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波
摘要: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文明的根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蘊藏著中華人民無窮無盡的智慧。在小學這一學生知識基礎、人格素養(yǎng)逐漸形成的重要階段,在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是每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都應當注重的問題。根據筆者個人教育經驗,在小學階段的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背景,能夠達到二者共同促進的作用。因此,本文將從不同角度談談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應如何進行小學語文識字教學。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策略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感受到外來文化的元素,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思想還未成熟的他們極易受到影響。因此,小學教師應當增加學生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接觸的機會,幫助學生領悟、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與多彩,從而形成民族自信。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這一教學要點也應該受到重視,以在提升識字教學效率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文化觀、價值觀。
一、介紹漢字背后的文化故事,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奇妙之處
漢字是隨著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而逐漸形成的,每一個漢字的形成過程背后,都蘊藏著神秘而又有趣的故事。如果教師能夠在教學中體現漢字的這一獨特魅力,就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知識的興趣,從而在課堂上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以提升識字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學習一年級上冊第三課中的“口”這個字時,教師就可以從這個字的甲骨文講起,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為什么我們的祖先要把代表“嘴巴”的這個字寫成圍成一圈的“口”的形狀呢?”,這是一個簡單而有有趣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口”字的興趣,也能引導他們思考甲骨文形成的過程,從而對漢字的來源有更深的理解。同時,通過這樣的來源思考,學生也能夠加深對“口”這個字的寫法的印象,從而更好地掌握漢字的書寫。在這一課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在第四課“日月水火“中也引導學生從甲骨文的角度開始認識漢字。因為學生已經通過“口”這一簡單的漢字理解了這種甲骨文造字方法,也就能夠較為順利地體會“日月水火”的漢字由來,從而提升課堂效率。
由此可見,在傳統(tǒng)文化的背景下開展識字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在了解漢字由來的基礎上更好、更輕松地掌握漢字的讀音與寫法,也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體會先民們驚人的智慧以及傳統(tǒng)文化迷人的魅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與喜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二、介紹漢字形成的不同方法,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多彩之處
先民們在創(chuàng)造漢字時,常用了許多種不同的造字方法,使得漢字系統(tǒng)內涵豐富、形式多樣?,F在認為,漢字的造字方法可以分為以下四種:象形、會意、指事和形聲。在小學階段的識字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的造字方法能夠幫助學生體會文明形成的過程,體會漢文字背后蘊藏的廣闊思維,因此是十分有必要的。
例如,教師可以從“一”、“二”、“三”這幾個簡單的漢字入手,告訴學生什么叫做“指事字”。首先,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有一天,我們的祖先抓到了兩只魚,他們想要記錄下來以免自己忘記,那么,除了在地上畫出兩只小魚的圖畫來以外,還有什么辦法可以代表‘兩這個數字呢?”在學生進行了一番思考過后,教師就可以揭曉“指事字”的來源與定義:在沒有具體的事物可以用來表示“數量”這一抽象的概念的情況下,先民們就創(chuàng)造了只用來代表抽象概念的符號來表達“一”、“二”、“三”等數字,從而達到計數的目的。另外還有許多字是通過指事的方法創(chuàng)造出來的,例如“上”、“下”等,通過一定的拓展,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指事字”這一概念,從而更好地體會這一漢字造字方法。
在其他漢字的教學過程中,同樣可以采取從造字法入手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例如前文提到的象形文字??傊?,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造字方法滲透到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體會漢字文化形成的豐富背景,體會漢字形成的實用性目的,從而理解漢字對于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以激發(fā)學生認真學習漢字的動力,從而幫助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觀,獲取更多的知識。
三、介紹漢字相關的歷史故事,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之處
對于處在識字學習階段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大多數對于“故事教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學生能夠在故事的氛圍中維持注意力、積極思考、認真體會。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性格特點,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歷史故事滲透到識字教學過程中。
例如,在學習“讓”這個字時,教師就可以引出“孔融讓梨”這一家喻戶曉的歷史典故。在故事的情境中,“讓”字的基本字義也就在學生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幫助學生充分理解、熟練掌握這一漢字。同時,在故事的背景下,學生也能夠加深對這個字的印象,記住“讓”字的寫法與用法,從而有助于學生今后的語言文字應用,有助于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另外,通過課堂上滲透的歷史典故,學生也能夠在識字過程中學習到歷史知識、人文知識,從而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對我國著名歷史人物有更深的印象,從而提升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幫助學生形成民族自信心。另外,歷史故事能夠使人明智。在閱讀美德故事的同時,學生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產生對美德品質的向往,從而幫助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養(yǎng)成優(yōu)良的品格。
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滲透歷史文化故事的講解,能夠在學生識字能力提升、文化素養(yǎng)提高等不同方面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小學語文教師在應用過程中,應當對這一教學方法加以重視,以期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
結束語:
在小學識字教學過程中,豐富有趣的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率。采取結合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方法,能夠在幫助學生認真識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熟悉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促進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通過介紹漢字背后的文化故事,講授漢字形成的不同途徑以及漢字相關的歷史故事等教學方法來推進傳統(tǒng)文化與小學識字教育的融合。
參考文獻:
[1]王勁梅.低年級識字教學之我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 (09):149.
[2]柯麗春.弘揚傳統(tǒng)文化 ?使語文課堂綻放光彩——論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名師在線,2019 (25):16-17.
[3]王號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影響分析[J].文學教育(下),2019 (0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