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丹
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中學歷史教學迎來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式、目標、任務以及思路等需要不斷的創(chuàng)新和完善,結合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以及中學生的發(fā)展以及成長的需求,設計出適合中學生的教學改革方案,進而提升歷史教學的效率,促進中學生全面發(fā)展。本文從課程編制、教學目標、教科書編寫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探究了中學歷史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和發(fā)展策略,以便強化教學效率。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問題;改革;編制
歷史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性、唯物史觀以及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課程,在以往比較陳舊的中學歷史教學方式中,學生的主動性難以發(fā)揮,教師為課堂的主體,為學生展開灌輸式的講解,而學生則只能被動的接受,課堂的氛圍比較沉悶,歷史教學的效率也難以有極大的提升,因此在新時期下,中學歷史教學必須要加強改革,融合新理念以及新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一、歷史課程的編制
長期以來,中學歷史的編制主要由少數的專家學者組織和開展,而教師則在課程編制中難以發(fā)揮作用,只能按照教學大綱以及課程編制被動的實施教學工作,教師缺少一定的發(fā)言權,難以將歷史教學中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反饋給課程編制人員,使得歷史課程的編制方式比較固定,不夠靈活和多樣,導致歷史課程編制過程中長期處在穩(wěn)定的狀態(tài)之下,難以有更為深入的改革和探索。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改革中需要重視教師在編制中的作用,充分的吸收和借鑒歷史教師對編制而對意見,并在課程編制中加入優(yōu)秀的歷史教師,共同完成課程編制,這樣不僅能夠增強歷史課程的學術性,同時還能夠強化課程的實踐與應用性,有助于優(yōu)化課程編制的環(huán)節(jié),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展開課程編制,提升了編制的科學性。
二、歷史教學的目標
中學歷史教學中,需要教師結合當代中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能力、心理特征以及興趣愛好等,設置清晰的學習目標,讓學生能夠從歷史學習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用全面、客觀和綜合的態(tài)度分析歷史,看待歷史事件,感悟歷史人物,進而提升中學生的唯物史觀以及歷史學科素養(yǎng)。但是就目前而言,部分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歷史教學中以增強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教學的目標,進行灌輸式的講解和開展“題海戰(zhàn)術”學生的能動性難以展示,使得歷史教學改革的質量不高,因此教師在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需要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fā),結合中學生的發(fā)展以及成長的需求等多個方面的因素,設置出清晰的教學目標,防止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此外,教學目標的設置還需要凸顯出針對性,以因材施教作為教學的準則,按照不同學生對歷史學習的不同情況,展開分層教學,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目標和任務,循序漸進的方式提升中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整體效率。
三、歷史教科書的編寫
長期以來,歷史教學的內容相對比較單一,同時在教科書的編寫中理論學習占據多數,實踐教學內容比較少,對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之間的比例沒有科學的衡量和規(guī)劃,因此這就導致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出現了重理論而輕實踐的現象,很多中學生對歷史學習之后難以與實際相結合,不能從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身上分析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本質,導致歷史教學難以達到最佳的目標,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強,影響了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歷史教科書編寫中,需要有效的規(guī)劃理論內容和實踐內容,設置更多具有探究性以及開放性的課題,讓學生能夠成為歷史學習的主人,同時在教材編寫中還需要融合對學生德育建設、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內容,提升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從歷史人物身上感知愛國之情、家國情懷、民族精神等,讓歷史教材更加充實和豐富。此外,在歷史教材編寫中還需要對內容進行全面的整合,突出重點,有所取舍,在保證歷史事件完整性和真實性的基礎之上,適當的刪減部分內容,優(yōu)化歷史教材內容;同時歷史教材的編寫還要緊密的結合時代發(fā)展的特征以及趨勢,積極創(chuàng)新和完善內容。比如:在設置“中外友好往來”相關的內容時,可以對目前的國際形勢進行分析,讓學生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以及中外友好往來的重要性等有全面的了解,并結合“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內容,使得課程更加完善和充實。
四、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
在以往的中學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法比較固定,大多數以課堂為載體,展開灌輸式講解,學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時間比較少,部分教師認為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為學生講解更多的歷史知識,則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能力就會更強,其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消化的過程,不利于對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開發(fā),影響了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教學改革中,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和方法,有效的融合教學新技術以及新設備等,為學生呈現出異彩紛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如:采用微課或者多媒體等技術,將枯燥的講解,轉變?yōu)楦又庇^的視頻和圖片,搜集更多歷史學習的素材,延伸學生的歷史知識面。此外,教師還需要突破固定課堂的限制,帶領學生參與歷史實踐活動,到博物館、紅色革命根據地等場所,參觀歷史文物,進而走進歷史事件,感受歷史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增強對歷史學習的真實性和全面性;或者教師也可以組織主題辯論賽、演講比賽等活動,從實踐和活動中引導學生深入對歷史的理解和學習,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從歷史的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思想、家國情懷,學習偉大的民族精神。
結束語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學歷史教學中也需要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結合中學生的學習現狀以及發(fā)展的目標等,為學生設置出更為適宜的教學內容和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成為歷史學習的主人,在教材內容編制中需要充分的吸收優(yōu)秀教師的意見,從教學的角度優(yōu)化教材編制;同時還要開展多元化的歷史實踐教學課程,從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此外,教師還要積極與學生展開交流,對學生有深入的了解,從而實施針對性的教學。
參考文獻
[1]陳淑蓉.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及改革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7(01):20-21.
[2]趙亞夫,張文越.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現狀及相關問題分析[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01):4-19.
[3]趙躍.興趣 ?體驗 ?探究 ?反思——談新課程實施中的中學歷史教學改革[J].課程教育研究,2017(45):83.
[4]劉曉旭.改革歷史教學實施簡約化模式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20(0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