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波
(天水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伏羲”作為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之一、人文始祖,歷來被史籍所記載、民間所信仰。自20世紀40年代聞一多先生發(fā)表《伏羲考》之后,現(xiàn)代意義上的對伏羲的研究才真正開始。迄今為止,學界對伏羲本意究竟指什么仍然爭論不休。聞一多利用多種材料如史實、洪水神話傳說、伏羲女媧畫像等對伏羲作了研究,尤其從語音關系考查伏羲本為匏瓠(即今所說的葫蘆),并認為他是苗族的祖先。[1]1-60他亦在《姜嫄履大人跡考》一文中懷疑伏羲為犬戎之祖,但更多關注伏羲畫八卦與文王推演八卦的關系、犬戎與周或本同族諸問題。[1]113-114這種利用多種材料綜合性地對伏羲進行研究的思路被后來的學者們所繼承。他們承襲這一思路,對伏羲從不同角度考釋,進而擴展到對伏羲的民間信仰與祭祀等方面的探討,目前,已經(jīng)取得不少成果。[2]189-195筆者從伏羲音義切入方面考查伏羲之本義,作出梳理并提出不同的看法。
上世紀80年代,姜亮夫先生認為伏羲之“羲”是“曦”之本字,“伏羲為日神無疑?!盵3]1-5此后有學者附和這種說法,并繼續(xù)探索。詹鄞鑫認為“羲”與“曦”相通,“伏”與“父”音相近,因此伏羲就是“太陽”的意思。[4]15沿著這樣的思路,還有學者將“伏”訓為“溥”,伏羲為偉大的太陽,[5]31-32這和“羲和,天地始生主日月者”矛盾,這類訓詁是值得商榷的。武文將“伏”訓為“孚”,意思為“孵化”,“羲”為氣,本意為吹噓行氣,為古人性行為的隱語,因此揭示伏羲作為人文初祖生殖方面的文化意義。[6]96-97張先堂指出“伏”,本是“人帶著犬爬在地上等待”的意思,是古人依據(jù)狩獵生活創(chuàng)造的一個字,“犧”為純色動物,“伏犧”為獵捕降服動物之義。武文并沒有考慮到伏羲與古代包犧、庖犧之關系而訓“伏”為“孚”,雖音同而意遠,張文從古文字的意義出發(fā)考證伏羲的本意看似有合理的地方,但失之于臆斷,均未能讓學界信服。
范三畏先生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利用《山海經(jīng)》材料,依據(jù)語音史料和伏羲與太暤之關系,認定伏羲為虎圖騰。[7]44-672004年,他又在論述伏羲文化與李氏文化關系時提及此觀點。[8]40-422008年,他又就伏羲虎圖騰音義再結合民族學的方法詳細闡釋,認為“伏羲”古音讀如“白虎”,古意實本“騶虞”即‘黑文白虎”之省稱。其分化態(tài)則有“白虎”“黑虎”兩大類,它們?yōu)槿A夏不同分支民族所分祀,其發(fā)祥地在渭河中上游,為羌戎民族部落之首領。[9]11-18與范氏觀點相似,早在2000年前后,譚慶虎就伏羲、廩君、白虎之間關系探討,對巴人的起源問題中的太皞與伏羲及虎圖騰的等也有詳細的論說,但卻認為伏羲與巴人起源有著某種關聯(lián)。[10]77-80
“伏羲”為遠古羌戎虎圖騰的說法并不是范氏首倡,早在1985年劉堯漢談論彝族哲學思想史時已經(jīng)提出該說法。[11]291這一觀點也早已受到學界的質疑,如劉夫德、易謀遠等。劉氏認為“伏羲”音從“蟾蜍”演化而來,[12]137-146易氏進而闡述為東夷月圖騰,非西部羌戎虎圖騰。[13]33-41
對聞一多音訓“伏羲”為葫蘆的觀點,何光岳、劉志一等又有修正。何氏認為盤瓠(伏羲)考其實質不過是用瓠制成的盤、瓢之類的物件,伏羲以其功績而名,非葫蘆本身。[14]19-72劉氏通過對古彝語和多種民族語言的考證,認定“伏羲”是古代南路彝族語“瓜貼”的意思,語意即用葫蘆作原胚來燒制陶器的一種原始手工制陶工藝,又稱“貼塑法”制陶工藝?!胺耸稀本褪恰百N瓜人”,代表了一個時代,后來將其神化了。[15]70-72
