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光
摘? ? 要: “一帶一路”倡議,為教育的大開放、大發(fā)展、大融合提供了重要契機。有關“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藍圖的實現(xiàn),關鍵在于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盀檎l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怎樣的國際化人才”“怎樣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已然成為地方高校國際交流的全新命題。本文對地方高校如何堅持特色發(fā)展、主動作為、找準定位,如何探索出適合國情、校情的國際交流發(fā)展路徑,進行剖視和探討。
關鍵詞:? “一帶一路”倡議? ? 國際化人才? ? 地方高校? ? 國際交流
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合作與交流,既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為沿線國家的開放發(fā)展提供人才支撐。地方高校應抓住這一歷史重大機遇,用足用活各類政策,與沿線國家開展深度合作,豐富國際交流的內容,拓展國際交流途徑,注重“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交流,發(fā)揮學校辦學特色,打造國際交流品牌,提高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能力。
1.“一帶一路”倡議對地方高校國際交流的影響
1.1為教育“走出去”搭建了平臺。
我國的教育對外開放很長一段時間以“引進來”為主,特別是借鑒歐美發(fā)達國家的教育理念,引進國外的人力和智力資源,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提高自身的國際化水平。但隨著我國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迅速發(fā)展,以及在不斷推進改革開放,主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方案和智慧等政策和方針引導下,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目的是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我國共商發(fā)展之路,共建命運共同體,共享開放發(fā)展成果。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高校應該審時度勢,挖掘自身優(yōu)勢和特色學科、整合技術與研發(fā)資源、創(chuàng)新國際交流模式,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境外辦學、技術研發(fā)中心、智庫研究、人文交流中心等教育教學活動,不斷推進人才交流、技術交流、文化交流。通過教育“走出去”,高校不僅擴大了國際影響力,而且提高了國際化辦學能力。
1.2為地方高校國際交流的錯位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機遇。
“一帶一路”倡議貫穿歐亞非大陸,涉及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中東、中東歐、部分歐洲發(fā)達國家和非洲國家,這些國家在區(qū)位、政治、經濟、技術、文化等領域各有不同,而地方院校的辦學區(qū)位、專業(yè)設置、辦學特色方面也有很大不同。“一帶一路”倡議為地方院校與沿線國家開展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地方院校應根據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主動作為,積極拓展來華留學教育、開設非通用語種專業(yè)、開展區(qū)域與國別研究。以廣西高校為例,利用區(qū)位優(yōu)勢深化與東盟10國的國際教育與交流,每年接收來自東盟10國的留學生過萬人,開設泰語、越南語、印尼語等10個非通用語種,重點建設了“中國—東盟金融與財稅人才培訓中心”“中國—東盟農業(yè)人才培訓中心”等,這些都成為廣西地方院校國際交流的鮮明特色,同時是與其他地方院校國際交流差異化競爭的重要資源。
2.教育國際交流的必要性
“一帶一路”倡議會不斷加強我國與沿線國家在經濟、貿易、文化、技術等方面的聯(lián)系和合作,具有跨文化意識、精通他國語言、掌握先進技術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將成為建設“一帶一路”的主力軍。
2.1國家層面支持教育國際交流。
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fā)了《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強調要堅持對外開放,做強中國教育,推進人文交流,不斷提高我國教育質量、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意見同時對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進行了部署,強調要加快留學事業(yè)發(fā)展,提高留學教育質量;完善體制機制,提升涉外辦學水平;加強高端引領,提高我國教育實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豐富中外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促進教育領域合作共贏等。2016年教育部印發(fā)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級學校有序與沿線各國學校擴大交流與合作,整合優(yōu)質資源走出去,選擇優(yōu)質資源引進來,兼容并包,互學互鑒,共同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和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的能力。
2.2新時代呼喚教育國際交流。
教育職能最初歸納為“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及“文化傳承”。隨著科技進步,人文交往不斷密切,全球一體化格局已經形成,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交流”被納入教育職能。教育為國家富強、民族繁榮、人民幸福之本,必須服務于社會的發(fā)展。教育對外開放正是順應新形勢、服務新發(fā)展、開發(fā)新動能的時代產物。
2.3高校發(fā)展需要教育國際交流。
高校擔負著為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光榮使命,同時面臨著生存和發(fā)展的挑戰(zhàn)。國家出臺了“雙一流”高校建設方案,目的是引導高校對標國際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對于入選“雙一流”建設的高校,將給予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重點投入。在“分類建設引導特色發(fā)展”“開放競爭激發(fā)建設活力”“動態(tài)管理打破身份固化”“統(tǒng)籌建設深化綜合改革”等具體措施的激勵下,各類高校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優(yōu)化專業(yè)結構。教育對外開放為高校吸收國外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學習和借鑒國外高水平辦學經驗開辟了有效途徑。
3.地方高校國際交流的路徑探索
地方高校國際交流面臨著兩方面的挑戰(zhàn):一是學校內部國際交流的體制機制建設,二是國際交流涉及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評價體系的差異化。如何樹立國際交流的理念,建立學校國際交流的機制,整合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推進國際交流健康有序地運行,將是地方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3.1樹立國際交流全員化理念。
