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婉婷
方方正正的戲臺,不僅僅是一種建筑形制,還是一方文化的展臺。在江浙一帶,至今還有搭臺“做戲”的習慣,在北方,在煙臺,戲臺之上唱大戲的場面,除了每年的正月,越來越少見。
現(xiàn)在的煙臺還有四座古戲臺,除了毓璜頂戲臺偶爾還用作演出,剩下的天后宮戲臺、陽主廟戲臺、福建會館戲臺都已經(jīng)擱置了。古老的建筑是無聲的歷史,見證了一座城市的變遷。如今,它們孤獨地屹立在煙臺一隅,洗盡鉛華后,訴說著對逝去時光的無奈。
天后宮戲臺
提起天后宮戲臺,首先想到的是天后宮。天后宮里供奉著海神娘娘媽祖,這里曾見證過媽祖文化的興盛。起先,天后宮周圍還有龍王廟和海神廟,人們將這個多神廟稱之為大廟,天后宮戲臺又被煙臺人親切地稱之為大廟戲臺。道光年間,以大廟為中心,形成了商業(yè)中心,商戶有1000余家。在當時,大廟是煙臺的文化中心,每逢春節(jié)、元宵節(jié)、中元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這里都要舉行廟會,熱鬧非凡。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昔日的盛景已然不復(fù)存,但大廟戲臺依舊坐落于興隆街上。除戲臺外,其余建筑全部毀于1974年。2000年,古戲臺進行了整修,大廟戲臺就有了現(xiàn)如今的風采。走近古戲臺,撫摸著古戲臺上的石柱,柱子上的楹聯(lián)依舊醒目:“寶筏渡迷津,萬頃安瀾彰水德。慈航通渤海,五音競響答神庥”。
以往,春節(jié)期間老煙臺有名的“雙合班”都要在這里唱上半個月的京劇。首場戲從大年三十晚上開始演,一直演到正月初一天黑,再從正月初二晚上開始演起,直演到正月十五。
毓璜頂戲臺
芝罘區(qū)的毓璜頂公園因有玉皇廟而得名,清光緒十九年重修玉皇廟時,由文人雅士提議更名為毓璜頂?!柏剐沌婌`地不愛寶,璜琮璞玉山自生輝”的對聯(lián)鐫刻于玉皇廟紅漆大門之上,雖不知此地是否因為聚集了靈秀之氣而盛產(chǎn)璞玉,但這里有座戲臺,光芒和寶石一樣璀璨。
毓璜頂戲臺位于毓璜頂公園,與玉皇廟成對景,建成于清咸豐十一年,是由煙臺當?shù)氐募澥亢屠习傩占Y興建。毓璜頂戲臺的屋頂與天安門、故宮的太.和門、保和殿、慈寧宮一樣都是重檐歇山頂,毓璜頂戲臺在當時煙臺人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毓璜頂戲臺是目前煙臺老戲臺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演出場所。至今每逢廟會等節(jié)日,煙臺的戲迷票友都會聚集在此觀看演出。
福建會館戲臺
福建會館戲臺建成于清光緒三十二年,位于芝罘區(qū)南大街與勝利路交匯處的福建會館內(nèi)。福建會館是由當時在煙臺的福建船幫商賈集資修建的一座供奉海神娘娘的封閉式古典寺院建筑,具有典型的閩南風格,也是我國北方僅存的具有閩南風格的天后宮。1958年,福建會館被辟為煙臺市博物館,1996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會館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代表建筑,整個會館由山門、大殿、后殿、戲樓和兩廂五部分組成。由于正殿沒有遵循中國傳統(tǒng)建筑坐北朝南的規(guī)則,而是坐南朝北,因而戲臺也就隨著坐北朝南,以朝向主神所居的正殿。
現(xiàn)在這座戲臺已不作為演出場所,但這座具有濃郁的閩南風格的古戲臺一直留在了膠東,留在了煙臺。
陽主廟戲臺
在狀如靈芝的芝罘島,主峰老爺山西南麓,一片向陽坡地,坐落著一座祠廟,名為陽主廟。陽主廟建于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有史記載的最古老的廟宇之一,是東周齊國奉祀“八神將”的廟宇。陽主廟在群山懷抱之中,有綠樹相掩映,春日里鳥語花香,冬日里靜謐幽清,用陽主像兩側(cè)的楹聯(lián)“秀麗之山數(shù)扇錦屏遮陽主,幽陽罘水一條玉帶束梁王”來形容陽主廟一點都不為過。
陽王廟戲臺位于廟內(nèi),歇山式卷棚頂,翹角飛檐的建筑,內(nèi)部懸掛木匾——“思被群生”。戲臺的搭建為陽主廟聚斂了不少人氣。過去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廟會之日,遠近鄉(xiāng)民聚會于此,做買賣的、唱戲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各色人等,好不熱鬧。
現(xiàn)在的陽主廟戲臺與陽主廟一樣鮮有人問津,但它承載了千百年的文化,千百年的記憶,無論如何,人們也不會忘記。
檀板起,水袖翩然落,當絲竹奏起、鑼鼓齊鳴時,誰又能數(shù)得清古戲臺之上曾經(jīng)上演過多少個悲歡離合、忠孝節(jié)義的故事。
光陰荏苒,我們不曾見過名角在古戲臺上驚鴻照影,不曾見過古戲臺下座無虛席,觀眾如癡如醉的表情。臺上臺下的風景都已不在,可是這戲臺還在,戲臺在,煙臺的記憶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