聞一多及以上諸多學者從語音關系切入考查“伏羲”本義的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但這個問題還有細化和深入的必要。在漫長的古代,語音也會隨著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衍生出同一詞語的不同讀音來。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現(xiàn)代不同,語音也有差異;地域差異也是明顯的,早在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黃河流域在語言漸趨一致的同時,方言的分歧也依然存在。[16]319由于漢字不是單純的表音文字,古人對于比他們出現(xiàn)早的文字的讀法往往用當時的語言來比擬,缺乏科學的標音方法,因而早在清代一些著名的古音韻學家如段玉裁對自己所分得“支、脂、之”三韻部如何讀也無法知道。[17]11古人“某”讀若“某”的這類訓詁求義的方法逐漸失去了合理的依據(jù)。
隨著音韻學的發(fā)展,西方歷史比較語言學和音系描寫方法的傳入,現(xiàn)代音韻學的科學研究已經(jīng)讓我們對古音的認知大大深化。然而從筆者所列舉的上述研究來看,他們?nèi)匀谎刂湃擞栐b的方式解讀“伏羲”一詞的古音,“伏羲”讀音與今天某某音相近或相通,由此出現(xiàn)五花八門的讀法和解釋,這被學界認為有很大的隨意性①此外,陸志偉也提到:“今音不同的字,古音是斷不能完全相同的。”。[18]72這只是一個方面,而另外一個方面,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現(xiàn)有對“伏羲”本義的研究幾乎都沒有注意到那些出土的與“伏羲”相關的文字資料,進而解釋“伏羲”本義問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的缺憾。因此,忽視語言、文字的時代和地域的差異,沿用傳統(tǒng)的音韻學知識考證“伏羲”本義自然會出現(xiàn)紕漏,出現(xiàn)多種本義解釋,所得結論也仍然有很大的商榷余地。本文著眼于上古音義、古文字的時間與南北地區(qū)的差異,結合伏羲事跡重新考釋“伏羲”本義及其相關問題。
“伏羲”名號眾多,據(jù)聞一多考察,戰(zhàn)國時才開始出現(xiàn)。[1]1但細核史籍,早在春秋時期已經(jīng)有不少文獻提到,只是寫法不同?!吨芤住は缔o下傳》提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這里的“包犧”即“伏羲”。從文句來分析,“伏羲”的初現(xiàn),是春秋時代人們對伏羲這樣的前代帝王功績的記憶。春秋時期孔子編訂的《尚書》中已經(jīng)數(shù)次提及伏羲作為帝王的功勛,如“伏羲氏有天下”“古者伏羲氏王天下”等。這實際上是在《周易》記載基礎上對伏羲貢獻的增加?!吨芏Y》還記載“伏羲之樂”之事。戰(zhàn)國時期,記載伏羲事跡的有《莊子》《管子》《呂氏春秋》《世本》《戰(zhàn)國策》《尸子》《楚辭》等。
戰(zhàn)國時期各家言論集《管子》一書中《封禪》《輕重戊》等篇伏羲又被寫作“虙羲”“虙戲”等,記載伏羲封禪和創(chuàng)陰陽之事。伏羲在《莊子》中除以“伏羲”稱外,也有伏犧之寫法,如“昔者……伏犧氏、神龍氏,當時是也,民結繩而用之”?!秴问洗呵铩芬彩侨绱耍皇菍⒎肆袨闁|方木德青帝,而且認為“伏羲、女媧、神農(nóng)是三皇也”?!妒辣尽穭t記載伏羲“取犧牲以供包廚,故曰包犧氏;養(yǎng)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羲氏”。此外還有“宓犧作瑟”“庖犧作瑟”等,由此可以看出,在戰(zhàn)國時代,“伏羲”又有了新的稱呼:庖羲、宓犧、庖犧等。《尸子》云:“宓犧氏之世,天下多獸,教民以獵?!蓖瑫蔡岬剑骸胺耸籍嫲素?,別八節(jié),而化天下”。由此可見,伏羲的別名甚多。