地方高校國際交流的責任部門一般是學校的國際教育學院或者國際交流處等外事部門。但是有關外事部門僅對國際交流涉及的各類政策、規(guī)章制度、日常事務管理有著較為全面的把握,涉及國際交流過程中的課程教學、聯(lián)合實驗中心建設、區(qū)域與國別研究等專業(yè)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問題,外事部門人員因專業(yè)等方面的局限性很難提供較為有效的解決方案。如果學校教職工沒有樹立國際交流的理念,把國際交流作為學校發(fā)展的附屬品,就很難發(fā)揮教職工的主動性,國際交流工作將很難推進。因此,樹立國際交流全員化理念,讓學校每位教職員工意識到國際交流將帶來“雙贏”的結果,即學校能夠通過國際交流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參與國際交流的教職工將獲得與國境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面對面交流和分享的機會,拓寬他們的國際化視野,提高他們的競爭力。
3.2建立國際交流機制。
國際交流對于很多地方院校而言是新生事物,國際交流過程中出現(xiàn)的很多問題都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可供參考,所以國際交流會給學校常規(guī)的管理工作帶來各種挑戰(zhàn)。比如來華留學生的日常管理涉及的教學安排、學業(yè)評定、安全教育、實習實訓等都與學校日常管理有很多差異化。如何有效應對這些差異化帶來的挑戰(zhàn),建立國際交流機制將是比較有效的應對措施。首先是統(tǒng)一認識,明確國際交流的目標、任務、措施及績效評價,可以嘗試建立校級國際交流聯(lián)席會制度,對涉及國際交流的發(fā)展戰(zhàn)略、重大事項等問題進行商議和決策。其次是健全激勵機制、加大經費突入,充分調動教育教學、后勤保障、科學研究等相關部門的積極性,使有關國際交流的各類政策措施得到落實,為國際交流提供機制保障。
3.3探索“求同存異”的國際交流模式。
國際交流不可避免地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分享教育資源,促進教育交流,提高教育質量。無論是“引進來”還是“走出去”,都有可能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比如合作雙方在課程評價體系、課程內容設置、實驗室績效評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解決這一問題時,要牢牢抓住國際交流的目的,做到求同存異、因地制宜,豐富國際交流的手段,創(chuàng)新國際交流的模式,使我們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和智力資源順利移植到國境外,同時疏通引進來的渠道,讓國外較為先進的技術、教育教學資源、智庫建設等在國內得以充分利用。
3.4打造國際交流的品牌。
國際交流包含師生交流、來華留學生培養(yǎng)、共建實驗及研發(fā)中心、中外合作辦學等方面,地方院校受辦學資源、辦學層次、辦學歷史等方面的影響,很難在國際交流方面做到全面開花。既然國際交流能幫助學校對外樹立形象,對內提高質量,地方院校應當整合優(yōu)勢資源,提煉特色專業(yè),甄別合作伙伴,打造具有特色的國際交流環(huán)境。通過差異化競爭策略,學校特色更加突出,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從而逐漸提高學校的國際化水平。
4.地方高校國際交流面臨的挑戰(zhàn)
4.1對國際交流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一些地方高校特別是一些職業(yè)院校,把國際交流認為是錦上添花的工作,學校的重點工作是學生的教育教學及就業(yè)等,在辦學資源有一定富余的情況下,才考慮開展國際交流工作。由于在國際交流上投入的資源有限,導致管理人員不足,辦學質量不能得到保證,辦學經濟和社會效益不能實現(xiàn),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學校將更加不重視國際交流。學校內設機構更是把國際交流作為本職工作以外的內容,國際交流舉步維艱。
4.2國際交流浮于表面,難以發(fā)揮作用。
一些地方高校簡單地通過外籍教師的數量、共建實驗室的數量、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數量、來華留學生的人數等評價國際交流成果。這些數字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國際交流的程度和規(guī)模,但是應透過這些數字了解更多的信息,比如共建實驗室產生的可供推廣的重大成果、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及社會滿意度、來華留學生培養(yǎng)質量及社會認可度等。只有深入獲取這些信息后,才能更加明晰國際交流資源配置方向,補齊短板,充分發(fā)揮國際交流的作用。
4.3管理隊伍不穩(wěn)定。
國際交流是政策性、時效性、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需要一批懂管理、明政策、會操作的員工。但國際交流同時具有范圍廣、壓力大、步驟多等特點,不僅要求員工有扎實的外語功底,較強的政策解讀能力,靈活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對綜合素質要求較高的崗位,在招聘環(huán)節(jié)就會出現(xiàn)用人荒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員工難以勝任崗位要求,就會選擇轉崗或者離職,由于工作的專業(yè)性較強,很難及時補充有經驗的員工,導致管理隊伍不穩(wěn)定,影響國際交流工作有序開展。
5.結語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地方高校國際交流應優(yōu)先培養(yǎng)急需的專業(yè)人才,開展特色領域的合作辦學,加大來華留學生的培養(yǎng)力度,提高來華留學生的教育質量,支持沿線國家智庫建設,探索多元人文交流機制。地方高校同時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完善國際交流機制,打破國際交流過程中的各類藩籬,讓國際交流理念深入人心,國際交流政策落地生根,國際交流機制順利運轉,國際交流成績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1]劉靜.“一帶一路”倡議下地方高校的開放辦學發(fā)展路徑——以武漢科技大學為例[J].大學(研究版),2018(6):51-53.
[2]紀洪江,徐紹華,王穎.“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下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研究評述[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0-16.
[3]劉艷紅.“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大學國際交流與合作[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3):10-14.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EB/OL].[2016-07-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5]唐麗.廣西與東盟國際交流與文化合作新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51):271-272.
基金項目: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2019級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9JB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