:昔黃庭堅作書,自以為得長沙公三昧,及公自為之書,訛俗頗多,曾謂長沙筆法而至是耶?于戲,寫字而不本于六書篆籀,曾得為書耶?前自趙子昂寫蘭亭十三跋,字畫精妙,謂能書可矣,謂極神妙古今之亦不許也,以故聊復為閣下具之如此,亦在閣下善處之也。克自少庸陋,無與為薰沐。閣下相愛之深,故敢以是瑣瑣來瀆高明,荷教幸甚。十月望,宋克頓首。季迪內(nèi)翰閣下。
[明]宋克杜甫詩《壯游》 28x600cm紙本
釋文: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皇)。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業(yè)嗜酒,嫉惡懷剛腸(常)。脫略小時輩,結(jié)交皆老蒼。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王謝風流遠,闔廬丘墓荒。劍池石壁仄,長洲芰荷香。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蒸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鑒(鏡)湖五月涼。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xiāng)。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臺上(臺),冬獵青丘旁。呼鷹皂櫪林,逐獸云雪岡。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鹙鸧。蘇侯據(jù)鞍喜,忽如攜葛強??煲獍司拍辏鳉w到咸陽。許與必詞伯,賞游實賢王。曳裾置醴地,奏賦入明光。天子廢食召,群公會軒裳。脫身無所愛,(之)痛飲信行藏。黑貂不免敝,斑鬢兀稱觴。杜曲晚耆舊,四郊多白楊。坐深鄉(xiāng)黨敬,日覺死生忙。朱門任傾奪,赤族迭罹殃。國馬竭粟豆,官雞輸?shù)玖弧Ee隅見煩費,引古惜興亡。河朔風塵起,岷山行幸長。兩宮各警(魂)蹕,萬里遙相望。崆峒殺氣黑,少海旌旗黃。禹功亦命子,涿鹿親戎行。翠華擁英岳,螭虎啖豺狼。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陸梁。大軍載草草,凋瘵(滿)膏肓。備員竊補袞,憂憤心飛揚。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斯時伏青蒲,廷(延)爭(諍)守御床。君辱敢愛死,赫怒幸(更)無傷。圣哲體仁恕,宇縣復小康。哭廟灰燼中,鼻酸朝(未)央。小臣議論絕,老病客殊方。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秋風動哀壑,碧蕙捐微芳。之推避(賞)從,漁父濯滄浪。榮華敵勛業(yè),歲暮有嚴霜。吾觀鴟夷子,才格出尋常。群兇逆未定,側(cè)佇英俊翔。右杜子美《壯游》詩。東吳宋克仲溫書于廣平之草堂。
鈐印:東吳生(白) 宋仲溫(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