伏羲在戰(zhàn)國時期也作“伏戲”。如《荀子·成相》篇:“基必施,辨賢罷,文武之道同伏戲,由之者治,不由者亂,何疑為?”此外,《楚辭·大招》有云:“伏戲駕辯,楚勞商只。”
基于上述梳理,伏羲最早為周文王《周易》中之“包犧”,在孔子編訂《尚書》及《周禮》當中被寫作“伏羲”,管子等寫作“虙羲”“虙戲”,后來又有上述不同寫法,有一個大致的時代演變的書寫差異。盡管書寫有別,對伏羲氏作八卦的功績記載卻是一致的。
秦漢史籍和出土文字資料表明,“伏羲”名號基本上沿用前代的說法,“伏羲”使用最為廣泛。此外,還有宓羲、炮犧、皇犧之說。如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余聞先人余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此外如《周髀算經(jīng)》《新語》《淮南子》《風俗通義》《潛夫論》《白虎通義》《東都賦》等文獻中均作“伏羲”。在王充的《論衡》中,又有“宓羲之前,人民至質樸……知其母不知其父”,則伏羲又作宓羲?!稘h書·律歷志》中講:“太昊作網(wǎng)罟,以田漁取犧牲,故天下號曰炮犧氏”,這里伏羲又作“炮犧”?!逗鬂h書》載“兩儀之分尚矣,乃有皇犧?!盵19]3082由此可見,“伏羲”之“羲”又被寫作“犧”。
漢代出土的石刻文字資料顯示,“伏羲”也被寫作“伏?!?。在今天山東嘉祥縣紙紡鎮(zhèn)武宅山村北發(fā)現(xiàn)的武梁祠石室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畫像刻石中有“伏戲”字樣,這是繼承戰(zhàn)國時候的寫法。在四川簡陽發(fā)現(xiàn)的東漢石棺伏羲女媧交尾圖,也題刻有“伏?!薄芭蕖弊謽?。[20]20-26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春秋伏羲以“包犧氏”創(chuàng)立八卦之后,隨著時代的演進,上古黃河、長江流域都出現(xiàn)伏羲的傳說,伏羲氏的功勛也是隨著歷史發(fā)展被逐步附加而日漸顯現(xiàn)其偉大。
若以時間為序,我們可以列出上古“伏羲”名號之演變:春秋包犧、伏羲、虙羲、虙戲,戰(zhàn)國時期伏犧、庖羲、宓犧、庖犧、伏戲,漢代又有宓羲、炮犧與伏希等稱謂的。對于宓羲,北齊顏之推引用皇甫謐的說法已經(jīng)證實,它是由“虙羲”誤寫而來的?!额伿霞矣枴C》:“皇甫謐云:‘伏羲或謂之宓羲?!钢T經(jīng)史緯候,遂無宓羲之號。虙字從虍,宓字從宀,下俱為必,末世傳寫,遂誤以虙為宓,而《帝王世紀》因更立名耳。”因此,唐代的顏師古才說:“宓,音伏,字本作虙,其音同?!?/p>
“虙羲”之“虙”即為“伏”,為魯豫一帶伏字異寫。春秋時期,孔子有一位魯國的弟子名“虙子賤”,也被寫作“伏子賤”。故莊子將“伏羲”寫作“虙羲”,《莊子》所載虙羲功績和《周易》包犧、《尚書》伏羲的功績一致。由此可以看出,盡管“伏羲”寫法如此之多,它們實際上是由“包犧”和“伏羲”兩種寫法演生出來的音同(近)而字不同的一些稱謂。因此,考察“伏羲”上古音,只需要弄清較早出現(xiàn)“包犧”與“伏羲”音即可。
首先來看“包犧”?!盃蕖狈斌w字為“犧”,“包犧”為“包犧”,故《說文》中并無“犧”字而作“犧”字?!鞍币罁?jù)鄭張尚方、潘悟云等人對上古音的擬構,“包”字在《廣韻》中屬于“幫”聲紐,“肴”部韻類,為平聲二等韻開口,《說文》為“布交”切。它在上古為“勹”聲類,“幽”韻部,如果用國際音標注音則為“pruu”。[17]269
“犧”字在《廣韻》中屬于“曉”聲紐,“支”部韻類,為去聲重三等韻開口,《說文》為“許羈”切。它在上古為“我”聲類,“歌”韻部。如果用國際音標注音則為“h?ral”。[17]491與此音相同者還有“曦”“羲”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以下簡稱《段注》)言:“‘犧’此非古字,本只假‘羲’為之。漢人乃加牛旁”。段氏此說已經(jīng)被出土文獻《詛楚文》所見“羲”字證實,先秦“犧牲”即寫作“羲牲”①關于詛楚文的研究,郭沫若、姜亮夫、裘錫圭、楊寬、王美盛等均有論證,該石刻文獻內(nèi)容反映的時間盡管說法不一,但均在戰(zhàn)國時段,且各學者對“羲牲”二字并無異說。。由此可以看出,“包羲”為本字,“包犧”為衍生字。依據(jù)對上述讀音的判斷,“包犧”用國際音標注音則為“pruu h?ral”。
“伏羲”上古音用現(xiàn)代音韻學方法如何讀?在明了“羲”音基礎上,我們只需要知道上古“伏”音即可?!胺痹凇稄V韻》中屬于“奉”聲紐,“屋”部韻類,為去聲三等韻合口,《說文》為“房六”切。它在上古為“優(yōu)”聲類,“職”韻部。如果用國際音標注音則為“bmg”。[17]321因此,“伏羲”在上古用國際音標注音則為“bmg h?ral”。
依據(jù)鄭氏等人的擬構,我們可以看出,“伏羲”“包犧”在上古時期就有不同的讀音,主要是輔音和開、合口問題,也即p與b的聲母區(qū)別。出現(xiàn)這種情形的原因在于,上古文獻作者所處地域的差異,在用字記錄時導致的音變,即方言讀法。漢代蜀郡有一縣名為三縫縣,班固《漢書·地理志》寫作“三降”縣,常璩《華陽國志》記作“三縫”,且言“音三播”。[21]324劉琳在校注該縣時已經(jīng)注意到三降為三縫之訛,“縫”古讀“蓬”。[21]324班固為關中西部扶風人,常璩為四川蜀地成都人,因此一讀“蓬”,一讀“播”。這種差異在今天仍然存在,如關中方言西部片區(qū)一些地方讀輔音“b”為“p”,在講西南官話的成都一帶仍然讀“b”。上古伏羲的兩種讀音雖然略有差異,但它們所指是一致的,這才有上古多種文獻中記載伏羲的事跡和包犧的事跡相同的實例。
至中古時期,“伏羲”讀音又有所變化?!胺痹谏瞎艑儆趤K母職部,中古為房六切,入聲並母屋部合口三等。上古職部到了魏晉時期主要分化為職韻和德韻,而“伏”則歸入屋部韻中。“羲”在上古屬于曉母歌部,中古為許羈切,平聲曉母支韻開口三等。上古歌部到了兩漢時期一部分字與支韻字合并,“羲”不變。
前輩學者將“伏羲”釋為“匏瓠”“白虎”“父曦”“溥曦”等,若依據(jù)上古音韻的擬構判斷,他們與“伏羲”的聲韻、開合、聲調等有很多不符,此其一,所指不同。其二,我們將“伏羲”讀作相當于今天“某某”的做法是欠準確的。即便是同音,從常識上判斷,同音詞語所指事物也不一樣,需要從語境上去判斷。更重要的是這些詞語在上古文獻中或者沒有出現(xiàn),或者雖有出現(xiàn)卻并無記載它們和伏羲相關的事跡。從以上兩個方面來說,這類音訓也會失去它們與“伏羲”本身意義的關聯(lián),因此也導致同是“伏羲”一詞,卻莫衷一是。
以上是從上古音韻的角度對伏羲的判度,聲音只是一種記音符號,它不能全部指示“伏羲”“包犧”的含義。因此,需要從古文字的角度對其進行判讀并由此探究它們和伏羲事跡之間的關系問題。
首先看“伏”字。從《金文字典》所收錄的“伏”字來看(見圖1),它的寫法各異。[22]55但都如《說文》所言:“從人犬,犬司人也”。[23]381本字為會意字,《說文》:“伏,司也。司,今伺字……謂犬伺人而吠之。說此字之會意也”。[23]381《說文》又言“引申之為俯伏,伏又引申之為隱伏”。由此可知,“伏”本指狗趴在地上作咬人吠叫等待狀,引申為兩種意思,一為彎腰俯伏,一為隱伏不見之狀。以前有學者認為,“伏”為人帶犬伺機狩獵,[24]201顯然誤解了“伏”之本義。聞一多認為“伏”字從“犬”,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有關系,周人與犬戎同族或有親緣關系,所以伏羲可能與犬戎有關系。但是《說文》將“伏”字并未放在犬部,將其放在人部解釋為從人犬,目的在于尊人而抑犬。[23]381而在犬部的少數(shù)民族中為“狄”字。可以看出“伏”和少數(shù)民族犬戎之間并無關系,聞一多的假設似乎難以成立。
其次,“包”字于《說文》篆字中,為一象形字。本指懷孕妊娠小孩未出生之狀。“人褒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23]434《說文》又言“元氣起于子。子,人所生也?!痹S慎解釋為,陰陽之氣的月份和男女婚嫁與生育時間的關系,都和“包”有關系。[23]434由此,“包”又引申為“包裹”之“包”。
“羲”字在金文中如圖2所示。[22]51“羲”字在漢代也寫作“犧”,以區(qū)別古字,如圖3所示。[22]49“羲”在《說文》中的解釋是:“羲,氣也。為氣之吹噓也”。[23]204而漢代“犧”假借“羲”字而來,《說文》中認為,“犧”是一種宗廟祭祀用的牛類動物,祭祀用的該動物毛色純而且體格完整。從金文的一些字體來看,確實是一種類似牛類的動物,有毛羽和角。這種動物與《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所載邽山之獸“窮奇”“其狀如牛,蝟毛”[25]78的特征符合。從《嘯堂集古》等收錄的“羲”字來看,頗具象形意味,有角有毛與《說文》中的“犀”這種“徼外?!鳖愊嗨疲^對不會是如一些學者所言為虎類動物。[26]44-46然而,漢代這種假借,已經(jīng)失去了“伏羲”之“羲”的本義,僅是聲音相同而已,不能依據(jù)它來分析“羲”的原始意義。一些學者沒有詳細核實“伏羲”音、字的關聯(lián),將伏羲看作是虎圖騰的羌戎部族首領,似乎是不可取的。
圖1 金石文“伏”字
圖2 金文“羲”字
如果將“伏”與“羲”、“包”與“羲”結合來看,“包羲”和“伏羲”本指的是某種事物孕育或隱伏的某種氣。這種隱伏或孕育而不成形的氣,被稱之為元氣,如漢代許慎在《說文》中的注解,它是萬物滋生的元點所在。在《周易》里,它又被稱作太極,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指宇宙最初渾然一體的元氣,唐代依然有此觀念。如孔穎達《周易正義》:“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兑拙暋で彾取氛J為“有形生于無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階段來解釋“易有太極”。當時人們以未見氣時為太易,氣初為太初,形之始為太始,質之始為太素。氣形質混然一體而未分離的狀態(tài),稱之為渾沌。這渾沌之物即是漢人所說的元氣。因此,太極是元氣未分狀態(tài),它具有原始物質的含義。
圖3 金石文“犧”字
基于此認識而延伸開去,“羲”指吹噓之氣,是象聲而造字,在兮部。它和“羌”為牧羊人在羊部無必然聯(lián)系,伏羲和羌戎民族就無關了,不能因為形似而臆解。在中國古代華夷之分較為明顯的情況下(漢代已經(jīng)將當時的不同于漢族的族群分為犬類、蟲類、羊類等),作為漢族士人的書寫者不會將一個“非人類”的族群首領描繪成一個無所不能與自己同類的帝王的,這也是筆者從歷史實際判斷伏羲在上古不會是少數(shù)民族部落首領的又一原因。
綜上,對“伏羲”本義的探討,便能理解:在春秋時期,人們已想象出更早的時代,伏羲氏具有包羅陰陽之氣、衍生八卦的神力。漢代也產(chǎn)生出伏羲女媧交尾象征生殖初始意義的畫像等和伏羲有關的觀念來。正因為“伏羲”本義是天地孕育或隱伏的一種元氣,具有初始的意義,伏羲氏就成為開創(chuàng)人類生活各方面的神圣帝王,被譽為人文始祖。
漢武帝時期的董仲舒曾言:“唯圣人能屬萬物于一而系之元”,[27]147所以當時的人們就將社會生活中的很多發(fā)明歸因于這樣一位無所不能的伏羲氏帝王,并歷代傳承下來,甚至被后來的某些少數(shù)民族尊為祖先神。不過,在筆者看來,上古人們假想伏羲為元氣,為人類開創(chuàng)世界的觀念,與先秦至秦漢陰陽五行思想的流行有一定的關系,這需要更深入的探討,才能將該問題完全解釋清楚。